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海派,京津派,嶺南派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有哪些?

憶林文化


京津畫派主要指北京和天津地區的畫家。基本上沿襲了清代正統派的畫學思想,標榜清代“四王”,強調繼承古法。民國時期的代表畫家有金城、陳師曾、齊白石、蔣兆和、溥儒、劉奎齡、胡佩衡、陳半丁、陳少梅、江採白、姚茫父、王夢白、湯定之、王雪濤、董壽平、李苦禪、周懷民、吳作人等。新中國成立後的代表畫家有李可染、白雪石、田世光、啟功、孫其峰、崔子範、俞致貞、賈又福、劉力上、楊延文等。京津畫派的特點與海上畫派大致相同,沒有統一的藝術模式,創作自由。

海派畫家一般指:在上海居住或者客居過,作品屬於海派的風格,雅俗共賞,色彩鮮明,繪畫題材尤以花鳥為主(也有人物或者山水題材的,但海派國畫題材的主體是以花鳥為主),畫家籍貫與出生主要來源於浙江,此外就是江蘇或者上海,除這三地以外,海派畫家中只有極少數是來源於其他地方,這也是海派畫家的血統與地域特色。

當時寓居上海的名畫家有虛谷、任熊、任薰、任頤(伯年)、吳昌碩等人,他們大都平民出身,以賣畫為業,創作題材豐富,畫面清新通俗,深受平民階層的歡迎。與以北京為中心的正統宮廷畫派形成鮮明的對比。海上畫派,上承唐宋傳統技藝,吸取明清陳淳(白陽)、徐渭(青藤)、陳洪綬(老蓮)、八大山人、石濤和“揚州八怪”等諸家之長,又受清代金石學的影響。畫風:瀟灑放縱,又雄厚古樸的特色。受西方美術觀念的影響而多用濃豔的色彩,作品富麗、細膩、鮮豔。畫技上:借鑑民間與西洋繪畫藝術,對傳統中國畫進行大膽的改革創新,作品體現時代生活氣息,在“正統派”外別樹一幟,融貫中西,獨成一派。

嶺南畫派,是海上畫派之後崛起的最成熟體系,影響最大的一個畫派。這一畫派是在西方藝術思潮的衝擊下,近代中國藝術革新運動中逐步形成的。它是嶺南文化最具特色的祖國優秀文化之一,它和粵劇、廣東音樂被稱為“嶺南三秀”,是中國傳統國畫中的革命派,是中華民族繪畫史上的一個重要民族繪畫流派。創始人為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簡稱“二高一陳”。

它有如下特點:一、主張創新,以嶺南特有景物豐富題材;二、主張寫實,引入西洋畫派;三、博取諸家之長;四、發揚了國畫的優良傳統,在繪畫技術上,一反勾勒法而用“沒骨法”,用“撞水撞粉”法, 以求其真。主要精神:(一)革命精神,(二)時代精神;(三)兼容精神,(四)創新精神。

這三個畫派既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首先他們都是以繼承和發揚中國幾千年的水墨繪畫為己任,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做出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由於他們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畫派人員群體的差異化。最後他們的作品呈現出來的風格也有迥異。京津畫派相對比較保守,繼承傳統有餘,創新不足,發展緩慢,保留了比較完整的貴族精神。而嶺南畫派處於對外開放的最前沿,他們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響也最大,所以嶺南畫派是最具創新能力的一個畫派,他們把西方的光影、色彩、投影等西畫技巧很好的運用到中國水墨畫的創作中,讓作品耳目一新,極具特色。嶺南畫派是中國水墨畫改革的先驅,為推動當代中國畫的發展功不可沒。海派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正好處在京津畫派與嶺南畫派的中間,他們既能感知京津畫派厚實的傳統功力,又能體會到嶺南畫派的創新激情。他們在這兩者的影響下,取長補短,兼容幷蓄。最後以市場為導向,形成了大俗大雅、獨具特色平民繪畫。海派體現的是實用主義,以生活需要為終極目的,而不是以藝術發展為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