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城之戀》大齡離婚女告訴你:親情淡薄,可以到什麼程度?

張愛玲擅長寫男女情感故事,她的作品大多呈現出一種悲壯蒼涼之感。正如她在《自己的文章》中所說:“

我不喜歡壯烈,我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

她的代表作《傾城之戀》,儘管在故事的最後一座城的傾倒成全了兩個人的愛情,看似是比較圓滿的結局,但仍然沒有擺脫這一主題

在經典文學作品中,親情一直是不吝筆墨歌頌的對象,父慈母愛,手足之情情深義重。但張愛玲作品中的親情打破了長期以來人們對美好親情的寄託和期待,她冷眼旁觀,寫盡了親情背後人性的醜惡、冷漠和自私。在她的筆下,家庭中沒有愛,父母、子女、手足之間,有的只是斤斤計較與利益算計,她無情地戳穿了人與人之間最殘酷無情的一面,把最溫馨的親情完全世俗化,以自己獨特的視角揭露了家庭之中令人瞠目結舌卻又非常現實的父母、子女之情。


《傾城之戀》大齡離婚女告訴你:親情淡薄,可以到什麼程度?


01剛剛脫離了無愛的婚姻,卻一腳又跳進了無愛的親情生活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中華五千年有太多的詩詞歌頌母親的神聖,在文學作品中,母愛一直是善良、美好、無私的代名詞,我們心中早已形成了“母愛偉大”這一堅定的情感信念,對母親基本形成了“賢妻良母”的價值評判,它是如此得高尚和純潔,容不得半分的褻瀆和嘲諷。

但《傾城之戀》中白老太太徹底顛覆了我們心中母親的美好形象,她自私、無情,在女兒陷入人生困境,需要經濟扶持和情感寄託之時,她並沒有伸出手,而是選擇將她推向更遠的深淵。

故事是以白家得知白流蘇的前夫去世為開端的。白流蘇是一個年近三十的大齡女人,她離過婚,在第一段婚姻中由於不滿前夫性情暴躁、嗜賭成性且對她家暴而離的婚。她是一個逐漸敗落的大戶人家的女兒,儘管與前夫家中門當戶對,但她不顧親人和旁人的反對,執意離開無愛的婚姻,是一個心中有主見,不忍氣吞聲,追求家庭婚姻幸福的女性。

但在舊式社會,一個經濟不獨立的女性很難在男權社會中尋得容忍之地。

離婚後的她帶著從夫家分的離婚財產回到了孃家白公館,孃家成了她困頓時的主要精神依託,但萬萬沒想到的是,剛剛脫離無愛的婚姻生活的她,兜了一圈,自己主動跳進了無愛的親情生活。哥嫂花光了她不菲的離婚財產後便開始處處跟她作對,還想盡辦法把她趕走。面對冷漠無情、自私刻薄的哥嫂,氣憤的白流蘇只好找母親說理。


《傾城之戀》大齡離婚女告訴你:親情淡薄,可以到什麼程度?


白老太太的屋裡沒有燈,她躺在紅木大床上,流蘇來到床邊,哽咽地叫了一聲“媽”,她心裡太多委屈了,哥嫂花了自己那麼多的財產,如今恩將仇報,翻臉不認人,她急需找一個公道的人來評理,以發洩心中的憤怒,撫平心裡的極度不平衡。但沒想到母親說:

“你四嫂就是這樣碎嘴子,你可不能跟她一樣的見識。你知道,各人有各人的難處,你四嫂天生的強要性兒,一向管著家,偏生你四哥不爭氣,狂嫖濫賭,玩出一身病來不算,不該挪了公賬上的錢,害得你四嫂面上無光,只好讓你三嫂當家,心裡咽不下這口氣,著實不舒坦。”


“先兩年,東拼西湊的,賣一次田,還夠兩年吃的。現在可不行了。我年紀大了,說聲走,一撒手就走了,可顧不得你們。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你跟著我,總不是長久之計。倒是回去是正經。領個孩子過活,熬個十幾年,總有你出頭之日。”

白老太太的話一味地避重就輕,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兒子兒媳的立場,而沒有去考慮女兒流蘇的尷尬處境,出身封建家庭的母親對待女兒也是“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的態度,

