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是什麼導致了奧斯曼帝國的衰落?

楊壽強


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和我國清朝的衰落是一樣的!都是古代社會沒有轉型到真正的近代社會。在改革轉型問題上,奧斯曼比清朝做得好多了,它完成了近代化改革。而且,奧斯曼比清朝統治者清醒多了,英法雖然支持奧斯曼,但奧斯曼直到英法想要什麼。因此,一直希望擺脫英法的“軟霸佔”。但可惜,找錯了德國,上錯了船。

(1)奧斯曼變革早於清朝,18世紀開始“洋務運動”

因為奧斯曼帝國面臨的國際情況更復雜、與西方交鋒更頻發和激烈,導致其內部改革更早相對也更有效。即使在奧斯曼變成土耳其後,在工業基礎、軍事先進度上比我們都要強些。

艾哈邁德三世(1703-1730年在位)

相關問題,參見“沙皇俄國君主制、愷加波斯君主制、奧斯曼土耳其君主制、滿清君主制,這四種君主制相比有何異同之處”(6月21日)、“19世紀的奧斯曼帝國和大清帝國併成為東西兩亞兩病夫,請問在當時這兩個國家誰更弱”(6月10日)。

奧斯曼統治廣闊疆域的方法主要靠宗教和“蒂瑪利奧”制。但後期,蒂瑪騎兵已經開始墮落了。在與沙俄交戰中,兩次小敗並沒有讓奧斯曼警醒(內容詳見“奧斯曼帝國為什麼和沙俄的戰爭從來沒贏過”6月20日,這篇文章比較重要)。但是,1697年,奧斯曼在奧地利戰場上發生大敗。這次“山塔之敗”讓土耳其開始猛醒,開始向法國學習,進行了“土耳其式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本質上就是學習西方的技術和表層,發展軍事和商業、科技。奧斯曼的艾哈邁德三世(1703-1730在位)在“山塔之敗”“第二次土俄戰爭之敗”刺激下,開始進行軍事改革,全面向法國進行學習。結果在“第三次土俄戰爭”中大勝(1711年)。

(2)從1703年到1861年,奧斯曼用了一個半世紀時間完成從古代向近代轉變的歷史

艾哈邁德三世改革雖然成功,最終因為要改革蒂瑪騎兵制度,遭到軍隊地阻礙。最終於1730年被迫退位。在此之後的歷代蘇丹都在進行小規模改革。到了塞利姆三世(1789—1807)、穆斯塔法四世(1807—1808)、馬哈茂德二世(1808-1839)三位蘇丹時期,已經註定奧斯曼改革失敗了。

塞利姆三世不習慣小打小鬧,準備進行“翻天覆地”的改革,結果禁衛軍發動叛亂囚禁了他。堂弟穆斯塔法四世繼位,但打著擁護塞利姆三世旗號的禁衛軍在1808年發動叛亂。穆斯塔法四世立刻命令殺死塞利姆三世,和後來的馬哈茂德二世、也就是他的堂弟,結果馬哈茂德二世逃過一劫。穆斯塔法四世只好退位。

馬哈茂德二世開始進行大刀闊斧地改革,其後任蘇丹邁吉德一世(1839—1861年)繼續融入歐洲的改革。

塞利姆三世

最終在1856年3月30日,在巴黎會議中被承認為歐洲國家。而這一年“第九次土俄戰爭”中,土耳其獲得了空前勝利,俄羅斯幾乎吐出了大部分“勝利果實”。

(3)奧斯曼改革中,蘇丹對英國和法國的幫助目的心知肚明

奧斯曼雖然完成近代化轉型,但問題是:奧斯曼的這種改革是在失去內部控制權(軍隊掌握根本權力)、英法控制改革思想的情況下。

他們之間的關係是矛盾的,英法控制你、幫助你,是為了讓其抵抗俄羅斯,根本不希望奧斯曼重新復活!對此,奧斯曼方面也非常清楚。

所以,帝國上下一直希望引入新的勢力。這時,德國來了!奧斯曼再次找錯了隊友。


坐古談今


原因分為兩大塊。

社會方面原因有五點:

