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弗洛伊德說人會愛上和父母類似的人,如男性厭惡母親會愛上什麼人?

用戶3222852378262


1.會厭惡自己的母親,你這沒有具體說厭惡什麼?跟你長期生活了這麼長時間的親生母親

,作為孩子有這種想法你應該要找到解決的辦法,是的發現母親對你另外的一種愛,也許你理解錯了呢,問題不能調節,就要從自身上去尋找問題。

2.相信懂得怎麼去愛自己母親的人?可以去愛任何人,就算她曾經有過什麼過失.時間的推移都會得到諒解的

3.這喜歡上什麼樣的女生,懂事開朗,能理解照顧你的,前提是要值得被愛,先學著愛母親吧!


至蘭


要麼相似,要麼就徹底相反。

但你所說的不是根本,最根本的是無論哪個類型,所找之人一定是在某一方面能夠極力滿足你的人

給你說一個案例你就明白了。(名字就用吉姆和瑪麗打比喻吧)

丈夫吉姆和妻子瑪麗剛結婚不久,瑪麗每次洗完澡就把浴室弄得很髒,洗刷用品搞得一塌糊塗,吉姆一開始還開玩笑給她提示,有時候也幫忙幫她整理。

但一而再再而三地,瑪麗這個毛病改不了,於是終於有一天吉姆就受不了了,直接就爆發了,為什麼你老是不收拾乾淨,你不知道自己希望後面還有人洗嗎?搞這麼亂別人怎麼用。

而妻子瑪麗則認為,就這麼一點小事你就跟我急,幫我收拾下不行嗎?你肯定不愛我了。

於是兩人越鬧越大,最後還鬧到分手上了,於是就找了心理諮詢師。

諮詢師就問他們各自的情況,原來妻子瑪麗從小在玩玩具的時候,經常不收拾,於是爸爸就提醒她一遍,如果犯第二次,立馬就把玩具扔到了門外。

所以從小感覺到缺愛。

而丈夫吉姆,從小家裡很多孩子,每次洗澡都是排隊用浴室,父母也經常老不徵求他的意見,吃飯時說話,也老不在以他的感受。

所以吉姆小時候,缺失被關注,家人不聽他的意見。

到這裡,大家都可以看出來了,由於原生家庭給我們帶來的影響是深入骨髓的。我們結婚找情侶,一定是在某個方面對方使自己得到了滿足。一旦將來這方面需要滿足不了,那麼下意識得就會吵架。

吉姆怪妻子,不是說她不愛乾淨,不收拾,而是我說了幾遍你不該,你不拿我說的話當回事,這個觸碰到了我原始家庭所造成的陰影。

而瑪麗怪丈夫,不是不理解他,而是他感覺沒人再愛他,這也觸碰到了小時候爸爸對待自己的態度,缺愛。

綜上所述,看待問題,往深處剖析,答案就出來了。


因為分享所以更強

關注我,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心理學分析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如果一個男人厭惡自己的母親,會喜歡什麼樣的人。

事實證明是越是想拼命改變讓自己不要成為父母那樣的人,結果往往自己就成了那樣的人。不然上樑不正下樑歪這話怎麼說起那麼順口呢。而且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他已經潛意識裡對他母親那樣的已經默唸過無數遍了,已經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從墨菲定律來說,人越是厭惡什麼,往往就來什麼。

再說一個連父母(當然要把某些不配做父母的人排除掉)都厭惡的人又豈配去談愛?這樣的人只適合孤獨終老。即便結婚了也是害人害己。







我為生活加點糖


1.精神分析學家對於一個人格發展分成了五個階段,從嬰兒時期開始,母親就成為了孩子最親密的陪伴者,同時也為孩子建立了對安全感的需求,0-3歲期間孩子對於母親的依戀幾乎是生命的全部目標。

2.3-6歲期間,因為兒童的性生理分化導致了孩子對父親和母親有了選擇性的依戀情節,男生對對母親產生性幻想,想象這是要與他長久生活在一起的女人,而且想要獨佔她,因此對父親開始有了敵意,嫉妒為什麼媽媽要跟爸爸躺一張床上,但卻不能摟著自己睡。這是精神分析裡的俄狄浦斯情節,每個男生都會經歷。反之女生也一樣,想要獨霸爸爸的愛,從而嫉妒媽媽的存在。

