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書裡學來了將心比心與人為善,但這沒有讓我感覺快樂。只會讓我感覺到失望。那麼我學到的有什麼意義?

楊軍鳴


我個人認為,將心比心,與人為善,不用從書裡學,這本身就是做人的底線。

我不知道你經歷了什麼,或許你的人生因為某件事、某個人受到了傷害;或許你因為與人為善被欺騙了......讓你覺得好人不快樂。

有句俗話說: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與人為善,將心比心,從內心真誠的去幫助他人,心裡會是快樂的。

現在人焦慮的多,抑鬱的多,很多原因是他們沒有把自我價值回饋給社會,回饋給他人。

比如一些有錢的老闆,他會活得很難受,甚至焦慮,因為他總是覺得和他交往的人都是覬覦他袋裡的錢,他感到不快樂。那他賺錢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呢?

不要總把人心想的過於卑劣。

又這麼一個故事:一位老婆婆渡河,過不去。這時,一位路人將老婆婆背過河,老婆婆什麼也沒說,就走了。路人就有些生氣了,覺得老婆婆太不近人情了,連個謝謝都沒說。當這位路人趕路又累又餓時,一位年輕人騎著馬追上了他,將馬和食物送給了這位路人。說:自己的婆婆感謝他幫助過河,特意讓送來馬和食物,以方便路人行走。

有些事你做了,並未見得就會看到收穫,但堅持做好人,行善事,就會有回報。

春天花會開,但一定會經過一個冬天的孕育。

人生不能太急。


辰可心理諮詢師


誠邀

失望是正常的,我曾經有一次騎車路過潮河口,我由東往西沿著燈火闌珊水泥路行駛,恍惚中有一個老太太從自家院內開著電燈三輪車正對著撞來,嚇得我臉色發白魂魄早已飛到九宵雲外,頭腦一片空白。當別人把我叫醒,幾個攙扶著我爬起時,我的腿膝關節流著血,朦朧中有個蜷縮老太太語無論次哆嗦說兒媳不要她了。只是添亂…我當時很有同感,將心比心,一個老返童的人是在作死,誰人不老呢?況且別人攙扶著我讓我回家自己修車吧,老太太自已磕得也不輕。在別人再三勸說下,我自已到醫院做了核磁共振,我中大獎了。膝關節磕碎了。聽到這結果後我很失望,傻得天真,人家根本是在做戲,半個多鐘頭我趴在地上沒動,兒媳打電話故意找來人設了個局,把大門關上不讓老太太進屋…現實太殘酷,只是環境或當時腦殘,不是書不對,道理錯,而是我心太軟,心懷善良,把人心想得太簡單,唯有自已從容面對,苦果獨自承受罷了。

(二)將心比心,與人為善。不是我們傻得冒泡去付出,無原則幫助別人,沒有得到別人的理解,反而認為是理所當然。為一個不值得的人去付出。書中作者宣傳觀點太理想化,自已要用心

可以思考,去偽存真不要被別人看法而傷害到自已。別人怎麼想,永遠不是你能掌控的,你的將心比心都已經0ut。相信自己,守住善良,少關注別人怎麼看你,與人為善有利益自己快樂,不需要刻意做作。人與人之間關係和諧;以一顆寬容的心去善待他人。


閆部倫






啄木鳥131384685


我從書裡學來了將心比心與人為善,但這沒有讓我感覺快樂。只會讓我感覺到失望。那麼我學到的有什麼意義?

關於你提出的這個問題,確實有點難度。包含了我們生活,工作當中為人處事的方方面面。下面我就作個自己的分析與見解。

1.儒家思想主張人性本善。

待人處事誠實不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多從對方的角度去思考行事。告訴我們,做什麼事情,都要從好的方面想,多從對方的角度分析處理事情,以益於別人,那麼久而久之,世界就變得美好和諧了。

2.法家思想認為人性是惡的。

法家思想認為人性是惡的,所以要以健全的法治來衡量人的行為標準,加以約束。此類型的人,大部分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有時候大到一定的程度時,就會觸碰到法律的紅線。

以上我只簡單點把人分為二類。至於書本上學的,那肯定是倡導好的一面,引導我們多行善事,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和諧!當然,現實社會當中也確實存在一部分不好的不友善的人。可能這部分的人影響到了你,從而讓你發出這樣的感慨。所以你更要很好地去分析面對和處理好了。畢竟善的一面是多的,這也需要你我他的共同參與,讓我們的生活才能變得更加美好和諧。

以上只是個人拙見,不知能否幫助到你。也歡迎大家共同參與探討!


