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讀歷史,是在讀什麼?

開朗的皮蛋


首先,我要引用一句哲學家培根的名言: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這句話第一段就強調“讀史使人明智”,為什麼?

因為歷史就是一面鏡子,不僅能夠讓人瞭解過去,也可以讓人讀懂未來。歷史是一部充滿規律和辯證的社會科學。在中國古代的歷朝歷代,都是非常重視史官。各朝對史官的稱謂與分類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記錄類和編纂類兩者。史官剛剛出現的時候以及發展過程中的很長時間,這兩者是不大分別的,後來演化出專門負責記錄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館史官,前者隨侍皇帝左右,記錄皇帝的言行與政務得失,皇帝不能閱讀這些記錄內容,後者專門編纂前代王朝的歷史。

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讀歷史,很多時候是出於一個旁觀者的姿態,甚至以現代人的視角去看古代事件,這樣就會發現,其實承載歷史的史書,就像我們需要不斷複習的錯題集,只要牢記並區分這些歷史得失,對現實生活是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尤其是中國曆代王朝反覆出現的興衰“循環史”,其實都蘊含著一個重要的社會規律在裡面,只是古人對這些歷史文獻的研究都不夠深刻,都沒有對現實社會產生指導意義,以至於我們輝看到封建各朝代都會陷入初期繁盛,中期發展,末期朝廷分裂、農民起義、朝代更替的“怪圈”。

對於今天史學界的研究,尤其是兩千年的封建史的研究,就是需要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找出人類文明穩固發展的方向。

簡單的說,我們今天所經歷的一切,都是明天的歷史。讀史可以使人明智!


草竹道人


我們從小學開始就學習歷史。起初,我談不上討厭歷史,也談不上喜歡歷史。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雖然我可以憑藉自己良好的記憶力考個高分,但我想不清楚學歷史是在學什麼。

高中時,我選擇理科,本科讀了經濟學專業,碩士和博士讀的都是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從我自身的專業來看,歷史好像與我無緣了。

博士期間,科研之餘,我讀了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雖然那本書是文言豎排版的,讀起來並不輕鬆,但讀完之後禁不住拍案叫絕,頓生豁然開朗之感,最重要的是,我突然感覺歷史如此有趣,如此令我愛不釋手。錢穆先生講的很明確:寫作歷史的關鍵在於材料的取捨,作者可以通過對歷史材料的取捨來表達自己的史觀。整部《國史大綱》不就是明確表達這麼一個史觀麼?——歷朝歷代統治者對待文人的態度,決定了該朝該代的治亂興衰。

既然歷史寫作表達的是作者的史觀,英國大歷史學家卡爾說歷史是當代人與過去人的一場對話,意大利大歷史學家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那麼我們讀歷史,又是讀的什麼呢?

第一,讀史是在發展我們的價值觀。我在讀史時時常有這樣的體會:有些歷史著作,一旦讀起來,就不忍放下;有些歷史著作,怎麼也提不起興趣。其實,我們大部分人都傾向於選擇那些與我們價值取向類似,而又高於我們的著作。通過閱讀這樣的歷史著作,可以發展我們自己價值觀。

第二,讀史是在借鑑前人的寶貴經驗,並避免犯下前人的錯誤。我在讀史時常有這樣的感覺:某人的所作所為真是令我佩服,一旦自己為未來遇到類似的情況,也會效仿前人的做法。與之相反,某人的做法真是讓我感到惋惜或失望,在未來自己遇到類似的情況時,就要避免前人的錯誤做法。

第三,讀史是在不斷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西方有句諺語:陽光下面沒有新鮮事。現代社會發生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投影。我們每個人的經歷都是很有限的,我們沒有經歷過的事情太多太多,通過讀史,可以讓我們瞭解到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事情,見慣不慣,一旦我們在現實中遇到類似的事情,也就可以泰然處之了。

第四,讀史是在不斷深化對社會變遷規律的認識。讀史分三個層面:(1)個人層面。英雄人物波瀾壯闊的人生花捲惹人注目,對歷史偉人的分析與學習,令我們受益匪淺。(2)朝代層面。我們可以分析某個朝代之所以興衰的種種原因,可以從政治、經濟、制度、自然條件等多個角度分析,從而更全面地認識這個朝代。


著青衫


歷史是什麼?歷史是前人對後人發生的事件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價。

為什麼會有歷史?為什麼要讀歷史?瞭解歷史很重要嗎?

