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為什麼我老想批評自己、批評孩子、批評他人的不足

0.引言---3個小故事


故事1:運動計劃為什麼總無始而終


一個女孩給自己定下了每天運動兩次的flag.,今天她做了一次。晚上回想覆盤時她的思考方式不是看到自己做到的:今天我做了10分鐘運動,要比昨天沒做強;


而是看到:我明明給自己定了兩次運動目標,卻只完成了一次,怎麼回事。聽完這些話她忽然很煩,其實煩背後隱藏的情緒是委屈,一日復一日這樣批評自己,結果或許是明天、後天再也不想去做了,這個計劃又泡湯了......


為什麼我老想批評自己、批評孩子、批評他人的不足


故事2:家長眼中的孩子

疫情當中,很多孩子在家裡除了寫作業確實很無聊,平時不看電視的孩子也迷上了電視,沒有玩伴的他們有時纏著父母。


某天一上午孩子都沒有看電視、玩手機、打擾父母,一直在自己房間地上鋪開在塗塗畫畫、擺積木,家長進來第一句話:你的作業寫完了嗎?你不寫作業,又坐在地上在幹什麼。孩子本來很開心的沉浸其中專注在自己世界中,忽然接受到這些斥責信息先是驚恐然後是委屈開始哭了起來。孩子越哭家長罵的越兇,罵的越兇哭的越傷心......


此時的孩子只關注自己的委屈情緒,家長的話一句沒聽進去,家長更生氣了。我剛才說了半天白說了......媽媽過來抱抱,說不讓抱,抱了白說了,還在強調白說。人的腦裡如果此時全是情緒,此時說什麼都無用,不如等她冷靜下來再談這件事聽聽她的想法,談談自己的看法。


為什麼我老想批評自己、批評孩子、批評他人的不足


故事3:親密關係---愛人為什麼不懂我

一直沒啟動的練字最近終於啟動起來,主人公正在臺燈下專心練字,她看著自己寫的一篇篇作品充滿了成就感和喜悅感。這時她愛人進來了,說:這個筆劃寫的不對,字寫的還是不.....後面的話一句也不想聽,只想他趕快走,不要破壞她的雅興和她好容易升起的做事興趣。


為什麼我老想批評自己、批評孩子、批評他人的不足


1.負面偏好---人的天性


以上這一幕幕場景熟悉嗎?是否濃縮了人世間生活的一部分,即我們眼中為什麼看到的總是自己和他人的不足,而忽略了做到的部分。是我們自己的問題還是人類共性問題?

在近10年來最重要的積極心理學著作《象與騎象人》中這樣說:

一個生物在面對一個機會和一個威脅的反應一樣強烈嗎?答案是不會。錯失一個機會,生物不會付出太高的代價,反正生態圈中食物多的是,一次沒吃到不會餓死;但如果不小心忽略威脅,遇到更強大威脅入侵而丟了性命就得不償失。如果某類生物的警覺不夠,基因就會遭到淘汰。

這稱之為【物種設計原理】,或許進化中的【物競天擇】就是人類面對負面的反應要強過正面的原因所在。

對壞事的反應要強於對好事的反應,生態中的生物對威脅及討厭事物的反應,要比對機會及喜好事物的反應更快更強烈,更難以自制,這稱為【負面偏好】,充分顯現了人類所有的心理層面。

  • 比如在夫妻關係互動中1句批評的話,或一個破壞性行為對當事人造成的傷害,起碼要有5個善意或建設性的行為才能彌補過來;

  • 再比如平時的金融交易中,就算輸贏的金額一樣,那贏錢的快樂也比不上輸錢的痛苦,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吧。自己丟了100塊錢可能耿耿於懷好久,但撿了100塊錢快樂轉瞬即逝。
  • 心理學家一再發現人類的心理對壞事的反應要比對好事的反應更快更強烈更持久,人類的心理會在生活中主動的去搜尋並回應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威脅,侵犯其挫敗,所以我們沒辦法強迫自己從好的角度看事情。

    富蘭克林曾說一點點病痛我們就感覺得到,而健康的活蹦亂跳我們卻毫無知覺。


    為什麼我老想批評自己、批評孩子、批評他人的不足


    2. 負面偏好中的三種場景


    我們時常傾向於看到自己不好的一面,也傾向於看到對方做的不好的一面,該如何去避免呢?