1、軍事采邑制的瓦解。

土地原先是有軍功的人獲得。後期演變成無條件世襲終身獲取土地。直接後果是兵源枯竭,戰鬥力急劇下降。

2、掠奪式的收入。

經濟收入仍然是封建式的壓榨農民,掠奪工商業成果,以至於工商業起步艱難,農民被束縛於土地之上。

3、統治階級腐敗。

宮廷內部權力鬥爭激烈,並且拋棄了祖先的節儉作風,變得奢華浪費腐敗。

4、抵制外來文化。

奧斯曼帝國信奉伊斯蘭教,其自我優越性抵制一切基督教傳過來的文化。導致近代科學始終無法傳入奧斯曼帝國。

5、外來勢力煽動。

俄羅斯、奧地利都給巴爾幹地區的民族灌輸獨立意識,煽動其內部獨立。

軍事方面有兩點:

1、近衛軍的變質。

奧斯曼近衛軍初期是由各地男童從小訓練而成,成為奧斯曼帝國最精銳的部隊。但到了後期漸漸變成世襲式,併成為一個干涉政治的利益集團。

2、對外戰爭接連失敗。

17世紀末到18世紀,對波蘭、奧地利、沙俄、烏克蘭的戰爭接連失敗,導致威望大減,喪失土地。

3、軍力衰退導致各地割據與起義。

軍力衰退、接連戰敗導致各地總督先後宣佈“自治”,割據一方,名義上在奧斯曼帝國境內,但實際上已經成了半獨立王國。


淡看雲捲雲舒之善者


很簡單的原因物極必反,盛極必衰!

看看世界史那麼多的朝代更迭,曾經璀璨奪目最後都化作歷史塵埃!用孫中山說的一句話是“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從我在網上查到資料和我自己總結結合有以下下幾個方面,從外部原因和內部原因相結合

外部原因

從1453年開始,奧斯曼帝國進入了黃金時代,一直到1566年結束,繁榮長達100多年。他們先後攻佔了大馬士革、開羅和麥加,還把聖城耶路撒冷也收入囊中。從此奧斯曼蘇丹自稱為伊斯蘭教的守護者和穆斯林文化的代表。

1566年之後,奧斯曼土耳其人終於停下了他們擴張的步伐。在地中海土耳其人被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聯合艦隊打敗,失去了對地中海的控制。在印度洋,他們需要面對葡萄牙人的大炮。在維也納,奧地利人也阻止了他們的征服之路。

在這一時期,由於新大陸的發現,世界貿易的中心由地中海地區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奧斯曼土耳其人不再擁有地中海貿易帶來的龐大財富。緊接著從新大陸大量湧入的白銀導致土耳其貨幣的貶值及通脹,這對奧斯曼社會的各階層有嚴重的負面影響。

17世紀之後,西方國家開始了資本主義革命並迅速崛起,巴爾幹和埃及地區也發生了民族獨立運動,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衰落了。

內部原因

1、軍事采邑制的瓦解。

土地原先是有軍功的人獲得。後期演變成無條件世襲終身獲取土地。直接後果是兵源枯竭,戰鬥力急劇下降。

2、掠奪式的收入。

經濟收入仍然是封建式的壓榨農民,掠奪工商業成果,以至於工商業起步艱難,農民被束縛於土地之上。

3、統治階級腐敗。

宮廷內部權力鬥爭激烈,並且拋棄了祖先的節儉作風,變得奢華浪費腐敗。

4、抵制外來文化。

奧斯曼帝國信奉伊斯蘭教,其自我優越性抵制一切基督教傳過來的文化。導致近代科學始終無法傳入奧斯曼帝國。

5、外來勢力煽動。

俄羅斯、奧地利都給巴爾幹地區的民族灌輸獨立意識,煽動其內部獨立。

軍事方面有兩點:

1、近衛軍的變質。

奧斯曼近衛軍初期是由各地男童從小訓練而成,成為奧斯曼帝國最精銳的部隊。但到了後期漸漸變成世襲式,併成為一個干涉政治的利益集團。

2、對外戰爭接連失敗。

17世紀末到18世紀,對波蘭、奧地利、沙俄、烏克蘭的戰爭接連失敗,導致威望大減,喪失土地。

3、軍力衰退導致各地割據與起義。

軍力衰退、接連戰敗導致各地總督先後宣佈“自治”,割據一方,名義上在奧斯曼帝國境內,但實際上已經成了半獨立王國。

曾經的奧斯曼帝國是多麼的輝煌,現在只能在歷史中找尋它輝煌的足跡!




