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你記憶中看過的第一部電影還記得嗎?是什麼電影?

挖電影


小時候在家裡沒啥話語權,所以電影都是大人的專利,他們看的我都看不懂,都是些南斯拉夫片,現在想想大概是瓦爾特系列。

記憶中的第一部電影是上學時候的集體電影《勇敢人的遊戲》,去的時候不知道要看什麼片子,因為要一個班步行到電影院看那種,或許老師說了,本人溜號了也沒準哈。

看完整個人都亢奮了,電影講的是大夥圍繞著一個神秘棋下像國際象棋一樣的東西,扔了篩子就按步走,每次都能出點驚心動魄的事件,像什麼史前動物、原始叢林、食人花、發大水、大鱷魚啥的,而且很幽默,整個學校的同學和老師們都在笑,小孩子笑點都低哈,但也純真著呢。

這片子從我去看到看完,我都不知道名字,直到畢業都不知道,因為當時太靦腆了,沒跟任何人提起過,多年以後中央六播了,我像個二缺一樣像找回記憶了一樣,激動的從頭到尾沒上廁所(中央六是分上下集播的,中間有廣告)廣告我也沒錯過,汗。

因為那時候沒有網絡,沒有電腦,不看再也沒地方找了,或許有別的渠道,但我當時想不到,原諒我豬腦。

總之,這是我記憶中的第一步電影,我很幸運,我很喜歡,一直到現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就翻出來看一遍,心情好的時候,吃美食的時候,劇荒,影荒了都會刷一遍《勇敢者的遊戲》。

還有那棋盤咯噔咯噔的聲音,太洗腦了。不知道有沒有童鞋有同感。

有點囉嗦哈,事是真的。


荔姐講電影


記憶中,模糊的第一部電影是在大劇院,後來母親下放,回到農村,在農村當時記得六三年上大水,一片澤國,我在姥姥家居住,我姥爺的房子,地勢較高,沒有淹,門口的大水順街而過,後來上學,再後來趕上文革,遷往我老家,記得第一部很清晰的是《紅燈記》,那是露天影院,我們跟著大人,奔跑十幾里路去看電影,再後來是《智取威虎山》隨著文禁的放開《列寧在一九一八》《地道戰》《地雷戰》八大樣板戲,電影版的《紅色娘子軍》《小兵張嘎》《雞毛信》《偵察兵》《野豬林》《豔陽天》《決裂》《盤石灣》《渡江偵察記》外國電影《橋》《賣花姑娘》等等一系列電影。

總之那是個純真的年代!


狼煙一九三一


從小生活在冀東農村,九十年代的時候我們村裡還會組織播放電影,那時候大多數都是地道戰,地雷戰,以及抗美援朝的一些老電影。具體第一次看的電影名字是啥,我也記不清了。

那時,家家都有一臺黑白電視機,卻看不了幾個臺,也就是中央電視臺,河北電視臺,天津電視臺最清晰。大多數都是在夏天的時候,縣裡組織下鄉放電影,晚上在村裡架上一塊“布”。一盤盤交卷,街道里人頭攢動,我們淘氣的孩子都會坐在附近人家的廂房上,門樓上,孩子們當然對電影裡的劇情不感興趣,更多的是喜歡小夥伴們在一起的熱鬧。對於大人們來說,這些電影臺詞可能早已爛熟於心,看了不知道多少遍,但是也一人拿個菸捲津津有味的看著,邊看邊大聲對邊上的人高談闊論。他們之間根本不用劇透,比導演還清楚下一個鏡頭是誰出場。

1999年我虛歲7歲,我家買了第一臺彩電,從中央衛視擴大到了北京衛視等周邊城市的電視臺,又買了一臺VCD那時候特別流行周潤發等港臺明星武打動作電影,周圍鄰居碟片互換。印象裡我家對門在97年98年左右買的VCD。冬天的時候,滿滿一屋子人在他家看武俠片。

07年前後是我們村互聯網風靡的時代,大批90後家裡辦了寬帶組裝裝上了電腦。各種電影隨時看。再到現在移動通信的發展,人們可以時隨地看電影。也可以到電影院看新上映的電影,慢慢的電影在我們心中已經沒有了那種稀奇神聖的地位,對於電影也越來越挑剔,慢慢的區分出了自己喜歡的類型。不再和原來一樣,只要是有畫面有聲音,只要是個電影都能坐在炕頭上聚精會神的看完。

時代發展,淘汰了一些東西,也失去了一些東西,很慶幸我趕上了那個美好的年代





乾造價的


第一次看電影至今難忘。我大概6、7歲,是個白天,我們大隊中學教室放電影。當時教室外面已經圍了很多人,爸爸抱著我穿過人群,把我放在教室窗臺上,我一隻手摟著他的脖子,一隻手扶著牆,趴著窗戶玻璃,透過沒遮嚴的窗簾,裡面有點暗,跟看大戲似的,也擠滿了人,教室前面掛著的大銀幕上,人影動來動去,喇叭裡傳出人影說話的聲音,帶著音樂《對世上只有媽媽好》。我那時小,不知道是什麼電影,後來我長大些了,村裡白事放露天電影,聽到熟悉的歌,哭的眼淚汪汪,我才知道電影的名字《媽媽再愛我一次》。



十郎


作為80後的我,小時候可不像現在,手機電腦都可以玩,娛樂項目也多,當時看個電視就已經很不錯了。



記得小時候大概七八歲的時候,我頭一次看電影,鄰村有放電影的,就是那種露天的大白布放的電影,好多人都去看電影,我跟著我哥在後面跑,鄰村都有四五里路,當時真拼,也不怕累,到了放電影的地方,人山人海,電影已經開始了,放的是《神丐》,劇情就不說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一下,當時第一次看電影,心情很激動,尤其看到武打動作,感覺自己就是主角,在裡面懲惡揚善。



後來再大大,都就行影碟機,就買了好多影碟,大部分都是香港片,《古惑仔》系列,林正英的殭屍系列,香港鬼片,成龍洪金寶大哥的片子,當時,香港電影正是蓬勃發展的好時機,生產出了好多優秀的電影,也滿足我們這些愛看電影的孩子們。




露天電影和影碟機時代,是我們這代人美好而快樂的回憶,那麼你看過的第一部電影是什麼呢?一起來討論討論吧!


