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漢武帝用推恩令削弱諸侯,為何沒有人能起來進行抵制?

羅玉波


漢武帝用推恩令削弱諸侯勢力,首先是建立在中央政府有極大優勢的基礎之上的,其次,這是陽謀,不怕你不不上鉤。

一、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後,諸侯王勢力就大為減弱,中央政權佔據優勢

漢初,諸侯王勢力在囂張之際,便是吳楚等國聯合發動七國之亂。

但最終七國之亂在三個月內被平定,已然說明中央政權是有優勢的。

而且在平定七國之亂後,漢景帝對諸侯國進行了進一步打壓。

叛亂的七王沒活下來一個,除保存楚國另立新王外,其餘六國皆被廢除。漢景帝還機收奪各諸侯國的支郡、邊郡歸朝廷所有,削弱諸侯王的權力。

經過七國之亂,中央集權大大增強,諸侯國失去了很多實權,中央政府佔據絕對上風,這位之後的漢武帝以“推恩令”來進一步解決諸侯國問題奠定了基礎。

二、“推恩令”是陽謀,諸侯王庶子是大力支持的

“令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漢為定製封號,轍別屬漢郡。”

漢武帝採納主父偃建議,實現推恩令,規定諸侯王除了讓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餘的庶子在原封國內封侯,新封侯國不再受王國管轄,直接由各郡來管理,地位相當於縣。

而在嫡長子繼承製下,庶子是沒有多少機會立享有父親遺產的,所以庶子的大力支持這麼做的。

對於諸侯王的那些庶子來說,這是皇恩,“厚恩”,是賞賜。

推恩令和之前的削藩不一樣。

削藩是直接拿走諸侯王的土地、人口等實際權力,諸侯王的家人當然會反對。

但是推恩令,不是拿走諸侯王的土地,人口,而是將他們“賞賜”給諸侯王的所有兒子們,讓很多以前不能受益或受益很少的庶子得以受益。

庶子們當然不會反對。

即便有諸侯王造反,這些庶子將是制止造反的第一道防線。


微史春秋


這項政令的實質是:要求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再細分給自己的子弟;依此,諸侯國被越分越小,漢中央政府能趁機削弱其勢力,便於各個擊破。

漢文帝時,賈誼曾在《治安策》中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具體辦法就是,讓諸侯王內部再細分為若干國,即諸侯王子孫分享屬國封土,地盡為止。

推恩令頒佈者漢武帝劉徹,頒佈時間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春正月,主父偃(人名)上書建議,令諸侯推恩於子弟,分封列侯,這樣,名義是中央施恩德,實際上是削弱諸侯王的勢力(與賈誼的主張一脈相承)。


為何沒有人起來進行大規模的抵制呢?

1.前車之鑑。

文帝時的淮南王、濟北王謀逆事件,景帝時的“七國之亂”都被漢中央政府瓦解平息了,有殺一儆百,以儆效尤的作用,各諸候不敢輕舉妄動。

2.推恩令有迷惑作用。

頒佈推恩令後,諸侯王的支庶得以受封為列侯,擁有了自己的利益,能繼續享受養尊處優的日子,沒必要犯上作亂。

3.力量消長,形式不利於大規模抵抗。

推恩的過程就是原諸候王國縮小的過程,也是漢中央控制的土地與力量逐漸擴大的過程,縱使誰敢帶頭叛亂,朝庭也容易各個擊破!


希望星晨58298869


漢武帝劉徹,漢朝第七位皇帝,於7歲時被冊立為太子,於16歲登基,在位達54年,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功積顯赫,和秦始皇被後世並稱為秦皇漢武,被評價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漢武帝的思想積極進取,具為有前瞻性,為朝廷以至社會帶了新思維,於實得權力後進行了多項大刀闊斧的改革,深遠地影響著後世。


政策上,漢武帝用人為才,不問出身,又開創了察舉制,以致該時期培養及出現了大量名臣良將;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用法術刑名;頒行“推恩令”,削割據勢力;官營鹽鐵貿易,平抑物價;治理黃河,興修水利,移民屯邊,行代田法;派張騫等出使西域;任用衛青、霍去病等大破匈奴;設郡縣於雲南、貴州;將漢朝推向全盛時期。

七國之亂後,景帝“抑損諸侯,減黜其官”,改王國丞相為相,廢除其御史大夫、廷尉、宗正、博士等官,對大夫以下的其他官吏也予以裁減。把行政權和官吏的任免權收歸中央,“令諸侯王不得復治國”,不能掌握政權和軍隊。



