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0 淺析《天龍八部》中蕭峰的多重悲劇命運


淺析《天龍八部》中蕭峰的多重悲劇命運


少年時期讀金庸武俠,我只看到其中的英雄人物和絕世武功。

還記得上學時,晚上我給舍友大聲朗誦《天龍八部》中的少林寺大戰的片段,燕雲十八飛騎,奔騰如虎風煙舉,老魔小丑,豈堪一擊。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崇拜武俠,甚至覺得金庸武俠世界中的英雄人物都是幸運的,他們有蓋世武功,有非凡境遇,碰到險境可以化險為夷,面對敵人總能以少勝多。

如果當時有人和我提悲劇性,想來我是不信的。我的腦海中根本沒有這樣的概念,奇幻背後的人性,我當時也看不真切。

而今再讀金庸,突然就發現了很多人物的苦,在武俠的外衣下,原來都是真真切切的人性。是是非非一場空,讀到最後總是大夢初醒,原來所有的光怪陸離,最後都要回歸現實,所有的奇幻漂流,最後總以分別結束。

歷史的殘酷、命運的無奈、人世的無常、愛情的分離,金庸武俠,原本就是大千世界。

具體到蕭峰身上時,悲劇性更加明顯,他是金庸筆下的第一大英雄,同時也是最悲情的人物。他的命運受阻,愛情如曇花一現,在人生最輝煌的時候嚐遍苦難,在掙扎中無法挽回地走向了生命的終點。

蕭峰,原來是一個悲劇英雄。

接下來,我將從幾個方面,來探討一下蕭峰的悲劇命運。

淺析《天龍八部》中蕭峰的多重悲劇命運

一、命運悲劇:被操縱下的苦苦抗爭

在《天龍八部》中,蕭峰的出場何其瀟灑,幾十碗烈酒,比腳力奔騰如虎,心心相惜與段譽結拜,但很快便在杏子林中遭遇了叛亂大禍。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杏子林是他悲劇命運的開端,也是揭開他身世真相的關鍵所在。隨著身世之謎的揭開,他一步一步陷入到了無可奈何的悲劇命運之中。

在杏子林中,他契丹人的身份被告知,在處理這場叛亂時,他的蓋世武功、智慧、耐心、仗義和威信全部顯露無疑。當時的民族矛盾是巨大的,即使如蕭峰這般的英雄人物,也不得不離開丐幫,踏上探尋命運之路。

喬峰乍聞自己身世,竟是契丹子裔,心中本來百感交集,近十年來,他每日裡便是計謀如何破滅遼國,多殺契丹胡虜,突然間驚悉此事,縱然他一生經歷過不少大風大浪,也禁不住手足無措。

陳世驤先生說:“《天龍八部》在每逢動人之處,我們就會感到古希臘悲劇理論中所謂的恐懼與憐憫。”

身為契丹人的蕭峰從小是被漢人養大的,而他的親身母親卻是被撫養他的漢人殺害,在尋找“大惡人”的過程中他失手將自己最愛的阿朱打死,苦苦追查到最後原來“大惡人”竟然就是自己的父親。

這一過程佈滿了陷阱,充滿了無數的悲苦和無奈,事到最後,他也只能選擇認命,抗爭無果,命運就像和他一直在開著天大的玩笑。

“這些人既是爹爹所殺,便和孩兒所殺沒有分別,孩兒一直擔負著這名聲,卻也不枉了。”

蕭峰像極了古希臘悲劇中的俄狄浦斯,他們一直在探尋命運的真相,在命運的擺佈下做著苦苦抗爭,在抗爭無果後一步步走向了更大的不幸。

俄狄浦斯在長大得知自己將殺父娶母的命運後選擇了刻意躲避,但在路上卻誤殺了自己的國王父親,之後他被擁戴為王娶了前國王的王后也就是自己的母親。後來為了平息瘟疫,他苦苦追尋殺害前國王的兇手,結果發現真兇就是他自己。

命運應驗,逃避無果,最後他選擇自毀雙目,走向了喀泰戎山。

在《天龍八部》中蕭峰最後血灑雁門關。他失去了最愛的一切,丟掉了他珍惜的所有榮譽,天地之大,竟無他容身之地,死亡卻成了他最後也是唯一的歸宿。

尼采在解釋希臘悲劇時,用酒神精神展示了生存毀滅感,指出毀滅之路是生命不可避免的行程。

也許,毀滅也是一種生存方式,蕭峰無法把握命運,在與命運抗爭中屢屢失敗,最後留給他的便是選擇擁抱死亡。毀滅是他選擇的,魯迅談到毀滅時,說毀滅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無價值的死亡,一種是有價值的死亡。

