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漢景帝為什麼沒有廟號?他爹有廟號嗎?他兒子有廟號嗎?

歷史答疑君


中國古代皇帝眾多,皇帝的稱呼也非常多。有的皇帝被稱為“什麼帝”,比如漢武帝、漢景帝、漢文帝;有的皇帝被稱為“什麼宗”,比如唐太宗、宋仁宗、明宣宗等;有的皇帝被稱為“什麼祖”,比如唐高祖、宋太祖、清聖祖;有的皇帝則稱為什麼名,比如康熙、雍正、乾隆。這種稱呼上的區別則要牽扯到我國古代帝王的諡號、廟號、年號等問題。

我國古代大部分皇帝都會擁有諡號,除非有些亡國之君或者不被後世承認的皇帝。唐朝以前的諡號大多以一字諡和兩字諡為主,直接稱呼諡號也挺方便。唐朝以後諡號開始突破一字、兩字,逐漸演變為多字,到了明清時期甚至幾十個字。為了方面起見,一般皇帝不再稱呼諡號。漢武帝以後,被後世所承認的皇帝基本上都有年號。皇帝的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來個。明朝建立以後,實行一元一世,一個皇帝不出意外只有一個年號。以年號稱呼皇帝非常方面,而且不用等到皇帝去世,所以明清皇帝多以年號稱呼皇帝。

所謂的“祖”和“宗”都是皇帝的廟號。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在宗廟中被供奉時所稱的號。商朝時期就已經有了廟號,根據宗法制度,對國家有重大功績、值得子孫後代永世祭祀尊重的君主,會特別追上廟號。最初廟號只有四種:創基立業叫“太”、功高者為“高”、世代祭祀曰“世”,中興者為“中”。周朝只有諡號制度,沒有廟號制度。秦朝諡號、廟號制度都沒有。漢朝建立之後,又重新恢復了諡號和廟號。

漢朝恢復廟號制度之後,對廟號的追贈非常嚴格,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廟號開始逐漸氾濫。此後基本上只要不是亡國之君基本都會冠以廟號。到了唐朝之後,由於諡號字數增加,所以開始以廟號稱呼皇帝。

漢朝時期對廟號和諡號的把控非常嚴格,在選擇諡號和廟號的時候慎之又慎。每一位皇帝去世之後都會追諡諡號。諡號有美諡、平諡、惡諡號。漢朝追諡諡號的時候,務求能夠對皇帝有個公正的評價。漢朝在施加廟號的時候更是慎之又慎,不是所有皇帝都有資格獲得廟號。不是有重大功勞的皇帝,根本不配擁有廟號。

兩漢期間擁有廟號的皇帝並不多,西漢擁有廟號的皇帝為漢高(太)祖高皇帝劉邦、漢太宗孝文帝劉恆、漢世宗孝武帝劉徹、漢中宗孝宣帝劉詢;東漢擁有廟號的皇帝位漢世祖光武帝劉秀、漢顯宗孝明帝劉莊、漢肅宗孝章帝劉炟。兩漢二十幾個皇帝,只有七位皇帝擁有廟號。這七位皇帝也都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數得著的明君。

漢朝歷史上還有些皇帝曾經有過廟號,後來又被剝奪。西漢被剝奪廟號的皇帝有漢元帝、漢成帝、漢平帝等皇帝。不過有的廟號不是劉氏追上,而是王莽時期追上。東漢建立之後,劉秀剝奪了某些皇帝的廟號,比如漢平帝。由此可見漢朝統治者對廟號的嚴謹態度。東漢時期的漢和帝、漢安帝、漢順帝、漢桓帝等皇帝也曾經擁有過諡號,漢獻帝時也都被剝奪。漢和帝也算得上是一代明君,放在其他朝代絕對可以得到廟號。漢和帝獲得廟號之後都被剝奪,可見漢朝對待廟號的嚴謹態度。