歷史有點酷


奧斯曼帝國昔日在鼎盛時期是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但是在近代歷史上,隨著歐洲民族國家的崛起和工業革命的發展,奧斯曼沒能跟上大家前進的步伐,逐漸淪為歐洲國家瓜分的蛋糕,在與沙俄進行的十次俄土戰爭中奧斯曼就賠上了克里米亞高加索等大量領土,巴爾幹戰爭又差不多使奧斯曼退出了歐洲大陸的爭霸,所有大陸領土被瓜分走,是什麼原因使這個帝國退出了歷史的潮流呢?



土耳其繼承法無疑對王室是一個潛藏的大殺器,奧斯曼帝國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多民族國家,最高統治者同時是蘇丹和哈里發,奧斯曼從建國時期就一直沒停止過征戰,武力擴張和征服土地,國家機器的運轉就是靠著大齡掠奪而來的財富, 然而在十八世紀的數場戰爭中,奧斯曼逐漸對西歐各國力不從心,統治者對民眾的強制徵稅導致國內不停發生農民起義,政局一直動盪不安,而奧斯曼還沿用的繼承法導致子嗣越來越少,極大地削弱了王室的統治力。



經濟上的腐敗幾乎摧毀了國家底層的根基,奧斯曼人是草原的遊牧民族,他們在建立帝國後仍然以戰爭掠奪為主要經濟來源,在切斷了陸路的歐亞通道後歐洲各國都尋求海上貿易的新航線,這同時也致使奧斯曼的商貿徵稅逐年減少,而帝國的官僚系統貪汙腐敗嚴重,國家機器難以健康運轉。


經濟的腐敗風氣蔓延到了軍隊當中,奧斯曼蘇丹的近衛軍是當時歐洲最精銳的武裝力量,可是隨著國運不濟,蘇丹的近衛軍開始公開出售身份標牌,到了十九世紀,這支軍隊的戰鬥力幾乎蕩然無存,被稱為“歐洲病夫”,在對外戰爭中屢戰屢敗,帝國為戰敗的結果屈辱地被割佔了大部分國土。



而在外交方面,奧斯曼樹敵太多,在1663-1683年連續向波斯和俄羅斯開戰,並且利用法國牽制神聖羅馬帝國,然而法國自己麻煩不斷,一直惹來西歐各國的集火,奧斯曼沒有了西歐的屏障。


奧斯曼帝國在建國初期廣開言路,學習西方的先進的政治制度,同時吸收多民族的人才入政,軍隊中就常見基督徒的身影,但是從十七世紀后帝國開始固步自封起來,畫地為牢,雖然奧斯曼推行“坦齊馬特”改革,然而王室昏政治國,跟清朝一樣不斷簽訂各種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帝國不斷走向分裂。



奧斯曼的衰落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在這個漫長的過程期間,有落後的中歐農業地區的問題,內陸國家相較於海洋國家的若是問題,同鄰國意大利和沙俄的糾紛,同巴爾幹半島的波黑的民族衝突等等,這個古老的中世紀活化石帝國遭遇了滅亡的危機。

而後在1918年解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歐洲文明在一戰後出現的普遍衰落的現象,一戰使歐洲所有的主要皇權制國家都遭遇解體,從沙俄到德意志到奧斯曼無一倖免,奧斯曼註定了以悲劇結局收場。


虎歷


奧斯曼帝國(1299-1922年),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帝國,在世界歷史上影響巨大,勢力曾達亞歐非三大洲。在當時,無論是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方面,都是當之無愧的大帝國,那麼這麼強大的帝國,為什麼在後期會衰落呢?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1.政治:奧斯曼帝國實行軍政合一,實行君主專制,而且還採取封建的世襲制,在十六世紀初至十七世紀,還是女權時代,導致國家政治體制瓦解,直到1908年才實行君主立憲制,這些導致奧斯曼帝國已經名存實亡了,各地先後宣佈自治,不受奧斯曼帝國的控制。

2.軍事:帝國軍事系統比較繁複,有一套複雜的募兵及封地制度。而且為了國家的需要,他們重用近衛軍和僕從國附庸軍隊,這些都是國家軍事的保障,但是後期採取的制度,觸犯了軍隊的利益,導致國家軍事實力的下降。

3.經濟:奧斯曼帝國注重生產階級的利益,大力扶持封建經濟,抑制工商階級的利益,而且後期還不斷的發動戰爭,導致前期強大的經濟虛耗過大,國家的經濟不能快速的恢復和發展。

