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大一點的孩子難道一定該讓著小點的孩子嗎?

未來向你招手


最早關於這一方面的故事是源自我們三國時候的,我們從小都知道的一個故事,那就是孔融讓梨。

這個故事中通過了一個簡短的事情,描述了,關於人與人之間如何客觀的把親情處理好,如何維護自己,顯得自己更有素質,但其實這個故事的背後並不是在討論,大一點的孩子是不是讓著小一點的孩子,而是一些關於普通的食品或者關於愛的故事。

其實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比較講究的就是這一個,我們稱之為父慈子孝,這是一個規則,也是一個秩序,這樣的規則和秩序成為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所以說,對於年齡大年齡小,我們也會有這樣的一個相關的規定。

現在人讀了幾天書,覺得很多事情需要推翻,推翻什麼呢?那就從我們的傳統開始,於是就會討論起,年齡大和小之間的關係應該如何處理,其實更多的家長也會認識到這一個問題,更多的情況下,年齡大一點的孩子讓年齡小一點的孩子,並不是一味的縱容,而是在親情和感情之間進行了一些擴散,如果一些違反規則,甚至的確是違反法律的事情,肯定就不可以用這種方案來解決。

任何事情我們都應當客觀真實的看待,年齡大小隻是一個客觀現實的存在,它是一種持續的表現,在沒有其它方案來確定秩序的前提下,這種秩序是最穩定的,因此我們覺得,在感情處理的範圍之內,在道德和法律的規則之下,年齡大小,他們之間的確有一些可以相互依賴的親情和感情。

所以說正常情況下,年齡大一點的孩子,因為知道的事情比較多,懂得道理比較多,他可以讓著孩子,也就是讓著年齡小一點的孩子,但是這不是無原則的也不是所有的事情。


義誠老師


看到這個話題我談談自己的親身感受,我在家裡是老大,底下有弟弟比我小了2歲。記得小時候,只要是我跟弟弟起了爭執,不管是誰的錯,我媽總是說我,說姐姐就應該讓著弟弟。記得有一次是夏天我渴的要命拿起已經涼好的水就要喝,弟弟也要喝,媽媽說:先讓弟弟喝,他接過去一氣都喝了,我不願意了,像他發火大聲嚷嚷,媽媽大聲說我,我的積怨爆發了,大聲嚷著把過去媽媽偏向弟弟的事一股腦的都說出來了,媽把我暴打一頓。媽的朋友攔著她讓我跑不至於捱打。我卻大聲說:“天天都是我的錯,為什麼要生我?”媽媽說:“早知道你這麼氣人,就不要你了!”呵呵!現在我還記得眼裡含淚,倔犟不跑的我!為這些事總覺得母親並不愛我,更愛弟弟,其實小小的年紀也是會難過的。我認為,無論孩子大小做父母的都應該跟孩子講道理,誰對誰不對,錯在哪裡都講清楚,而不是一昧的讓大的忍讓,小的養成習慣,覺得一切都是自己應該的。在家裡父母慣著,哥姐讓著,長大成人後踏入社會,有誰能讓你呢?從小培養一個講道理明事理的孩子是不是更好呢?


非醫者小偏方


在我們這輩人中,可能大多都是這樣過來的,尤其是在農村,那一家子都是一大堆孩子。父母每天都要忙農活,根本沒有時間照看孩子,所以大多是大的帶小的,就這樣一個把一個帶大。

我小時候就是在農村長大的,在家排行老二,上面有一個哥哥,底下有兩個妹妹、一個弟弟。大哥就帶過我,儘管大哥只大我兩歲,但很多事情他都要讓著我,否則就會遭到父母責罵。同樣我也帶過妹妹和弟弟,很多事也得讓他們。

當年這樣養孩子確實也是出於無奈,那時條件就這樣,那家的孩子不是窮養出來的。不過窮養的孩子,有個明顯特徵,就是老大往往長大後,更能吃苦,獨立生活能力強;而最小的那個,卻有著與老大相反的特徵,吃不得苦,生活能力也差。

