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大宋為什麼經濟實力強大還是滅亡了?

用戶102127547184


大宋輕武嗎?,每年軍費一也很大。主要是統治者怕打仗,只知忍和退。以君子自居。


守候251672206


很高興回答您的提問,北宋為什麼經濟實力強大最終還是滅亡?首先我們看看北宋到底有多強大。

北宋時期,全國人口約7000~8000萬,佔世界人口的15%左右。10萬人口的城市達到40個,百萬人口的城市有汴京、臨安、長安、洛陽和南京5個,城市化率達到30%。經濟空前繁榮,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經濟總量佔到了全球的75%以上,實現了富國的目標。據記載,宋朝的年均財政收入為8000萬貫錢以上(當時1兩白銀=1貫銅錢),這是我國任何一個封建王朝都沒法比擬的。為減輕攜帶現錢的負擔,在世界上首次推出了紙幣和銀行信用。

我古代的四大發明中,指南針、印刷、火藥都是在宋朝發明的;各種礦產大量開採,冶煉技術蓬勃發展,有色金屬得到廣泛使用;一大批世界首創性的製造廠,如造船廠、造紙廠、火器廠、印刷廠、織布廠等相繼問世。航海、造船、醫藥、工藝、瓷器、農技、絲綢工藝等遙遙領先於世界。

宋代還擁有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帆船艦隊和商船隊,頻繁遠航至阿拉伯、東非、印度、東南亞和東亞的日本與朝鮮。廣州、杭州、明州、溫州、泉州、密州、華亭海各設市舶司門,管理海外貿易。

與中國通商的有占城、真蠟、三佛齊、吉蘭丹、渤泥、巴林馮、蘭無裡、底切、三嶼、大食、大秦、波斯、白達、麻嘉、伊祿、故臨、細蘭、登流眉、中裡、斯伽裡野、木蘭皮等歐亞地區五十八個國家。

“富國強兵”是任何一個國家發展的必由之路。富裕的宋朝,似乎也沒有忘記對國防的投入。宋朝每年國防開支極為龐大,和平時代為2000萬貫錢,戰時達到3000萬貫錢以上。憑藉高昂的軍費開支,常年養備著裝備精良的過百萬的軍隊,還擁有一大批如宗澤、岳飛、韓世忠、文天祥等甘願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愛國將領。

然而,就是這麼個富饒、軍費開銷龐大的國家,竟然屢屢敗於那些人口不過幾百萬人的異族,最後亡國。這到底是為什麼?翻閱歷史,我們不難找到答案。

苟且偷安、不思進取

社會經濟越發展,物質越豐富,社會的文明程度就越高,人們的私心惰性就會越發強烈,貪圖享受、精神頹廢就會成為一種社會常態。清明上河圖描繪的繁華景象,千年後仍讓世人驚歎不已。宋朝經濟的高速發展造就了一大批中產階級。國難來臨時,他們和精英階層一樣,依然是享樂至上。“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當汴州”就是那種無視國難、“醉生夢死”的真實寫照!

奸臣當道、禍國殃民

優越的物質條件常常使人們過多地強調個人利益而無視國家利益,甚至會為了個人利益而不惜犧牲國家利益。於是宋朝就成了我國曆史上,鉅奸佞臣最多的朝代之一,大名鼎鼎的鉅奸有丁謂、蔡京、童貫、高俅、丁大全、陳大方、胡大昌、賈似道等,還有張邦昌、秦檜等賣國奸賊。奸黨國賊對上糊弄昏君,對下妖言惑眾,禍國殃民。

指揮不當、兵將分離

由於宋朝的江山就是後周武將趙匡胤發動政變而奪取的,所以宋朝統治者非常忌諱武將擁兵自重。為了防範武將威脅其政權,實行了“兵將分離”制度,儘管軍隊過百萬,但卻是“兵不識將,將不識兵”。這種違背軍事原則的屯兵做法,疏遠了官兵關係,降低了指揮能力和協調能力,也大大削弱了戰鬥力。這是宋朝軍力孱弱的重要原因。

君臣疏離、缺乏互信

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宋朝皇帝嚴重違反這個軍事指揮原則,對自己的大將一點也不信任,派出去的大將,還沒打幾個月就趕緊招回來,再換一個去,生怕他們造反,結果一敗再敗。漢朝和唐朝為何強大?唐朝李靖長年帶領十萬精騎在外作戰,唐太宗對他很放心;漢朝漢武帝對衛青、霍去病也是一百個放心。