4.文化;奧斯曼帝國前期能夠重視各種文化的發展,尤其是被征服地區的文化,能夠得到傳承和發展,後期卻重視自己國家的伊斯蘭教文化,不能取百家之長。

5.周邊國家的影響;與波斯、沙俄、奧地利等國家的戰爭,導致國家的經濟大力衰退,從而政治體制受到影響。

總之,奧斯曼帝國在強盛時期,還是保持之前的狀態,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導致固步自封,不能學習先進的技術,最後只能是被歷史淘汰。


與君共談天下奇聞異事


以歷史的發展眼光來看,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只是時間問題。道理非常簡單,作為一個傳統的集權制封建帝國,面對近代西歐在科技、經濟、文化與社會制度上的突飛猛進。奧斯曼人恪守傳統,進行有限的小步改進的力度,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同樣的命運也會在伊朗、印度和中國等傳統的老大帝國身上出現。

不過,奧斯曼帝國實際上的由盛轉衰,其實比我們通常想象的要早。這個衰落過程還不是由奧斯曼人自己引起的,卻因為奧斯曼應以為傲的成功制度而對帝國本身造成了超乎想象的破壞。

古代世界最成功的制度之一

奧斯曼帝國雖然起源於來自中亞的土庫曼突厥部落,卻因為在進入小亞細亞半島後,被最早的宗主羅姆蘇丹冊封在布爾薩一帶,所以很早就開始了定居化進程。由於處於東西方各類文化與制度的交匯點,奧斯曼人很快根據自身特色,制定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政治、軍事管理制度。

首先就是中央層面的集權,其模仿對象包括了中亞的波斯與東歐的拜占庭帝國,當然也包括了那些受兩者影響的國家。所以,奧斯曼蘇丹一直給自己豎立無上的權威,並通過向基督教臣民徵收“血貢”的方式,組建自己的職業奴隸部隊。

地方上,考慮到當時的戰亂環境與生存水平。中央集權直接到地方村縣的理想,不僅消費比低,而且往往要出問題。所以,奧斯曼的統治者們索性對各地區原有的制度進行了大量保留。拜占庭、羅姆蘇丹、巴爾幹基督徒都基本上以原先的封建政治架構,為帝國繼續服務。奧斯曼人僅僅是在封建地產的繼承權上,保留了最終裁決權,並將之與軍功掛鉤。

宗教上,奧斯曼人也充分利用了各地的土生宗教。比如喜歡以伊斯蘭聖戰者--加齊的身份自居,又以基督教教會保護人的形象示人。對猶太教也比較寬容。對於不同教派的內部紛爭,不斷根據形勢進行平衡。在戰時,自然可以期望基督教臣民守土,伊斯蘭聖戰者為蘇丹的軍隊擔任炮灰。

所以,奧斯曼人建立了一整套非常適合戰爭的集權封建體制:

強大的近衛軍是權力之本

各地區力量充足的封建軍事精英及下屬構成了帝國的軍隊中堅

大量宗教炮灰與徵召部隊承受了主要的傷亡

放在古代的社會環境下,這套制度堪稱接近完美。可惜時代突然變了,變的讓全世界都措手不及。

全球化通貨膨脹毀滅帝國基礎

正當奧斯曼人開始將帝國版圖擴張到歐洲的多瑙河-非洲的尼羅河-亞洲的底格里斯河之間時,歐洲人的兩個舉動開啟了帝國政治與軍事基礎的毀滅之路。

先是一個叫哥倫布的人發現了美洲大陸,接著一個叫達伽馬的人開通了歐洲直航印度的好望角航線,大航海時代開始了。全球的主要經濟區域在20年內就被第一代全球航海家們所連通。過去2-3個地區市場之間的經濟影響,從此變成了幾大洲之間的國家金融對沖。

奧斯曼人一開始並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同。甚至他們的海軍還不斷南下印度洋,和葡萄牙人玩印度洋爭霸。他們的海盜部隊還經常與法國人和北非海盜聯手,襲擊範圍原至可以通航美洲的加迪斯港。

結果,當美洲白銀被西班牙人大量開採後,也順著好望角-大西洋-太平洋,這3條全球海運動脈,流入世界各地。這些錢不少用於了商品採購,但更多部分被用於帝國爭霸的戰爭開支,直接投向了毫無準備的各個市場。全球化的通貨膨脹便從西歐開始,一路蔓延到世界大部分文明區域,奧斯曼帝國開始中招了。