東漢的漢和帝沒有獲得廟號非常可惜,西漢的漢景帝也沒有獲得廟號。漢景帝放在任何朝代都可以算是明君,但是卻沒有廟號。更令漢景帝尷尬的是,漢景帝的爺爺擁有廟號,漢高(太)祖高皇帝;漢景帝的父親擁有廟號,漢太宗孝文皇帝;漢景帝的兒子也擁有廟號,漢世宗孝武皇帝。做為文景之治的重要奠定者,漢景帝為什麼沒有獲得廟號呢。

漢朝追上廟號的時候非常嚴謹,一般必須對國家有大功,而且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君主才能被追上廟號。漢朝追上廟號的時候秉承“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原則。難得漢景帝不夠格嗎,功勞不夠大嗎,德不夠厚嗎?漢景帝沒有獲得諡號,還真是不夠格。

漢景帝有功嗎,漢景帝肯定有功。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創造了文景之治,肯定有功勞。但是漢景帝的功勞還不足以大到追上廟號。西漢四位有廟號的皇帝的功勞都遠遠大於漢景帝。

漢高祖劉邦是開國皇帝,擁有廟號無可厚非,也必須擁有廟號。漢文帝穩定了漢初局面,使得大漢平穩過渡,避免了短命而亡。漢文帝進一步明確“無為而治”,開創了文景之治,為文景之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漢文帝時期,漢朝基本制度得以確立,成為漢初的基本政策。

漢武帝開創了大漢的新形勢,改正朔、易服飾、改曆法、建立年號。漢武帝的這些舉措,不僅影響到了漢朝歷史,也影響到了後世王朝。漢武帝時期,漢朝的國力達到了頂峰,創造了漢武盛世。漢武帝發動對匈奴的戰爭,經略西南、東南、東北,大大拓展了漢朝的領土。

漢宣帝創造了昭宣中興,創造了不亞於漢武盛世的治世,擊敗了匈奴,將西域納入中央版圖等。

漢景帝和以上四位皇帝相比,確實比不上他們的功勞,也確實沒有資格上廟號。

漢朝擁有廟號的皇帝除了漢高祖劉邦之外,都有一些政治原因。如果根據傳統禮法,漢文帝本不該當皇帝。漢文帝的皇帝寶座來自於軍事政變之後,來自於“兄終弟及”,而不是“父死子繼”。漢文帝剛死沒有多久,漢景帝便迫不及待地為漢文帝上廟號。漢景帝希望通過此舉,再一次明確漢文帝登基符合祖宗之法,也可以配合“昭穆制度”。漢景帝也通過此舉,讓自己的地位更加具有合法性。

漢武帝獲得廟號的時間在漢宣帝時期。為漢武帝上廟號時,也一度出現難產。漢宣帝提出為漢武帝上廟號,長信少府夏侯勝表示:

“武帝雖有攘四夷廣土斥境之功,然無德澤於民,不宜為立廟樂。”

我們可以理解為對於該不該為漢武帝上廟號,其實存在很大爭議。漢武帝如果僅僅依靠功勞也不一定能上廟號。漢宣帝和霍光都要確保漢宣帝帝位的合法性,否則漢宣帝可能坐不穩皇帝。為漢武帝上廟號、立廟,是確保漢宣帝帝位合法性的重要手段。所以霍光和漢宣帝才會不惜一切代價為漢武帝上廟號。

漢宣帝本來是戾太子之後,是一個罪犯的後代。漢宣帝也本不該當皇帝,由於某些機緣巧合的因素才當皇帝。漢宣帝也需要保證自己帝位不受質疑,所以漢宣帝採取了一些列措施。漢宣帝的諡號不是漢元帝追上,而是劉秀追上。劉秀為漢宣帝上廟號之時正值東漢統一全國,劉秀完成漢朝重建。劉秀也需要重建漢朝的宗廟,顯示自己的正統,所以他取消了一些廟號,為漢宣帝上廟號。