重步輕騎、缺乏機動

冷兵器時代,沒有強大的騎兵就沒有強大的軍力。宋朝的經濟雖然強大,卻一直沒有建立起自己強大的騎兵,就算是抗金英雄岳飛轄下的騎兵也不過三千左右,其他部隊的騎兵就更少了。這種“重步輕騎”的指導思想,讓宋軍在戰場上機動能力很差,時時陷於被動。

歷史一再證明,富並不是強,一個沒有尚武精神、沒有強大國防作後盾的民族,即使經濟再繁榮強大,文化再燦爛輝煌,也是人家的盤中餐。歷朝歷代,沒有武功,哪有文治?而一旦國家危機,就推諉扯皮,束手無策,甚至奴顏婢膝,卑躬屈節。最終慘遭屠殺,被歷史的車輪無情的攆過!

謝謝您的閱讀,不足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舊時光老影像


大宋的滅亡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冗兵,冗官,冗費問題造成大宋“積弱”禍根

冗官問題

主要是養兵政策造成的,大宋為了緩和階級矛盾,避免破產農民鋌而走險造反,每逢荒年便把成百上千人編為禁軍或湘軍,導致大量兵士長期無事可做,遊手好閒,軍隊素質低下,另外大宋為了避免發生唐朝蕃鎮割據的局面,將士兵的管理權和領導權相分離,只在戰時才會讓將領帶兵打仗,導致將不識兵,兵不瞭解將軍;將士兵主要集中在中央地區,戰時派遣至地方,導致官兵不瞭解當地情況

冗官問題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採用了一系列分割各級官僚機構及其權力的制度

冗費問題

1.宋代對官吏和軍士的待遇優厚,支出已經很大,再加上冗官和冗兵問題,使得財政支出猛增

2.對外妥協,每年輸出鉅額“歲幣”

二,土地高度集中,階級矛盾加深,著名的有北宋年間宋江,方臘起義,南宋年間鐘相、楊麼起義

三,政治腐朽黑暗,官僚、宦官當政,著名的有秦檜,賈似道


風影大人的世界


宋朝的經濟實力確實是歷朝歷代最強的,這得益於宋朝商業的高度發展,宋朝的商業可以說是發展到了封建社會的頂峰,所以宋代的金融也很發達,自然財富也很多,有“富宋”一說。那麼為什麼宋朝這麼富,卻在軍事戰爭中敗多勝少,最後還滅亡了?

我來說說我認為的原因:

首先封建王朝不管有沒有錢,富不富都會滅亡的只是時間長短

宋朝(960-1279)分為北宋(960-1127)和南宋(1127-1279)兩個階段,前前後後加起來有三百多年了,這麼長的統治時間也讓《宋史》成為“二十四史”中內容最多的一個,所以雖然宋朝的軍事實力在歷朝歷代中算是倒數,但是也是憑藉著很強的經濟實力撐了300多年已經很長了。

▲兩宋版圖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改成“宋朝那麼富為什麼軍事實力還是那麼弱?”,這樣更好,主要的原因肯定就是制度問題了。

宋朝的開創者是宋太祖趙匡胤,他當年依靠自己手裡的軍隊發動政變才建立了“宋朝”,所以趙匡胤登基之後肯定就要防著別的武將以後也如法炮製,篡奪他趙家的江山啊,所以宋太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杯酒釋兵權”,他把那些資歷老又有威望的將領裁撤,重新任命的都是沒有多少實戰經驗的指揮官,這樣就可以減少對皇權的威脅,但是這只是暫時的辦法,為了一勞永逸的解決武將專權的問題,宋太祖對於軍隊設計了一套分散制衡的體系。

軍隊兵員選拔

宋代軍隊主要分為兩種,即“禁軍”和“廂軍”。這裡的“禁軍”可不是大家理解的那種守衛京城的軍隊,而是所有正規部隊的統稱,非正規部隊就稱為“廂軍”。北宋政府將原來各地軍隊中強壯的士兵都選拔入直屬中央的禁軍部隊,地方部隊剩下的那些較差的兵員就成為“廂軍”,“廂軍”平時負責基層治安和服役,基本沒有經過系統的軍事訓練,所以“廂軍”自然就沒有很強的戰鬥力,更是無法與“禁軍”相抗衡,所以宋朝的官軍就算對外一敗再敗也能很好的控制地方,這樣雖然保證了中央政府的統治,但是也有很大弊端,那就是“強幹弱枝”的局面造成了宋朝邊境的軍事力量不足以支撐對外大戰的勝利,所以宋朝強大的經濟實力自然也就沒有對軍事實力的增強發揮更好的作用。