3.不論對父母是愛多一些還是所謂的恨多一些,這裡都承載了太多孩子對父母的情感依賴,在人格逐步形成的過程中,這份感情會一直持續,從11歲-13歲左右會開始進入到青春期,這個時期,你會發現自己總是被跟母親或者父親特質相似的人吸引,在情感裡又以恨這種情緒尤為熾烈,所以,越是對父母又恨意的人,這種需求越是明顯。

4.在心理學把這種行為成為移情作用,也就是對既往情境和父母的記憶轉移到另一個當下的人身上,用這種對舊時的記憶,或者通過象徵性的再次還原過程,或者嘗試改寫故事的結果。

不過當下你的選擇一定是有你的原因,不論選擇跟父母特質相似的伴侶還是選擇截然不同特質的伴侶,只要付出你的真心,我覺得並沒有太大的差異,真正的問題在是否能正視當下的生活,割斷與父母的臍帶紐帶,建立屬於自己的家庭生活。最後祝你在情感上找到自己的所需,過上溫暖的日子,以上僅供參考。



人人心理占星


弗洛伊德說人會愛上和父母類似的人,如果男性厭惡母親會愛上什麼人。

俄狄浦斯情節

前面說人會愛上和父母類似的人這屬於俄狄浦斯情節是老弗爺“精神分析”理論裡提出的,人會找和父母類似的人相愛這一說法,並不完全正確,我們找對象的確會在父母身上取他們身上的某一點,在從其他看到的異性上在選擇一點,然後綜合形成一個自己理性的對象,比如:會在父母的身高或者性格等等選擇,然後在其他異性的眼睛、臉型、胖瘦的綜合,這就是你們找對象的模版,然後都會依照這個模版去找。

如果男性厭惡母親會愛上什麼人,有兩種可能,以下是個人觀點,

1.他可能還是會愛上他母親這樣的,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去看,他厭惡自己的母親說明他和他母親從小就沒有建立良好母嬰關係,他之所以厭惡母親,是沒有得到母親的愛和關注,想要通過自己的這種情緒來表達抗議,母親你因該愛我和關注我,這是他潛意識裡面所想要真正表達的,而意識上表達的就是厭惡,當他長大後還是可能會有意無意之間找一個和他們母親相似的人來重新找回失去的那份愛,因為他長大了,他有能力去改變或者掌控這種缺失的愛

2.他會找一個異性來代替他的母親,這個異性可能會比他歲數要大一些,給他帶愛母親沒有給過他的愛和關注,他也會不停的在這異性身上索取更多愛來彌補他缺失的愛,一旦沒有滿足他就可能會像小孩一樣鬧脾氣,求安慰和支持


L大叔說心理


費洛伊德所說的是人的戀母情結。用俗話說就是,母親的形象,脾氣,會讓人在找對象時下意識的想象到的形象。但這並不是說人就非要或不要這樣的。不管是否有這樣的情結,對個人的擇偶影響並不大。

愛情是兩個人的事,愛是一個人的事,當你遇到一個能讓你害羞,心跳加快,一直想念的人,就要勇敢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玫瑰]



歐米伽omega


在看《為何愛會傷人》時,我就在思考一個問題:人們會愛上像父母的人嗎?

書中提到很多關於這方面的例子,很多人找的對象都有父母的影子。

菲兒去相親與一個男孩一見鍾情。武志紅老師通過詢問,發現很多細節顯示,這個男孩和菲兒的父親,實在是像極了。譬如:一樣的有控制慾望,一樣的有點強迫症性質地愛乾淨,一樣的對女性忠誠等等。

意識上,菲兒看到的,是一個乾淨、陽光而樂觀的大男孩;潛意識,她看到男孩的第一眼,就嗅到了這個男孩一個重要的心性,這些她無以言表的信息告訴她,這個人像極了她的父親。於是,她愛上了這個男孩,熟悉感是一見鍾情的秘密。這個秘密被工業設計之父雷蒙德羅威(可口可樂和殼牌的設計者)用到設計上,即瑪雅理論:想要做一些出人意料的東西,要把它弄得儘量通俗一點。

