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教育心理學》教父母學習如何正確引導孩子


《兒童教育心理學》教父母學習如何正確引導孩子


在我的諮詢工作中 越來越多父母帶著自己的問題孩子來求助。

要知道,父母帶孩子來求助的時候往往是無能為力的時候。面對孩子的不正常行為,父母是苦不堪言。很多父母特別是媽媽說到孩子失聲痛哭。

很多父母現在對孩子的教育孩子的心理健康越來越重視了,參加各種父母課堂,親子課,看各種心理學的書,但是好像效果甚微,很多父母越學越焦慮,通過學習更加善於發現問題而變得緊盯孩子的問題不放,造成親子關係越來越緊張。

而父母的困惑就在於不知道如何正確引導兒童。兒童與成人一樣都可以歸結為自我認知和自我引導兩個部分。不同的是成人有自我引導的能力,而兒童沒有,兒童需要大人的引導。對成人來說,要了解自己的喜怒哀樂都已經很難,要了解兒童並給孩子正確引導就更難。

因此學習 瞭解兒童的個體發展規律,有助於幫助家長 用正確的心態 正確的眼光理解兒童,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兒童。

《兒童教育心理學》是著名的個體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 阿德勒關於兒童心理發展 性格 與人格的養成的一本著作。

阿德勒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與弗洛伊德 榮格並稱為20世紀三大心理學家。

很多心理學流派如正面管教 父母效能訓練都受阿德勒教育的影響。


《兒童教育心理學》教父母學習如何正確引導孩子


我們經常聽到大人說 小孩子懂什麼?當我們瞭解心理學之後才明白兒童的心理比成人更加豐富,情感比成人更加細膩,思想更具想象力。

成人經常自以為是導致習慣性的忽略兒童誤讀兒童的行為 以至於兒童在得不到正確的理解和引導而產生行為偏差,成為家長學校 社會頭疼的問題孩子。

瞭解孩子的前提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整體人格,一個人的人格是穩定的相對持久的,人格具有統一性和整體性。

當下為什麼各種心理學流派盛行而根源問題得不到解決,原因就在於人們學習 理解的片面性導致。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兒童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如果我們想要更好的瞭解兒童,一定要從兒童的整體考慮,整體包含影響兒童生活的全部要素。

兒童的每個行為都反映了他的全部生活和整體人格。如果我們不能瞭解影響行為背後的原因,就沒有辦法正確解讀,也無法瞭解兒童行為的含義。

一個孩子啃指甲,我們僅僅簡單的制止行為是不夠的,影響孩子啃指甲的原因沒有解決,限制這個行為會加重孩子的焦慮,並導致兒童錯誤行為更加隱蔽性。

比如孩子為什麼懶惰?孩子為什麼愛撒謊?如果我們認為孩子是故意的,那就錯了,孩子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樣,懲罰只會讓孩子更加茫然不知所措。

孩子表現出來的行為與他們內心的需求有關。這就是人格的一致性 我需要通過行為得到我應該得到的。

孩子的認知沒有對錯的概念,他們只從自身需求出發,他們沒有能力客觀的看待事實。因此當他們在個體發展過程受阻時就會採用問題的方式解決。比如上課喜歡搗亂的孩子,多數因為他們感覺被忽略而採取的求關注的方式。

當兒童對新情況沒有任何心理準備,也沒有人對他進行指導,他只能孤軍奮戰,這是敵意才會出現。


《兒童教育心理學》教父母學習如何正確引導孩子


第二,兒童都有對卓越和成功的追求

除了人格統一性,人類天性中最重要的一項心理內容是追求卓越和成功。

追求卓越和成功是每個人的內驅力,針對這樣的心理狀態,人們更關注兒童表面的成功,只關注結果,而忽略對優秀品質的培養。

在家長的期待以及功利化教育的引導下出現很多進取心過度的兒童。也出現多次挫敗而產生怯懦 破環性行為的兒童。

進取心過度的兒童雖然成績很好,往往嫉妒心強,不能允許被人超越,野心勃勃,不包容自私等不利健康發展的心理。

而另一類兒童則正好相反,通常他們會採取消極行為來證明自己的能力。

因此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要注重優秀品質的培養 勇敢 堅持 和自信。這些優秀的品質不是靠要求而來的,而是要關注兒童內在的平衡,讓孩子經常體驗到成功的體驗,多參加集體活動,在活動中體驗失敗挫折引導孩子學會處理問題的能力。