其次,軍隊的管理機構設置上也是“堪稱複雜”

宋代“禁軍”的統兵權被分攤到三個機構手中,即殿前都指揮司、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司、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司,合成“禁軍三衙”。三衙各自設置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統兵官分別稱為“殿帥、馬帥、步帥”。三衙都是平等地位,特別是京城的部隊分別交給三衙長官統領,但是他們只有統兵權,沒有發兵權。發兵權在樞密院手中,“兵符出於樞密,而不得統其眾;兵眾隸於三衙,而不得專其制。”樞密院有調兵之權,卻不掌管軍隊;三衙掌管軍隊,卻無調兵之權;遇有戰事,由皇帝任命率臣領兵出征,從而實現了發兵之權”與“握兵之重”的分離,這樣三衙和樞密院互相牽制,最重要的調兵權則在皇帝手中,所以宋代發兵是皇帝下令,然後樞密院承旨,三衙聽令才從中央發兵,這就完成了發兵的遲緩,很容易延誤軍情,所以宋朝的對外戰爭敗多勝少,這也成為宋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宋朝兵制

宋代的駐兵制度也是軍事實力弱的原因

宋代對於軍隊的駐防實行“更戍法”,這也是為了防止武將叛變,“禁軍”分駐京師和地方,並且定期換防,但是各地的統兵將領卻不隨之調動,因此後來造成了“兵不識將,帥不識兵”的局面這極大的導致了宋朝將領對於軍隊的認識情況,所以更加導致了宋朝軍事實力的衰落。

說到這你明白宋朝的軍事實力為什麼那麼弱了嗎?不是軍隊的問題,而是統治高層的決策導致的,但是這也讓宋朝三百多年不是亡於內亂而是亡於外地,所以宋朝的經濟實力強大是沒錯,經濟也更多的運用到了軍隊,但是由於制度的限制,讓經濟實力沒有發揮應有的效用。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這確實是一個令人費解的問題,我們先來聊聊北宋吧!

北宋田賦的附加稅和商稅

北宋的正稅主要是沿用唐朝的兩稅制(夏季和秋季分別交一次稱為兩稅制),但是在正稅之外還有各種雜稅。

  • 支移(移輸):“支移”,原是田賦附加的力役,即規定田賦繳納者將田賦輸往其他地區,如“景德二年(1005年)詔陝西路州、軍每歲田租”,“支移就沿邊輸送”,就是一例,支移田賦要麼送往邊關要麼送往附近州縣。但是這都是人民自己出力,後面又產生支移田賦的民戶“添納地裡腳錢”事,這可能是不必支移的年份,或以代為運送為名成為當地政府徵收的田賦附加稅,神宗時,農民繳納地裡腳錢後,官府代為運輸。到了北宋末年,這成為徽宗、蔡京統治集團剝削人民的主要方式一
  • 折變(折納)、預催:“折變”也稱“折納”、“折科”。北宋田賦(兩稅)的徵收,“其入有常物,而一時所需,則變而取之,使其輕重相當,謂之折變”。可以由一種穀物改為另一種穀物,如麥改成豆,也可以改成錢,再折穀物或絹帛。到北宋末年,折變變成了官府搜刮百姓的一種手段,他們常以遠低於市場價格“折變”百姓繳納的實物,這樣,百姓所承擔的賦稅往往就是原來的兩三倍,因而折變成了民戶的沉重負擔。“預催”,源自五代
    謂“先期而苛斂”,北宋建立以後被廢除,但是到了徽宗時期又出現。“比來漕司牽於經費不足,五六月間,則或斂以米粒,狼戾之際,則使輸以帛”,“近來催稅公人等,多不等候人戶輸納,一面強牽耕牛典質,或以代納為名,拘留折欠,更不給還”。預催此時已形同劫奪,屢見不鮮。
  • 和買:宋政府所有向民戶購買的貨物,皆稱“和買”,而常用以特指購買絹,也稱預買、和預買。原是民戶自願預賣,後成硬性分配預買絹匹數。到徽宗、蔡京統治集團統治時,“和買”,完全成了田賦的附加稅。

此外附加稅還有和糴、布估錢、科配等等一系列剝削人民的方式

  • 商稅:宋朝沿襲五代舊制,徵收商業稅,分為過稅“過境稅”與住稅(營業稅),對於這兩項稅收都有一定的優惠,北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頒佈《商稅則例》,後面又有修訂。其中對於徵稅的商品,徵稅的稅種和稅率,偷稅漏稅都作了規定。這是歷史上首部商業稅務法規。對宋朝商業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北宋末年的腐朽統治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年僅二十五歲的宋哲宗去世,無子。在向太后、曾布等人的堅持下立了“輕佻不可以君天下”的端王趙佶為帝,是為宋徽宗,也是他將宋家王朝推上了滅亡之路。