而蕭峰的死,便是有價值的死亡,他沒有被動地等著死神把他帶著,而是選擇了將死神別在胸前。

教單于折箭,六軍辟易,奮英雄怒。

蕭峰道:“是要陛下答允立即退兵,終陛下一生,不許遼軍一兵一卒越過宋遼疆界。”

……

耶律洪基說道:“大軍北歸,南征之舉作罷。”他頓了一頓,又道:“於我一生之中,不許我大遼國一兵一卒,侵犯大宋邊界。”

蕭峰大聲道:“陛下,蕭峰是契丹人,今日脅迫陛下,成為契丹的大罪人,此後有何面目立於天地之間?”拾起地上的兩截斷箭,內功運處,雙臂一回,噗的一聲,插入了自己的心口。

這是西方悲劇式的結局,中國的悲劇結局傳統上都以大團圓的方式收場,而西方式的結局是一悲到底,以主人公的毀滅而告終,以此給悲劇加上真實性的最後印記。

蕭峰一心想做的,是為國為民的大英雄,但命運無常,身世浮沉,最後他以自己身死,保兩國平安。


淺析《天龍八部》中蕭峰的多重悲劇命運

二、愛情悲劇:塞上牛羊空許約

“阿朱,我在塞外,你來瞧我不瞧?”

再次讀到這句話,看到“塞上牛羊空許約”這個標題,我眼眶溼潤,淚水不自覺就了下來。

縱觀金庸武俠世界中的所有愛情伴侶,無論是楊過和小龍女、令狐沖和任盈盈、郭靖與黃蓉,又或者是張無忌和趙敏,其實都不怎麼打動我。唯一讓我感動、讓我落淚、讓我覺得想挽回,讓我覺得異常可惜的,只有蕭峰和阿朱。

因為他們最真實、最動人,他們身上的男性美和女性美表現得最充分,愛而不得的悲劇性展現得最徹底。

在蕭峰瞭解了自己是契丹人的身世真相,獨闖聚賢莊與中原武林結下血海深仇之後,他在痛苦中懷疑自己,在迷茫中失去了原先所有的價值觀。最讓人心碎,莫過於英雄困頓。

喬峰身子一縮,說道:“我是豬狗也不如的契丹胡虜,自今而後,你不用再見我了。”

但他不知道的是,在杏子林中的不凡見識,對阿朱的百般照料,為了幫阿朱療傷獨闖聚賢莊的俠義之舉,其實早就贏得了阿朱的芳心。阿朱一人在雁門關外等了他五天五夜,馳騁奔走,跟著他一路尋找“大惡人”,直至最後情願用自己的生命去化解喬峰心中的仇恨。

世人眼中的蕭峰,是磊落豪俠,而在豪氣之外,其實有很多屬於他自己的孤獨和悽苦。

阿朱的陪伴,給他帶來了許多歡樂和感動,他這個經常自稱莽夫的人,第一次感受到了被人心疼被人愛的滋味。可以說,蕭峰遇到阿朱是幸運的,對方身上特有的女性和靈動和溫柔,給命運多舛的蕭峰帶去了幾許幸福。

愛情是寶貴的,它給人欣喜,讓人歡樂。

“阿朱,你以後跟著我騎馬打獵,牧牛放羊,是永不後悔的了?”

阿朱正色道:“便跟著你殺人放火,打家劫舍,也永不後悔。跟著你吃盡千般苦楚,萬種煎熬,也是歡歡喜喜。”

愛情是充滿陽光的,它給人活著的意義,給人全新的希望。

蕭峰哈哈大笑,說道:“是了!從今而後,蕭某不再是孤孤單單,給人輕蔑鄙視的胡虜賤種,這世上至少有一個人……有一個人……”

阿朱接口道:“有一個人敬重你、欽佩你、感激你、願意永永遠遠、生生世世陪在你身邊,和你一同抵受患難屈辱、艱難困苦。”

愛情是偉大的,它讓人甘願為愛人獻出生命,付出自己的一切。

阿朱深深眷戀著蕭峰,但命運無常,最後她選擇了用自己的生命化解蕭峰的仇恨。死前,阿朱還在擔心蕭峰:“大理段氏有六脈神劍,你打死了他們的鎮南王,他們豈肯幹休?大哥,那《易筋經》上的字,咱們又不認得……”