為什麼會這樣,用父母的話說,老大是苦出來的,什麼都得幹,沒人籠他;而老細最小,什麼事都有大的頂著,大家也都順著他,是慣壞的。其實想想,父母的話不無道理。

現在的獨生子女,大多就是被籠壞的,大事小事都是大人在替包辦,凡事都喜歡順著孩子,把小孩子的一些壞毛病也慣出來了,結果並不利於孩子成長。


軍旅小故事與教育


關於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不一定,這要因人因事而定。什麼樣的小孩該讓,怎麼讓,什麼樣的小孩不該讓;怎樣的事情能夠讓,怎樣的事情又不能讓,這些情況都必須瞭解了,才能作出相應的決定。

首先要看小點孩子是個什麼性格的人,如果他的性格溫和內向,一般情況下,大點的孩子都應該讓著小點的孩子。這樣有助於增強孩子的主動性,增加他的自信心。如果小點孩子的性恪剛烈霸道,非特殊情況下,是沒有必要讓的。這樣既能殺殺他的銳氣,又能讓他知道有些東西是不屬於自己的,是不能強佔蠻要的。

其次要看是什麼樣的事情,如事情微小,無傷大雅,非原則性問題,大點的孩子應該讓著小的孩子,如體力活,生活細節方面等。但是,有些事情關乎原則性,是不能讓的,如傷害大點孩了的自尊,危極大點孩子的身心健康等。

當然,我這裡說的“讓”,並不等同於“慣”,讓之有數、有度;“不讓”並不等於“粗暴”,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理服人。

我們中華民族的“文明”“禮儀”享譽世界,“和諧”才是最高境界!


煙竹塘風情


雖說是姐姐,可是她也是一個孩子,要去公平對待,不能因為她出生的早,就讓孩子遭受不平等的對待。

很多家長在有了二胎之後,就要求大寶也和大人一樣愛二寶,以至於在二寶欺負大寶的時候,很自然,讓大寶承受,並且不能有任何怨言當孩子反抗的時候,家長往往就是一句,你是大的,要讓著小。可好似卻忽略了這個大的,也只是個孩子而已。沒有人關心她,只知道讓她包容小的。長期下去,對孩子的成長不 利。

1、會讓孩子覺得自卑。

爸爸媽媽都關心弟弟,明顯是弟弟的錯,卻還要要求姐姐無條件的忍讓他,不能有一點脾氣。這讓孩子潛意識裡認為爸媽是不愛自己的,不關心自己,認為自己是沒人愛的孩子,這樣的孩子特別容易自卑。在未來的社會中和別人接觸,也總會想著怎麼討好別人。

2、會讓孩子走錯路。

父母這樣對待孩子,孩子在心理漸漸的和父母疏遠,在未來的人生路上,遇到什麼事都不願和爸媽溝通,而是選擇一個人默默地解決,以至於選擇錯誤,也沒有人提醒。

建議公平對待兩個孩子,不能因為他小就偏袒他,做錯了就做錯了,要和姐姐道歉。


子謙媽媽育兒經


在日常生活中,一個家庭如果有一大一小年齡有一定差距的倆孩子,一般情況在生活瑣事中大的孩子會自覺選擇讓著小的,因為大的有一定的思想覺悟,遇到芝麻小事,懶得多費口舌和小的計較。大的心胸開闊,也比較疼愛關照小的。

當然不能事無鉅細是非不分全讓小的。以免小的養成蠻不講理,橫行霸道惡習。

如:兄弟倆老大放學回家,馬上放下書包,在書桌上認真看書寫作業。老二進書房爬高爬低糾纏哥哥,非要搶哥哥書本作業本,或是弟弟趁哥哥不注意,不經哥哥許可掏出哥哥書包中作業本、書本、筆,在書上瘋狂地塗鴉,有時還撕起試卷作業書本,像這樣的事,就得嚴格批評教育,曉之以理,引導告知小的這樣做是不對的,後果很嚴重。諸如此類,不論是平時多疼愛小的,作為老大都要堅持原則,決不遷就盲目忍讓。以至於使孩子變成狂妄自大,目中無人,事事時時以自我為中心的“小皇帝”。