流蘇從母親那裡根本得不到公道和慰藉,母親在這件事上表現出了異樣的自私和冷漠

但當最後範柳原再次邀請白流蘇去香港時,白老太太說道:“既然是叫你去,你就去罷!”她明知道女兒去香港是給範柳原做情婦,而不是真正發展關係,卻還是義無反顧地將她推了出去。白老太太對於女兒處境的不管不顧、百般推諉,充分暴露了她自私的本質,身處男權社會,只有與兒子保持同一立場,才能維護她在家庭中母親地位的威嚴。

母親的冷漠與自私是如此令人毛骨悚然。

正如孟德維爾所認為的,人不僅在自然狀態下是極端利己的,而且在社會狀態下也是如此。人的各種意向和慾望都是出於人的自愛自利的本性,世界上沒有任何力量可以說服或強迫人放棄這種本能。


《傾城之戀》大齡離婚女告訴你:親情淡薄,可以到什麼程度?


02 一段傾城的熱戀背後,掩藏的是兄嫂對妹妹的壓榨和傾軋

張愛玲筆下的母女關係尚且如此冷漠,手足之情更是異常脆弱。

在得知白流蘇前夫去世的消息時,流蘇的三哥勸她回去戴孝主喪,再領養一個孩子,分些家產,足夠過好後半輩子。在他的這一建議被流蘇義正言辭拒絕後,他憤怒地表示“你生是他家的人,死是他家的鬼,樹高千丈,落葉歸根”,當初流蘇離婚帶回孃家一筆不菲的財產,他和顏悅色地接納了妹妹,而如今財產揮霍完畢,卻嫌棄流蘇在孃家吃軟飯,

人性中自私、冷漠的一面暴露無遺。

刻薄無情的四太太指責流蘇“一嫁到婆家,丈夫就變成了敗家子。回到孃家來,眼見得孃家就要敗光了——天生的掃把星。”而流蘇的三哥更是附和道,“四奶奶這話有理,我們那時候如果沒有讓她入股,絕不至於弄得一塌糊塗。”

哥嫂投資失敗把家產揮霍一空,最後卻將失敗的原因歸咎於流蘇太晦氣,還當面咒罵流蘇“掃把星”,這種見利忘義、絲毫不顧親情的行為不禁讓人大跌眼鏡。沒人會體諒理解這個深陷人生困境的離婚妹妹,沒人為她的未來擔憂,一段傾城的熱戀掩藏的是兄嫂對妹妹的壓榨和傾軋。


《傾城之戀》大齡離婚女告訴你:親情淡薄,可以到什麼程度?


當流蘇與範柳原賭氣分開回到上海後,白公館的人內心活動是怎樣的?

“流蘇勾搭上了範柳原,無非是圖他的錢。真弄到了錢,也不會無聲無臭的回家來了,顯然是沒得到他什麼好處。本來,一個女人上了男人的當,就該死;女人給當給男人上,那更是淫婦;如果一個女人想給當給男人上而失敗了,反而上了人家的當,那是雙料的淫惡,殺了她也還汙了刀。”

在感情中受到傷害急需修復感情創傷的流蘇並沒有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和安慰,相反,白公館的每個人都在等著看她的笑話,沒有比親人之間的自私絕情更摧毀人生的了,冷漠的親情無疑給她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陰霾。

在張愛玲的作品中,最親密的血緣關係仍舊擺脫不了人性惡的一面,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競相爭鬥,互相殘殺。在名利的裹挾下,慾望帶走人性,親情不再溫暖。

《金鎖記》中的曹七巧命運也非常悽慘,她出身於一個窮苦家庭,被貪財的哥嫂做主嫁到了一個官宦子弟家姜家,本來以曹七巧的出身跟姜家門不當戶不對,但姜家兒子是個殘廢,為了金錢,七巧的哥嫂就這樣斷送了妹妹的婚姻和未來。嫁到姜家的女人,無一不是出身有名望的家庭,曹七巧出身寒微,丈夫又不爭氣,自然低人一等,妯娌們厭惡她,小姑子瞧不起她,就先身邊的丫鬟對她背地裡也惡語相向,沒人那她當自己人。作為剛嫁到姜家的兒媳婦,脆弱又無助的她沒有感受到家庭的溫暖,還要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

張愛玲徹底撕破了掩蓋在人性上那一層偽善的面紗,把人性中最殘忍最邪惡的一面剝出一個血淋淋的面目,打破了一切感情神話,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個陰暗的世界:自私、孤獨、愚蠢、冷漠,沒有愛,有的只是人性的殘缺和親情的淪喪。

在金錢和利益的誘惑下,親情不堪一擊,人的本性暴露無遺。這種蒼涼是人性的自私和冷漠,也是人性的扭曲和淪喪。


《傾城之戀》大齡離婚女告訴你:親情淡薄,可以到什麼程度?