記錄者強子


我記憶中看過的第一部電影是《新聞簡報》。《新聞簡報》的內容類似於今天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只是時效性不高而已,往往是作為加映片來放映,以後隨著電視的普及而消逝了。

那時的我被大人抱在懷裡,從銀幕上看到了火車、飛機、輪船;認識了開著車床的工人、懷抱稻穗的農民、手握鋼槍的解放軍……因為年紀小,往往是“正片(故事片)”還未開映,便睡著了。

記憶中最深的是兩個外國人:留著長長鬍子的胡志明伯伯、總是一臉笑容的西哈努克親王。

這是在當年的《新聞簡報》裡出現得最多的兩個外國人,印象深刻:很象中國人嘛!

回答完畢








劍江盒子炮響了


我看過的第一部電影是《衝出亞馬遜》,記得那還是小學六年級一個週二的下午。學校組織我們去電影院看電影,說實話小的時候對看電影沒什麼概念。記得當時還沒有投影式放映機,看的都是膠片式的,當時還小對這個還很新奇,覺得比較有趣味。《衝出亞馬遜》大概講的是把兩名中國軍人送到異國他鄉去接受軍事訓練,在訓練的過程中他們接受了非人般的考驗,如空中跳水,泡在臭水溝裡做下蹲,水槍衝擊。在這期間和他們一同受訓的外國人很多都堅持不下去,敲鐘走人了,但是他們堅持了下去。在影片中他們還參與了一起剿滅武裝毒販集團的軍事行動,在這次行動中他們展現出了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戰鬥精神。基於這些種種表現,在畢業典禮上得到了外國教官的通報表揚,給中國軍人贏得了榮耀。


濤聲視訊


我們小時候那個年代,去電影院看電影的機會幾乎沒有吧,就記得學校組織了一次,在裡面也只顧聊天或者出去逛街了,根本就不記得看的任何一個畫面了,有印象的應該是初中那次在操場上放的《暖春》了吧,好多同學都哭了,我天生不喜歡悲劇,總是有一眼無一眼的看著,悲劇只喜歡自己默默看著,默默流淚。
電影主角叫小花,是個孤兒,為了擺脫養父母的虐待,逃出了家裡,暈倒在隔壁村子村口,被爺爺收養。爺爺有一個兒子叫寶柱,兒媳婦叫香草,多年未孕並且對小花的到來表示極度反感,本身他們就為沒有孩子而鬧心,小花的到來使得香草多次鬧事,剛開始試圖把小花送走,因為騎車摔倒而作罷,隨後他們就分家了,各吃各的。


爺爺為了讓小花上學,擺脫山裡的生活,編竹筐讓她上學,小花努力上學考第一來回報爺爺,雖然夫妻倆對她不友善,但是小花也沒有記恨,做好吃的,把最好的端給他們,香草為了想生孩子,要吃螞蚱,小花放學後就去抓螞蚱,爺爺誤以為她逃學,當十幾瓶螞蚱擺出來的時候,香草特別後悔,感動中接納了小花。
一家人高高興興的吃了頓飯,沒想到最大的淚點在最後:村長組織村裡人給他們捐錢捐糧,告訴大家寶柱也不是老人的兒子,也是他撿來的,為了他,老人終身未娶,在場的人無一不感動,寶柱香草更是跪了下來。小花最後考上了大學,但是選擇了留在大山裡,幫更多小孩學習。

老人和孩子的組合,總是能激起我們許多的淚點,後來也拍了一個電視劇版本的,我記得也看了一遍,真的是處處都是淚點,這部劇顯示的是愛超越了血緣,讓我們看到了任性中最淳樸的一面,大概我不會重溫吧,因為淚點太多。


蝦蝦蝦蝦米兒


看到你的問題,真是滿滿的回憶。

可能不是第一次看的電影,但在我的記憶裡最清晰,就是張藝謀導演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特別是老師追著車子奔跑的那一幕!

那時候可能讀小學一二年級左右吧,電影放映員是用馬揹著膠片機過來的,一年可能也就來兩三回;雖然是學校組織的,但村人聽到,大家都過來圍觀,不到一會球場圍滿了人。







V視知新


記得小時候看過的電影裡面最早的是成龍的《蛇形刁手》,對於裡面的電影情節已經基本記不清楚了,只是朦朧的記得有好幾種武功,像鶴的,蛇的之類的。

那個時候父母在縣城跑客運,我在老家農村上學,每到週末去縣城玩,記得那天是父親不知道從哪裡那來一個二手的VCD,和一些光碟,對於那個VCD感覺應該有個10斤重,對於那時候瘦小的我,搬起它來非常費勁,但是對它很喜歡,每天都會看電影,那個時候我大概在9歲左右,可能是由於成龍的電影情節簡單打鬥精彩,很喜歡看。感覺那個年代,不管是小孩還是大人都很喜歡動作片(真正的動作片,非島國動作片),童年和青春期時代,伴我們成長的是港片了,80到90年代的港片可以說是伴隨了一兩代人的成長,各種槍戰的打鬥場面和那種兄弟情看的熱血沸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