徽宗上臺後即打出了紹述神宗之法的口號,蔡京藉著這個機會趁機而起,他打著輔佐徽宗“上述父兄之志”,推行新法的旗號上臺,然後他首先進行的政務,卻不是什麼新法,而是致力於打擊保守派。首先是禁止司馬光等二十一人的子弟在京做官,將元祐和元符時期當政的文彥博、司馬光、蘇軾等文武官員以及一部分宦官編入黨籍,就連曾經擁立徽宗登基的曾布最後也被流放嶺南。

蔡京大力提攜曾經幫助過自己的宦官童貫,讓他去邊關擔任軍事主官,到崇寧四年,童貫已成為西北地區最高的軍政長官。

蔡京父子誘導徽宗盡情享樂,並說“人主當以四海為家,太平為娛,歲月能幾何,豈可徒自勞苦”,“今泉幣所積贏五千萬,和足以廣樂,富足以備禮”。於是倡豐、享、豫、大之說,誘導徽宗大肆揮霍錢財,大興土木,鑄造九鼎,修建“明堂”、“方澤”,大修道觀等等。為了供應宮廷園林的需要,在兩浙地區大肆搜尋奇花怪石。在蘇州設立應奉局,由朱勔主持,主持乘機大肆盤剝,這成為“方臘起義”的導火線

蔡京等人大肆侵佔民田,巧立名目,徵收各種雜稅,並且公開賣官鬻爵,京城當時流傳的有“三千索,直秘閣;五百貫,擢通判”就是現實的寫照,當時的人稱蔡京、童貫、王黼、梁師成、朱勔、李彥為“六賊”,並說“打破筒(童貫),潑了菜(蔡京),便是人間好世界”,反映了人們期望結束蔡京、童貫等人禍國殃民的統治。然而他們始終都在統治集團的上層,直到北宋滅亡。

由於蔡京集團的殘暴統治,導致民不聊生,徽宗宣和元年到三年(1119年—1121年)相繼爆發了北方的“宋江起義”南方的“方臘起義”。這兩次起義雖然都很快被平定,但是卻給宋政府敲響了喪鐘。

金遼鼎替,北宋滅亡

金在滅遼的過程中和北宋簽訂了盟約,金往南打,宋往北打,但是宋軍實在是不爭氣,兩次出征都被遼軍打得屁滾尿流,險些全軍覆沒,這也給金國留下了宋軍不強,滅宋可期的形象。

宣和六年(金天會二年,1124年),金將婁室擒遼天祚帝,遼亡。同年,

金將闍母以宋納叛亡為敗盟請攻宋,斡離不(完顏宗望)則進一步稱,“苟不先之,恐為後患”。史稱“故伐宋之策,宗望實啟之”。粘罕也請攻宋,同年十月,金太宗下詔侵宋,以完顏杲為都元帥,總領侵宋事宜。以粘罕為左副元帥,率軍自西京南攻太原,闍母為南京都統,劉彥宗為漢軍都統,斡離不為兩部監軍。

粘罕在山西碰壁,而斡離不和闍母卻一路南下,打到中山府(今河北定州),消息傳到開封,徽宗立即傳位給太子趙桓,是為欽宗。並以吳敏升為執政,李綱升為兵部侍郎,主持抗敵。而徽宗自稱道君皇帝準備出逃。

欽宗改次年為靖康元年。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東路金軍在進攻中山和真定兩城不下的情況下,直接繞過這兩座城南侵,一路攻城略地,當打到黃河邊上時,守河的將領不作抵抗焚燬黃河浮橋後潰逃。“金人尋得小船子十餘隻,可載五七人”,“於上下流得大船,遂渡驍騎,至六日方渡畢”,金將曰“南朝可謂無人矣,若有一二千人,吾輩豈能渡哉”。當得知金軍渡河南下的消息後,徽宗半夜就帶著童貫、朱勔等人出逃,隨後皇族,百官也先後出逃。

欽宗命吳敏為知樞密院事,李綱為東京留守,當時有人勸欽宗南逃,在李綱勸諫下欽宗作罷。此時金軍已打到開封城下,金軍一面攻城,一面又派人要求割讓太原三府。雖然在李綱的指揮下,全城居民多次擊敗攻城金軍,但欽宗決定同意這些條件。並派康王趙構,次相張邦昌去金營做人質。但是割讓三鎮的詔書卻被李綱扣下。