推恩令推行之後,漢武帝又“作左官之律,設附益之法”。“左官律”規定,凡在諸侯王國任官者,地位低於中央任命的官吏,並不得進入中央任職。以此限制諸侯王網羅人才,防止他們從事非法活動。“附益法”嚴禁封國的官吏與諸侯王串通一氣,結黨營私,以達到孤立諸侯王的目的。


漢武帝時期的西漢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比較強盛的時期。在歷代王朝的歷史上,有漢唐盛世之說,主要是指的漢武帝時期。人們又常常把漢武帝和秦始皇相提並論,因為我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是秦始皇創立,由漢武帝鞏固下來的。他在位54年,實行了許多新的措施,使西漢王朝出現了空前未有的繁榮。


黃仔說史


陽謀的智慧

皇叔劉備為什麼會擺攤賣草鞋呢?

這就是“推恩令”的最偉大成就。

《三國志·蜀志·劉備傳》: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也。

中山靖王,正是景帝的親兒子,漢武帝的親兄弟劉勝。

(前154年)景帝三年,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削藩策》,引發了“七國之亂”叛亂雖然得以平息,然而中央專制皇權和地方諸侯國勢力的矛盾依然日益激化。

(前140年)漢武帝劉徹登基。面對日益強大的地方諸侯國勢力,果斷地採納主父偃的上書建議,頒佈“推恩令”: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以將自己封地分給子弟,皇帝制定封號。——陽謀

自古以來立長不立賢,立貴不立長。在“推恩令”的這一推之下:使諸侯王都會分封子弟為侯,那就是以前沒“編制”子弟,都能得到皇帝的法定封號。總體看來“推恩令”的頒佈,諸侯王並沒有損失,反而多了法定的侯子侯孫,只好不壞,何樂不為呢?就算個把有大智慧看得遠、看得透的,也只能三緘其口。

這一推,可以說當時是舉國歡騰,畢竟嫡長子就幾個,而庶子卻是數以千計。就中山靖王劉勝而言,可是有120多個兒子,其中就有個兒子劉貞受皇帝封號為--(陸城亭侯)。

這一推,說好話的太多了,舉國擁護,也沒人會出來抵制了。

後來的這一推再推,就把劉備的祖宗劉貞(陸城亭侯)推了11代到劉惠(濟川侯)。再推到劉雄已經沒什麼可推,也不可能有什麼封號,這劉雄的有個孫子字玄德,就是街上擺攤賣草鞋的那個......巨擘的勢力,變得猶如瓦礫。

“推恩令”有效地瓦解了諸侯國內的強大勢力,化整為散,隨時可以各個擊破。

“推恩令”頒佈推行,用以解決中央專制皇權與諸侯國之間日益激化的尖銳矛盾。不失為一項最為明智的法令,它使諸侯則被割得七零八落,勢力也越來越弱,從此喪失了向中央集權挑戰的實力。

再推行“算緡法”、“告緡法”、“均輸法”,統一貨幣,統一物價;將冶鐵、煮鹽、釀酒等歸由國家壟斷經營;推廣“代田法”和耬車,大修水利,治理黃河等這一系列措施起到最為關鍵的促進作用。從而增加了國庫收入,為漢王朝的強大奠定了經濟基礎。


水木之沐


劉邦設立郡國並行制,雖有力羽翼了劉氏天下之餘,也帶來系列問題,正面的如劉肥的兒子齊王劉襄等人起來與陳平周勃等開國功臣誅諸呂,匡扶漢室,負面的如七國之亂,漢景帝殺了老師晁錯又費了好大勁才平定。隨著國力的強盛,中央集權的加強,王朝與當地的衝突明顯加大,兩方互鬥了兩代人,到了漢武時期,採納了主父偃脫胎於賈誼治安策的推恩令,一舉解決王朝內憂,自此,再沒有大的王國之禍發生,推恩令能夠順利實施,有幾個原因。