在古代,統治者為了宣揚和傳遞自己的豐功偉績,將自己生前所做的事情讓史者記錄下來。同樣也有很多人將自己生前的所見所聞,還有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性也同樣的記錄下來,這就慢慢形成了文化。

我們現在有如此的文明社會,跟歷史是離不開的,可以這樣說,如果從頭到尾都沒有歷史的話,我們現在還活在農耕時代。

有了火藥,發明了大炮,有了指南針,發現了新大陸,有了造紙術和印刷書,就有了更多的書籍資料,方便了文化的發展和傳承。

讀歷史,讀的是心得!

歷史對於每一個人的見解是不一樣的,歷史就像一面鏡子,認真的去看它,去品它,你會發現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歷史中的人物,只不過在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而已。

瞭解歷史很重要!

歷史無論對於經濟,文化,還有政治都有很好的參照性。中國的儒家思想影響了我們上千年,“”孫子兵法”這一類軍事書籍至今還被延用。

十七年前SARS病毒突然來襲,這對於從來沒有歷史經驗的國家,一時間無法及時的做好防控舉措,帶來了嚴重的損失。歷史又給我們開了個玩笑,十七年後“”新冠病毒”再次肆虐,前車之鑑,我們國家能夠在短時間內做好各種防控措施,極大的減少了病毒的蔓延。

讀歷史就是在讀未來!

我是小馬!個人觀點!謝謝!


海豚的夢


我是品讀歷史者,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這是一個很大很大的問題,也是很好的一個問題。我們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有過燦爛的輝煌史,也有讓人淚目的屈辱史。讀歷史,是在讀什麼?能給我們帶來什麼?這是值得讓人深思的問題。

1.讀歷史,我們應該讀古人的智慧,來啟發我們的智慧。

讀史可以明鑑,可以讓我們更有智慧,歷史其實就是前人的經驗和教訓,我們要從中提取有價值的東西為我所用,無論是國家、企業、還是個人都會受益無窮。通過讀歷史,我們會發現身邊遇到的很多問題,都可以從歷史的事蹟中找到答案,這也有助於我們對事物做出正確的分析和判斷。

著名的天文學家竺可楨,正是通過閱讀和研究了我國的史志、方誌、古詩、遊記,掌握了中國古代氣候變遷的規律之後,才寫出了著名論文《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這對我們的社會生活,生產建設有很大的啟示和幫助。

在我們的歷史長河中,品讀歷史朝代的興衰和更替,吸收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教訓和經驗,可以激發我們的創新、創造能力,堅持科學發展,以人文本,使我們始終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大到國家的“一帶一路”偉大構想,小到我們每一個人的為人處世之道,都是我們從歷史中學到的。

絲綢之路是我國兩漢時期古人開創的以洛陽、長安為起點,連接東西方文明的陸上貿易和文化交流通道,“一帶一路”偉大構想正是以此為啟動背景,它將充分依靠我國與有關國家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而我們每一個人也從歷史中學到了要與人為善、尊師重道、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等一些良好品格。讓我們能在一些困難面前舍“小家”為“大家”,讓我們學會了感恩,學會了社會責任,讓我們學會了只有團結在一起,我們的國家才能更強大,國強大,家才幸福!