這樣的深情和用意,每每讀來總讓人心碎。放在生命中剛有了一點亮光的蕭峰身上,對他的打擊無疑是毀滅性的,此後他莽蒼踏雪行,遠離傷心地。

就像魯迅先生所言“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撕破給人看”,他很早就認識到了生命本身的悲劇性源於個體生命的不可自主性

。理想和現實總無法完全相合,背離的地方,往往就是悲劇誕生的地方。

在小說中,其實之後蕭峰有無數次都想到了阿朱,每次都是不經意間的自然而然,而每一次的想起,總伴隨著黯然神傷。

塞上牛羊空許約,阿朱帶著對她大哥的眷戀先去了,愛而不得的遺憾,給人留下聲聲嘆息。


淺析《天龍八部》中蕭峰的多重悲劇命運


三、社會悲劇:時代變革之中的個體掙扎

中國古典悲劇和西方式的悲劇最大不同之處在於:中國古典悲劇則更注重內涵的社會性,而西方悲劇理論極為推崇性格悲劇,認為性格衝突是悲劇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原因。

所以我們看到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竇娥的悲劇、梁山好漢的結局、屈原的《離騷》、曹雪芹的《紅樓夢》、魯迅的《孔乙己》、茅盾的《子夜》、老舍的《駱駝祥子》等悲劇故事,無一例外,更深層次都反映的是社會悲劇。

一句話,對社會的不滿,全部寫到了作品裡。

同樣在《天龍八部》中,其悲劇性不僅表現在“無人不冤、有情皆孽”,再往大處看,在北宋時期民族紛爭的特殊歷史時代下,隱藏著更深的社會大悲劇。

文學作品的塑造效果從來都不是單一的,其往往可以通過社會片段來反應社會全貌。社會悲劇最典型的體現,便是理想和現實的衝突。

蕭遠山曾說絕對不會傷害漢人,蕭峰曾發誓永遠與契丹為敵。結果蕭遠山的妻子被漢人所殺,自己不得已大開殺戒,而立志成為漢人大英雄的蕭峰,自己原來竟是契丹人。

慕容復畢生都在為興復大燕而奔波,一輩子其實都是他父親為了實現富國夢想的工具,但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理想只能在現實中無情破碎。一直到最後,慕容復都沒有做過自己。

段譽聽說最愛的王語嫣是自己妹妹時,只求速死;虛竹與自己的親生父母相認時,便是他父母自絕之時。

……

理想的破滅,生命的死亡,在社會矛盾的衝突中,上演著此起彼伏的悲劇。

如果我們把視野在放得大一些,我們會發現我們瞭解的諸多悲劇作品,其中的社會背景無一不發生在動盪之時。舊的日薄西山,新的出現端倪,新舊交替的時代,人的命運便如飄零的草芥一般。

蕭峰在杏子林斷刀,說有生之年,絕對不會傷害漢人的性命。但他為了給阿朱治傷,孤身前往聚賢莊,不得已而大開殺戒。

喬峰抱拳向眾人團團行了一禮,說道:“青山不改,綠水長流,眾位好兄弟,咱們再見了。喬某是漢人也好,是契丹人也好,有生之年,決不傷一條漢人的性命,若違此誓,有如此刀。”

他一生從未主動作惡,做事多為別人和大局著想,卻被諸多中原人士稱為無惡不作的大惡人。

遇到自己心愛的阿朱,剛約好塞上牛羊,但自己最愛的人卻死在了自己手裡。

不願傷害任何人,最後卻落得天地之大,再無容身之地。

他憑藉自己本性的善良,努力去平息戰爭造成的殺戮,但他在民族紛爭的夾縫中也無法生存,最終他只能用自己的鮮血去洗刷民族仇恨。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蕭峰的悲劇,是絕望的悲劇,是從絕望到更絕望,最後走向毀滅的悲劇。

血灑雁門關,反而成了他最好的歸宿。


【結語】

蕭峰的苦難、掙扎、抗爭和死亡引發了巨大的悲劇感,我們在為其嘆息的時候,其實也能從更深的層次上感受到人世無常和命運的無奈。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蕭峰的悲劇命運不單單是他個人的,其背後蘊含著社會矛盾和人性間不可避免的衝突,難以自拔,又無可奈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