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你怎麼看待“一個孩子不貪玩兒,比不愛讀書更可怕!”這句話?

鄔太狼新家庭教育


凡事無絕對,這話在當今社會有一定道理,但這話並不適於用於所有人。我小姨兩口在國務院直屬某研究院工作,她們院裡一切以數據、論文和實驗成果說話,外面那一套人情世故在她們院裡根本就不可能存在,她們的孩子從小就培養了閱讀習慣,孩子確實就不愛玩不愛動,後來報送進中科大,畢業之後進入他父母單位,今年三十不到,已經是正處級。不善言談,也不會人情世故,過年回老家給我們的感覺,他的社會閱歷是低於大多小學六年級的孩子的,然而談到軍工類,你會發現你在他面前連小學生都不如。


暴走老莊


你怎麼看待"一個孩子不貪玩兒,比不愛讀書更可怕! "這句話?

●“一個孩子不貪玩兒,比不愛讀書更可怕”這句話是北京大學教授鄭也夫的觀點。


作為咱們普通老百姓,在對於孩子的教育方面有不同的觀點。前蘇聯的教育專家認為孩子最佳上學讀書年紀為七歲被大多數國家所崇拜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本人覺得貪玩屬於孩子們的天性,因為孩子們剛剛來到世上對許多事情充滿好奇心。玩是肢體語言與大腦的行之有效的結合及提現。

讀書是要看天賦的,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喜歡讀書。即便是孩子學習的好壞受遺傳基因的影響。那些“兩耳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之人,最後也並沒有治國平天下。真正意義上能夠鶴立雞群也僅僅只是少數人。正所謂“文武雙全”才適應社會歷史發展。

●畢竟社會精英也就是少數人。最近馬雲也再次語出驚人,他和鄭也夫教授的觀點是高度一致。他的觀點大概意思是說:童心的孩子儘量讓孩子玩,有利於德智體美勞全民發展,不然待孩子們成人之後,他們沒有社會實踐經歷,都是能說不會道,能道而不會說的一些人,失去人類耐以生存的叢林法則而讓他們將找不到工作。


教育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是中國大多數父母的一句最要命的座右銘。學習是有時段的,還得講究方式方法,一味追求盡善盡美的事情,成功幾率並不是太高。如果仍然是死記硬背的課本知識,不讓孩子去體驗具有創造性、挑戰性的知識,不讓他們去學會琴棋書畫,去玩。可以預見,三十年後的孩子們將找不到工作!因為他們無法競爭過機器、"人工智能"。玩真的有那麼重要嗎?真的重要。真正懂得玩的人,其工作與生活都將是有趣的、有創造力的,充滿快樂的相反,不懂玩的人,常常顯得人生無趣、創造力缺乏。養孩子不是創意比賽,不能只爭朝夕,每天每天多一點耐心陪伴。你的首要任務是先教會孩子玩,而不是急於把他們培養成天才。


知足常樂0724


貪玩是大多數兒童的天性,不貪玩的孩子我也見過,我以前同事的孩子,從小就乖乖的坐在家裡,不活潑也不好動,天性有些“木”智力正常,上學的時候成績一般,不怎麼融入群體,也談不上好學。貪玩的孩子好象多些,貪玩不要緊要看怎麼玩,玩什麼。玩一些創造性的東西,有益於開發大腦,家長要會引導孩子,從小開始在玩的過程釋放天性中好的一面。貪玩一些的孩子天性活潑,更容易融入社群。

沒覺得不貪玩比不愛讀書更可怕,不愛讀書才可怕,不讀書腦子裡就空的,缺思想,也就只會玩低劣無趣的東西。貪玩與否跟不愛讀書沒衝突,每一個人都有各自的天性,不貪玩兒的孩子沒什麼可怕。




柳若渝


貪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獲取外界新鮮事物的一種途徑。如果一個孩子連玩都不愛了,那麼我不敢想象他還會喜歡做什麼。

舉個例子來說吧。孩子貪玩,就像人吃飯一樣。到了吃飯的時候,肚子自然會餓。長時間不吃飯,人體就會因為營養供給不足而導致一系列的不良反應,甚至於生病。孩子成長的過程,不自然的就會難受,就會想玩。如果長時間不玩,他一樣會不舒服,甚至不利於成長。

至於不愛讀書,只能說明這個孩子不喜歡學習書本上的東西,不代表他對其他事情不敢興趣。人一生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很多,書本上的知識僅僅是很小的一部分。很多名人,企業家,他們小時候都不愛讀書,成年後照樣能成家一番事業。

這麼一比較,答案就很明瞭了。不愛讀書的孩子只是不喜歡書本上的東西,起碼不會影響他健康成長。而不貪玩的孩子連自己的本性都喪失了,時間久了可能會影響孩子身心健康。顯然,一個孩子不貪玩要比不愛讀書更可怕。


那年花開時


這句話我不贊同,任何東西都是兩面性的!

小孩不貪玩,孩子的世界就是玩,一個孩子從出生,到慢慢的學會走路,他們對任何的事情都感到好奇,我們作為家長,慢慢的引領他們一步步長大,送他們上小學,中學,大學。

我們作為家長需要帶領他們去認知這個世界,讓他們懂得感恩,不知大家是否看到這樣一個報道,一個患有新型肺炎3歲的小患者出院時,深深的向醫務人員鞠躬致敬,作為成年人,我們都感到自愧不如,通過這個報道,也讓我們值得反思,我們的孩子能做到嗎?我們必須要讓我們的孩子明白,時刻要有一顆感恩的心,孩子的玩也好,讀書也好,一些道理必須讓他們明白,我們家長作為他們第一引導人,必須讓我們的孩子從小就要有正義感,有一顆感恩的人!