漢景帝得位正,而且沒有什麼特殊的政治意義,又加上功勞稍顯不足,沒有被上廟號也就可以理解了。

漢朝皇帝上廟號的時候,不僅注重“功”,還要注重“德”,正所謂“祖有功而宗有德”。漢景帝確實是一代明君,不過漢景帝在“德”方面稍顯欠缺。蘇轍曾經這樣評價道:

景帝忌克少恩,無人君之量,其實非文帝比也。

漢景帝確實是一個刻薄寡恩的皇帝,也是一個相當暴躁、好色、記仇的皇帝。

漢景帝還是太子的時候,和吳王太子下棋發生爭執。漢景帝便拿起棋盤砸死了吳王太子。如果只是砸一下,不一定能砸死吳王太子,漢景帝可能砸了不止一下。通過這件事足以看出漢景帝是一個比較暴躁的人。吳王劉濞造反的一大原因便是自己的王太子被殺。

漢景帝是一個非常記仇之人。張釋之是漢文帝時期的有名大臣,因為得罪了漢景帝,結果被貶斥致死。鄧通因為拍漢文帝的馬屁得罪了漢景帝,結果被漢景帝活活餓死。

漢景帝是一個刻薄寡恩之人。晁錯是漢景帝的老師,制定了許多大政方針,而且盡心盡力地幫助漢景帝削藩。結果漢景帝不顧師生情誼殘忍殺害了晁錯,而且採用的是比較殘忍的腰斬,還誅殺了晁錯全家。周亞夫幫助漢景帝平定了七國之亂,結果先是無故被漢景帝穿小鞋,後是被誣陷造反,甚至說出“活著不造反,死後造反的惡語”。漢景帝廢黜太子劉榮,先逼死了慄姬,後逼死了廢太子劉榮。

漢景帝還是一個好色之人,而且是愛的愛死,不愛的碰都不碰。漢景帝為了滿足自己的色慾,放縱劉嫖為自己蒐羅美女,而過分寵愛劉嫖。

沒有為漢景帝上廟號,自然是漢朝後世統治者深思熟慮的結果。漢景帝之後的漢朝統治者都覺得他沒有資格上廟號,自然有其合理之處。漢景帝沒有追上廟號固然可惜,但也在情理之中。


依稀說史


在西漢的時候,廟號還不是像後世那樣爛大街,是個皇帝都有廟號,祖有功而宗有德,不符合這個標準是不能夠有廟號的。

景帝繼位的時候,西漢皇帝已經有高帝劉邦、惠帝劉盈、文帝劉恆三位,都沒有廟號,景帝認為他爺爺的功勞是最大的,他爹的德行是最好的,所以,給爺爺劉邦追上太祖的廟號,給父親追上太宗廟號。

等景帝死後,兒子武帝劉徹繼位,在開疆拓土的武帝眼中,自然覺得他爹的功績不如他,他不開口給爹追上廟號,大臣誰多嘴去,所以,景帝沒有被追上廟號。


武帝死後,兒子昭帝繼位,因為昭帝本身是傀儡,被權臣霍光把持朝政,更沒有機會給自己的爹武帝追上廟號。之後,昭帝死,霍光立劉賀27日又廢掉,另立宣帝劉詢。

宣帝沒有個人勢力,還得老實當傀儡,不能染指朝政,為了給自己刷成績,只能在孝順上面下手,在本始二年五月,宣帝說他曾祖父武帝劉徹武討匈奴,文建太學,還封泰山,還有祥瑞,應該追上廟號。

大臣夏侯勝還反對,他認為武帝勞民傷財耗費國力不配擁有廟號,因此,被判定大逆不道下獄,武帝的廟號才被追上,即世宗。

景帝於宣帝,已經是高祖父與玄孫關係,血緣關係已經很遠了,武帝的功勞比景帝大的多,還被大臣反對,宣帝怎麼可能因為繼續為高祖父上廟號與大臣不協?

