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有必要看全集嗎?

鄧小梵


並沒有因為她的這番高論,而去書店搬回《金庸全集》來,儘管我和絕大多數的中國人一樣,都是看著83版《射鵰英雄傳》等等金庸武俠影視劇長大的。最後,談談筆者個人的讀書情況。我看到自己喜歡的作家的作品,就會有一網打盡盡收囊中的衝動:陳丹青、鄭也夫、何新、秦暉、木心、沈志華、楊奎松、張宏傑、劉慈欣等人的書,我見到一本,就會購買一本,可惜,讀得很慢,到現在,也只讀了很少一部分。小說,我偏重高陽的歷史小說,《慈禧全傳》、《胡雪巖全傳》、《粉墨春秋》等,只是看了序言,還沒開讀。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無人生還》,我在書店裡見到過,沒買。感覺自己欠的書債太多(聚書不讀是為書債),得還,不然,利息會越滾越大的。


酉陽749


“有沒有必要看全集”這個問題要看自己的興趣以及空餘時間的多少而合理安排。

如果你有時間,又喜歡偵探小說,喜歡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話。看全集也沒什麼不可以。如果你沒有時間,工作又忙,看幾部“阿婆”的代表作品也是挺好的,我推薦《尼羅河上的慘案》、《東方快車謀殺案》、《羅傑疑案》、《無人生還》。

其中每一部都是“阿婆”的經典代表作,結局非常出乎人之意料。邏輯嚴謹,千里伏筆,情節層層推進,讓人慾罷不能,可以說,這幾部作品的結局跟平時我所接觸的偵探小說特別不同,兇手實在太令人出乎意料了。比如《羅傑疑案》,沒看到最後,我怎麼也猜不到文中以第一人稱出現的“我”竟然會是兇手;還有《東方快車謀殺案》,整節車廂都是兇手,互相做偽證;至於《無人生還》那就更不用說,是經典中的經典。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小小看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半塘


阿婆的作品,不能錯過的有:1.波洛登場的《斯泰爾斯莊園奇案》2.開創某類型詭計的《羅傑疑案》3.開創某經典模式的《無人生還》4.開創隱藏殺人動機某經典方法的《ABC謀殺案》5.開創兇手被偵探放走案例的《東方快車謀殺案》至於盛名之下的《尼羅河上的慘案》《陽光下的罪惡》,看看也行吧,個人覺得一般。但個人覺得最了不起,最具有文學性的是波洛死亡的作品——《帷幕》(新星版譯名)《幕後兇手》(人文版譯名)。偵探死亡的例子並不少見,但都是突然去世而且多半是假死。只有赫爾克里·波洛,在年老垂死之際從容地與搭檔黑斯廷斯上尉作別。也是直到這一部作品的結尾,黑斯廷斯上尉和我們才真正瞭解了他的老朋友是怎樣一個人。蓋棺定論,信哉斯言。這部作品,卻不能直接拿來讀,至少也要先看完波洛系列的幾部經典之作,積累起對波洛的正面或負面的感情,瞭解波洛與黑斯廷斯上尉的羈絆,才能在閱讀這部告別之作時潸然淚下,感慨遂深。我希望,許多年以後,我們都像波洛那樣欣慰地與親友作別——再見了,我的朋友,那都是些美好的時光。是的,那一直都是些美好的時光……


明清傢俱愛好者


太喜歡老太婆的作品了,坐著藍色特快到尼羅河欣賞慘案,穿越雲間去赴死亡約會。在陽光下學著ABC,斯泰爾斯莊園最後卻是無人生還。現在在看謀殺啟事,說實話看多了很多結局都忘了,還要重新看一遍,這就是老太婆的魅力!


晃過門將灌籃


當然沒有必要,看某某作家的全部作品這個念頭經常發生在青少年身上,我曾經以看過查爾斯狄更斯的全部長篇作品為榮,現在覺得有點傻。

也分作家,作品太多的作家水準肯定是參差不齊的,但下限較高、作品又相對較少的作家可以花時間看看。正面例子有金庸、雨果,反例有古龍、寫推理那個名字長的卡爾。


悠悠鳥視頻


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阿加莎·克里斯蒂,生於1890年9月15日,1976年1月12日去世,是英國著名的女偵探小說家、劇作家、三大推理文學宗師之一。代表作品有《東方快車謀殺案》和《尼羅河謀殺案》等。

她一生的作品有很多,據吉尼斯世界紀錄統計,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人類史上最暢銷的著書作家。而將所有形式的著作算入,只有聖經與威廉·莎士比亞的著作的總銷售量在她之上。其著作曾翻譯成超過103種語言,總銷突破20億本。

主要作品

推理小說(共80部)

1、以赫爾克里·波洛為主角共32部,小說集 6部,如《斯泰爾斯莊園奇案》、《斯泰爾斯的神秘案件》、《史岱爾莊謀殺案》等;2.以簡·馬普爾小姐為主角14部,長篇 12部,小說集 2部,如《藏書室女屍之謎》、《藏書室的陌生人》、《魔手》、《平靜小鎮裡的罪惡》、《幕後黑手》等;3.以 湯米和塔彭絲夫婦為主角5部,如《隱身魔鬼》、《犯罪團伙》、《同謀者》、《鴛鴦神探》等;4.以業餘偵探為主角及一些短篇小說集、懸疑小說18部,如《名苑獵兇》、《煙囪大廈的秘密》、《煙囪的秘密》等;7. 其他5部,如《神秘的奎恩先生》、《謎樣的鬼豔先生》等。