過去,一直以封建經濟為主的帝國,同樣依靠以封建經濟來養活自己的土地軍事貴族來維繫武力基礎。現在,通貨膨脹與定期出征一起,交相輝映。奧斯曼各地的地方騎兵老爺,開始紛紛破產。

作為本能反應,奧斯曼帝國繼續對外發起一系列的征服作戰。然而新獲得的土地與貿易基地,都不能抵消出征的花銷與通貨膨脹的持續。封建軍事力量的破產,已經板上釘釘。

第二層反應就是加強中央軍建設與蘇丹的個人權勢。目的自然是維繫帝國的武力和對各地區的控制力度。結果就是過去數量一直有限的近衛軍被大量擴編。這些近衛軍價格不菲,卻還是因為擴招而質量下降。最終,近衛軍本身成為了一個阻礙改革,並可以廢黜蘇丹的首都政治勢力。

至此,奧斯曼帝國夕日的成功之本已經在16世紀結束時,消耗殆盡。只能憑藉吃老本的方式,繼續維護自己的帝國體面。17世紀前期,歐洲忙於三十年戰爭,所以大家都過得平穩。

三十年戰爭結束後,奧斯曼人就繼續同路易十四的法國勾搭起來。數次在法國人的慫恿下,出兵攻打哈布斯堡家族的奧地利。其中就包括了著名的1683年維也納之戰。奧斯曼軍隊在武器、戰術上都革新數次的德意志聯軍面前,毫無優勢。最終被突然殺到的波蘭-立陶宛軍隊,一波帶走。

到了1697年,帝國軍隊再次幫法國人緩解大同盟戰爭的壓力,出兵西征。結果又被進行了一輪升級的神聖羅馬帝國軍隊,在贊塔完敗。奧斯曼帝國的衰落終於被歐洲人所發現!


米南德王問道


奧斯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線達六個世紀之久。在其存在期間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及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它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戰崛起的歐洲國家的伊斯蘭勢力,奧斯曼帝國的疆域範圍大致包含今天西亞的土耳其、兩河流域、地中海東岸、漢志地區、也門西部、南高加索;歐洲的巴爾幹半島、黑海沿岸等;非洲的埃及至阿爾及利亞和紅海沿岸,以及地中海的克里特、塞浦路斯等島嶼,面積大約530萬平方公里。蘇萊曼一世的文治武功被譽為“蘇萊曼大帝”,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

17—19世紀俄羅斯與奧斯曼帝國之間為爭土地進行了曠日持久的一系列戰爭,頻繁的戰爭也導致的經濟貧困戰爭,並導致了國家的衰落。進入19世紀,民族主義的興起橫掃許多國家,以致奧斯曼帝國喪失了許多屬地。原屬帝國版圖的歐洲國家,如希臘、羅馬尼亞、塞爾維亞與門的內哥羅、保加利亞紛紛獨立、自治,有的地區則為俄、奧、英所佔有。

在變法圖強的旗幟下,奧斯曼帝國的國勢仍然不可避免的一路走低,命運已不再掌控在自己手中,終沒有抵擋住近代化歐洲國家的衝擊,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還有奧斯曼帝國的征服和統治者的腐敗,加上實行伊斯蘭教政教合一、反對革新和開放的思想禁銅,這些都為帝國的衰落埋下禍根。一個國家強盛和衰落的原因很多。但是對奧斯曼而言,貿易路線轉移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海上貿易時代的來臨使它失去了在歐亞非貿易中的核心地位,衰落也是不可避免了。


巴黎八卦資訊


奧斯曼土耳其人,原本在中亞的河中地區放牧,與世無爭,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13世紀時,蒙古人來了,他們三下五除二滅了當地的政權,成為當地的主宰。蒙古人也是草原民族,他們佔領了原本是奧斯曼土耳其的牧場,這些人沒有辦法只好往西遷移。來到了塞爾柱王朝的羅姆蘇丹國,用幫助蘇丹打仗,換得了一塊封地,重新過活。

1299年,羅姆蘇丹國內亂,土耳其趁機獨立。此時的土耳其,小而強悍,國君勵精圖治,連續7代國君都是明君。土耳其的創業史,與中國春秋戰國時的秦國,何其相似。在上升的勢頭中,秦國先後遇到了晉國和魏國的壓制,長時間抬不起頭,而土耳其也在如日中天時遇到了一樣開掛的帖木兒帝國的軍隊的雷霆一擊。土耳其人偃旗息鼓了半個世紀,直到帖木兒帝國分裂,才又重新興起為地方霸權。

