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婦孺皆知”,為什麼非要把女人和小孩放在一起?

畫月成眉


婦孺皆知的難度在哪裡呢?

第一,婦女在古代出門的機會比較少,越是有層次的婦女,越是遵守不出門的規矩。

不出門,對外面的信息量就少。

至於未出閣的少女,那就更加不容易了。

第二,小孩子雖然可以出去玩,但是小孩子對於事情的辨識度低。

換句話說,對於小孩子來說,沒有吃、玩的附帶吸引力,哪有興趣聽成年人的話題?更別說完整的去了解一個事件。

所以,婦女兒童都可以完完整整知道的事,說明這個事的擴散程度確實夠廣夠深。


那一曲花瓣雨


婦孺皆知,其意,大家都懂,不說了。我認為,這個成語在今天,不適用了。

古代男尊女卑時代,女人沒有社會地位,多數文盲,所謂頭髮長,見識短。

為什麼把女性與小孩放在一起?主要是基於古人對女人的看法是和小孩同一個層次,即見識少,幾乎不懂什麼。

所以,才有用婦孺皆知來形容有些事情太簡單太淺顯了。

而今,婦女社會地位與男人平等了,也參與社會活動,見識廣了。小孩因互聯網的發達,見識也多了,也早熟了。所以,婦孺皆知的意思與時俱進,不該是古代的那個意思。


天馬行空80476


婦孺皆知!出自《藤陰雜記》!“今梨園子弟盛演《蕭後打圍》!婦孺皆知其英武也!”

婦孺皆知!婦女兒童都知道的事情,比喻眾所周知的事兒!

婦,婦女!過去老話常說“婦道人家頭髮長見識短,在加上判斷力不強會搖擺不定!“十個女人九個恍,一個不恍二家娘”,是說女人沒有見識!搖擺不定的意思?還有說女人“朝三暮四!”就是早上喜歡這個晚上喜歡那個!

孔子的《論語——陽貨》這一章中說,“唯女子和小人之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是說女人的心性多變不好面對!難相處!不懂謙虛禮讓!一一為!這個世界上就是女人和小人不好相處!離他們進了他們會得寸進尺,不懂得謙虛,離他們遠了,他們又怨恨不滿,是愛又愛不得恨又恨不得!

孺,這裡指幼兒小孩兒!人們常說,“不如一個三歲小孩兒!”“嘴上無毛,辦事不牢!”還沒有學到什麼本領,沒有辦事能力,心智還不健全,一會兒哭一會兒笑!

這裡把女人和小孩兒放在一起比較!是說女人和小孩兒都沒有什麼見識的意思!心性不一,搖擺不定!忽冷忽熱!陰晴不定!

婦孺皆知!是說連婦女兒童這些沒有見識和文化的人都知道了,你還有什麼理由不知道哇?

當然這些是古代對女人和小孩兒的評價!因為過去婦女沒有讀書的權利!很多書本上的知識不能理解!現在的婦女!在科技文化,國防教育!心智體育等各個領域!都能頂半邊天!這個成語早就過時啦!用在現在已經不合適了!


善者天佑勇者無敵


婦孺皆知,即是女人孩子都知道,引喻為某件事眾所周知,流傳很廣。出自清朝戴璐《藤陰雜記》:“今梨園子弟盛演蕭後打圍,婦孺皆知其英武也。”。把女人孩子相提並論,是因為在過去女人孩子都是居於後宅,沒有經濟來源,無法獨立生存的群體。在舊社會講究女子無才便是德,社會的主流力量壓制著女子自立,長期居於後庭,和孩童一樣成為了見識少的一個階層。即便是在日新月異的今天,婦孺也是一個相對弱勢群體,女人孩子放一起也並不奇怪了。





詩詞愛好


婦孺皆知,出自《星火燎原·湘西再起》:“可是提起他(賀龍)的名字,湘鄂本的人民差不多是婦孺皆知。”這是百度的結果。




實際上,婦孺皆知之婦孺提法,早在《戰國策》裡面就有相關記載。

我認為題主所疑是指天下之人,稱謂奇多,為何獨選婦女兒童作為“皆知”的對象。首先的明白這個詞的用法,婦孺皆知,往往用作表達某人某事廣為人知,或者約定俗成的規則。這就要求,要社會中最沒有閱歷,沒有知識的人都要知道這個事情。古時之婦女,婚前久居閨中,婚後主內不主外,相夫教子,這導致她們對社會的認識是非常有限的。同理小孩也是一樣。小時候,長時間呆在母親的身邊,不可能做到見多識廣。因此,如果一件事情連久在家中的婦女兒童都知道的話,這件事肯定是全天下的人都知道的。