Living168


“將心比心,與人為善”讓人痛苦。學習這些道理有什麼用?

先看一個實例。二戰猶太人被納粹屠殺。一個猶太商人有兩個兒子,希望能把他們送到國外去,免受傷害。

他告訴兒子,有兩個人你可以去投靠,一個是以前的合作伙伴,不過,現在自己還欠這個夥伴好多錢。另外一個可以投奔的對象是銀行家,自己曾經幫過他,可以說銀行家能有今天的地位,是和自己的幫助分不開的。

如果是你,你投奔誰?

如果按“將心比心”的標準,你會選擇後者。我們幫過他,所以他也會幫我們!

而前者,根據你的標準,現在會非常厭惡你的家人。欠的錢還沒還呢,現在又需要花人家的錢,把你送出去。

接下來的故事是這樣的,兩個兒子一個去了他老爸以前的合作伙伴那裡,另一個去了銀行家那裡。前者獲救了,後者被舉報了,死在了獄中。

按照“將心比心”的標準你會如何評價?

會不會覺得銀行家忘恩負義!那麼合作伙伴的行為你如何解釋?

這裡說明什麼道理呢?

“將心比心”是不對的?不是,我想說的是,你喜歡評價別人。這是你痛苦的來源。

一、痛苦

痛苦產生的原因是,人的需求沒有被滿足,以及他的情緒被長時間壓抑。

那你有什麼需求呢?

根據你的“將心比心”的思想,你先在頭腦中創造出一個場景——我對別人好,所以別人也應該對我好。這就是你的需求。可是如果別人做法和你的設想不一樣時。你就會很痛苦。

剛才說了,你喜歡評判!

於是,你的評判就來了——他們是不道德的,為什麼他們就不能按照“將心比心”的準則來呢?

一次、兩次別人都不這樣做,你的內心就積壓了大量的負面情緒。痛苦就這樣產生了,壓抑的情緒始終會爆發。

總結,痛苦的根源是你喜歡評判別人。心理學上認為,痛苦多來自於對於事情的看法,而往往不是事情本身。

可見,喜歡評判別人,可能與你的標準相關。更可能是與你幼年時所接受的教育有關——題主的父母可能就是挑剔的人。

和上面故事類似的“恩將仇報”的例子是中國的。成語“大恩,如大仇”,講得是唐朝嶺南節度使李勉故事(有興趣可以搜一搜查看)。

也就是說,不是“將心比心”出現了問題,而是因為題主太喜歡評價別人了。這裡不是指責題主,而是告訴題主一種可能,讓自己從痛苦中走出來的可能。

二,將心比心——“彼心”

1、孩子在遊戲玩後滿身大汗,媽媽告訴孩子你不能脫衣服。

2、媽媽給孩子蘋果吃,邊吃邊說,水果能提供我們成長足夠的營養。

3、媽媽告訴孩子,你要多學習,不能玩手機。

於是,我們家會告訴自己,我們做這些都是為了孩子好。為了孩子的健康,怕孩子脫去衣服凍著,孩子吃飯才能長大,孩子學習好才能我天未來。我們全心全意為了孩子!

如果希望“將心比心”的話,孩子都會孝順我們父母。

可是,你知道孩子是怎麼想的?

我熱,為什麼不讓我脫,你尊重我的感受了嗎?我想吃的是梨子,而不是蘋果,雖然蘋果營養更好,你尊重我的喜好了嗎?你一看到我拿起手機,就讓我學習,你看沒看到,我已經學習了很長時間?你尊重我的作息時間了嗎?

我們付出,就覺得別人也會善良對待我們,如果不這樣,那麼“彼心”就是壞了!

做得太多,分不清“自己的事”,“別人的事”,和“老天的事”,就是有點不明所以了。比如說孩子玩手機,你不讓他玩,是解決你自己的焦慮問題,還是真得擔心孩子的學習。

原來,將心比心的前提是尊重!沒有尊重,我們只是一廂情願的付出。希望題主在使用“將心比心”時,先得弄清楚對方的需求是什麼。而不是自憐自艾地說,別人為和要惡狠狠地對待我這麼一個“善良的人”。

三、將心比心的對象是誰?