綜上所述,忍讓要看情況講原則,具體事情具體分析具體處理,無關緊要無傷大雅的事,讓就讓著點,但是非曲直道理還是得對小的說明白的,不能放縱任性。應該使小的從小懂得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行為是不對的。這樣有助於小的在良好的生活環境中逐漸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畢竟孩子長大是要走向社會面對獨立拼搏大環境的,孩子步入學校步入職場竟爭是激烈的,總不能依賴別人忍讓生存。為人父母的更應該做到堅持原則,分清是非,不偏袒任何一方。讓孩子們從小明白,現實生活中不是什麼事都可以企盼別人忍讓能輕易得到的。



果非掠影


當然是要拿回來。一味得讓大小孩讓小小孩,不是愛,而是害,同時害了兩個孩子。

就這個弟弟拿姐姐作業本的事情,應該幫姐姐拿回來。跟弟弟說清楚,這是姐姐的東西,不可以不經姐姐同意隨便拿。也要跟姐姐約定好,以後發生弟弟隨便拿她東西的情況,父母都會站在她這一邊,幫她維護。

兩個孩子的家庭要處理好兩個孩子的關係及孩子們和父母的關係,不偏愛不偏坦任何一方,給予孩子符合他們年齡的他們所需要的適當的愛,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舉個例子,如果有兩個梨一個大一個小,姐姐弟弟怎麼分?我認為應該是姐姐吃大的,弟弟吃小的。因為弟弟人小吃不了大的,姐姐人大吃小的太少,這才是適合和公正的分配。並且家長可以把分配的理由告訴孩子,讓弟弟知道父母沒有偏向姐姐,讓姐姐知道父母也沒有偏愛她。

*如果你喜歡我的分享,想要看到我更多的回答,請點擊我的頭像關注我吧!*


工科生媽媽大不同


沒有規定要大孩子一定讓著小孩子。長此以往下來,大些的孩子心理就會缺失還有的自信,認為我就該讓。待日後長大步入社會,也會因此不敢爭取自己的權益。

當然,在某種情況下,發自內心的寵愛弟弟妹妹,而做出的退讓除外。否則,不不建議大人插手孩子之間的小矛盾,他們本性善良,或許轉眼就會和好。但大人一旦插手,不管幫誰,都會讓他們感到或多或少的委屈,從而激化矛盾。


夢筱主


對事不對人,不能助長錯誤。如果你有權利去作為裁定人(不管是家長還是師長,或者是朋友),首先要從公平的角度去分析整件事情,然後判定對錯。

如果你愛這兩個人,那就一一給他們提供“和平解決爭端”的建議,讓他們作出最終選擇。如果還不行,那就暫時沒收爭執物,一定要及時介入解決,提出各種建議,讓大的明白大的讓小的是出於愛護,讓小的明白,凡事有個先後,一定要等事情解決了,再給回他們。原則性問題,不能放任,否則後患無窮。

希望我的建議對你有用,反正我是這樣教育我的小孩的。



音樂藝術教育


要分事情,就拿我自己來說,我家老大隻比老二大一歲十個月,姐姐特別喜歡弟弟,有東西都會給弟弟分享,但隨著老二的長大,家裡戰爭不斷,弟弟老是搶姐姐的東西,姐姐不讓就哭,造就了弟弟囂張跋扈的性格,現在我都告訴姐姐,不能打弟弟,只要是弟弟的錯,給我講,我都會批評教育弟弟,得講原則,講道理,不偏袒,能讓的就讓,小的無理取鬧就不必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