首先,劉邦雖然也分封建國,但已經不是周制,是秦制補充式的分封,從權力集中分散來看,中央強者恆強,長久以往,必然會走向全面秦制,劉邦分封從被迫的異姓王,走向有計劃的翦除並讓同宗上位為同姓王,騰籠換鳥換上至親拱衛,分吳楚之地分給劉賈和劉濞等宗室。這項國策再經文帝以陰柔的方式推行,形成明確的第二步,就是繼劉邦的以同姓取代異姓,走向以親制疏。所謂親疏,如兒子比兄弟親,兄弟比叔伯親。真正著手並有效在解決漢初諸侯國問題從這時開始。(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與此同時,漢文帝採取賈誼的建議,賈誼是儒家中難得一見的大才天才,他的許多見解具有真知灼見,看事洞明,也受到權貴的嫉恨,被排擠出朝堂,但他的“眾建諸侯少其力”的建議得到劉恆的大力推行,他把齊國分為七個封地,又把淮南為三個,用分地的辦法,表面大施皇恩,其實是削弱諸侯王的實力。到文帝十六年即前164年,王國總數增至十七個,即劉邦末年的九國,加上濟北﹑濟南﹑淄川﹑膠東﹑膠西﹑城陽、廬江﹑衡山八國。對於一些沒有後代的就廢除國家,如長沙國。(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繼之的景帝劉啟,繼續推行其父定下的分化制肘王侯國的策略,封六位兒子為王,至此,王國增加到二十二個。在此時,由於誤判形勢,聽取了晁錯的削藩建議,用強硬手腕直接奪取諸侯王封地,迫反吳王劉濞等疏宗,七國之亂的組成人物,基本是劉邦的親人為主,與文景系對比已算是外人,他們感受到明顯威脅而抱團以清君側為由起兵,大亂已成,漢景初期驚慌失措,定下心後處置得宜,殺晁錯堵了七國的起兵理由,又用周亞夫竇嬰為大將出兵平叛,三個月亂事就平定。這次平叛,根本消除了王國中的有力一派,為推恩令施行打下堅實的基礎。(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漢武帝實行的推恩令不是削藩,它是以皇帝的恩令而發出的,表面是為了諸侯王的後代著想,實際是剷除王朝長遠威脅。讓諸侯王各分為若干國,使諸侯王的子孫依次分享封土,地盡為止,封土廣大而子孫少的人,就虛建國號,待其子孫生後分封。由於國力空前強盛,各大王國也在之前消耗殆盡,推恩令的實行沒有出現大的反彈如叛亂等事,到最後,許多原劉氏宗室,被推成一般民眾,如漢末劉備,窮得已經要靠織蓆販履為業。


南方鵬


漢武帝的推恩令為什麼沒有諸侯抵制?

其一,還是有抵制的,但是失敗了。

漢武帝推行推恩令後,諸侯門當然知道這是削弱他們的政策,比如淮南王,就因不滿漢武帝,一直想著自己當皇帝進行了謀反活動。

話說淮南王,還是比較有才的,《淮南鴻烈》就是淮南王劉安主持撰寫的,也許正是劉安自持有才,才不甘心只當一個諸侯王,夢想著哪天也能成為皇帝。



這種機會終於有可能了,漢武帝初期,年輕氣盛,血氣方剛,想成為大有為之君,一上臺就著手進行改革,想以儒家的有為思想代替無為而治的黃老學說。

但是,竇太后是朝廷大權的實際掌控者,看著漢武帝越鬧越歡,信奉黃老學說的大臣不斷在竇老太太面前煽風點火,終於身為太皇太后手握軍權的竇漪房開始干預,漢武帝改革被迫終止,漢武帝的地位也受到威脅。

淮南王劉安一看,急忙派人到京城活動,以黃老學說取悅竇老太太,憑藉《淮南鴻烈》賣弄才華,為了取得大臣們支持,劉安女兒劉陵勾引朝臣,刺探朝中內情,甚至暗通匈奴。



竇老太太可是明白人,知道淮南王想幹什麼,她干預漢武帝也是為了震懾嚇唬他,可沒打算真的廢了他,劉安的異想天開自然泡湯。

人就怕想象,尤其是有過可能性的想象過。雖然當皇帝的夢想化為泡影,但在劉安心裡卻永遠有了這個念頭,漢武帝的推恩令就像一把火,又點燃了劉安的皇帝夢。

劉安懷著對推恩令的不滿、當皇帝的幻想,私下裡準備著謀反,不料事情走漏,被漢武帝得知,最終自刎而死。



其二,無力抵制。

在漢武帝之前漢景帝時期,各諸侯國互相串聯,發動了著名的“七國之亂”,結果沒過多久七國之亂就被朝廷平定,發動叛亂的諸侯國或被削奪封國,或實力被大規模削弱,有實力的諸侯國所剩無幾。