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在21歲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的帶領下,向拜占庭帝國的最後領地——君士坦丁堡發起了攻擊,並且在長達9個月的圍城後,終於攻破了城市。土耳其帝國在這個時間完成了一次進化,他們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者自居,更大範圍的擴張目標就擺在了蘇丹們的眼前。

土耳其興起後,對歐洲、亞洲、非洲三個方向,從陸地、海上兩個領域,分別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張,讓人瞠目結舌的是,一個地處偏僻的撮爾小邦,竟然在強國臨立的中東,一直成功地擴張了300多年,直到1683年的維也納之戰,土耳其的擴張終告停止。

土耳其最大的領域圖。

奧斯曼帝國佔據的這片土地,歷史上經常出現地跨亞非歐的大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古羅馬帝國、波斯帝國,還有後世的阿拉伯帝國等。但最終這些國家都消失在了歷史長河裡,跟5000年前的蘇美爾人一樣,渺無遺蹟。

環地中海地帶,是副熱帶高氣壓帶,只有在海邊有一些狹長的谷地可以提供農作物,內陸基本都是乾旱炎熱的沙漠或者崎嶇難行的山區。

從地形上看,這一片區域,很難形成一個完整的戰略地緣版塊。強權帝國,通過武力征服可以短時間內消彌境內各地區民族、經濟、軍事等差異,暫時統和成一個政權。各個地區獨自發展後,分離主義會漸成勢大,內亂或者外敵入侵,就極容易引起雪崩一樣的解體。

在這一區域,有1、埃及的尼羅河三角洲,是一個大糧倉。2、有兩河流域,也是一片肥沃的土地。3、在地中海西岸,是猶太人世代不忘的流著蜜與奶之地的約旦河谷。4、往北是敘利亞平原,農業物產相對豐富。5、再往北是小亞細亞半島,安納托利亞高原,是土耳其人的根據地,山區較多。

這幾塊物資相對豐饒之地,彼此被高山、河流阻隔,呈碎片狀分佈在中東、北非和西亞,彼此都沒有足夠的實力去壓倒另外的地緣板塊,相反更容易受到其他板塊強權力量的攻擊,所以從古至今,這片土地一直戰亂不斷,人種也換了好幾茬。

按照一般經驗,能夠讓一個地緣碎片化的板塊彼此和諧共存,在人類的發展歷程中,只有經濟和戰爭兩個方式。

1、經濟。

在一個重要的商道,絲綢之路的各個節點上,這些碎裂的板塊充當了貿易中轉站的角色,從中收取的貿易利潤和為往來商旅提供食宿、金融匯兌等業務帶來的城鎮繁榮帶來的稅收,比起各自為政的各個地區的封建主們堅持政治獨立自主時所取得的好處要多的多,在這種情形下,各地會為了一起發財,暫時屈從於一個地區強權,形成政令統一的和平局面。

比如,歷史上著名的阿拉伯帝國,從阿拉伯半島上的兩個城邦起家,通過陸地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將紅海沿岸、地中海沿岸、北非、中亞、西亞等地都統一了起來。後來隨著絲路的衰敗,各個地區就又分家過日子了。

2、戰爭。

比起做生意,戰爭最直接的目的,是掠奪。人口、土地以及土地上的財富。人們經常說順風仗好打,意思就是每個人都希望在不用付出生命的代價的作戰中,去掠奪別人的財富,這是暴徒們參與戰爭的最直接的動機,掠奪是人的動物屬性,根本不需要複雜的計算,簡單、粗暴、易學、易用。

封建主們發動戰爭,打順了,各種物資,包括士兵,都會滾雪球一樣擴大。於是越打越大,最終吃成了超級大胖子。

這種情況下,一旦進攻遭到遏止,或者遭受到挫敗,原有的發展勢頭頓時失去,戰爭本身變成的風險極高的冒險事業,於是各地樹倒猢猻散,分崩離析了。

如蒙古汗國,在擴張到西亞時,蒙哥汗一死,四大汗國立刻分家。

奧斯曼土耳其是一個軍事強權,雖然也做生意,但是更多時候還是搶來的直接。所以,他們必須拼命的保持住擴張的勢頭,來彈壓內部的分離壓力。

除了這兩點之外,維持一個多民族、多地域的大一統國家,還有一個因素:宗教。

阿拉伯人發明的伊斯蘭教,對於把中近東和北非凝聚成一個地緣板塊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但從人的本性上說,宗教不能起到決定作用,人的社會屬性和經濟屬性要遠遠強於精神屬性。

