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這就是安慶人-篇二

安慶人對吃考究,叫“講精”,對穿考究,叫“精味”。

離開安慶到外地的,通常也對家鄉的食物(尤其是早點)念念不忘。外地同鄉聚會念叨唸叨著口水就出來了。也因此,安慶人是我見過最愛回老家的。但凡假期安慶的同學回老家的最多。當然除了想吃的,大多數都很孝順戀舊。

安慶的父母去看外地定居的孩子,必然帶一大些土特產,以前旅途長主要是麻油、蠶豆醬,芝麻粉,炒米。現在安慶開通很多航班,泥蒿芽、芹菜芽、大南門牛肉脯。我們在廈門聚會吃到安慶帶來的牛肉脯,感覺一塊牛肉一兩銀子般的珍貴。

安慶人能聽出方圓人民路一公里以外的人的口音,心裡默著,“嗟,鄉下人”。貴池的,大渡口的,楊橋的,十里鋪的,都是鄉下人。高河、桐城、懷寧,更不在話下。懷寧、桐城的考了北大、人大,卻還是追不到安慶小妹,沒辦法,“鄉下柴”過不了家人這一關。

安慶人能喝酒,包括皮膚白皙、身材亮麗的安慶小妹。各個都有白酒幾兩到一斤的酒量,直接從量酒的樽裡喝。我每次回家都要喝多兩三次,而在安慶以外,我通常是走遍天下無敵手(連哄帶賴)。在安慶,人家一口乾掉一樽,然後真誠地看著你,“你隨意”,我能隨意嗎?


這就是安慶人-篇二

我所認識的安慶人大多文筆好,說話之間常扔點古句詩詞典故,端午節同學群裡對詩對了一整天。一中老校長告訴我,一中老教師反右、文革被打倒不少,平反後還是一副老夫子做派,老教師之間交往並不多,頗有君子慎獨的風範。

安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近,我臉上長了幾個包,那一天會有近十個人關心你是否上火了,給出不同的方子,吃梨啊什麼的。在香港、國外大家就像沒看見一樣。

陪我家人(尤其我二姐)在安慶街上走路,感覺真是名媛,隔三差五要打招呼。城市小很容易碰到熟人,街坊鄰居同學親友,基本不出三層能找到共同認識的人。

在安慶,真是要注重名節。千萬不能做壞事,一個晚上半個城都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