03 張愛玲如何對家庭關係中的悲劇處境形成特有的認知?

張愛玲曾經在《我的天才夢》中寫道:“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子,爬滿了蝨子。”這句話多多少少透露出張愛玲對人生的悲劇認識:生命本身是美的,但又充滿著被叮咬的困擾,伴隨著痛苦與折磨。所以,她的小說中處處表現著生命的虛無、偽善與冷漠

沒有自身對生命悲劇性的感知,沒有對人性敏銳的洞察與理解,沒有跌宕起伏的情感體驗,當然就體悟不了世事的蒼涼與浮華。

作為小說家,張愛玲是如何對現實的悲劇處境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認知的?

第一, 自身破碎的親情觀。張愛玲父親是封建遺少,到他這一代家道中落,他吸食鴉片,娶姨太太。張愛玲母親個性十足,追求自由與解放,張愛玲四歲那年她母親就出國留學了,留學歸國後因為夫妻感情不和離了婚。張愛玲從小就在父親、姨太太的夾縫中生存,她一直沉浸在陰鬱、沉悶的家庭氛圍中。

她渴望得到母愛與父愛,但父母的分開,變態的環境和過早的獨立,讓她對人性中的冷漠、自私和無情形成了一種敏銳的覺察與體驗。

她對於父母是有著複雜的情感,童年早期家庭的溫馨,和之後家庭的破裂,無疑對她來說是痛徹心扉的經歷,這種痛是刻骨銘心的,也令她能夠更加清醒地感知這個世界的人情冷暖與世態炎涼。


《傾城之戀》大齡離婚女告訴你:親情淡薄,可以到什麼程度?

當被問到一個作家最好的早期訓練是什麼時,海明威回答說,“是一個不愉快的童年。”

“幸福的人從不幻想,只有感到不幸福的人才幻想,未能滿足的願望,是幻想產生的動力。”弗洛伊德曾經如是說。

由此可見,一個人的童年經歷會直接影響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進而影響他的寫作風格。《傾城之戀》中母親、兄嫂和妹妹之間流露出的自私,是因為張愛玲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就曾經感受過這種冷漠,她把自己感知到的人情冷暖統統融入進了小說中,把自己的傳奇經歷滲入了作品中,正是這樣的經歷影響了她的思維和觀念。

第二, 傳統家庭倫理的影響。“男尊女卑”“長幼有序”是傳統家庭倫理的兩個重要原則,這也極大地傷害了手足之間親密無間的親情關係。作為兄長,地位本身就比作為女性的姐妹高,身為妹妹,只能聽候父母或者兄長的意思出嫁,而一旦嫁人,變成了“潑出去的水”。

因此,白流蘇的兄嫂不惜出賣妹妹的未來,利用迂腐的倫理觀念試圖主宰流蘇的婚姻生活。白流蘇回到前夫家,對她哥嫂而言是一種隱形的交易,未來還可能從妹妹有錢的富家獲得物質上的收益。張愛玲冷眼旁觀似地將這一層虛偽的親情面紗揭開了,她就是要把人性中的醜惡揭露出來,讓麻木無知的人看到現實的真相。


《傾城之戀》大齡離婚女告訴你:親情淡薄,可以到什麼程度?

正如她所說,“生命是殘酷的。看到我們縮小又縮小的願望,我總覺得有無限的慘傷,”由此可看出她已經看穿了人性和人生的真相,也意識到了人類的渺小和脆弱。因此,她把親情中的冷漠融入到了作品中,在形形色色的故事中找到了發洩內心對親情不滿的出口。

04 《傾城之戀》中的家庭倫理觀對現代社會有什麼啟示?

