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為什麼有的人,明明是廣東以北的,不遵循北上南下的叫法,而是反過來,把回廣東叫上來?

佐梵服飾牛仔定製


在中國文化來說南上北下沒錯,現在感覺北上南下是受現代地圖的影響而造成的。古代尊位是坐北朝南,坐這個位置來說南是上手位北是下手位。所以按中國文化來說南上北下,老地名就按這個來命名的,我是杭州人,舉杭州的例子,老城區中北面的叫下城區南面的叫上城區,蕭山區南邊叫上蕭山北邊叫下蕭山,而蕭山古稱下諸暨,而現在位於蕭山南面的諸暨古稱上諸暨。


東子多多


我覺得提問題的是北方人吧,可能對廣東不是很熟悉。

我是廣西人,“上”是習慣用法吧,一般如果從農村去城市,就用“上”哪裡哪裡。像我想要叫鄉下的朋友來玩,都喜歡說“什麼時候上來找我玩?”。

記得網上有一個段子,南方人跟北方人說:“我的鑰匙掉了,回不了家。”北方人回道:“掉了就撿起來啊”。

哈哈,這個段子還蠻搞笑的,其實南方人說的“掉”是指某某東西丟失了,找不回來了。而北方人對這個理解可能有點差異。

總之,我覺得題主可能對這個“上”太較真了,其實這只是一種習慣用語而已。


SuperMonking


作為一個贛南人,我家在贛州和南康之間,贛州在北,南康在南,南昌在北,廣東在南,我們這裡就說下贛州,上南康,下南昌,上廣東。有一場經典的贛南採茶戲就叫《上廣東》。

入學後學會了看地圖,知道了地圖上北下南的常識,也對我們這裡的叫法產生了疑惑,為什麼地圖上北下南,我們往北去贛州、南昌卻說下,而往南去南康、廣東卻說上呢?難道是我們這裡的人都很沒文化,分不清南北上下嗎?

後來再多學了點地理知識,我才發現這裡面的原因其實很簡單。章水由南至北流到贛江,贛江又由南至北流向鄱陽湖、長江,水往低處流,順著水流往北走整體地勢越來越低當然是叫下了,而反著往地勢更高的水源方向當然是叫上了,這還有什麼疑問嗎?往高處去是上,往低處去是下,這跟地圖上北下南有什麼關係?

假設你家南面有座高山,你有事要去這座山的山頂,難道因為這個過程是往南的方向你就要按地圖上北下南的習慣說你要"下山頂"嗎?


秋水自無痕


“上”,古時尊敬稱呼一種。如請吃飯讓客請“上座”。喝茶請“上茶”。廣東語言為古漢語多。保留許多古代用語,如去廣州尊稱“上省城”。而提到的“回廣東”被廣東人稱“上廣東”,是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商業中心的自然叫法。是尊稱。還有兩廣之中的廣西,剛好在廣東下面,語言相通,對廣州嚮往,用上方位詞並和著尊稱合一稱呼,所以大家都形成意識形態“上”字運用。去那裡或那家玩耍,要用“上”這個字。問人“上那裡玩啊”,“上我家裡座啦”等等。多研究粵語。對研究古漢語文化有好處。謝謝。


鑫苗生旺13005700026


在古代,南北是相反的,古代人面南而坐繪圖,所以地圖上南下北,坐東右西。廣東這種傳統保持的很好


國學經典講壇


古人和現在仍有少數堅持老習慣的人,是按河流的水流方向說上或下的。如江西贛江中游的人,去省城南昌會說“下南昌”,去贛州則說“上贛州”。湖南的情況也類似。再比如廣西人,他們會按西江水流的方向說上、下,往東去廣州會說“下廣州”,往西去貴州則說“上貴州”。

受過現代地理教育的人不會這麼說了。


lipurnc


把回廣東叫“上來”,並無不妥。在廣東居住的人,離開原來的位置,不管去什麼方向,叫“下來”;回到原來的位置,不管來自什麼方向,叫“上來”,從字義上和語法上都說得過去。是有“北上”、“南下”的說法,但不盡然。例如北京、天津以南的河北人說“進京下衛”;廚房在北、廁所在南卻說“下廚房上廁所”,等等。中國輻員遼闊,各地習慣、風俗不同,語言表達各異,不必千篇一律拘泥一種表達。


用戶80587892566


確實有些沒出過門的老人會這麼說……這可能跟他們缺乏地理知識有關係……也可能是口頭禪,畢竟很多地方說出門去哪裡就是“上哪”,比如“上菜場”“上超市”。還有就是跟自己的地理位置所產生的出行體驗有關係,畢竟在改革開放之前,人們很少往廣東走,而是“上北京”“上雲南”……,從來沒用過“下……”,所以會想當然地說“上廣東”。我認為這只是一種說話方式,沒有什麼其它的含義……


月光如水人如蝦


錯得厲害啊,東莞的朋友叫我地去東莞,嘴裡都繫上來東莞啦,要知道我係廣州,應該系落東莞,東莞來廣州先叫上廣州,沒法了,北上南下都不懂,而且廣州系省城,聽著不舒服,也沒心思去糾正了。


鴻gezai


一般而言,從小地方往大地方走,稱為上,如上省城上県城,從大地方往小地方走,稱為下,如下鄉下村。並非北為上南為下之說,那是你把地圖掛在牆上,才有這樣的區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