由此可見,婦孺是消息傳播鏈上的最底端的存在,用婦孺來作為皆知的對象是最適合不過的了。


青了了


婦孺皆知是漢語成語,意思就是婦女和小孩都知道,指某件事物眾所周知,流傳得很廣。出自《藤陰雜記》:“今梨園子弟盛演蕭後打圍,婦孺皆知其英武也。”

在中國傳統文化和思想中,婦女是不允許進入學堂的,以“女子無才便是德”來作為婦女是否優秀的評判標準。古時婦女不可以隨意的進出家門,所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其主要任務是在家中從事手工以及照顧丈夫和孩子。朝堂上婦女不可以涉政,家庭裡婦女不可以決策家中事物,甚至吃飯都不可以上桌。再加之社會信息的傳遞不發達不及時等等這一系列的封建思想就導致了婦女對社會以及各種消息知曉的很慢,甚至並不知曉。

孺,指的是年幼的孩童,孩童年幼無知便很好理解了。社會閱歷沒有,加之並沒有參與各類社會事務,所以也和婦女一樣對事物不聞不問。

婦孺皆知的釋義非常清晰,也知道會用到什麼時候。在這裡將婦女和兒童放在一起主要是都有一個對事物不懂不知的特點。除了本身代表婦女和兒童以外,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對事物一點都不知道的一部分群體。是屬於特殊範疇人群的特指而不單單只是指婦女和兒童。但婦女和兒童又是非常具有說服力和代表性的群體,所以將婦女和孩子放到一起也就泛指了所有的人。連最不懂事的孩子和毫無知識的婦女都知道了,可想而知這件事是傳播的多麼廣泛。



魯大叔


古時候的人們把女人,男人分析的太透徹,女人和男人的。心,對比。又差異,說男人是文曲心,女人文凸心。就是說男人的心硬,女人心軟,這個硬的意思就是輕意不必事物迷惑。而女人則相反,物質刺激容易心動。男人有敵抗力,女人敵抗力小。古時候把女人比喻為小狗,說女人長的狗心,誰好和誰親。這就說明女人的立場沒有男人堅定,堅強,隨波逐流,所以把女人看著小孩子,為什麼各國有婦幻法律,把婦女和小孩法律放到一起。就是把婦女兒童放到一切之上。


4918讀者


婦孺皆知,意思就是婦女和小孩都知道,指某件事物眾所周知,流傳很廣。

之所以把婦女和兒童放一起,有著很深的歷史原因。古時候,婦女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下,大多數基本上都沒讀過書,沒啥見識,通常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兩耳不聞窗外事兒。而孩子,生活的重心是玩兒,理解能力認知能力較為稚嫩,孩子的世界單純乾淨簡單,他根本就不會去關注周圍或者社會發生了什麼大的事情。

而一件事兒弄得沒讀過的稚嫩小屁孩和天天關在家不出門的女人都知道,可見這件事兒該是有多麼轟動了。老古人用一個誇張而又切合實際的描述來表達了該事件流傳之廣!


探尋人生


我是這樣理解的,在封建社會,婦女是沒有任何社會地位的。我小的時候就見過這樣的事情。明明女人在自己院裡做針線活,有人來問:家裡有人沒有?如果家裡有男人,女人就會回答:有。如果家裡沒男人,女人就回答家裡沒人。這就充分說明:過去婦女的地位是相當底的。婦女不出三門六戶,消息閉塞,孺,就是幼兒,也是很少出門的。可想而知,連經常不出門的女人幼兒都知道的事情,還有男人不知道的嗎?地球人都會知道的事情,也就沒有什麼秘密可言了。我這樣理解對嗎?


唐宏鑫2


因為在古代傳統社會里,婦女和兒童確實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就以“婦孺皆知”為例。為什麼要把“婦女和小孩都知道”來形容一件事情廣為人知呢?

是因為在傳統社會里,婦女和小孩都是不參與社會活動的。小孩不用說了,還未成人,還沒有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婦女呢,則因為男尊女卑,社會地位地下,無權參與社會的事務。

這樣一來,婦女和兒童的生活圈子自然都限制在家庭之內,一屋之中。於是對於社會上所發生的事情便顯得孤陋寡聞了。所以一件事情如果連婦女和兒童都知道的話,當然就是有很大的影響力了。

由此看來,在傳統社會里,把婦女和兒童放在一起說也不完全是歧視,這確實也是當時存在的現象。不過今天如果還這樣子使用,把婦女視作兒童一樣無知,未免就真的有歧視婦女之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