此時宋軍援兵到達,金軍考慮到孤軍深入,並且宋援軍數倍於己,在欽宗答應割讓三鎮、以肅王趙樞代替康王趙構、張邦昌由次相升為首相作為人質、宋賠款黃金金二十萬兩,銀四百萬兩的條件下退兵。

隨後南逃的徽宗以及文武百官返回了京城,欽宗將王黼、梁師成、李彥以不同方式處死,蔡京和童貫被貶,後蔡京死於貶所,童貫在被貶途中被處死。不久李綱被誣以“專主和議,喪師費財”的罪名遭到遠貶。

沒過多久,東路軍再次兵臨開封城下,西路軍隨後也到達,欽宗這時候又想起來李綱,招他回京任開封知府,但是於事無補。閏十一月下旬,欽宗竟然聽信妖道郭京以“六甲神兵”,進攻金兵,結果大敗。十二月,欽宗赴金營議和,結果被扣押,金人先索要贖金,隨後根據內侍鄧述給的名單,將太上皇,皇后、皇太子等人“請”入金營。此時為靖康二年二月(1127年)。北宋滅亡。

宋徽宗於紹興五年(1135年)死於金國。靈柩於紹興十二年運回南宋。宋欽宗於紹興二十六年( 1156年)死於金,南宋直到紹興三十年才知道他的死訊。

宋朝的經濟很發達,但是軍隊戰鬥力卻很弱雞,這除了軍隊缺乏戰鬥力外就是軍事制度的問題,再加上統治者驕奢淫逸,以盤剝生民為樂,這樣的國家又怎會得人心呢?有錢了反而更惜命,將領貪生怕死,士兵又怎會賣命?統治者不以國家民族為重,而以自身享樂為榮,這樣的國家怎會不滅?又怎能不滅?

對宋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陳振先生的《宋史》或者鄧之誠先生的《宋遼金夏元史》。


語陌泣離傷


宋朝在當時的世界上算得上是最有錢的,可惜最終還是偏偏被很窮的金朝和蒙古人所滅。這到底是為何呢?

重文輕武

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為了避免晚唐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也為了鞏固自身統治,宋朝自建立之初,就採取了重文輕武的方針,希望以此來加強中央集權。取消了唐朝的府兵制和藩鎮制,將地方的兵權全部收歸中央管理。剝奪了武將們的權利,實行兵將分離的制度。這樣使得士兵不認識自己的上級,上級也不知道自己的軍隊到底是哪些人。

文化禁錮

兩宋時期,理學開始盛行,這是為了進入人們思想的重要枷鎖。上場以來的上午精神被徹底閹割,這時的人們不願意去當兵,再加上宋朝的經濟很繁華。汴梁和臨安的繁華富庶漸漸迷了大家的眼。很多人漸漸忘卻了曾經的靖康之恥,官員們不再北伐,皇帝天天沉迷於書畫當中。這樣的國家,怎麼樣能夠為遊牧民族所滅呢?

遊牧民族崛起

沉迷於自己經濟實力當中的宋朝老百姓,漸漸失去了作戰的能力。遠在北方草原的遊牧民族,為了奪取更大的地盤,也為了擁有更多的錢財。開始將自己的目標轉向了繁華的宋朝。同時遊牧民族長期以來一直保持著作戰的習性,這些民族當中擁有一隻很強大的騎兵,每一個人都能上陣打仗。這些迅速促使遊牧民族開始崛起。

總結

兩宋的繁華富庶,是中國很多朝代所比不了的,當時的皇家光稅收一年就多達幾百萬兩。發達的航海貿易,使得當時有很多外國人到這裡來經商。

但是繁華的表面背後,宋朝的貴族們就忽略了,一味的發展經濟,一味的抵制武將的權利,最終肯定會導致政權的喪失。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每一任帝王往往都是這麼想的,所以宋朝就算經濟再發達,最終還是會滅亡。