    今天我的長期客戶XX留言說:《微習慣》一書中提到了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低時會把【我不行】【我不能】【我不配】傳遞給大腦,然後重複導致自己一直認為不行不能不配,其中一句認為自己不行是邏輯謬誤擲地有聲。我立馬想到了你跟我第一次做教練的場景,內心想還好崔崔老師帶我從錯誤的地方出來了~對我來說,書中所闡述的低效能已經是過去式~

    最近我在跟永澄老師共讀《象與騎象人》,我越來越發現我們只有去響應大象的喜好,並且有針對性地根據大象的喜好去做出行動,才能真正的帶來自己或他人的改變;

    而同時如果我們聽著騎象人喊的口號或聽著他的命令,我們可能前三分鐘或者開始的時候可以有動力去做,但是如果沒有發自內心持續的能量源泉,想要持續的去做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


  • 比如我們經常會喊著口號說我一定要堅持早起,或者我一定要每天都讀書、一週或一個月讀完多少本書、再或者說我這個月要完成什麼目標。
    • 發現越是這樣喊口號,八成很多的事情沒做成,接著又會不斷的自我批評:你看你連這點事就沒做成,你沒救了,你是拖延症、懶癌晚期吧。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把自己寶貴的的精力浪費在了自我批評的耗能之上,持續的在和自己的大象(身體)作鬥爭、在批評他,越批評他越恐懼、害怕畏難使他更不願意動。

    日常生活中我們身體遇到以下三種場景會產生情緒,會使身體不願意動或動不了,分別是威脅、侵犯及挫敗。

    威脅:當意識到外界有危險帶來威脅時,大象會馬上處於戰鬥狀態或僵在原地動不了再或者馬上逃走;

    侵犯:當遇到他人對自己的不認同、批評、評價時,我們內心就會有抵抗;即使自己做錯了,也不想遇到這樣的侵犯,更希望對方認為自己的動機是好的,而是行為欠妥而已。

    挫敗:面對我們沒做成的事,自己會覺得很沮喪的感覺;


    為什麼我老想批評自己、批評孩子、批評他人的不足


    3.讓身體動起來的方法


    為了讓身體動起來,去執行、去持續,我們真是絞盡腦汁,傳統社會家長習慣懲罰,現在父母又強烈鼓勵。不管用什麼方法,我們都為了讓身體能持續動起來,讓自己改變從而走向更好的生活。

    總結出來:不同的動機、不同的方法。

    3.1方法之一:身份界定


    我們很怕別人對我們身份的懷疑,比如當有人說自己是一個壞人,或一個不自律的人,或一個撒謊的人時,當這樣的負面標籤上升到一個人身份的層次,往往帶來的不是激勵而是毀滅。

  • 比如當我們並沒有去了解背後的原因而直接界定一個孩子是壞孩子或是一個愛撒謊的孩子,這並不有助於這個孩子變好,相反這種身份會植入他的骨髓,在做事情時,他的潛意識會不自覺的往這個身份上去靠,去做更壞的事來應證這個假設。
  • 所以作為家長,建議你在孩子做的好事時上升到身份去鼓勵她,比如你真是一個善良的人、你真是一個有毅力的人、你真是一個勤奮努力的人、你真是一個學霸.......這會讓孩子更加認可這個身份,把行為往這個方面去努力 。

    但這樣定義的前提是鼓勵,不是壓力。如果我們這樣說了,就對孩子的每一次行為都抱有期待,都要求要符合這樣的界定,那等於給孩子套了一個枷鎖。我們要清晰自己的目的是孩子變好,且要接受孩子是人,我們也有做不到的時候,況且是額葉皮層理智腦才發育了幾年的孩子。


    為什麼我老想批評自己、批評孩子、批評他人的不足


    3.2 方法之二:成就感


    面對我們人類關注負面多於正面的特性,請意識到這個問題,並在日常互動中對孩子多些寬容,先鼓勵再建議,並在這個過程中陪伴她,而不是我給你制訂了計劃、我們說好了那你去做吧。做不到就指責。

    而是我們陪伴她比如今天一小時,明天半小時逐步放手,在做的過程中哪怕有一點進步都指出來告訴她我看到了。在這個過程中給她制定一個一個小目標。

    • 比如把彈五遍鋼琴變成先彈完一遍,並指出來彈的好的地方。讓她的小象感受到成就感,樂於去做,
    • 再製定下一個小目標:在上一遍的基礎上再設計一個可以提升的閉環,再去做完.....就這樣在一個一個她可以做到的小目標中完成閉環,日復一日的積累來陪伴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成人亦如此。對自己好一點,不要那麼苛責。自己每做出的哪怕一點點成績都鼓勵鼓勵自己,告訴自己:我看到你比上次做到了XXX,你真了不起;過去觀念灌輸我們這是驕傲,但從人類本性來說這根本不是驕傲,這是我們人性大象需要的鼓勵和成就感。

    只是不要倚著過去的功停下來,而是繼續前面的階梯繼續小步向上爬,像給孩子設計閉環一樣來設計自己的閉環,而且一定是小閉環。就是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可以馬上做成的事,先讓自己的大象(身體)動起來,然後再覆盤今天我做到什麼,哪些可以改善。

    在這個基礎上給自己再提一個稍微好一點點的要求再進入下一個小閉環中讓自己做成;再覆盤今天我做到什麼,哪些可以改善;後天在此基礎上再去做......就這樣呈現一個螺旋式上升的系統中不斷循環,提升,在時間的積累下就會看到複利的拐點。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量變帶來的質變,就會看到質變的一刻。

    當然這個過程中,還要注意給大象有休息的時間。就是一個個小閉環結束時先讓身體放鬆一會,比如10分鐘,讓她狂奔一會,想幹嘛去幹點啥。只要放鬆就好,這樣相當於補充精力,身體才願意繼續下一個小閉環;

    這一個個小閉環也可以理解為大家常說的番茄鍾,學習30分鐘休息10分鐘,再開始下一個30分鐘再休息再開始......


