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為什麼古代近代很多很多名中醫都自學成才?

杏林楊樹


深入研習中醫,必定要熟讀並理解兩本基礎理論知識《易經》與《黃帝內經》,而這兩本書言辭深奧,晦澀難明,雖然後人解釋著述的論文也不可勝數,但仍然是紛繁複雜,以致多數人無從下手。所以唯有悟性高超,興趣不退,且長期保持自學並付諸實踐才能脫穎而出,沒有快方法。

  • 中醫是中國古代以唯物論和辯證施治的法則,以陰陽五行理論為基礎,通過長期臨床治療經驗逐漸形成的醫療文化系統,理論基礎最早形成於黃帝時期,是皇帝和醫師岐伯以問答形式總結而成的《黃帝內經》,後來春秋時期分門別類逐步形成各種分科。

  • 既然是以陰陽五行為基礎理論,那麼首先必須要理解《易經》中,陰陽互相依存又互相影響的平衡狀態,五行相輔相成,相生相剋的抽象概念,掌握了這些原理再去深入研究各類醫術,醫學大家張仲景曾經說過一句話:不知易,無以為醫。意思是,沒有了解易經的話,根本談不上了解醫學。
  • 數千年來,道教道家思想對中醫流傳發展也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道士修行所謂山、醫、命、卜、相,古代雖然國家和社會一直輕視醫生,但醫學被道家排第二位,為學術交流和典籍保存提供了重要貢獻。
  • 到西醫出現以後,多數人認為西醫藥到病除,手段多樣,見效最快,再加上近代以來中醫沒有出現醫學大家,沒有人深入發掘發展中醫,多數以養生正骨和一些偏方治療小病為業,所以形成了中醫落於下風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