創作特點

一、佈局特點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在佈局與情節上很有特點。作品一開卷就疑雲密佈,奇事迭出,讓讀者產生了迷惑與好奇心。讀克里斯蒂的作品,高潮迭起,令讀者欲罷不能,緊緊盯著她時,也猜不出克里斯蒂的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當讀者稍一疏忽,她就會讓你大吃一驚。作者熟悉歷史、地理方面的知識,在兩次世界大戰時她還在醫院中工作過,對藥劑(尤其是毒藥)很有研究,這也為克里斯蒂設計兇手作案提供了條件。

在有名偵探作為主角的作品當中,往往結局是由名偵探召集所有活著的人來揭示真相,這一模式被廣為採用。但是作者眾多的作品當中也有不少題材重複的,特別是謀求遺產這一殺人動機幾乎在她所有的作品當中屢試不爽。

二、心理描寫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每部偵探小說都是心理學在文學上的巧妙運用。她筆下的波洛的頭腦裡有無數“灰色細胞”,“灰色細胞”就是這位矮個子偵探對每個人的心理到動作科學推理的因子。波洛擅長從對方的服飾、舉止、愛好、經歷和人生觀諸方面作綜合分析,然後進行邏輯推理。波洛幾乎沒有與任何兇犯搏鬥過,他總是慢吞吞很悠閒,像一隻經驗豐富的老貓觀察一群嘻鬧的老鼠,從中找到作案是哪一隻“老鼠”,把它繩之以法。克里斯蒂筆下另一位女偵探馬普爾小姐,表面上是一位愛扯鬧的老姑娘,外號叫“老貓”,其實,馬普爾小姐利用閒扯來進行推理,她總是把無關緊要的閒話與有意的謀殺聯繫在一起,透過罪犯的某些細節與不尋常的舉止來窺視其內心的秘密。她和波洛一樣,都是心理學家。在《東方快車謀殺案》中,波洛對12個旅客的心理活動作了推測,並瞭解了每個人歷史,從中得出了殺死雷切特的正是12個人共同作的案,原來他們是要為無辜的孩子復仇。在《迷霧》一書,雪柏醫生表演得極其出色,但波洛並沒有被假象所迷惑,他精於推理,終於將雪柏醫生繩之以法。在《偷寶石的貓》中,波洛對梅多班克學校作詳細調查,運用嚴密的推理揭露了真兇安·沙普蘭的真面目。馬普爾小姐則在《牧師住宅兇殺案》和《書房的死屍》兩案中,有驚人的表現,以她的智慧與心理學知識,讓迷霧中的真兇從幕後走到了幕前。充分顯示心理推理在偵探小說中的勉力。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克里斯蒂的偵探小說盡管寫了兇殺與男女之情,但她創作的態度是嚴肅的,沒有渲染暴行,更沒有色情描寫,文筆相當潔淨。

三、語言特色

阿加莎·克里斯蒂儘管沒有進過正規的學校,但她的文字精巧優美,語言流暢自然,明顯地受到狄更斯小說的影響。她的小說在結構上超過了柯南道爾。柯南道爾擅長寫短篇,而克里斯蒂則駕馭眾多人物與複雜情節,致力構思長篇偵探小說。她小說中的伏筆與線索也比柯南道爾的多。克里斯蒂擅長用多側面的表現手法來反映社會現實,並在每一樁兇殺案的背後插入時代背景與風俗人情的描寫。如在《尼羅河上的慘案》中用優美的文筆描繪水上風情和名勝古蹟;而在《偷寶石的貓》一書中,則對中東的地理環境與當地風俗描寫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尤其在描寫兇殺案發生後,每個與案件有牽連的人的心理活動,可謂惟妙惟肖。克里斯蒂的語言風格也頗具現代主義意蘊。她的語言含義豐富,有著廣闊的闡釋空間。讀者在達到結局之前,根本無法確定她語言符號的真正所指。這種描繪的模糊性正與偵探小說這一文體的敘事口標相一致,促使讀者懷疑每個人物的動機,增強了懸念。

人物影響

法國總統戴高樂自稱是“阿加莎·克里斯蒂迷”,英國皇太后瑪麗也把讀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說作為一種最好的享受。在瑪麗王后80歲生日時,英國BBC電臺為女王祝壽,瑪麗女王指定要播出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被譯成一百零三種文字。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61年的報告,阿加莎·克里斯蒂是當時世界上作品最暢銷的作家。她的著作在一百零二個國家出售。美國雜誌《紐約人》指出,克里斯蒂的作品其銷售量在書籍發行史上僅次於莎士比亞的作品和《聖經》。她的許多作品被改編成電影,譯成多國語言,在世界各地廣為上映,頗受歡迎。

所以我認為沒有必要把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所有作品都看完,也沒有那麼多精力去看,我們可以把她比較經典的《東方快車謀殺案》、《尼羅河上的慘案》、《陽光下的罪惡》等優秀作品看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