將心比心的潛臺詞就是,我要付出,你就有相應的回報!

你把重心放到別人身上了。所以你把自己的喜樂哀愁壓在了兩個人身上。而別人的事又是你不能控制的,所以你的情緒忽高忽低也就在所難免了。

你的將心比心的理論是正確的,比如別人發生了什麼不好的事,你也能感受的到,並同情他們,理解他們。但是你能要求別人也能做到。

四、解決的方法

方法來自禪宗,或是《當下的力量》一書。

1、知道自己痛苦的原因(上文已說),並把它從無意識轉化為有意識。

2、臣服你就能過得積極的力量

臣服於現狀,知道自己不能改變別人。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那你就要學會接納自己正在生氣痛苦的事實。不要去掙扎,做一個旁觀者,看著自己的情緒,不去改變它。

情緒是有顏色的,你可以仔細觀察它們(冥想的主要思想)。

現在最後,將心比心是用來要求自己的。而不要期望別人也這樣做。別人也這樣做了,你應該學會感恩。別人沒有做,你要知道這才是正常之事。總之,將心比心與別人無關。和別人相處最重要的是尊重。痛苦是頭腦中假想的你和現實的你產生了衝突。請接受這兩個你。


江蘇考英語


打個比方,酒店裡來位顧客想吃餃子,我們可能意外煮爛幾個,但還是如數端給顧客吃,並收全款。我們將心比心所售物有所值並沒把牛肉餡調包成雞蛋韭菜餡吧,那幾個煮爛的餃子吃啦不也能充飢嘛。我不求事盡人意,但我問心無愧啊,哈,你說顧客能滿意嘛,能答應嘛。

一般提到將心比心,就是說,想要知道某人在想什麼,就用自己的心去推之。可是這還不算完,因為你要的是快樂,所以,你要根據將心比心,研發一套大家都認為十分有利的應對來,尤其是對自己更要百分百有利。將心比心是知彼知己的媒介和思路,百戰百勝才是我們最後想要的結果啊。

可是,說到與人為善的為善,當然就是努力爭取向好的方面正確的方面轉化並鞏固它維護它的實際行動啦,因此,與人為善就是要善待所有的人(也包括事兒),讓人覺得你的做為很好很正確。

只有這樣,才不會失望。將心比心與人為善的意義,就是讓你如何看清問題和如何採取措施來達到漸進佳境。



唐燏


從三個角度來看

1.書籍有好有壞,有膚淺有內涵。選書要選作者,先了解作者的背景,看是不是有一定資質。

2 .作者的思維是何種思維,他經歷了什麼,為什麼會說出這樣的話?是真的人生感悟所得,還是隻是理論至上,東拼西湊。

對於讀書,你要看到作者的思維,不可以盡信書。用批判性思維去讀書,哪些你認為有理哪些你認為不妥。

讀書是一件好事,我個人很認同讀書這件事,如果你還沒看到讀書的好處,說明你讀的書還太少,實踐也不多。

3.讀者對書籍內容的加工處理,你是如何看待這個將心比心,與人為善的說法?交往的對方又是如何定義將心比心呢?

你用自己定義的將心比心與他人交流,你失望了。那說明你有期望,你期望別人能夠對你將心比心,你沒有得到想要的所以失望。那反過來是不是對方也會如何想的呢?

與人交流你想得到什麼?單純的朋友還是合作伙伴,還是人際拓展。想好你的目標不要總盯著自己的“表現目標”,讓別人肯定你認可你,那不是一件省心事,相反,只會讓你更失望,更痛苦!

本人拙見!


朱燕燕


人與人之間,就是一種緣分;心與心之間,就是一種交流;愛與愛之間,就是一種感情;情與情之間,就是一顆真心;錯與錯之間,就是一個原諒,人生就是這樣一 種交往。人人都有自尊,人人都有苦衷,人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做法、活法。理念不同,做法不同,活法就不同,不要去改變別人,做好自己就好!