2.讀歷史,我們應該讀懂人生,只有正確的價值觀取向,才能改變世界

讀史可以明心,中國歷史有自身的文化基因,心手相連,血脈相通,一部盛唐史,是多少中華兒女的美好回憶,一部晚清史,又凝聚了多少中華兒女的血和淚。

通過讀歷史,對歷史的學習,能增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增強整個名族的凝聚力,民族的凝聚力是促進國家發展,弘揚愛國主義的重要條件。

通過讀歷史,我們可以學到做人做事要紮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往前走,切不可投機取巧,破壞社會正常秩序。歷朝歷代,有多少貪官汙吏,貪贓枉法,誤國誤民,又有多少人喪失做人底線,淪為漢奸走狗。

正如有人倡議的一樣,希望新一代人不要再盲目追星,我們應該追的是那些為國家建設、發展付出了畢生心血的科研人員,軍人,醫生等,只有這些人在國家有難的時候才會衝在第一線,他們是我們的榜樣,才是我們應該追的星。應該把最好的待遇給到他們,讓我們也勵志成為像他們一樣的人。我們不應該每天抱著手機追那些、羨慕那些花上億元舉辦個婚禮,開著幾百萬的豪車,住著獨棟別墅的演藝明星。那不利於樹立我們正確的價值觀取向,少年強,則國強!

讀史,還可以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思考……


品讀歷史者


歷史是時間、空間上雙向跨越的緯度,而作為我們總歸會成為歷史。我們從小學就開始接觸歷史課,也耳濡目染聽到很多歷史的傳說。當代的科學家也在不斷地通過各種文獻,考古去揭開歷史的真相。我想歷史也許沒有真相,我們讀歷史應該去學習歷史的經驗教訓及殘存的一些道理。

歷史有宇宙,世界,國家這些大史觀,也有我們家族,家庭,個人這些小史觀。我想都是很有意義,很奇妙的東西。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對歷史很感興趣,我想這就是其存在的美妙之處。劃過歷史長空,我們總歸化為滄海一粟,我想屬於我們的這一段歷史渺小而偉大,我們從父輩延續,家族的希望,而又把希望傳遞給我們下一代。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就成了我們的家族史,這樣千千萬萬的家族史就組成的真正的歷史。我們每個人都終會是歷史的一部分,我想我們應該成為一個好的舵手,我們應不斷地汲取一些為人,生存的道理,把正能量的也就是我們的家風傳承下去,我想這就是我們正確的史觀



土豆pai


歷史,有許多品種,正史,野史,包括小說演義等等!先把讀歷史的人進行分類,才能更好的回答讀史到底讀的什麼!歷史學家(大多數)讀的是歷史的真實性!因為職業所在,必須還原歷史真相!這是他們的初衷!歷史愛好者讀史一半是真實性,一半是學知識,長見識!一般人讀歷史,很可能只是為了聽聽故事!當故事去讀去看!

不同意讀史為了讀它的真實性!因為歷史的真實性是有待商榷的!後人所知道的歷史大多數是記載而來,但是有好多朝代的歷史是下個朝代編撰的,中間隔著百八十年!其真實性有多高?自己掂量!那麼讀史讀的是什麼?個人意見感覺讀的道理!

以史明鑑,這個成語最能說明一切!囊螢映雪,鑿壁偷光,草船借箭,司馬光砸缸!這些歷史故事有多真實?其實真不真影響不大,囊螢映雪鑿壁偷光是為了告誡大家不要浪費時光,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努力奮鬥吧!這不是道理?草船借箭司,馬光砸缸不是告訴我們邏輯思維問題?沒箭只能造?救不了人,不會砸缸?不是道理嗎?而且這些故事真實性還真不高!但是這些道理確實真實存在的!

歷史有循環,所有歷史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總結(去掉天下大勢四個字更貼切)!因為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這不是在讀道理嗎?

總結: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怎麼讀都對,各取所需,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存在的就是有意義的!這是誰也改變不了的事實!希望分享對大家有用!謝謝!!!


善良才是自己的風水


我覺得意義就是在時代裡找到自己,摸清自己這一生在歷史上處在一個怎樣的位置,把握我們和他人的關係,和時代使命的關係。

我們每個人來到世界,一無所知,但卻已經落在了歷史的某個時刻裡,這一生必定只能生活在漫漫歷史裡一個片段了。

那我們所處的環境是怎樣的一個時代呢?怎麼定位自己,讓自己適應這個時代?