到漢武帝時期,經過七國之亂後的諸侯國實力已經大不如以前,朝廷也加強了對各諸侯國的管制,推恩令推行時,各諸侯國是敢怒不敢言,無力抵制朝廷的命令。



結語。

漢武帝推行推恩令時,各諸侯國想抵制,但不是無力抵制就是失敗了,推恩令得以順利實行。

可見,推恩令的成功推行是因為有強大的朝廷實力做後盾,才不至於出大亂子。

篇篇原創,給你獨特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是我不斷創作的動力

津城沐雨


我們總說某人善使陰謀詭計,而用陰謀的人也總是為人所不齒。但和卑劣的陰謀相對還有一種極其高明的計謀叫陽謀。“推恩令”就是一條令人拍案叫絕的計謀,這不僅是在當時,甚至直到今天也是一個無解的計謀!


(漢武帝畫像)

那麼陽謀“推恩令”到底是什麼樣的計策呢?為了方便理解推恩令,在介紹之前,先來介紹一下推恩令推出的時代背景。

郡國並行制

自太祖劉邦開國以後,吸取秦亡的教訓,因此並沒有完全採用郡縣制,而是封國與郡縣並存,希望同姓諸侯王能夠作為大漢的屏藩,在有需要的時候能夠站出來維護劉家的統治!

這項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確實維護了統治,但是在另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同姓諸侯卻不斷坐大,漸漸有了和中央朝廷分庭抗禮之勢,這是坐鎮長安的漢朝皇帝不願意看到的!


(西漢郡國並行制)

需要強調的是,漢朝的諸侯王不同於後來朝代的有名無實的王爵,漢朝的諸侯王是實打實的一方諸侯!他們不僅有自己的封地,還有一整套行政班底,自行徵收賦稅、鑄造錢幣,可以類比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而且按照宗法制度,諸侯國王要將所有的

所以從漢文帝開始就在著手削藩,而到了漢景帝時期直接下令削藩,強制收回諸侯王的權力和土地,這直接導致了“七國之亂”。雖然“七國之亂”很快就被平定,而除楚國以為其餘六國也皆被除國。但是直到漢武帝初期,仍有諸侯國連城數十、地方千里,且時常違抗中央政令,嚴重威脅著中央集權。

推恩令

所以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即位以後,擺在他面前的仍然是如何巧妙的削藩。正在漢武帝一籌莫展的時候,主父偃出現了,他就向漢武帝提出了著名的陽謀—推恩令,而漢武帝也是聽完立即採納了主父偃的計策。那麼推恩令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主父偃影視形象)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寸之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得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

原來漢武帝之前,諸侯王只能將封地和爵位傳給嫡長子,剩下的雖然是諸侯王的兒子,但是在諸侯王死後卻分不到一丁點的土地。這種情況下諸侯王國始終是鐵板一塊,中央朝廷很難對其下手。而推恩令則以施恩的形式要求諸侯將土地分封給其他子弟,以施恩之名,行削藩之實。簡單的說就是要諸侯王將一張大餅分成若干分小餅,然後小餅又繼續分成若干更小的餅!最後是諸侯國越分越小,中央集權卻不斷加強,以至諸侯不再能對中央朝廷構成任何威脅。


(推恩令圖解)

當然這些手握土地的諸侯王當然就是那第一個不同意的人了,也是那唯一的一個。因為和他同一血脈的子弟可就不這麼想了,他們對於漢武帝卻是感恩戴德!因為按照以前的規則,他們是不可能分到土地的,而漢武帝的推恩令卻使得他們也能分到土地,那他們又怎麼能不高興呢!

諸侯王即使想要反對,那麼很快就會被他的子弟所孤立,他就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了。而且如果他這麼做,就違反了漢武帝的政令,漢武帝就有理由對付他了。這樣外有漢武帝,內有其他子弟的壓力,諸侯王只能乖乖的交出自己的權力和土地,不敢有絲毫的反抗。如果他敢反抗,則是必敗無疑,到時候不僅僅是現在的土地,就是命可能都沒了,我想只要稍微有點頭腦的人都能清醒的認識到這一點,所以也就沒有哪個諸侯王敢於抵抗漢武帝的推恩令!
(漢武帝影視形象)

“推恩令”就像一劑毒藥一樣,被漢武帝扔到了各個諸侯國那裡,不費一兵一卒就分化瓦解了這些雄霸一方的諸侯國,而他們還不敢有所反抗,這真的是很無解的一個計策。而多年以後的酎金失侯事件也充分說明了推恩令的成功,漢武帝以酎金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就輕輕鬆鬆廢掉了列侯一百零六人,而他們卻不敢有一絲的反抗!


