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漢罵”引起的風波,不妨聽聽公道話

 【在一起·武漢“封城”後】之十

  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

  “封城”既是無奈之舉,也是必要之舉,為了抗擊疫情,武漢人民做出了巨大貢獻。病毒隔離但人心相通,全國上下,共克時艱,始終與武漢人民在一起。鍾南山院士眼含熱淚地說:“武漢本來就是一個英雄的城市。有全國、有大家的支持,武漢肯定能過關!”

  為此,我們開設專欄【在一起·武漢“封城”後】,邀請生活在武漢的知名時事評論員作為特約觀察員,以一名普通市民的眼光,記錄“封城”後武漢人民的真實生活。

一場“漢罵”引起的風波,不妨聽聽公道話

  本網特約觀察員 斯涵涵

  2月22日起,一段武漢嫂子“漢罵”的視頻在微信群裡瘋傳,並登上微博熱搜。

  視頻裡,這位叫做@雨兒的武漢嫂子用大嗓門指斥社區不作為,“都是我們業主自救”,社區不幫什麼忙,沒做什麼事,“撿現成的”,還點名道姓“中百搞AB陰陽套餐不像話”,其語言爽利,一氣呵成,其中不乏“差火”“給勞資滾遠些”等“漢罵”,與“沆瀣一氣”“一丘之貉”等成語交相呼應,網友大呼彪悍,“過癮”,還有人紛紛探問“差火”這句漢罵是何意思,在這裡告訴大家,就是“缺德”的同義詞。

  人們之所以覺得解氣,大概是因為大家宅居已久,身心得不到舒展,悶得慌,再加上有些工作不到位,或履職不力,使得大家心裡覺得憋屈,現在正好借這段“淋漓盡致的漢罵”一吐心中的鬱悶。

一場“漢罵”引起的風波,不妨聽聽公道話

蔬菜套餐組合。

  比如“中百的AB套餐”就是最近武漢市民的槽點。我仔細看了下,這些蔬菜套餐以七十元起步,搭配各類葉菜、胡蘿蔔根莖類等,肉類套餐則更貴,對於習慣於買一把小蔥、2根黃瓜、一斤青椒、半斤瘦肉的南方人來說,第一,起步價太貴,要想做一頓有葷有素的飯,必須買幾個套餐。第二,重量大,樣數太多,不宜存放,精打細算的武漢人一貫喜歡買新鮮的蔬菜即買即吃;第三,套餐內難免有自己不喜歡的品種。因此針對中百、中商等團購套餐“捆綁銷售”“藉機漲價”的吐槽聲此起彼伏。

  但是,平心而論,中百、中商超市相對於其他渠道的社區團購套餐還是相對便宜,加上多年積攢起來的質量口碑,訂購量還是很大。我就參團訂購了難得一見的、中百超市的豆腐類A套餐和剝皮魚套餐。“團長”說,人數太多,超市忙不過來,可能要過幾天才能送到。

  疫情中心的武漢市出了個這麼火爆的新聞,連帶著“漢罵”“武漢嫂子”都出了名,一些自媒體早已按捺不住,將這段視頻冠之以“十級漢罵”“威武漢罵”“靈魂漢罵”等紛紛轉載、評論,有的還為之配上了英文版,均獲得了很高的點擊量。

一場“漢罵”引起的風波,不妨聽聽公道話

中百超市“緊急通知”

  很快,被罵的中百集團就有了反應,我看到多張微信截圖。有一份落款為運營部的“緊急通知”,內容顯示要求中百超市各中心店即日起,取消所有套餐售賣,嚴禁門店自行制定任何套餐進行售賣等。還有被區委約談、要求整改的消息流出。我等了幾天的菜沒有了,好在我家還有別的準備,但一些等米下鍋的人就慌了神。於是就有人埋怨這位嫂子,你倒是罵爽了,搞得別人沒有飯吃了。

  我反覆聽了這段視頻,這位嫂子說:很多人都來勸阻她,叫她到社區去當個志願者體驗一下,叫她不要傷了幫助者的心。但在她看來,這些人跟中百、跟社區的工作人員“都是一夥的”(原話),是“沆瀣一氣”“一丘之貉”,叫這些人“給勞資滾遠些”,可見對這段漢罵持不同意見的人也不少。但是這些不同的聲音被視頻發佈者剪輯掉了,形成了罵人者理直氣壯、對方啞口無言的“事實”。

  我雖然也抱怨這段時間物價上漲、擔心一些武漢人承受不了,我也不是中百的職工,還曾經投訴過他們,但在此刻,我想說句公道話。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到過,武商、中商、中百是武漢市的三大零售商,也就是說他們的主營業務是零售,是顧客自己去到超市裡挑選、付款後自行帶回家,線上團購並非其所長,也缺乏專業準備和運輸工具。“封城”後人手嚴重不足,超市員工加班加點成為常態。

  為了避免人員聚集導致交叉感染,三大零售商響應政府號令臨時將線下零售緊急改為線上團購,自然一時之間應接不暇。試想一下,每逢節假日超市裡熙熙攘攘的情景,以此類推,數百萬市民的“吃喝用”一股腦地要這些有限的超市人員採購、分揀、稱重與打包並送到各個小區門口,這是多麼大的壓力?因此後來有了中百員工受了委屈,不願再幹的消息。

一場“漢罵”引起的風波,不妨聽聽公道話

  23日晚,我看到了一份中百超市的聲明。坦述了作為“社區型便民小超市業態”,面對大量社區團購訂單的各種實際困難,並解釋了這段漢罵視頻中所涉及的套餐原委——是那位嫂子口口聲聲讚美的、該小區的業委會,根據超市商品種類自行確定的套餐種類,而隔壁小區業委會要求不同略有調整,便有了她劈頭蓋腦罵的“AB陰陽套餐”,從這個角度上說,她冤枉了中百超市的工作人員。

  聲明中還說,“已經取消了套餐配送,居民可以自主選擇需要的物資,然後報給社區,由社區統一安排配送。”也就是說,自此以後,大量的整理購買需求、分揀、稱重與打包任務將會落到社區工作人員、業委會的身上。關於社區工作人員的辛苦,我前文已經寫過,不再贅述。心疼之餘,也為他們能否滿足居民各種需求、能否不再捱罵而擔心。

一場“漢罵”引起的風波,不妨聽聽公道話

關於漢罵的聊天截圖。

  附上朋友發給我的關於這段漢罵的聊天截圖,從另一個方面看看武漢市民對此的看法。

  網絡時代,每個人都是信息的發佈者、參與者,一個不起眼的舉動會因為網絡的作用而放大無數倍。抗疫時期,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切身感受甚至委屈,但罵聲解決不了實質問題,只會增加矛盾、誤解與傷害。

  作為武漢人,我在此提供關於此事的來龍去脈,希望更多的人對此有一個全面的瞭解與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