<strong>


熟史明智


宋朝不是因為經濟發達滅亡的,更不是因為太富有而導致軍隊素質下降而滅亡的。無論直接原因還是間接原因都論不上這兩條。

這裡也許需要先澄清一個比較常見的誤解:宋代的軍事實力本來不差,建國之初和遼的軍事競爭之所以只能平手而不能達成“收復燕雲”的戰略目標,是因為遼本身已經是和中原文明基本在同一個水平線上的大國(這個發展趨勢開始於唐中期,當時的東亞地區經歷了一個各民族政權文明水平普遍提高、格局逐漸趨向諸強並立的過程,遼的建國和發展就是這個趨勢的集中體現。對這點的具體分析可以參看王小甫先生的一些著作,比如《唐、吐蕃、大食政治關係史》和《盛唐時代與東北亞政局》),所以它與北宋之間的戰爭是兩個基本同體量同水平的大國之間的整體性軍事競爭,有勝有敗很正常(順吐一槽:其實唐中期開始慘重的軍事失敗也很多,所謂“最大疆域”維持的時間也很短暫,但你看有吐槽弱唐的麼?。。“印象”有時候是個很坑爹的存在)而北宋在伐遼之役中犯下的很多軍事錯誤,也不是現在很多人耳熟能詳的“兵將分離”“看著陣圖作戰”,相反恰恰是分兵部隊不聽中樞指揮貪功冒進。——這也是晚唐五代以來,中原地區軍隊悍勇輕鬥、富於冒險性的軍事風氣的延續(這方面的具體論證可以參看曾瑞龍先生的《經略幽燕》,這書可以說是國內目前水平最高、方法也最新的中古時期軍事史研究著作了),而非所謂的“積貧積弱”“宋太祖為了保皇位收兵權不惜削弱軍隊戰鬥力”造成的。

但到目前為止這個問題下給出的答案中,大部分知友都沒把握住這點,只是憑著一系列固有但也模糊的印象在演繹自己的思路,不少答案寫的很炫,但說句不好聽的,其實近於YY。作小說可以,拿來討論歷史恐怕不合適。

那麼宋朝真正的滅亡原因是什麼呢?

南宋且不提,只說北宋的滅亡原因——靖康之恥,其實就是當時的皇帝+頂層官僚犯了一系列豬都不會犯的錯誤蠢死的。比如該守的時候不守該跑的時候不跑;金人第二次圍城之前的好幾個月不整頓防務,反而貶斥李綱同時大搞內鬥,甚至DT的開始清算曆史問題(所謂“不管太原,卻管太學;不管防秋,卻管《春秋》;不管炮石,卻管安石;不管肅王,卻管舒王;不管燕山,卻管聶山;不管東京,卻管蔡京;不管河北地界,卻管舉人免解;不管河東,卻管陳東;不管二太子,卻管立太子”);第二次守城戰最關鍵的時候弄一幫道士到城頭跳大神;城破以後金人一度不敢下東京外城城牆,但皇帝偏偏要去金營親自請降還去兩次結果終於被扣下了;金兵都破城了都在脅迫皇帝納降了,掌權官員還在東京城內大搞維和鎮壓自發組織起來反金的百姓和士兵,並且替女真人搜刮錢物人口不遺餘力,等等等等。具體的記載真感興趣的話可以去翻《三朝北盟會編》,看的投入的話足夠達成吐血成就~

總之,如果不是這些人一再犯蠢作死的話,靖康年間金軍至多南下打次草谷,決不至於亡國不說兩個皇帝還被金軍俘虜了。

至於為什麼當時的朝廷能集合這麼一幫蠢人作這麼大的死,真要挖根子的話,最遠需要追溯到王安石變法期間,神宗皇帝為了集權對當時政治體制的破壞。——北宋初、中期的制度架構中,文官集團通過對宰相權力的加強和臺諫等渠道,對君權的約束是很強的,所謂“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在當時並非虛語。簡單點說,就是當時的皇帝並不能想幹嘛就幹嘛,很多事情必須文官集團集體通過,才能落實到執行層面。這樣的決策機制當然會在效率上有損失,但也能更多的保證政局穩定和不出大錯。

但到神宗朝,宋神宗為了推行變法,對前朝遺留的這些政治制度進行了很多改動(比如削弱相權,削弱對“御筆內降”也就是皇帝旨意的審核、駁回機制,清洗臺諫,甚至間接支持、鼓勵搞文字獄和黨爭等),極大的削弱了這些約束。然後這種改動的影響持續到了徽宗朝,並且很不幸的被操守品行遠不如神宗朝君臣的宋徽宗及其寵臣們搞的更糟了——當時宋徽宗寵信的權臣蔡京順著神宗改革的勢頭,進一步強化了徽宗“御筆”的政治效力,使得大小決策均決於“上意”,於是北宋前中期的各種集體決策機制到此基本名存實亡;而蔡京本人則利用自己深受徽宗信賴的優勢,屢屢借“御筆”推行自己的意圖,把持了朝政,同時還繼續搞比起神宗朝更沒底線更離譜的黨爭和政治清洗(比如著名的“元佑黨禁”)。這一系列措施最終導致了徽宗朝人才選拔機制敗壞,朝堂上群小並進,最後形成的上層官僚集團既無公心和基本的道德底線,更無戰略眼光,因而才能湊出一幫奇葩,在宣和七年(公元1126年)金兵南下後和皇帝一塊兒屢屢上演前面所提及的開玩笑一樣的鬧劇,最終把一個有錢有兵有人心的大國生生玩死了。