做為玄孫的宣帝都不給景帝上廟號,之後血緣關係更遠的後裔皇帝更想不起這位老祖宗了,所以,景帝就沒有廟號。

就是這樣。


猴格大人


廟號最早起源於商朝,對社稷有大功者,值得後人永遠祭祀的先王,就會被加上廟號,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周朝建立以後並沒有將商朝的廟號制度延續下來,而是將商朝的諡號制度繼續發揚光大了,所以周天子都有諡號無廟號,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以後,乾脆將廟號和諡號都一起廢止了,秦始皇認為上“諡號”和“廟號”的做法,是子議父臣議君,這是大不敬,所以這種做法應當禁止,直到西漢建立以後才繼續承襲了廟號這一制度。


漢朝雖然將廟號制度承襲了下來,但是兩漢時期廟號制度卻是極為嚴格的,不是每一位皇帝都有廟號的,最初擁有廟號的有漢高祖劉邦,其實劉邦的廟號不是高祖而是太祖,只因他的諡號是高皇帝,所以後世人們習慣性的將他尊稱為漢高祖,太宗漢文帝劉恆,世宗漢武帝劉徹,中宗漢宣帝劉詢,高宗漢元帝劉奭,統宗漢成帝劉驁,以及被王莽追加廟號的元宗漢平帝劉衎,只是後來光武帝中興漢室以後,對西漢皇帝的廟號進行了縮減,認為高宗,統宗和元宗的廟號名不符實,應當奪去廟號,所以整個西漢時期擁有廟號的皇帝只剩下了四位。



由此可見兩漢時期對於是否給皇帝上廟號的問題還是非常慎重的,慎重到什麼程度咱們舉個例子來說,“文景之治”給漢朝的強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作為文景之治的二號人物漢景帝劉啟,卻在駕崩以後連個廟號都沒能混上,漢武帝即位以後不是不想給他父親上廟號,而是不能不上,“文景之治”雖然功勞巨大,但是漢景帝只能算是漢文帝時期各項政策的執行人,漢朝國力的提升雖然有漢景帝的一份功勞,但是也難以掩蓋漢景帝的各種過錯,首先漢景帝由於盲目的削藩,導致了七國之亂的爆發,戰亂髮生以後他看到諸侯王的勢力過於龐大,又企圖希望通過誅殺晁錯來平息七國的憤怒,這種幼稚想法顯然沒有行通,最終還是不得不依靠大將周亞夫去平亂,其次七國之亂結束以後沒有多久周亞夫也無罪被殺,而太子劉榮本身並無過錯,只是受到了其母親的牽連,就被廢除了太子之位,所以漢景帝駕崩以後人們認為他德行有虧,不應該給上廟號。


歷史長河中的一粒沙


漢朝的廟號,是十分考究德行功過的。功過相抵,得功大於過得孝順皇帝才能被上廟號。這其中,漢朝以孝治天下,孝也很重要。廟號乃後人對先輩的高度蓋棺定論,並非諡號。

漢景帝劉啟的父親,漢文帝劉恆廟號漢太宗,兒子漢武帝劉徹廟號漢世宗。而漢景帝之所以沒有廟號,這和他當時治理的國家以及處理事情是否深得民心有關。

因為劉啟在位是做了三件糊塗錯事。

第一件事是小時候和吾王劉濞兒子下棋,一言不合就惱羞成怒拎起石頭做的棋盤砸死了對方。這為後來他削藩吳王帶頭引起七國之亂埋下禍根。從此天下人包括他的後代冠之以殘暴不仁的稱謂。