小祁說歷史


漢武帝能成功的用推恩令削弱諸侯,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因為景帝削番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權威,為漢武帝的推恩令奠定了基礎。其二是因為漢武帝推恩令是一個心理戰術,使各個諸侯國的世子王子們開始內鬥,在推行的過程中出了諸侯嫡長子以外的王子也會去幫忙推動推恩令的實施。下面我們就具體的分析下這兩條原因吧!

景帝削番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權威

看到第一個原因,肯定會有很多人不是很明白,明明景帝的削番政策引發了西漢初期的七國之亂,為什麼還說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權威呢?


七國之亂的和經過就不說了,我們來說一說七國之亂最後的結果吧!這也是我說景帝的削番加強了中原權威的原因。

叛亂歷時三個月即被基本平息,楚王劉戊自殺,吳王劉濞兵敗逃往東越,東越被漢朝收買而誅殺吳王,吳王之子劉駒逃往閩越國,其他叛王在投降後也都畏罪自殺。欒布在攻破齊國後攻打趙國,圍困邯鄲十個月才攻下,趙王劉遂自殺。七國之亂平定後不久,景帝頒佈新的法令,各地的諸侯王不能親自自治其封國,由中央任命的國相治國,諸侯王無權過問王國的政事,王國行政權、官吏任免權悉歸中央,另外又留部分諸侯王於京師長安,不讓他們前往各自的封國。

看到這個結果可以看明白了吧,景帝削番雖然爆發的七王之亂,但是也正是因為七王之亂,使得景帝有理由把上述的政策執行下去,加強中央的權威。而這些政策的實施也為漢武帝推行推恩令打下了基礎。

推恩令的發佈讓諸侯國從內部瓦解

推恩令應該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個心理戰術了,他的實施瓦解的是諸侯國內部的團結,至少是面向中央時候的團結。當年沒有實施推恩令的時候,諸侯國內的所有權利、財富只能由一個人繼承,那就是諸侯的嫡長子,而漢武帝推行了除嫡長子可以享受藩王外,其他嫡子也都能享受封地和財政稅收,但這些藩王的政治權利被剝奪,歸中央統一管理。雖然有限制,但是相較之前的封地和財富只能由嫡長子繼承,自己只能看嫡長子的臉色過生活,推恩令雖然有各種限制,但是至少自己花錢舒心了。不用再看嫡長子的臉色了,所以推恩令頒佈以後,不僅中央在推動這個政策的實施,諸侯國除嫡長子以外的王子也在幫忙推動著推恩令的實施。

結語

景帝的削番雖然帶來了七國之亂,但是七國之亂平息後,劉氏同姓諸侯王的勢力受到致命打擊。漢景帝趁勢收奪各個諸侯國的支郡、邊郡歸朝廷所有,並進一步採取措施,削弱諸侯王的權力以加強中央集權。為漢武帝推行推恩令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推恩令不是削番,削番會使諸侯國內部空前的團結起來,共同對抗中央。但是心理戰術推恩令從內部瓦解了諸侯國內諸王子的團結。不是沒有人起來反抗,諸侯國的王和其嫡長子都想反抗,但是諸侯其他子弟帶來的抵抗力度太大了,讓其無從抵抗。這就是漢武帝推恩令實施時,無人起來抵抗的兩大原因。

本問題回答者是@俗人俗語俗評 ,本文所有觀點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不同的觀點,可以在評論區進行討論。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俗人俗語俗評


俗人俗語俗評


這個問題打個例說來說。就以對門小區老王家來說。

老王的父親老王頭跟著漢高祖打天下。劉邦先生打勝了,第一批次沒老王頭的份,第二批次差2分,等到第三批次,功勞起越了標準許多。但老王頭還是接受了朝廷策命,做了個小小的諸侯。老王頭就帶了一包紅土一把茅草去南方建藩定國,世代為國家鎮守一方,循化民眾,以做大漢順民。

老王頭有五個兒。王位是由王長子為王太子的。由於眾藩國體諒朝廷難處,深刻學習了王長子為王太子繼位的重要性。所以,老王頭的長子王大就成了王太子,所有的一切在老王頭薨了之後,由王大繼承。其餘,包括老王在內的四個兒子一根毛也沾不了。這讓四兄弟很不滿,礙於"王法"才不敢吱聲。

