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韓信請求封王,劉邦真戲假做:活該你當皇帝

【出處】《資治通鑑·漢紀二》

【原文】韓信使人言漢王曰:“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請為假王以鎮之。”漢王發書,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張良、陳平躡漢王足,因附耳語曰:“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自王乎!不如因而立之,善遇,使自為守;不然,變生。”漢王亦悟,因復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春,二月,遣張良操印立韓信為齊王,徵其兵擊楚。

【臣光曰】公元前230年,韓信打敗了項羽的大將龍且平定了齊國,於是派出使者,希望能夠劉邦封他為假齊王,用以鎮守齊王。

韓信請求封王,劉邦真戲假做:活該你當皇帝

站在韓信的角度來講,希望能夠被封為齊王是有一定依據的。

一是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軍後,與劉邦著名的“漢中對”中就提出,“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 “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說明劉邦在封王城邑獎功臣的問題是贊同韓信觀點的。

二是彭城之戰失敗後,劉邦提出“吾欲捐關以東;等棄之,誰可與共功者?”(我想捨棄函谷關以東地區作為封賞,你們看有誰可以與我共同建功立業),說明劉邦已經明確提出了,有功者可以共分天下。而韓信出陳倉、定三秦、滅四國(魏、代、趙、齊),以一人定北方,戰功顯赫,理應封王。

三是韓信在打敗趙國之後,向提出一個建議:“請立張耳為趙王,以鎮撫其國。”結果劉邦認可了這個建議,封軍功平平的張耳為趙王。這就給了韓信請求封王的希望和念想。

四是楚漢爭霸以來,田廣田橫統治下的齊國確實有“反覆多變”的牆頭草性質,而且齊國主將田橫逃亡梁地,在齊國舊勢力中還有一定的影響力。韓信請求封王鎮守齊國的,也是現實需要

韓信請求封王,劉邦真戲假做:活該你當皇帝

很多事情,“可以”不代表“一定”。站在劉邦這裡看問題,韓信有封王的資格,不代表一定要被封王。

首先,韓信請封齊王的做法犯了臣子的大忌。自古以來,賞罰權、人事權是君王的首要權力,任何人都不可以覬覦。如果要封齊王,也應該是劉邦主動提出,而不是由韓信自己請封,這種把手伸到劉邦口袋裡的做法,勢必讓劉邦非常不滿意。所以劉邦在聽到這個要求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大怒”。

其次,韓信請封齊王的方式不夠尊重劉邦。請封齊王是一件大事,韓信僅僅派出一名使者、僅僅憑著一份信件就向劉邦赤裸裸地請求封賞,你把領導置於何地?那些跟隨者劉邦從沛縣出生入死的兄弟都沒有一個被封王,韓信憑什麼自比其他將領?憑什麼自信深得劉邦信賴?

再者,韓信請封齊王的時機相當微妙。當時,楚漢戰爭處於攻堅階段,漢軍不僅軍力吃緊,而且劉邦還被項羽射箭受傷。與此同時,韓信方面兵強馬壯,打了多個勝仗,成為了齊國的實際控制者。此時劉邦 “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

韓信不僅沒有派兵來救援,反而還趁人之危、請求封王,對於劉邦來說,就是一種示威,一種要挾,更是一種挑釁


韓信請求封王,劉邦真戲假做:活該你當皇帝

面對韓信的封王請求,或者是權力試探,劉邦第一反應就是大怒、大罵。

顯然劉邦對這種行為無法忍受。好在張良陳平的及時提醒,劉邦頓時清醒,靈機一動,“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大丈夫平定了諸侯國,要做就做正式的君王,何必要當個代理國王呢!

當然,這是劉邦的權宜之計。

韓信請求封王,劉邦真戲假做:活該你當皇帝

劉邦的厲害之處,在於他針對韓信封齊王后的影響,作出兩項極具針對性的部署:

一是派張良帶著印信去封韓信為齊王。派自己的第一謀士張良前往韓信軍中辦理封王手續,一方面讓韓信明白劉邦對他的重視,名義上穩定住了韓信。另一方面,張良表面上的任務是封王,實際上更是一種監軍。事實證明,劉邦派張良去韓信處是非常必要的。沒過多久,項羽也派出了使者武涉去遊說韓信連楚抗漢。

二是徵調韓信的部隊去攻打楚軍。一方面使得項羽不得不分兵抵抗,明顯緩解劉邦這邊軍事壓力;另一方面也是持續打擊項羽,讓項羽的部隊分身乏術、疲於奔波。更重要的是,劉邦也想借項羽之手,削弱韓信的軍事實力。

兩項部署,五份受益。劉邦在逆境逆勢的情況下,依然能把牌面重新組合,儘可能地爭取並擴大自己的政治利益,不得讓人不歎服:

活該你當皇帝!

韓信請求封王,劉邦真戲假做:活該你當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