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鄉下孩子“不著調”:重點大學畢業不做法官,1600萬養牛仍未回本


鄉下孩子“不著調”:重點大學畢業不做法官,1600萬養牛仍未回本

黑龍江方正縣寶興鄉,51年前,就在這座破敗的茅草房裡,誕生了一個叫陳政道的小男孩。然而,誰都想不到的是,長大後的陳政道,做了太多“不著調”的事情:本來重點大學畢業可以直接做法官,陳政道卻拒絕分配跑南方打工;律師事務所做得風風火火卻執意迴歸老家,砸進1600萬養起了種牛至今沒回本……那麼,陳政道為什麼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走著“不著調”的道路?


鄉下孩子“不著調”:重點大學畢業不做法官,1600萬養牛仍未回本

陳政道1979年上初中,畢業照的時間卻是1984年,學校也不是最初就讀的寶興中學,而是方正二中。這中間發生了什麼?(圖片紅圈中的人是陳政道)

1982年中考前,陳政道被一種叫胸壁結核的病擊倒,住進哈爾濱市內的大醫院。求學之路被疾病阻攔,這讓爭強好勝的他感到非常沮喪。但另一面,恰恰因為這次得病,陳政道看到了方正縣以外城市的模樣,這樣的初體驗影響甚至改變了他以後的人生:我要進城。

然而,命運繼續跟陳政道開著玩笑。1982年秋天陳政道回到寶興中學,準備插班新一屆初三參加第二年的中考,卻發現,這屆初三從初一開始學的就是俄語,而陳政道一直學的是英語,如果插班,外語這一科就會把他擋在高中門外。這時候老師建議:你直接降到初二吧,他們的外語是英語,再說你年紀也小,划得來。後來陳政道又轉學到縣城裡的方正二中,參加了1984年的中考,以方正二中第一名全縣第六名的成績考上了方正縣第一中學。


鄉下孩子“不著調”:重點大學畢業不做法官,1600萬養牛仍未回本

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都知道,考高中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而對於陳政道,考高中則是更難的事情。好在結果不錯。我要進城!這是陳政道在哈爾濱住院期間第一次見到大城市的時候立下的誓言。然而,進城之路他走得太難——中考的曲折僅僅是個開始。


鄉下孩子“不著調”:重點大學畢業不做法官,1600萬養牛仍未回本

三年高中幾乎順風順水。然而,1987年5月8日,拍下這張畢業照(紅圈中的人是陳政道)之後陳政道就改了主意:不參加當年的高考。為什麼呢?陳政道有個堂哥,1985年高考失利後去江蘇復讀。1986年5月份,堂哥從江蘇回來準備第二次參加高考,當時堂哥跟陳政道說,還是江蘇那邊的教學質量高,有機會你去試試。堂哥的話讓陳政道活了心,做通家裡人工作,他就在1987年6月份去江蘇借讀。客觀地說,1987年5月,陳政道對於兩個月後的高考並無十足的把握。當時的高考錄取率非常低,方正這個偏僻小縣一年能考上本科的更是寥寥無幾,這才有了陳政道“轉戰”江蘇的事情。1988年陳政道回到方正參加高考,如願考上了當時還是全國88所重點大學之一的西南政法學院,也就是現在的西南政法大學,在重慶。別看西政現在不是985和211,但是當年,它的軟硬實力都是全國一流的。


鄉下孩子“不著調”:重點大學畢業不做法官,1600萬養牛仍未回本

這張圖片拍攝於大學期間,中間穿西裝和牛仔褲的就是陳政道。

1988年高考前,方正一中預考刷下去三分之一,只有100多人參加了高考,考上本科的也就四五個人。

一個農村孩子,曲折求學15年,終於考上了重點大學,簡直就是小一號的范進中舉。雖然曲折糾結,但進城之路終於打通!上大學、畢業、直接分配當國家幹部也就是現在的公務員,這是陳政道那個時代大學生的“規定動作”。然而,大學畢業後,陳政道卻來了個“自選動作”。這期間,又發生了什麼?