老王頭死了,王太子王大繼位,他這房人大富大貴,老王和其他三兄弟生話窘迫,過得很困難。這樣一直到了漢武帝時期的一個叫主父偃的老書生出現,才扭轉了老王們的窘迫。

主父偃深入藩國及中央直屬郡縣調研後,發現了個好辦法,這辦法能解決主上的擔憂。這就是"推恩令"。這"令"的一條就大受諸侯王子們的歡迎。過去由長子一個人繼承,改作凡是兒女都有份。一個人一份。這當然大受歡迎。這樣,老王也有一份土地財產。如此一來,這一個藩國馬上分成五個,力量就弱了,想造反也形不成合力。

"推恩令"就這樣消除了國內潛在的藩國內部的反抗勢力。他才騰出手來,任用酷吏,打擊遊俠豪強勢力……





劉一千五


因為抵抗一是師出無名,二是沒有支持者,下面我們就從這兩方面進行詳細的闡述。



推恩令的內容及提出背景

為了更好的論述,我這裡簡單的敘述一下推恩令的內容,詳細的內容由於不屬於本文敘述的重點,所以不進行敘述。推恩令一是上改變諸侯王的繼承製度,繼承主體由以前的長子一人變為整個家庭的所有男丁,包括庶出。二是改變新封王室侯爵的管理關係,這個怎麼理解呢,以前諸侯王爺只受皇帝管轄,地方政府完全無權限管理,推恩令一出,所有新封的的劉氏宗族必須接受當地同等級別政府的管轄,具體什麼意思呢,比如你是王爺,封地對應的級別是郡,那你必須接受郡政府的管轄,如果你是侯,封地對應的級別是縣,那必須接受縣政府的管轄。推恩令其實就是兩點,一點是財權(土地)的管理,一點是人事的管理。


那麼,漢武帝為啥要實行推恩令呢?原因很簡單,為了鞏固和提升皇權。漢初實行的分封制隨著時間的推移,弊端越來越明顯,諸侯國為國中國,擁有高度自治權,中央政府的號令在諸侯國不能在諸侯國中順利執行,而且勢力強大的諸侯國對皇權構成極大的威脅,比如吳王劉濞發起的七國叛亂,雖然七王之亂被平叛後,諸侯國的勢力被削弱了許多,但是或大或小的諸侯國對皇權還是存在威脅,更何況漢武帝具有雄才大略,如果國勢無法得到保證,對外的一切策略都無法有效的保證,比如攻打匈奴,因此漢武帝必須將諸侯國的隱患消滅掉。


諸侯國為啥不反抗

不反抗那是因為沒法反抗,於情於理,都沒法反抗,因為師出無名。仔細梳理一下我們就就會發現,任何分封制的王爺謀反叛亂都師出有名,雖然這個名有時看起來很牽強附會,比如吳王劉濞起兵造反也不是直接打出要推翻皇帝的旗號,而是“清君側”,旗號是要幫皇帝消滅身邊的小人,明代的朱棣起兵也不是說直接要推翻朱允炆,旗號也是說替皇帝打小人。即任何事情必須師出有名,在當時那個社會背景下,任何無名的事情都得不到任何的支持。那漢武帝實行推恩令,諸侯國能夠找到任何理由或者藉口嗎?找不到,因為推恩令在表面找不到任何可以讓諸侯有反抗的破綻。此外,推恩令還擴大了受眾基礎,這一點是最關鍵的,本質上推恩令都是削藩,但是推的順順利利,就是一顆糖衣炮彈,以前明著削藩,削的所有人都沒有利益了,損害的是所有人的既得利益,大家肯定想著方法來抵抗。而這次退恩令呢,除了長子有繼承權了,所有人都有繼承權了,這些從無到有的人感謝還來不及,因此肯定積極支持。


推恩令唯一受到傷害的是長子,以前自己是獨吞蛋糕,現在需要將蛋糕平分,心裡肯定不是滋味,但是不是滋味也沒有辦法,你反抗不起來。因為你已經沒有力量對抗了,你以前既有的力量分平分出去了。


什麼才叫厲害,厲害就是將自己的對手消滅的乾乾淨淨時,自己不但毫髮無損,還收到一片美譽。漢武帝實行推恩令時才29歲,很多人只知道漢武帝的武,殊不知武帝的文也是厲害,文韜武略大概就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