不論你傷害誰,就長遠來看,你都是傷害到你自己,或許你現在並沒有覺知,但它 一定會繞回來。凡你對別人所做的,就是對自己做,這是歷來最偉大的教誨。不管你對別人做了什麼,那個真正接收 的人,並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同理, 當你給予他人,當你為別人付出,那個真 正獲利的也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你給 別人的,其實是給自己

許多人一定聽過,格林童話中有一 則關於一位老人和兒子住在一起的故事。老人的耳力已經不行了,眼睛也看不見,顫抖的雙手經常把飯菜灑得滿地,碗也常 打破,兒子夫婦倆感到非常厭煩,給老爸 爸一付木製碗筷,把他趕到廚房幽暗的角 落,不準和大家一起用餐。有一天,兒子 看到自己的兒子用刀片削木頭,他好奇的 問孩子要做什麼。結果孩子回答:“我在 替你準備將來要用的木碗、木筷。”從此 以後,年老的父親又回到餐桌上吃飯,家 人也都非常孝順他。

我們需要做的是:

1、感恩給你機會的人;

2、感恩給你智慧的人;

3、感恩一路上陪伴你的人。

有些事是可以懂一輩子的,有些事要用 一輩子去懂。

一直善良下去,總會離幸福更近。


心之所向818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應該是心之交,常言道:君之交淡如水!如果心沒有融在一起,一切都是浮雲!如果沒有將心比心,多多從別人的角度去思考,難免有些自私![玫瑰][玫瑰]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不是你在書上學到了什麼而是你在行動了什麼!要行就要多行善積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向善若水,冰心玉潔,人生會因此不同也會因此而精彩!善莫大焉![玫瑰][玫瑰]

行善積德會讓人覺得快樂,因你溫暖了別人其實也是在感動自己!如果你學會了微笑,善待別人和想別人之所想急別人之所急,你的人生之路會越來越寬廣,你的人生之行會越來越充實!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自己的心胸寬廣人生的境界才高遠!

其實人生的快樂是在於自己的心態,應該不會被別人左右,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行善積德多與朋友一起分享快樂,和他人分享幸福,你會發現人生其實還是那麼的美好,人生短暫,也許有的人會碌碌無為而悔恨,也許有的人會一生向善從良,哪樣的人生態度就有哪樣的人生!靜觀天地變化,善待人生![玫瑰]





逗表哥666


這個問題,我想運用反向思維來回答一下。

試想如果一個人成天只有抱怨、憤怒、嫉妒、恐懼、斤斤計較,那麼你會覺得,他快樂嗎?

科學家們也研究,證明了人類的不良情緒會產生毒素。就像那些被我們殺害的動物,臨死前是會有恐懼的。很嚴重的恐懼就會產生大量的毒素,這就是我們提倡,為什麼不吃肉的原因,為什麼不殺生的原因。

人的本性就是善良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可能在後天環境,人際交往當中,還有生活習慣當中,我們會被影響。但是如果想做一個真正快樂的人,一定要是簡單、天真、純潔、包容、理解,這樣的一些情緒。

可能我們在做這些事情,做這樣的一個人,你當下看不到什麼回報,可能還會有人因此而欺負你,因為人善被人欺嘛,但是至少你自己活的坦蕩。至少你沒有那麼多的精神壓力,一個年輕的面龐,一定是擁有一顆善良的心靈的。

在這裡我又要說明一個問題,善良也是有原則的。我們不要當所謂的爛好人。因為當爛好人的代價就是你既不會快樂,別人也不會說你好。

那麼你就要問了,什麼是爛好人?

就用當下年輕人找男女朋友,來說這個問題吧!如果一個不太在乎你的人,而你喜歡他。一味地付出對他好,但是他不為所動。你就會覺得我為他付出那麼多,他不理我,是一個渣男(女)。到這裡這就是你的問題了,不是人家的問題,是你要想當一個爛好人。但卻把問題嫁禍到別人身上,是自己需要反思和改變的。

還有就是不當爛好人,一定要學會合理的拒絕。因為當別人在對你提出要求的時候,他心裡已經準備好了兩種答案,一是你的同意,二就是你的拒絕。比如說你的某朋友經常和你借東西,但是借了從來不還。而你從來都不知道拒絕他,這時候你就會覺得人生好灰暗,為什麼他只會傷害我呢?不是他想要傷害你,而是你自己不知道拒絕,你如果拒絕了他,那他就沒有什麼機會去傷害你了,不是嗎?

因為你要知道,在茫茫人海里,什麼樣的人都有,什麼樣的人你都會遇到,你的善良也要靈活的運用,不能成為別人利用你的理由。

那你現在再來想這個問題,會不會明白了?善良從來都不需要理由,但是運用善良卻需要一定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