分析以上幾點,可以得知:

1、奧斯曼土耳其必然要衰落,在此地立國的國家不可避免出現的情況,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2、奧斯曼土耳其學貫中西,充分理解並運用了東西方的智慧來管理國家和軍隊,成功的拖延了這一進程。

3、伊斯蘭教的存在,為奧斯曼蘇丹凝聚不同的民族提供可選項。

奧斯曼土耳其在擴張過程中,遇到了拜占庭這個老大帝國——集成了波斯、羅馬、希臘等國的政治體制,被奧斯曼土耳其繼承。他們很好學,而且學的也比較快。他們建設了總督制、維齊爾制、封建制等混雜著東西方管理經驗的國家治理制度。

奧斯曼土耳其在紛爭不已的中近東,執行了開明的宗教政策,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爭取了眾多的伊斯蘭國家的支持。蘇菲教派的順從、服從權威也符合奧斯曼蘇丹的統治需求,政權與宗教達成了良好的合作。

奧斯曼土耳其的軍事制度,是這個國家的制度的核心。蘇丹必須要維持一支戰鬥力強大的軍隊來鎮壓各地隨時可能發生的暴亂,並且在時機合適時對外擴張,將帝國內部的壓力傳導到外部。

奧斯曼的土耳其的實行軍功制度,是軍事采邑制度,領主向農民和牧民徵稅,實際上就是徵收封建地租。軍事封建貴族掠奪成性,為了奪取新的土地和戰利品,他們不斷率領部眾發動對外侵略。蘇丹通過戰爭獲得更多的土地和戰利品,並用來分封給更多的作戰勇猛的將士。

在新徵服的基督教土地上,奧斯曼人沒有直接奪走土地,還是委任原來的秩序來統治,而奧斯曼蘇丹則保留了最終的裁決權利,並且強迫他們實行“血貢”的制度,用來建立蘇丹的私人武裝,並對其進行伊斯蘭化,由此造成很多歐洲封建主家庭內部觀念不合。最終在歐洲也形成了大面積的穆斯林部落。

奧斯曼人在多年的戰鬥中,俘虜了大量的奴隸。這些奴隸被強行伊斯蘭化,並且被編入新軍,充當作戰的炮灰部隊。

奧斯曼土耳其佔據了黑海海峽,對往來商船徵收重稅,地中海東部霸權一度被土耳其掌控。土耳其作為落後的掠奪經濟,依靠軍隊的忠誠和對外作戰的勝利,同時建設伊斯蘭學校,讓蘇丹成為伊斯蘭教義的權威,加強中央集權,形成了比較穩固的政治體系。

在奧斯曼的順風仗時期,這種體系看似是一個良性循環。

作為遊牧部落民建立的帝國,當成為了帝國的統治者時,不可避免的也會陷入墮落的怪圈。來自各地剝削來的,或者附庸地方上進貢的物資,足夠讓土耳其人過上幸福的日子,土耳其人原有的彪悍的血性也漸漸地被磨滅了。

後世有人統計,說19世紀末葉的蘇丹的血統,已經不及初創國時的百萬分之一。土耳其人醉生夢死,大肆在軍隊和官僚機構中安插自己的親戚,逐漸形成了階級固化,漸漸變成了一個老大帝國。同時期的歐洲人,一直處在被異教徒攻擊的危險中,內部也在不斷的戰爭,尤其是路易十四時代,整個歐洲基本上打成一團。戰爭引發了競爭,競爭促進了進步,包括軍事、政治體制。如英國,1688年就確定了君主立憲的政治體制。

在16世紀後半期,在跟西班牙爭奪地中海霸權時,戰爭幾經反覆,土耳其人損失慘重,土耳其對外掠奪成性,對內殘酷剝削,用來彌補戰爭的損失,已經造成了小亞細亞各地的農民起義。只是這個時候的奧斯曼帝國仍然有強大的官僚和軍隊去彈壓這些暴亂,因此,政治體制的缺陷沒有被完全的暴漏出來。