    為什麼我老想批評自己、批評孩子、批評他人的不足


    4.案例:成就感+遊戲感-好玩結合


    當有挫敗、恐懼、畏難、迷茫等負面情緒出來,身體就不願意動了,發現這個時候除了先處理這些情緒,找到這些情緒背後的需求,去滿足。再啟動時,還需要把事情以大象(身體)本性喜歡的遊戲化的形式呈現出來。大象的最大特點就是喜歡好玩,當一件事發生時,他喜歡就會喜氣洋洋去做,那假如不喜歡就會從心底裡排斥。即使大腦(騎象人)一再強制,也只會勉強做一下下,並不會持久。那假如是把事情設計成他喜歡的方式,它就會持續的動起來。


  • 比如我的孩子在彈琴這件事上,發現當讓給她設計一些小目標來完成的時候,她就不會覺得好難呀。今天要彈一首曲子,這首曲子彈一遍大概就要10分鐘,如果家長一下要求這個孩子彈5遍或或彈半個小時,這個結果帶來的壓力本身就把身體給嚇著了,就覺得那麼難的曲子1遍10分鐘要讓我一下彈50分鐘我做不到啊。身體下意識聽到最後的這個結果、這個心理目標,就會本能的排斥,因為他不喜歡枯燥乏味,他覺得好難呀,就完全不想動;
  • 如何讓孩子的身體願意去做呢,可以先給她定一個小目標,比如先彈一行或彈半頁(視孩子的掌握的狀況來制訂)....在這個小目標做成以後讓他感覺到那種成就感,在一個目標,一個目標的完成之後,最後形成閉環。


    為什麼我老想批評自己、批評孩子、批評他人的不足

  • 比如先說個小目標,先彈一首,如果她練好久了這對她來說還是很簡單的,當她彈完一首,就可以面對這首裡面做的好的進行鼓勵,比如你這首彈的很流暢啊,原來很多斷音的地方剛才都特別好,這就是鼓勵;停留一會留白,讓孩子沉浸在這種喜悅之中,多感受一下成就感;抱抱她,溫存一會;
  • 然後再提出建議:剛才聽到說你在彈XX時有一點斷節,你是否願意再把這裡彈一下。如果前面鋪墊做的好,這裡八成沒問題。就再次開始一次小目標的做成;再鼓勵:你看你開始覺得好難,現在轉眼你兩遍都彈完了,你真是一個有天賦又有行動力的孩子。先讓大象感受到成就感、喜悅感,再說我們接下來再去打下一關怪物好不好------遊戲化場景呈現。


  • 比如說下一關的怪物是面對上一次的不足的一個小目標,把這個攻克掉,你就是一個卓越的打怪人了。孩子對打怪、卡通、給自己的玩具澆水、去執行什麼戰鬥任務都有天生的喜歡 ,利用孩子的這些天性,來讓孩子把生活中、學習中的艱難困苦有樂趣的做完,需要我們家長耐下心來,想辦法設計一些場景,來讓孩子培養好的習慣。
  • 說實話,作為一個家長,真是太難了。我無數次的崩潰、吶喊:我作為一個媽媽太難了。我也是人,我也需要鼓勵,讓我變著法的鼓勵你、陪伴你,我也做不到。但是情緒感受完,回到現實,作為一個父母,該要完成的責任還是要繼續。她是小孩,我們是大人。我們的理智腦要強於她,所以我們在給自己身體足夠成就感、遊戲感同時,也是兼顧孩子的好玩天性。

    當我們沒有動力時,想一想當我們把孩子培養成人,那個時候的成就感是多麼吸引人,不僅成就了孩子還傳承了愛,我們現在面對這個小惡魔就有動力了。哈大家去試試吧~

    5. 結尾


    愛自己,滿足自己身體的成就感、遊戲感需求,同時也滿足孩子、愛人的身體需求。我們都是人,需求是一致的~

    生活需要智慧,而滿足對方的成就感、遊戲感就是你面對自己、面對他人最大的智慧~


    另一個更大的生活智慧是找一個屬於自己的私人教練;


    教練是一種生活必需品,因為我們每天都會有一些負面情緒,有些我們自己可以處理掉;有些有些處理不掉,我們會刻意逃避它,它便一直隱藏在身體裡,長此以往會讓自己身體不舒服。而教練可以幫助自己處理掉自己無能為力的情緒困擾。


    你的生活必需品-私人教練準備好了嗎?


    我是【個人成長教練】優秀學員,投入教練達1000+小時,服務86人找到自己生命的智慧~


    我是一名新女性高效成長教練,歡迎把我做為生活必需品搬回家。


    為什麼我老想批評自己、批評孩子、批評他人的不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