第二件事是反覆無常,聽信讒言殺晁錯。晁錯死得有多憋屈?!一心想替漢景帝削藩,最開始景帝不以為然,導致諸侯坐大才亡羊補牢。

結果削藩又不聽晁錯溫水煮青蛙的建議急功近利引起了吳王新仇舊恨一起算髮動了七國之亂,猛烈反抗。眼看不對勁,他倒好,毫無節操又聽信和晁錯有仇的袁盎的建議,在晁錯上朝時莫名其妙把他騙到街上腰斬了以妄圖借之安撫七國。晁錯死得有多冤,他從始至終沒有給晁錯一個交代,還把七國之亂的黑禍架到晁錯身上。就這一點他註定不配擁有廟號。

第三件事,漢景帝算盤打的咔咔響,殺了晁錯卻發現諸侯並不領情,好在還有周亞夫替他擦屁股,平了七國之亂。要說這周亞夫當初頂著多大壓力替他擦屁股,結果回頭卻僅僅因為周亞夫剛正不阿認為劉啟自己小舅子王信德不配位,不配封侯而開始記恨周亞夫。不久,他居然又像錯殺晁錯那樣聽信讒言,把周亞夫下獄給活活餓死。

所以綜上所述,漢景帝真的不配享有廟號,更無法和父親漢文帝、兒子漢武帝相提並論!




長安風華夜未央


劉啟(前188年——前141年),漢文帝劉恆的長子,漢武帝劉徹的老爹,西漢王朝的第六位皇帝。他死後的確沒有廟號,只有諡號“孝景皇帝”。

劉啟的老爹漢文帝劉恆,死後的廟號為“太宗”。劉啟的兒子漢武帝劉徹,死後的廟號為“世宗”。這樣,問題來了,老爹和兒子都有廟號,為何單單就劉啟自己沒有廟號呢?

要弄明白這點,必須要先了解清楚,什麼是廟號。在中國古代,皇帝死後會被後世供奉在祖廟,類似於普通人家的祠堂。後代在祭拜時,自然不能直呼其名,所以就得起個冠冕堂皇的稱呼,這個稱呼就叫做廟號。

接下來再談,漢景帝劉啟為何沒有廟號。在漢朝,廟號的設立是十分嚴格的,是對一任皇帝的蓋棺定論,必須德行俱佳,有大功於社稷,才可以被授予廟號。

公元前180年時,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等人,終於結束了呂后的亂政,迎立劉恆為帝,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漢文帝。

漢文帝即位後,繼承和延續了高祖和惠帝時期的國策,甚至是呂后執政時的可取之處,他都一概繼承。繼續推行“與民休養“的政策,開啟了被後世推崇的“文景之治”。據《漢書》記載:

“孝文即位,躬修玄默,勸趣農桑,減省租賦。”

漢文帝過世後,憑藉長子的身份,劉啟才得以即位,可惜!終其一生,也沒有資格享受到廟號的榮耀。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德行有虧

劉啟在年少時,與吳王劉濞的兒子下棋玩耍,本來都是劉氏宗親,應該相親相愛的。結果,他在一言不合之下,竟然與劉濞的兒子撕打在一起,毫無皇子的氣派和肚量。

退十萬步講,年輕人氣性大,發洩一下也就罷了。可是,劉啟居然直接掀起石制的棋盤,憤然砸死了對方,釀成了大禍,引起了滿朝的軒然大波。

儘管吳王劉濞當時勉強忍下了殺子之仇,但此事,卻為後來的“七國之亂”埋下了隱患。

二、能力不足

劉啟即位後,當時的漢朝無論在政治領域、思想領域、經濟領域還是軍事領域,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經過漢初的休養生息後,國家已經呈現出了“海內殷富,興於禮義”的可喜局面。

按理說,劉啟完全可以鼓足幹勁,擼起袖子大幹一場了。即便不能開創盛世局面,最起碼也應該整點兒動靜出來。

可是,這個劉啟自幼就受到“黃老無為思想”的薰陶,毫無政治理念和抱負可言。他就只知道繼續堅持“無為而治”,徹底錯失了振興大漢的機會,是個完完全全的無為皇帝和平庸皇帝!