那就要看歷史發展到哪個程度了,未來還會怎麼展開,我們處在承前啟後的一瞬間,怎麼把自己塑造成剛好承擔這一角色,推動歷史前進,或者適應時代呢?從一個一無所知的人,到全方位適應當代法律、文化、習俗和當代科技水平、倫理和起居住行、語言語義構成方式,成為一個這個時代的人,我們有很多事可以做,就是知道睜開眼,怎麼處在已經存在的這個時代了。

什麼樣的人適應時代。假設兩個人類生出在相距一千年的中國,他們從一張被格式化的磁盤到被寫上新內容,內容肯定是不一樣的。

但是現實會有點複雜,時代造就人們的智識觀念,人們的觀念書寫明天的歷史,我們落在這個時代,就相當於強行被放在了已經書寫了一部分的位置,而且,橫向看,你身邊全是處在這位置的人,想要生存,你要掌握這個時代的生產技能,還要能瞭解其他人,順便還要和同時代所有人一起,創造歷史。

怎樣才能更好的理解、適應、引領這個時代,這個時代裡的人、物、情、法(或者說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呢?有一個方法就是讀歷史。

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是可塑的,而且學習能力超強,隨便把我們的“內存”格式化,放在歷史哪個階段,我們總能通過一定的實踐方式對當代有基本的瞭解,並融入其中。但是並非所有人都能做到這一點,總有一些人,不是落後於時代,就是超前於時代,和主流格格不入,因為現實會有點複雜。

由於域寬,人又多,資源分佈差異存在,就算是同一時間點上,社會或世界在各方面也會存在一定跨度,先進到落後,高貴到卑賤,開明和壓制,我們只能是橫向和縱向中的一個點,在這一個點上,橫向來看,就是所有的現實了,這些現實是我們從中獲得幸福的基礎,有人所謂的想改變階層,說白了,也只不過是在這一個橫面上向“高階”遊一遊。也有人想要超越時代,帶領全部的文明前進,他們是在縱向上往前遊。

讀歷史的好處是:1、在漫漫歷史長河裡,在寥寥眾生中,找到自己所處的點(橫座標,縱座標);2、我們學習能力強,適應基本的倫理習慣不在話下,可以在所處局部活得好,但在處理更復雜的現象、和不同的外物進行信息交互時,一旦生活圈有所不同,眼界不同,就難以定位對方所處的點,勢必影響自己的發展。

就算是以上的第一點,就會有各種分化,有的人不理解當前的習慣規章,人情世故,他們向哲學心理學求索,有人乾脆與世無爭也不去承擔歷史賦予的使命,進深山老林修禪道,悟真理,有的人則處處超前時代,理解能力驚人,理解自己也理解他們,他們受大部分人歡迎,引領人們創造,帶著歷史縱向革新。(絕不是幾個烏合之眾形成的圈子,投機倒把,不能容納外界的低俗圈子,而是掌控著世界大部分發生著的事,理解大多數人和現象,具備一定改造思想的同等高度覺悟的人呆在一起形成的圈子,他們高尚,淵博,有智慧和視野,不是因低俗、愚昧而結在一起),這些人瞭解現在是怎麼來的,沿著怎樣的路徑,其中遵循的規律,從而知道怎麼做。歷史在變,人性裡也有不變或變化很少的東西,讀歷史可以讓人明白,隨著時間向前推進,哪些變得快,哪些不怎麼變,有人不瞭解歷史,但是在橫向上非常精通,對所處的時代在橫向上非常瞭解,領略了遠近高低,相當於蒐集了很多現成素材,他們再去讀歷史,就會全了,他能理解萬物的存在,通過橫縱比較,甚至還可以預測某些較落後的局部文明會的發展趨勢。就算是你能帶領一些較落後的思想向橫向裡已佔領至高點的思想移動,你也會成為英雄,不愧於是歷史中沒白活。