1683年的維也納戰爭失敗,是土耳其擴張事業的頂峰。土耳其人終於在與經過多年征戰的歐洲軍隊的交鋒中,敗退了下來。此後,波蘭、俄羅斯、奧地利、希臘、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羅馬尼亞等國不斷蠶食奧斯曼土耳其的領土,土耳其敗多勝少,為頻繁的戰爭所支付的花費,已經逐漸榨乾了這個國家的統治資源。老邁、沉重、腐朽不堪的奧斯曼土耳其,步履蹣跚地來到了1914年,搭上了德國的戰車。

最終,在來自異教徒的報復和內部的紛爭中,奧斯曼土耳其龜縮一隅,終結了700年的輝煌與榮耀。

奧斯曼土耳其衰落的主要原因:

1、統治階級的腐化墮落。

2、頻繁的戰爭導致的經濟貧困。

3、缺乏改革造成的社會制度落後。

4、缺乏戰略遠見的外交策略。


而知而行的歷史


奧斯曼帝國衰落的原因有很多。由於你的提問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它的衰落”,那我就重點只分析其中一個原因:奧斯曼帝國失去了在歐亞非貿易中的核心地位。

至少從公元前600年起,對於那些控制著亞歐通路的國家而言,通往印度和中國的貿易路線,包括最著名的絲綢之路,就一直是他們的財富來源。

然而,隨著地理大發現時代的到來,歐洲開始建立起自己的海上貿易路線,並不再需要奧斯曼帝國扮演中間人的角色。1498年,瓦斯科·達·伽馬從葡萄牙出發從海路抵達了印度,打通了與印度的海上貿易通道。僅僅依靠運輸黑胡椒,他就能從中賺取100%的利潤。

海上貿易路線的出現徹底改變了當時的貿易格局。瓦斯科·達·伽馬的航行為後來歐洲商人與印度及中國商人進行獨家交易打下了基礎。他們再也不需要各沿途經過的每個國家,尤其是奧斯曼帝國交納保護費了。

海上貿易的興起,僅此一點還不足以導致奧斯曼帝國的衰落,但它確實令奧斯曼帝國損失了大量財富。隨著歐洲海上貿易在16和17世紀大幅增長,歐洲國家不再僅僅依靠從奧斯曼帝國通往亞洲市場的貿易路線。奧斯曼帝國與亞洲市場的貿易往來是其重要的收入來源。同樣的,促成歐亞商人交易並從中抽傭以及向經過其領土的商人收稅也都是一筆不小的收入。歐洲海上貿易航線的開通不僅結束了向奧斯曼帝國繳納保護費的歷史,同時還開啟了與奧斯曼帝國在亞歐市場競爭的新篇章。


微縮萬國


奧斯曼帝國即奧斯曼土耳其人所建立的伊斯蘭軍事封建帝國。

奧斯曼土耳其人(一譯奧斯曼突厥人,簡稱土耳其人)為突厥人的一個分支,原居住在中亞,信奉伊斯蘭教。13世紀初期往西遷至小亞細亞,投附魯姆蘇丹國,在薩卡利亞河畔得到一塊封地。公元1299年酋長奧斯曼一世(公元1259一公元1326年)自稱為埃米爾,宣佈獨立。

之後土耳其人兼併了小亞細亞大部,並在14世紀中葉渡過達達尼爾海峽,向歐州進行擴張。穆拉德一世(1359一1389年在位)時,改稱為蘇丹。到了14世紀末葉,土耳其人侵佔了巴爾幹半島很大部分。公元1453年又滅了東羅馬帝國,遷都君士坦丁堡(後更名為伊斯坦布爾)。公元1478年臣服於克里米亞汗國。到公元1517年滅了埃及馬穆魯克王朝。在蘇里曼一世時期,其版圖包括了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南高加索、庫爾德斯坦、敘利亞、巴勒斯坦、阿拉伯半島部分地區及北非大部,形成了地垮亞、非、歐三個州的大帝國,達到了鼎盛。

但好景不長!究其消亡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奧斯曼帝國消亡的主要原因是:蘇丹實行的是封建專制統治,由大維齊爾(宰相)輔政。到了17一18世紀,在與奧、俄交戰時屢遭失敗,勢力轉衰。19世紀初期,境內民族解放運動興起,內患重重,巴爾幹半島諸國先後宣佈獨立;英、俄、法、奧加緊爭奪帝國領土,外患不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參加同盟國方面作戰,又以失敗結局。戰後又屢遭列強的宰割,國內也爆發基馬爾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

到公元1922年新政府廢黜末代蘇丹,奧斯曼帝國告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