家,有父母的慈愛、手足的陪伴,是幸福和快樂的。對於中國人來說,家有著更多意義。它是一個遮風擋雨的港口,也是一個人治癒創傷的醫院,每個人都希望家是我們勞累時休息的驛站,是我們在外面傷痕累累時自愈的歸宿。

張愛玲的小說不僅向我們揭露了當時社會家庭倫理的失常,也透露出了她以愛為原則的家庭倫理觀。

  • 親子關係

張愛玲小說中父母對子女的愛大多是專橫的愛

這樣的愛是父母完全佔有著子女,把子女當做自己的私有財產,子女禁錮在牢籠之中,失去了追求人生自由的權利。這在封建社會也很常見,包辦式婚姻就是最好的例證。在當今社會,這是萬萬不可的。

人們常說,家庭往往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子做人,是家庭教育的核心。父母的言行舉止會對子女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只有品行高尚的父母,才能教育出行為高尚的子女。有很多父母,前半生為了父母,後半生為了孩子,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更令人感到悲哀的是,這一直被當做一種美德,一代一代傳遞下去。但其實,每一代人都能對自己負責,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順,也是對子女最好的示範。

正如紀伯倫的那首詩: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也如歌德所說:“我們體貼老人,要像對待孩子一樣。”


《傾城之戀》大齡離婚女告訴你:親情淡薄,可以到什麼程度?


  • 婚姻關係

張愛玲的小說聚焦於

女性的命運塑造了一系列身處時代悲劇的女性形象,她們極少追求個人價值,沒有自我,也很少擁有浪漫的愛情。她們是“女結婚員”,為了生存而結婚,愛情不是她們婚姻的必須,如果兩者背道而馳,也會孤注一擲,因為金錢和利益才是她們婚姻的第一要義。

然而,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正像《傾城之戀》中所言,“結婚若是為了維持生計,那麼婚姻就是長期賣淫。”沒有愛情的婚姻搖搖欲墜,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才更可靠與牢固。事實證明,很多夫妻在婚後生活中能不能和睦相處,同他們之間有沒有真摯的愛有著極大的關係。

在家庭關係中,夫妻關係是第一位的。知名心理學家曾奇峰曾說過夫妻關係是家庭的“定海神針”,恩愛的夫妻關係會讓家庭堅若磐石。

現代社會已經基本實現了自由平等,雙方的結合完全可以把愛情當做結婚的先決條件,如果男女的婚姻是以真誠的愛為基礎的,那麼他們就足夠能克服婚姻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困難與衝突。


《傾城之戀》大齡離婚女告訴你:親情淡薄,可以到什麼程度?


  • 手足關係

張愛玲筆下的兄弟姐妹情均非常冷漠,她對這樣的家庭關係非常厭惡,一次次將兄弟姐妹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揭露了出來,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她對手足之情的渴望。如果家庭靠物質契約來維繫,手足之情只會越來越淡薄。

兄弟姐妹不應該以滿足自己的私慾來互相剝削和傾軋,這與人性是背道而馳的

然而,即使在當今的社會關係中,兄弟之間也經常會發生因為家庭利益分配不均而導致的衝突和矛盾,嚴重的還會大打出手,手足之情全部拋到腦後,甚至變成勢不兩立的仇人。

每個人都應該用真心來維繫與親人之間的感情,兄弟姐妹更應該如此,有為親人甘於奉獻的倫理精神,才不至於在利益面前迷失了頭腦,丟失了本心。兄弟姐妹整天一起相處,會因為性格不同、利益分配不均、父母的偏袒而產生諸多矛盾。但無論遇到什麼衝突,都應該多謙讓,互體諒,尤其是涉及自己利益的時候。多一份理解,就少一份矛盾。

小結

張愛玲小說的主題是蒼涼,小說中的人物不管是相互試探的戀人,還是骨肉相連的母女情,抑或是血濃於水的手足之情,即便沒有相互背棄,也至少是互相算計,他們之間沒有信任,也因而沒有安全感。妹妹可以是兄嫂發不義之財的工具,姐姐是自己為了爭奪愛情可以犧牲的籌碼,有的是無盡的猜疑,多得是寫不完的家庭悲劇。

張愛玲的小說處處都在警醒我們要珍惜愛情、親情,孝順父母,教子做人,兄弟之間互幫互助,與親人之間相處的一個基本準則是尊重對方的意願,不能強迫對方以人格來換取私慾。


《傾城之戀》大齡離婚女告訴你:親情淡薄,可以到什麼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