(關於這點,更具體的分析和史料依據可以參考這篇文章:宋神宗的勵精圖治將北宋送上滅亡之路。個人不完全同意其中對神宗變法的整體評價,但文章圍繞“神宗破壞北宋既有政治體制和政治傳統”所舉的大部分史料和學術研究成果都是站得住的。)

所以如果南北宋之交的原始史料記載翻的多的話,不難發現當時真正具有挽狂瀾於既倒之能的政治人物比如李綱、宗澤(順便說一下,宗澤一直是文臣,不是專職帶兵打仗的武將,不能拿他來論證北宋軍事將領的普遍水準。。岳飛和他論陣圖時所說的“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也不是簡單的駁斥他。有的答案對這段史實的記憶不差,但理解誤有點大)等人,在靖康之變之前大都是沉淪下僚長期鬱郁不得志的人物。而當時比較得志的官員,即便品德尚過得去,能力和眼光也不行。這就是政治制度和政治風氣敗壞在人事層面的具體表現了。

總而言之,北宋滅亡的真正原因,不是北宋的體制本身有問題,而恰恰是沒能維持住前中期較為良好的集體決策機制和政治風氣。其中後期對既有政治制度的改動太過輕率,把本來趨向於集體決策的決策機制又扭回了君主獨斷的路子上;並且開了不好的口子之後,又進一步被有手腕無公心的蔡京等權臣利用,最終導致整個政治體系的頂端都爛掉了。

而且這種爛還真不是體現在沒有行動力上,而是體現在沒有制約、沒有合理、通暢的批評和糾錯機制,所以順則百順(這裡再補充一點:其實徽宗朝政治的一大特點就是好大喜功,前中期對外對內事功都不少,對角廝羅和西夏的作戰也是屢屢大勝,真接著打下去的話很可能會打通河西走廊——當然這是之前幾代皇帝攢下的家底而並非徽宗朝君臣一手締造的戰果,所以說順則百順);但一旦有了真正的危機,頂層領導者的判斷稍有差池,整個體系就會像雪崩一樣瞬間崩潰。

東施效顰一下我挺喜歡的一本書的書名,這是“來自上層的崩潰”。而不是源於基底的潰爛或純因外部壓力所致的土崩瓦解。

不是錢不夠,不是兵不夠多不能戰,也不是沒有人才,甚至不是沒有組織動員能力和凝聚力(這裡再舉一例:靖康年間北宋京師被圍,勤王軍中除了官軍還有很多是自發應詔勤王的民兵,而且很多是從江西、湖南甚至福建趕到東京的。考慮下當時的技術條件交通條件,很不錯了),是體制和體制頂端的領導集團出了問題。

至於體制又是怎麼出問題的,是因為具體的人。人本身的好大喜功、急於求成、目光短淺、私心自用,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傾軋和相互利用。

這點其實也符合政治的基本規律——再良好的制度設計,再強大的政治傳統,最終也是要靠人來執行的。所以真實的政治過程就是制度和人之間相互作用的循環往復,片面強調任何一方的作用都不合實際。

反過來說,如果想保持一個良好的政治系統的話,制度也重要,人事也重要。所以它是一個要求箇中人員永遠保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狀態的過程,“萬能靈藥”一樣的“規律”“教訓”和“方案”,其實是沒有的。


大明湖畔的二狗


簡單的說就是貪汙腐敗。

歷史專家說宋朝面臨的三大問題是“冗軍、冗官、冗費”。但是我覺得產生這三大問題的根本原因就是貪汙腐敗。

冗軍。軍隊人數再多,只要軍官不貪汙腐敗,以保家衛國為目的,時時練兵,這不僅不是國家累贅,還是移動國防線。

宋朝的軍官軍士確實多,軍餉肯定是一筆很大的財政開支。不論是禁軍還是地方廂軍,他們平時做什麼呢?練兵?排兵佈陣?演習?不,他們的主要任務是搬運。這樣才可以降低各地府衙的成本,府衙或者上一層的官員才能有錢可貪。