要做成可以實現的事,明規律,歷史是很好的教科書。一旦你走到了別人前面,那麼,在同一時代裡,你知道別人身上的歷史軌道,知道他人身上發生的前因後果,但是他們理解不了你,除非他們知道你的經歷,這種經歷的秘密,全部或大部分藏在歷史裡了。

由於縱向來看,我們每個個體近100年的存在相當於只是一瞬間,在這裡,我們能改變的總有限,而且,對一個時間段(比如100年)進行橫截分析,我們在橫向層面上進行改造顯得更有意義,歷史所有的存在都被定格在一個橫截面上,所以我們的改造無非是改造這個截面,想獲得幸福,就算是瞭解這個截面恐怕會讓人殫精竭慮了。畢竟我們太渺少,精力和學習能力有限,只能放棄很多細節 或者知曉冰山一角。假設我們個個是超人,可以迅速把所有知識和事實存進腦子裡,還有超強的分析和計算能力,那這些就變得很有效果了。現實裡,許多人說知道得越多反而不好,書讀多了反而不好,實際上我們知道得越多肯定越能做出正確的選擇,我們讀的書越多越好,他們說不好,僅僅是因為時間有限,我們只能知道一部分,而知道的太少有時反而不好。從而來討論又一個維度了——時間。我們的時間有限,很多事一考慮到時間,它的意義甚至會完全變樣,時間太重要了。你如果要花一生去懂得歷史的全部,橫縱面上的信息做到了無限拓寬,那估計也沒有精力和時間去實踐,去踐行已有的思考了。馬克思讀一萬多本書,寫成了《資本論》,同時,他也老了,走不動了,雖然很智慧了,但只能由後人繼續這種認識改造了。所以,學歷史會不值,它的時間成本太高,而只有懂得大量的歷史材料後才能總結出那麼一點規律,於個人,為了整個時代作這樣的犧牲,代價太大。

讀歷史。包括大多數的一根筋性質的實踐,都是有意義的,只是要量變才能引起質變,為自己帶去回報和有效反饋。而這一切,到底有沒有意義,取決於:時間。


戰艦百科


讀歷史,是在時間和空間的座標軸上找準自己的位置。

1、世界是由時間和空間構成的。我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怎麼生活,做什麼,想要什麼,都離不開時空觀念。要對時間和空間有相對清晰的瞭解,讀歷史是最好的辦法,因為時空的斗轉星移就是歷史。

2、知識的基礎是對人類自身的瞭解。人類是怎麼產生的,文明的進化,國家的產生,民族的繁衍,文化的積澱,世界的構成,等等,這是最基本的知識和素養,不瞭解過去,更不清楚現在,更無法通達未來。這需要系統學習歷史知識。

3、探究社會發展規律,汲取前人的智慧和經驗教訓。這個星球上,產生過無數聰明人物和偉大人物,他們做事做人的方式方法和人生感悟,解決問題的路徑,處理難題的才華,以及很多成功範例和失敗案例,都是後人寶貴的財富,這些都是歷史重要的內容。我們增長才智,啟迪思維,培養能力,需要深入研究前人的歷史,獲得能量。

4、根植歷史,豐富完善提升自己。魏晉風度和道德文章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和做人風範。怎樣才能做到這些?只能扎進歷史之中,努力汲取養分,形成獨特的自己,完美的自己。一個沒有歷史深度的人,做不到這一點。

5、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找尋夜空中最亮的星。我們需要方向,我們增強力量,我們不再迷茫,要讀名人傳記,從他們身上獲取智慧,藉助力量,尋找經驗,內聖外王,站在巨人的肩上,探究未來,在深夜穿行中,找到最亮那顆星,照耀我們前行!