三、急功近利

劉啟本人缺乏主見,遇事不知所措,在明知各地藩王的危害後,對於如何“削藩”完全懵圈。好在有晁錯等人的輔佐,他才終於下定決心要開始削藩。

但是,晁錯的削藩之策是講究徐徐圖之,切勿盲目推行,否則極有可能引起巨大的禍亂,甚至會危及到漢朝的存亡。

可惜,劉啟對於忠言一向聽不進去,對於自己的統治過於自信,選柿子先選大的和硬的吃,第一個目標就對準了吳王劉濞。要知道,吳國可是西漢各地諸侯中最強的一個。

果然,在新仇舊恨之下,吳王劉濞率先發難,聯合多位諸侯王一同造反,史稱“七國之亂”。

四、背信棄義

七國之亂爆發後,造反的諸侯王們打出了“誅晁錯、清君側”的口號,大舉殺來。

儘管,劉啟自己也很清楚,這不過就是造反的一個藉口罷了,即使是誅殺了晁錯,這些諸侯王們也不會善罷甘休,更不會退兵罷戰。而且,晁錯是一個忠臣,也是一個能臣,他的削藩之策完全是出於公心。

可是,劉啟在遇到危機時,不思團結一致,而是選擇向叛亂的諸侯們妥協,向晁錯舉起了屠刀,將他殘忍的腰斬棄市,妄圖安撫七國。可憐晁錯一代良臣,就被劉啟在利用完之後斬殺。

最可悲的是,晁錯死得毫無價值,七國之亂並沒有因為晁錯之死而有任何緩解,劉啟簡直成了叛亂諸侯們的笑柄。

五、薄情寡恩

七國之亂中,劉啟被打得節節敗退,幾乎丟掉了整個漢朝。最終,還是依靠了周亞夫的超常發揮,才在三個月後最終平定了叛亂的七國,維護了劉家的江山。

叛亂平息後,漢景帝劉啟很快就忘記了周亞夫的功績,步步緊逼,天天找茬。周亞夫在無奈之下,只得交出全部兵權,希望能換取劉啟的放心。

可是,劉啟還是不放過周亞夫,竟然以“即使不想地上造反,死後也要地下謀反”的莫須有罪名,將他下旨入獄,把一代名將周亞夫活活餓死在牢獄之中。

還好,幸虧漢景帝劉啟生了個威震歷史的兒子劉徹,也就是漢武帝。如果他再遇上個坑爹的兒子,那麼就沒有後世大漢幾百年的歷史了。

綜上所述,漢景帝劉啟沒有廟號,實在是再正常不過了。他真的不如他老爹和他兒子,所以不配享有廟號。

回答完畢!





文史不假


漢景帝劉啟是漢朝的第六個皇帝,他確實沒有廟號的,只有個諡號叫做孝景皇帝。劉啟他爹也就是漢文帝劉恆廟號太宗,諡號叫做孝文皇帝。劉啟他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漢武帝劉徹廟號世宗,諡號叫做孝武皇帝。你說老爹兒子都有自己為啥沒有?請看下文


要明白為什麼漢景帝沒有廟號,還要先了解什麼是廟號。東亞地區皇帝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叫做廟號,意思就是皇帝死後,後代要去廟中供奉自己,不能直接稱呼名字,所以起了個稱號,這個稱號叫做廟號。還有一個號叫做諡號,不瞭解的同學很容易搞不清這廟號和諡號,諡號就是君主或大臣死了以後別人對他們的評價。這兩個號相同的地方在於都是人過世以後才有的。



那漢景帝為啥沒有廟號呢,其實在漢朝並不是所有的君王死後都有廟號,一個是廟太多供不過來太麻煩,還有一個就是對國家有大功,值得永世被祭祀的才有資格進入。

西漢有廟號的也僅四位,劉邦的廟號為太祖高皇帝、劉恆為太宗孝文皇帝、劉徹為世宗孝武皇帝、劉詢為中宗孝宣皇帝。其餘有廟號的西漢諸帝如劉奭(shì)、劉驁、劉衎等因功績不多而去除廟號。