我們看過《水滸傳》的人都知道青年獸楊志,本是三代將門之後,也算是驍勇善戰,受過教育的軍四代。擔任殿帥府制史,本是一個混得還可以的軍官,卻因押送花石綱翻船而丟官。雖然這是小說演義裡的情節,也來自真是存在的現象。

所以冗軍不是問題,問題是貪汙。如果軍隊都如岳家軍一樣的英勇善戰,每年上貢給外族的“歲幣”來養活軍士,差得應該不會太多吧。


冗官。官員多暴露的腐敗問題更明瞭,一個官員能幹的事情,多分幾個人做,福祿可以多幾份,還可以有外快,何樂而不為。

上面說到楊志因翻船丟官,後面有赦免機會的時候,楊志做了一件很現實的事情,帶著錢去京城運作買官。這說明官是可以買的,理所當然為了掙錢,官職肯定就多了。


為什麼要買官呢?正直的人想保家衛國,除暴安良,父母百姓;而邪惡的人只是想得到更多利益。還是《水滸傳》裡的人物故事,被武松大的蔣門神。他開了快活林酒家來魚肉百姓,他的靠山是張團練,當地的軍官小頭領。

所以他能肆意幹壞事兒,官商勾結,利益關係。如果當時能多幾位包大人這樣的好官,冗官的局面出現的幾率不會太高。

冗費。國家必要支出太多,歲幣,軍餉,官員俸祿,皇家開支,一樣不能少。

被腐敗侵蝕的軍隊,不再以保家衛國為己任,他們利益為目的,甚至天真的認為“錢”連“和平”都可以買到。所以後來兩度被外族所滅,落得幼主跳海而終的結局。


所以冗費,源於貪汙腐敗太嚴重,費用大多沒用到點子上,才會財政虧空,連王安石變法也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小總結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官員的貪汙腐敗是優秀宋朝滅亡的首要原因,當然還有一些比如戰略地理的問題,或者制度的問題。但在貪汙腐敗面前,這些都沒有那麼重要。


妙趣侃歷史


宋朝建國時的國防與軍事策略決定了她的歷史走向,看待歷史現象不能單獨地割裂開來。五代十國時期,重武輕文,地方軍閥傭兵自重,政權頻繁更迭,決定了趙匡胤當上皇帝后必然採取眾文輕武這一基本國策,比如將精兵強將收到京城,文官為地方官和軍隊一把手。當一個朝代進入平穩發展期時,建國時的基本國策就會慢慢出現弊端,也就決定了他無論經濟怎麼發達,必然會被軍事強國所滅亡。



戰略忽悠局局長2



大宋經濟確實很強,但軍隊卻很弱,這是不爭的事實。打個比方,在一個房間裡,大家都窮的吃不上飯了,但是房間裡卻有一個很有錢的土豪,天天大魚大肉,更為關鍵的是,這個土豪不僅沒有保鏢,還比較好說話,誰去把他練幾下都能弄點小錢花,久而久之,大家就都把他當搖錢樹了,不開心的時候是不是就想著把他滅了。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像校園欺凌事件,其實別看是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其實本質上還真是這樣。你強他不敢欺負你,你表現的越懦弱,欺負你的人就越多。

因為宋高祖趙匡胤,得國來自“陳橋兵變”,所以,趙宋王朝始終採取的都是“重文抑武”的國策,在我之前的一篇文章中說過,長期“重文抑武”導致趙宋王朝脂粉氣有餘,陽剛之氣不足。更為嚴重的是,宋朝的換防制度很嚇人,在打仗的時候,竟然經常會出現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現象,簡直是一朵奇葩。

所以,儘管趙宋王朝很有錢,經濟發展的相當不錯,但是軍隊實力那確實是不行,加上週圍又有金國和遼國兩個黑社會大哥,趙宋王朝這個白臉小書生,那是隻能乖乖捱打,就算想說理都沒地方說去啊。

所以,當金國和遼國欺負夠了,也就順便把趙宋王朝滅了。因此,如果要說趙宋王朝滅亡的原因,我覺得非以下兩條莫屬。

一、重文抑武,趙宋國人普遍較為懦弱,雖然宋朝不缺良將,但那畢竟是少數。



二、趙宋統治者驕奢淫逸,貪生怕死,偏安一隅,不思進取。

三、上行下效,皇帝昏庸無能,致使趙宋朝廷政治腐敗,奸臣權臣當道。


四、周邊金國與遼國確實強大,宋朝論武力確實不是對手。儘管有網友說岳飛曾經一度把金國打殘了,切記那只是偶爾一次,在絕大多數年景裡,宋國都是被金國和遼國吊打的對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