02.24 《囧媽》告訴我們:愛孩子不是控制和約束,更不是溺愛!

《囧媽》講述的是陷入情感危機的中年男人徐伊萬想通過商業手段挽留殘存的婚姻,卻陰錯陽差和母親坐上前往莫斯科的火車的故事。

劇中主人公徐伊萬和母親盧小花的母子關係是典型的中國式母子關係。盧小花總是想鍥而不捨的改造孩子,希望孩子按照自己設定的樣子成長,可是越是這樣卻越遭到孩子的反感,導致母子倆不停的爭吵。其實母親本質是愛孩子的,但是當愛發展成為控制的時候就失去了愛的本來意義。

《囧媽》告訴我們:愛孩子不是控制和約束,更不是溺愛!


一 過於寵愛孩子,讓孩子失去獨立性


相信每個家庭都有這樣一位囧媽,她們幾乎說著同樣的話,坐著一樣的事。

劇中母親盧小花把小番茄送去兒子的嘴裡,連紅燒肉吃了多少塊都要媽媽說了算。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比如:“7歲孩子每天吃飯還需要奶奶喂?"“家長因心疼孩子親自幫值日的孩子掃地!”“大學生把衣服快遞迴家給父母洗!”,甚至到孩子的“就業擇偶”……

試想這樣養育出來後的孩子,會不會難以形成獨立的生活方式,當媽媽打著“以愛之名”的幌子,在為孩子包辦一切時,最終導致孩子不自信,長大後判逆,而和母親形成對立,劇中一個細節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徐伊萬偷偷的把小番茄連盆都丟入窗外就是一種反抗。

這些情況在現在的社會中比比皆是,問題已經嚴重到了不可忽視的地步!


人們總把溺愛當成愛,卻沒意識到這是一種無形的傷害。

《囧媽》告訴我們:愛孩子不是控制和約束,更不是溺愛!


二 以愛之名控制孩子,帶給孩子的是壓力和負擔

這種管教持續幾十年,孩子終於受不了,和母親大聲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也許徐伊萬已經壓抑了多年,他一直不敢和母親直接對抗,但是內心是壓抑的。

結尾的時候盧小花告訴孩子,其實她早年的婚姻是不幸福的,於是把所有的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她要給孩子最好的愛,把孩子培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可是到最後才發現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她錯了。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想要孩子活成自己期望的那樣,把自己沒能讀大學的願望寄託於孩子身上,對孩子過度的干涉,報了無數個的培訓班,把週末也安排妥妥當當的,甚至有的媽媽辭職在家,專門成了“陪讀”媽媽。

父母在做這些時,卻從未考慮過孩子的感受,是不是孩子感興趣的,對孩子的學習是否瞭解過,卻把希望一味的寄託於補習班,孩子內心也充滿了排斥和反抗,卻不得不服從父母。

《囧媽》告訴我們:愛孩子不是控制和約束,更不是溺愛!


記得一則新聞,有位初三學生,因受不了父母給予過多的補習班,從6樓跳了下來,據瞭解這孩子學習成績非常優秀,都拿年段前三,平時除了上補習班,父母還自己從網上找了作業,讓孩子加以練習,孩子因受不了過大的壓力而常失眠,最後卻發生了這一悲劇。

小時候,聽得最多的就是“我這都是為你好”,難道真的是為孩子好?還是父母為了滿足自己內心的私慾,給孩子造成了壓力和負擔。

三 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

伊萬對於張璐的愛是真心的,可他活在了母親的陰影下,用同樣的方法控制著妻子,影片的結尾,伊萬終於想明白了: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最後同意肯放手跟張璐離婚了。

反觀我們在養育孩子過程中,我們要做的不是強制和包辦,而是去做孩子正確的引導者,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把孩子當成獨立地個體,積極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走進孩子,孩子也會感受到自己是“愛”“被尊重”的,更能促進孩子與父母的親密關係,和孩子快樂地成長,也培養了富有責任心,自信快樂的孩子,同時建立了和平健康的家庭氛圍。

周國平說:“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種教養。”幫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幫助孩子活出綻放的生命,才是\u0001愛孩子\u0001的最高體現!

《囧媽》告訴我們:愛孩子不是控制和約束,更不是溺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