再說漢景帝,漢景帝誅殺賢能可能是他沒有廟號的原因。漢景帝登基後,晁錯上疏《削藩策》,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管理,提拔晁錯位列三公實行削藩,逼藩王勢力最大的吳王劉濞打著“清君側,誅晁錯”的名義造反叛亂,其中有七個諸侯王參加反叛,史稱“七國之亂”。

有個人叫袁盎向景帝獻策誅殺晁錯,滿足叛軍"清君側"的要求以換取他們退兵,晁錯死後,劉濞稱帝,景帝派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隨後個性耿直的周亞夫也被漢景帝因功高蓋主而被殺。


可以說七國之亂後沉重的打擊分割勢力,中央集權大大增加。但是裡面重要的兩個人物晁錯和周亞夫都被景帝所殺。蘇轍也評論漢景帝“晁錯始與帝謀削諸侯,帝違眾而用之,及七國反,袁盎一說,譎而斬之東市,曾不之恤。周亞夫為大將,折吳、楚之銳鋒,不數月而平大難,及其為相,守正不阿,惡其悻悻不屈,遂以無罪殺之”。


BaBa歷史


漢景帝,沒有廟號。他父親漢文帝,有廟號太宗。兒子漢武帝,廟號世宗。

原因有點特殊。

漢代恢復諡號與廟號,諡號是每個皇帝甚至很多大臣都有,但漢代相對嚴格遵守周禮規定的天子七廟制度,控制皇帝廟號。

莊嚴肅穆的宗廟祭祀儀式:



畢竟,給過世皇帝立了正式宗廟,就必須在首都及各地建設宗廟,分撥土地,組建守衛,設置唱詩童子班,生卒年節四時祭祀不停,對國家及地方財政支出很不利。所以漢惠帝就沒有被追認廟號,祭祀由弟弟漢文帝決定依附於其父高祖廟。

對此,誰個皇帝不想自己有廟號,可以接受後代皇帝的正式祭祀?

然而,漢朝自太上皇、漢高祖劉邦(實際是太祖)及漢文帝的太宗之後已有三廟,顯然不能佔據太多宗廟,得給後世預留位置。

簡樸的漢文帝陵墓:








此外,當時大臣均認為漢景帝功勞不足。

所謂,祖有功,宗有德。

對比來說,太上皇、漢高祖是特殊情況,漢文帝因撥亂反正,節儉安民,休養生息,撫卹百姓而獲得一致推崇—西漢末年,劉氏皇陵被暴動義軍大面積破壞,唯只漢文帝霸陵無損。因為農民起義軍現場見識漢文帝的簡樸墓葬規格後無不掩面退走,秋毫無犯。

事實上,漢武帝后期國家動盪,財政困難,百姓抱怨不已,漢武帝下罪己詔後就基本安定下來,依靠的就是漢文帝遺澤。

而漢景帝死後,大臣議定漢景帝雖有平定七國之亂的功勞,延續的卻是父親漢文帝的治國政策,不足以獲得廟號。

漢景帝及陽陵:






至於漢武帝,獲得世宗廟號也是有原因的。

漢武帝本人有驅逐匈奴,鼎定漢朝疆域的重大功勞,但也涉及窮兵黷武,奢侈無度、百姓窮困,財政拮据、巫蠱案等諸多問題,所以爭議一直很大,漢昭帝劉弗陵繼位後就沒有為父親漢武帝上廟號。

而且世宗的含義是指皇帝譜系轉移,畢竟漢武帝本身不是嫡子,也不是長子,是自前太子劉榮手上轉移來的。

正因為如此,漢宣帝繼位後要求為漢武帝確定廟號,看似孝道,實則是向天下宣佈,劉弗陵只是漢武帝庶子,27天皇帝劉賀則更是旁支別宗,只有自己才是漢武帝正式太子劉據長子劉進的唯一子孫,根正苗紅也。