電視臺的阿鍾,儀表堂堂,才華橫溢,女友換了很少個,但是他明確表示,女人都不可靠,她們好吃懶做、無情無義,只想靠男人養。他找的女友大多數符合他的描述。原來,他幼年喪父,媽媽不斷換情人,常常忽視他的存在。當他18歲時,媽媽車禍去世,他就開始了花花公子之旅,之所以選擇這樣的女孩,是為了繼續表達對媽媽的恨,強迫性地重複。

聯想起自己的朋友Z,他是個銀行職員,找了個在外企工作的女友,我發現他女友和他媽媽確實很像,溫柔體貼,小巧,偏內向,都有三個哥哥。直呼太神奇了。我認為,我們會愛上像父母的人(當然,不意味著,我們只會愛上像父母的人)。正如書中所言,我們容易執著於源自父母的戀人原型。戀愛是童年關係的一次輪迴,幫助我們重溫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錯誤。

童年的美好,我們在戀愛中追憶。《榮格雙重人格心理學》中提到,在圓滿的家庭關係的男女,父母健在雙方感情和睦的家庭,戀人傾向於選那些和自己父母性格相似的人。因為在他們心中,希望戀人像自己的父親或母親。 在具有戀母情結的男性和戀父情結的女性中也會出現此類現象。在這種選擇中,其實反應了人們潛意識中的依賴或撒嬌心理。

童年的創傷,我們在戀愛中補救。我們會幻想出一個理想異性父母,擁有父母所不具備而自己期望的優點,經常想:假如我有一個那樣的異性父母就好啦,長大後,一旦遇到符合心目中的理想對象,我們就容易一往情深,殊不知,這只是投射性認同,自己的一廂情願。而且,我們都喜歡玩“改造夢想”的遊戲,希望找到一個像父母的人,從而有機會在對方身上彌補自己的創傷(這就能解釋從小遭受家暴的女生迷戀上殺人犯的原因了,她渴望改造暴力的父親)。舉個極端的例子,有些人沉迷於做第三者,或許源於童年愛的失衡。

兒童3-5歲時,對異性父母的愛達到了一個高潮,弗洛伊德將這一階段稱之為俄狄浦斯期。這一階段,女兒會渴望爸爸愛自己勝過媽媽,兒子會渴望媽媽愛自己超過爸爸。如果這個階段平穩度過,孩子就長大後就會對愛情有正常的渴望。反之,如果這個孩子是俄狄浦斯時期的失敗者,那麼這個孩子就容易出現第三者情結,隱藏在潛意識深處,一旦找到機會就會渴望實現它。童年時,孩子是三角關係的失敗者,長大後就會渴望將一個異性從其愛人身邊奪走,一旦成功了,就可以彌補童年的失敗。可以說,第三者情結是對童年創傷的修復。


暖小喵


不論男性女性,如果潛意識裡厭惡父母,那麼他總會感覺自己不會成為父母那樣的人,或者不會找父母那樣的愛人。其實,再怎麼厭惡父母,最終你找的愛人多少還是有些父母的影子,你的成長曆程就是父母對你的教育過程,多多少少都有父母的影子在。想要徹底改變,就是從內心自我否定,重新開始,遇到一個跟自己環境截然相反的人。


Jack的兔生活


厭惡母親的男人應該不會輕易愛上女人吧,應該會恐婚,如果真要愛上,我認為他會找一個表面看起來和自己母親完全相反的女人,但這個女人在他沒有看到的地方總會有些地方像自己母親,我不懂弗洛伊德說的原理,我認為這都是命,因果輪迴,逃不掉。[祈禱]



木子侃侃


不是一定的,如果你不喜歡父母的性格,可能你會排斥這樣的人,所以還是不能一概而論,我就不喜歡父親自私,懶惰的性格,我就會找個勤奮,對我好,肯為我和家努力的男人!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300bc0000b0d6d581574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