被窮孩子兩支鋼筆“俘虜”,下決心遠離體制


鄉下孩子“不著調”:重點大學畢業不做法官,1600萬養牛仍未回本

1990年大二結束的那個暑假,陳政道和同學劉波在貴州貧困地區做社會調查。他們艱難跋涉在泥濘的土路上。(因當時設備和拍攝水準都差,畫面模糊,請原諒)

他們自籌資金做社會調查。在貴州,兩個人有意選擇了當時在中國非常貧困的地區之一威寧。甭說是跟沿海發達地區比,即便跟陳政道的老家方正比,威寧也是有著巨大的差距。那時的威寧縣鹽倉區,人均毛收入是186元,農民有時候玉米和土豆都吃不上。這樣的經歷深深地刺痛了陳政道,也影響著他後來的職業走向。大學畢業後陳政道給劉波寫過一首詩,追憶在威寧的日子:辛苦遭逢一威寧,鹽倉崎嶇路難行;山坡那邊黃花好,曾有一娃別師情。在鹽倉的時候,他們倆幫助鹽倉中學一個初一的學生輔導過課業,這個孩子對他倆產生了比較深的感情,臨別時送他們倆一人一支鋼筆。陳政道說,在那麼貧苦的條件下,孩子能拿出兩支鋼筆,這份禮物太沉重了,沉重得至今都放不下。


鄉下孩子“不著調”:重點大學畢業不做法官,1600萬養牛仍未回本

鹽倉區公所招待所,陳政道(左)和鹽倉區公所的幹部在一起的情形,拍攝者是劉波。當時陳政道就跟劉波說,畢業後我可能不會去做法官,劉波問他為什麼,陳政道說我也說不清楚,很矛盾,總之,我得加倍努力了,讓自己更強大,才能幫更多的人。陳政道說:自己不強,空喊幫別人是沒有意義的,就像我們在當時,太想幫助那些貧困人家了,但是我們自己都靠父母,有什麼資本去幫別人呢?


鄉下孩子“不著調”:重點大學畢業不做法官,1600萬養牛仍未回本

1991年大四上學期,學校把陳政道所在的班派到瀘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實習。由於表現優秀,瀘州中院希望陳政道畢業後能到他們那裡工作,後來得知哪裡來回哪裡去只好作罷。1992年黑龍江人事部門要分配應屆大學畢業生的時候,陳政道直接拒絕了分配。一個從少年時就做進城夢的人,毅然決然地選擇不捧“金飯碗”,在當時實屬罕見。

這件事兒在陳政道的老家引起了極大的震動,一時間眾說紛紜。陳政道說:非常簡單,大學四年下來,我又在法院實習了將近一年,一路走過,我認定自己不適合體制內,人各有志為什麼要議論呢?


打工仔沒錢回家過年,除夕夜淚流滿面

不當法官,幹嘛?當時齊秦《外面的世界》很流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陳政道說:不管精彩還是無奈,我總得多看看。

那時候海南很火,第一站陳政道就到了海南,接著又到了廣州。做過一段時間餐飲,還是一個小小的管理人員,一個月的工錢是二三百元。

很快1993年春節將至,沒錢回家的陳政道,只好留下來看倉庫。同宿舍一個上海人,雖然賺到了錢,但也不多,也沒回家。除夕夜,他請陳政道出去吃了一頓年夜飯。吃飯的時候,外面的鞭炮在響禮花在放,陳政道的淚水立馬奪眶而出。並非為自己的境遇悲慼,而是人生第一次未能跟家人共度春節難免悵然。對於起步不佳陳政道是有心裡準備的,吃飯的時候兩個人也聊到:生活本身就是這個樣子,起步的階段都要經過困苦。陳政道說:可惜那個時候沒有呼機沒有手機也沒留下聯繫方式,到現在,一起吃年飯的老友已經聯繫不上了。


鄉下孩子“不著調”:重點大學畢業不做法官,1600萬養牛仍未回本

南方三年,精彩無奈陳政道都能淡然面對。為啥?陳政道時常會想起童年的茅草房,可謂沒有比對就沒有激勵,他說:打工再難還能比童年難?我也會想起在貴州搞社會調查的日子,打工再難還能比那裡的鄉親難?


鄉下孩子“不著調”:重點大學畢業不做法官,1600萬養牛仍未回本

1995年陳政道回到方正老家準備律師資格考試。備考期間,一家證券公司在黑龍江分公司招聘,需要一個學過法律的,尤其是學過經濟法的人。陳政道大學學的就是經濟法,於是順利通過應聘。1995年陳政道很順,律考一次過,還有了一份薪水不錯的證券工作。從1995年一直到2004年,陳政道一直在證券公司,其中2001年陳政道從黑龍江營業部調到上海總部,在那工作了3年。2004年,陳政道回到哈爾濱搞起了自己的律師事務所。

精彩、無奈,陳政道都經歷了,但他從未質疑自己的選擇:贏得精彩,註定要經歷無奈。


鄉下孩子“不著調”:重點大學畢業不做法官,1600萬養牛仍未回本

陳政道在上海總部幹得不錯,但年紀漸長,對家的依賴就越強。一個人在上海,老婆孩子在哈爾濱,他就尋思回哈爾濱幹老本行做律師業務。先是在哈爾濱買了一家律師事務所,主要做非訴訟業務。有人問陳政道為什麼不做訴訟業務,他說:說白了,我是在規避訴訟業務的各種風險和無奈,我要讓錢來得純粹簡單一些。不做訴訟業務,也是我對現實的一種妥協,或許,我是想守住八十年代新一輩的底線吧。