注:以前回答過類似的問題,不想重複,用更高的版本解答這個問題。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51739469028005722"} --}

徒步上路的人文地理


  • 讀歷史,是在滾滾向前行的車上,回頭遠望我們來時的路途。
  • 讀歷史,是在巍巍高聳的山頂上,低頭俯瞰我們爬過的階梯。
  • 讀歷史,是在讀他人,更是在讀自己。
  • 讀歷史,是在跟前人對話,更是在捫心自問。
  • 讀歷史,是在回顧過往,更是在展望未來。
  • 只有讀懂了歷史,才能瞭解自我。
  • 忘記歷史,就等於背叛。

埋首故紙堆


讀歷史,究竟在讀什麼


這個問題很好,作為一個長期寫歷史文章的人,感觸很深。


對於讀歷史是為什麼這個問題上,很多人都有著不同的見解。有些人認為讀歷史是為了消遣,有些人認為讀歷史是為了學習歷史知識。我們要明白,做一件事情,背後都是有著深層次的原因的。讀歷史這件事情也是如此。我所認為的讀歷史,就是為了總結過往利弊,更好看清現在,努力成就未來,簡單來說,就是為了經世致用。


我們知道,歷史是不能完全重複的,但歷史與現在又十分相似。太陽底下無新鮮事,一旦熟讀了歷史之後,現在所發生的很多事情,都能夠看得懂,看得深。讀懂了春秋戰國,現在國際上的大國紛爭,很容易就看出當中的端倪與脈絡。讀懂了吳起與商鞅的變法,也就讀懂了改革。讀懂了權謀,也就讀懂了現在的朝堂。讀懂了鹽鐵論,也就明白了官營與私營之間的爭鬥。讀懂了商鞅,也就明白了為什麼改革總是有危險的。


都是一樣的。為什麼呢?因為歷史的主角,自古到今,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人。


人與人之間,必定是存在利益關係的。利益相同了,大家就可以一起合作。利益相悖了,大家就走向分裂。特別是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從來都不會存在什麼推心置腹,相反,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處處都是利益,處處都是爭鬥。為什麼說弱國無外交呢?看看前期的秦國,由於地理位置偏僻,民風彪悍,整個中原沒有人把秦國當做一回事,認為秦國都是些蠻夷,養馬的。大家開會也從來都不會叫上秦國的人,見到了也都是嗤之以鼻。魏國還霸佔了秦國河西之地,成為了秦國人的恥辱。不僅如此,六國還召開聯合會議,商討如何瓜分秦國,你一點,我一點,把秦國蠶食掉。


但是,在商鞅的變法之後,秦國富強了,軍事實力大增,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收復了河西之地,把魏國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大家開始重新審視這個國家,開始重視這個國家。這時候,沒有人再把秦國丟在一邊了。等到了嬴政時期,秦國的富強與壯大,已經無人能敵了,大家都反過來被秦國操控住了。


試想,如果國家不富強,哪裡有外交呢?就算餓死街頭,也不會有人看一眼。把這樣的思想放在清朝末年,抗日戰爭時期,也就能夠看懂了。


讀歷史,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通過史料,去走回到當時的情境中去,去分析事情發生的時候,有哪些階級,有哪些人,有哪些利益群體。他們之間,是如何進行利益的爭鬥的,是如何進行聯合與分裂的。當養成這樣的習慣之後,讀歷史就變得生動了,不再枯燥了。而且,還能夠大幅度地鍛鍊自己的思維能力。不僅如此,還能夠幫助自己,更好地看清現在。


看清了現在,就猶如一個站在高山上的人,對山下發生的事情,自然就一目瞭然了。這邊的利益群體一有動靜,你就能夠預測出,他們接下來會走向哪個方向。知道了他們的行為之後,就可以佈局了,就可以操控了。對於這一點,是可以應用在讀書、做人、做事上面的。


當然,讀歷史,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要讀經典書籍,特別是先秦諸子的書。讀懂了他們的書,相當於在高山上再加上一個梯子,可以幫助你看得更加長遠。


人與人的差異,最終還是落在了眼光的長遠。



歷史使人明智,經典使人通達。領略歷史魅力,感悟先賢智慧。

歡迎搜索:稽聖

進行關注並訂閱所有文章,歡迎轉發、在看、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