恢宏大氣的漢武帝茂陵:




四川達州


漢景帝他爹漢文帝和兒子漢武帝都是有廟號的。


漢文帝廟號太宗;全稱漢太宗孝文皇帝;漢武帝劉徹廟號世宗,全稱漢世宗孝武皇帝。

漢景帝為什麼沒有沒有沒有廟號最主要原因是漢代對為帝王上廟號的嚴謹態度導致。漢代嚴格遵循“非大功大德者無廟號”這一規矩。

至於漢景帝,雖有功但是也有明顯缺陷:

第一,功勞不夠。雖然說漢初“文景之治”有他的功勞,但是他只是繼承卻不是開創,在任期間沒有特別作為。


第二,德行不夠。雖然史書沒有明說,但是漢景帝任用酷吏,處死功臣(晁錯),威逼兄弟兒子等等。顯然談不上大德。

而且在他在位期間,漢朝爆發了吳楚“七國之亂”,雖然經過努力平定了叛亂,但是也把剛剛恢復元氣的弄的狼狽不堪。


因此,對比有開創之功的祖父漢高祖和父親漢文帝,以及有平匈奴之功的兒子漢武帝,漢景帝沒有廟號也就可以理解了!


公子皇鋣


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廟號”是什麼意思!

所謂“廟號”,實際上就是指皇帝與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例如宋朝的趙匡胤,叫宋太祖,趙光義叫宋太宗。李世民,叫唐太宗等等。

廟號既然是指皇帝在廟中被供奉時的稱號,那麼自然不是生前就有的,而是死後被追尊,改諡而成的。在一些情況之下,有的皇帝死後,會起多個廟號!

廟號雖然起源於商朝,但實際上,在隋朝以前並不是所有的君王都有廟號,皇帝駕崩以後,一般就會建其專門的家廟祭祀,但是這在幾代之後就必須得毀掉原廟,從遷到太廟合併祭祀。

這裡順便補充一下,廟號之外還有一個“諡號”,這其實是在皇帝或者大臣死後,為其生前功績的評價!

那麼,漢景帝為什麼沒有廟號呢?他的父親漢文帝劉恆有廟號嗎?他兒子漢武帝劉徹有廟號嗎?

我們先來看看漢文帝劉恆。

劉恆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子,他是漢朝第三位皇帝(不含前後少帝),史稱漢文帝。劉恆在長安未央宮駕崩以後,因其功績,故立有廟號為——太宗,諡號曰孝文皇帝。

漢景帝劉啟,則沒有廟號,漢武帝劉徹的廟號為“世宗”。

這裡我們說明一下,所謂“太祖”和“太宗”或者“世宗”,一般來說,開國皇帝的廟號都叫“祖”,而隨後的皇帝作為治理天下的人,只能叫“宗”。當然了,如果有皇帝功績特別大,那麼即便不是開國皇帝,也可以稱“祖”。例如明朝的“明成祖朱棣”和清朝的“清聖祖康熙”。

其實漢景帝沒有廟號這也不足為奇,因為我們也說了,在隋朝以前,很多皇帝都沒有廟號。漢景帝也只有個諡號曰:“孝景皇帝”。


方圓文史


古代的廟號制度,最早起源於商朝時期,但在此之後一直都被廢止,直到漢朝才又重新拿出來使用。

廟號有屬於自己的一套用法,不能隨便加。所謂祖有功,宗有德。每一位皇帝死後,宰相大臣們公議其功過,給出諡號。但到了廟號則非常謹慎。

漢景帝得到“景”這個過得去的上諡,但大臣一直認為漢景帝只有平定七國之亂算是大功勞,文景之治是文帝引導的,漢景帝只是遵從父親的政策而已,所以漢景帝最終沒有廟號。

漢景帝的父親有廟號,漢太宗孝文皇帝。他的兒子也有廟號,漢世宗孝武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