鄉下孩子“不著調”:重點大學畢業不做法官,1600萬養牛仍未回本

陳政道的律所業務穩定收入可以,家庭生活也比較優渥。所有人都以為他能就這麼做到老的時候, 2014年陳政道又開始了折騰:養牛。如今,陳政道是律所的主人也是牧場的主人。


養種牛被指“會玩兒”,1600萬至今未回本

陳政道不能確認自己是不是中國唯一一個養牛的律師,但是養牛跟專業法律工作交叉的人,肯定不多。那麼,陳政道怎麼就養牛了呢?

陳政道說:主要是人到中年,迴歸田園想為家鄉做點事的願望十分強烈。他先是在老家方正找到了一片地,並沒有確定具體做什麼。2014年,陳政道請業內人士到現場看,大家說養豬汙染太大,會把環境給糟蹋了,建議陳政道養牛。幫他搞平面規劃的朋友則建議,養什麼牛都是養,你就不如養源頭、養種牛。陳政道說,牧場是一步步形成的,不是事先把什麼都設想好了才去做,猶如鐵匠打鐵一樣。

2015年8月,牧場開始基本建設,到2016年的時候就有點眉目了。


鄉下孩子“不著調”:重點大學畢業不做法官,1600萬養牛仍未回本

2016年9月,陳政道邀請了幾個專家到澳洲選牛,走了8個牧場。先是選了100頭安格斯,又到澳洲最南端的塔斯馬尼亞選了和牛、夏洛萊和西門塔爾,最後,總共選了130頭種母牛。


鄉下孩子“不著調”:重點大學畢業不做法官,1600萬養牛仍未回本

這些牛在澳洲進行了45天的隔離運到國內後,又在太原的隔離場進行了45天的檢驗檢疫。2017年1月,130頭種母牛正式運到位於方正的園山牧場。


鄉下孩子“不著調”:重點大學畢業不做法官,1600萬養牛仍未回本

很多人好奇陳政道開律所究竟掙了多少錢,居然能夠投資辦牧場。對此,陳政道實話實說:我有積蓄,但不足以支撐牧場1600萬元的前期投入,好在我過去的同事、大學同學和在日本工作的親屬相信我支持我,他們都是股東,只是投資,不干預牧場的任何事務。

當年在貴州做社會調查的時候,陳政道想過將來努力改變很多人的命運,他說:那是熱血青年的情懷,改變很多人,現在我沒做到可能永遠也做不到,但是,我改變了一部分家鄉人的命運。牧場用工都是當地農民,守家在地,牧場包吃包住,節假日還有福利,工資就是他們的淨收入,普通員工每年3萬以上,管理層5萬以上,比外出打工節約了很多的開銷。


鄉下孩子“不著調”:重點大學畢業不做法官,1600萬養牛仍未回本

牧場現在總共有212頭牛,去年還賣了90頭犢牛,完全回本要在10年後。未來三年,母系的種群規模會在200頭以上;如果再上育肥項目,每年可以出三至四批牛,這樣週轉就快了。陳政道說:比起奶牛,國內的肉牛產業起步較晚,可以說我抓住了很有發展空間的契機,再加上國家政策上的扶持,我相信牧場一定會越來越好。


鄉下孩子“不著調”:重點大學畢業不做法官,1600萬養牛仍未回本

牧場在方正,律所在哈爾濱,陳政道只能兩頭跑。平常在哈爾濱,吃飯基本到律所樓下的小餐館解決。週末到方正的牧場,坐動車或自己開車,都可以。對於陳政道搞牧場,外界有這樣的議論:這是一個有情懷的有錢人的玩法。陳政道很不認同:這個牧場不單單是我自己的,它也是股東的,人家股東沒有陪你玩的義務,人家是要看到錢的。外界可以這麼說,但是他們不瞭解啊,我不能有任何玩的心態。


鄉下孩子“不著調”:重點大學畢業不做法官,1600萬養牛仍未回本

1992年畢業前夕,同學之間沒有約定、來不及約定,大家都忙著互相送別。陳政道說:似乎當時的人沒那麼功利,也沒說十年二十年後我們要變成什麼樣的人,無論開玩笑還是認真的,都沒談過。1980年代有首歌《年輕的朋友來相會》,如果生命再來一次——這是一種假想,生命只有一次沒有第二次,硬要說讓我重新選擇的話,我依舊如此,從來不會後悔!(棋簿紫/圖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