秦皇島土建


這取決於你對玩的理解。我大侄子五歲時不愛玩沙土,遊戲。沉迷於看科幻小說。一家人很著急!這孩子不正常。十歲,他開始自學奧數。不正常,怎麼不玩遊戲機呢。十五歲開始上網找星雲資料。黑洞,白洞,開始進入天文學領域。不正常。現在他在美國讀博。有的孩子天生不正常,但能成為年輕的科學家本身就不是常規現象。天才,就在我們中間。成全他們吧!


寧寧0918


這個問題要辯證的分析,如果一個孩子不貪玩,他還沒有到可以自律的年齡,除了性格內向不好動,就是可能存在性格孤僻,這樣家長就要注意了,要努力培養孩子動起來,找到他們感興趣的活動,積極與孩子互動,做遊戲練字畫畫只要他們表現出興趣就要積極培養,給他們多買些益智玩具,督促他們與小朋友多在一起玩耍,同時也要注重他們的學習,養成好的學習習慣,讓他們做到品學兼優,這也是家長最終的希望。


一切從容


你怎麼看待“一個孩子不貪玩兒,比不愛讀書更可怕”這句話?

貪玩,好多家長可能都認為是孩子的缺點。好多家長和別人孩子的家長聊天,有時也常常謙虛地拿孩子貪玩來做當箭牌。可能也沒時間、也沒有必要或者靜下心來想一想,貪玩,真的是一無是處嗎?

理性地講,看問題一般要採取一分為二的觀點。關於這個道理我覺得好多人都明白,可遇到事情受情感因素的影響,就很容易偏頗,走向極端,或鑽進牛角,這樣處理事情往往沒有一個好的結果。

從積極的一方面看,

貪玩說明了孩子的性格是屬於活潑、好動類型的,說明孩子的專注力很強,容易被他(她)感興趣的事物所吸引。不愛讀書,只是對讀書還沒有產生興趣,一旦有了興趣,孩子就會主動去看書學習啦!

從消積的一方面的講,貪玩會佔用孩子大部分學習時間,甚至老師佈置的作業也不能按時完成,最終導致學習成績不好或退步下滑,這也就是大多家長認為貪玩是孩子缺點的充分理由吧!

我還是贊成這句話的。

是兒童的天性。想想我們大人小時候,不也很貪玩嗎?有的可能還過猶不及。只要玩的行為正常,我們也不要擔心孩子是不是多動症啊!當然,玩,也應該有所節制,不能太過分,太過度,不能太貪了。啥事情也應該有的把握。就像一根彈簧一樣,如果用力過度,就把彈簧拉直了,就沒有彈性了。做為家長,我們對孩子的玩就應該有所引導或者提醒。

如果孩子不貪玩,那情況可能就會複雜一些。不愛讀書,只是在知識方面有所欠缺。可能也是暫時性的。我們也不必過於憂慮。

如果孩子不貪玩,不愛讀書,也不愛學習了,啥都不愛了,做為家長我們就應該重視起來,是孩子身體健康出來問題,還是心理健康上出來問題?如果身體上的問題,生病了,就及時帶孩子去醫院看病。

難的是孩子心理上出來問題,這個家長們都一般難以發現,需要家長及時和孩子溝通,必要時要通過老師、同學瞭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把握孩子的思想動態,大家一起努力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如果還不能奏效的話,那就得趕快找心理健康醫生,把脈診療,孩子是得了抑鬱症、孤獨症、焦慮症、強迫症還是恐懼症?搞清楚,對症下藥,並做好後期康復治療。

由這個問題,引出這麼多的話,不知妥否?請大家批評指正!


太行晨曦1


‘’一個孩子不貪玩,比不愛讀書更可怕‘’這就話出自一位北大教授。

首先,我們理解‘’貪玩‘’這個詞,‘’貪玩‘’就是對家長不認可的某一遊戲著迷,所以很多人認為它是一個貶義詞,都覺得貪玩不是一個好習慣。

而這位教授認為‘’貪玩‘’是孩子對某一遊戲有興趣,有熱情。有句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這位教授說出了‘’一個孩子不貪玩,比不愛讀書更可怕‘’。

其次,教授說的這句話,是相對於那些家長,整天把孩子送進這個學習班,那個輔導班的家長而言的。那些家長認為孩子的任務就是學習,每天都把孩子的時間安排的滿滿的,導致孩子偷空想著法子玩,家長就給孩子戴上‘’貪玩‘的帽子’。其實這種‘’貪玩‘’和教授說的‘’貪玩‘’是有差別的。

‘’一個孩子不貪玩,比不愛讀書更可怕‘’,我個人認為,這句話說的有些絕對了。貪玩,對某種東西熱忱高漲,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貪玩到不愛學習,整天把學習甩到一邊去,那就不是好事了。

我們說:什麼年齡做什麼事!該學習的年齡,還是應該把學習放在首位,在保證學習任務完成的前提下,去玩,去探索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滿足自己好奇的心理,這時候,家長可以放手,盡情的滿足孩子探索的慾望。





編外人員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 一個孩子不貪玩那就不太正常了,就相當於沒有了天性~ 沒有天性的孩子容易自卑,心理上會比較脆弱,容易出問題,沒有了天性怎麼培養回來?難呀!!!

天性不同於讀書,讀書是一種習慣,可以培養~21天養成一個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