第三,兒童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追求卓越與自卑如影隨形,就像孿生姐妹。因為個體存在自卑感而產生追求卓越的動力,希望通過獲得成就感消除自卑。

正常的自卑並不影響我們的生活,除非自卑感嚴重阻礙個體發展。自卑感嚴重就變成自卑情結,自卑情結是不正常的心理狀態,自卑情結導致兒童產生不良行為。

不良行為有口吃,大小便失控,這些行為對孩子來說都是自我保護。通過不良行為獲得他人的關注。


《兒童教育心理學》教父母學習如何正確引導孩子


兒童追求卓越的錯誤方向有哪些?

第一,懶惰行為

人們總指責懶惰的孩子不求上進,而事實上並非如此。

懶惰的孩子渴望成功,但是害怕失敗。懶惰有很多好處,雖然沒有什麼成就,但是也不用擔心別人期待因為失敗而對自己產生失望。懶惰的孩子不努力,看起來漫不經心,非常懶散,反而因為懶散得到更多的關注,因為父母需要時時監督,要知道多少孩子渴望被關注,哪怕是壞的關注。這樣我們就理解孩子為什麼懶惰了。

懶惰為缺乏自信的兒童築起一道屏障,也成為逃避問題的藉口。

第二,口吃行為

語言是兒童追求卓越方向的體現,他必須通過語言來取悅家人或者滿足自己的日常需求。

有交往意識的孩子比逃避社交的孩子更容易說話。

過度溺愛的兒童再開口說話之前就已經得到滿足,因此不需要講話,因為沒有需要說話的環境。過度溺愛的孩子內心都比較脆弱,當外界不能滿足家庭給予的環境就會自信心受挫。

兒童長大後基本不會口吃,只有小部分兒童需要治療。口吃的孩子比較急躁。

急躁和軟弱一樣都是追求卓越的表現

言語羞辱和奚落會讓兒童更加怯懦

不斷強化 你很笨等負面信息會讓孩子更加深信不疑自己就是笨孩子


不良行為兒童普遍充滿敵意,心懷怨恨。

心懷怨恨的兒童

普遍缺乏戰勝困難的勇氣。

他們喜歡對弱者壓迫。

他們喜歡交往比自己更糟糕的人。

他們需要別人對自己言聽計從。


《兒童教育心理學》教父母學習如何正確引導孩子


我們必須重視外部環境對兒童會產生影響

第一,家庭經濟狀況會影響孩子的心理

經濟狀況差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狀態及別人對父母的態度,從而導致兒童的自卑。

經濟條件差突然變的富有的家庭也容易出現教育問題。因為很多這樣的家庭沒有準備好如何支配財富,因為富有,父母很容易過度溺愛孩子,無底線的滿足孩子,這就是新富家庭出現問題孩子的原因。

第二,疾病是滋生心理問題的危險角落。

很多孩子會通過生病獲益,獲得額外的關注。

有時孩子生病會讓充滿戰爭的家庭暫時休戰。

先天生理缺陷會讓孩子產生自卑情結。

我們需要重視孩子生病所產生的心理,不要讓童年的疾病對孩子產生重大心理影響。

第三,家庭環境形象兒童社會意識的發展

家庭環境對孩子成長非常重要,缺乏人際交往的家庭兒童很難建立社會關係。家庭環境不穩定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缺乏信任感,例如父母離婚 、經常吵架 、父母脾氣暴躁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

父母需要儘可能最大化給孩子穩定可靠的安全環境。

除了外部環境,父母還要多給孩子面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兒童教育心理學》教父母學習如何正確引導孩子


對孩子來說,重要的是父母的態度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不要因為遇到問題而輕易氣餒,不能因為付出努力而沒有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而絕望。父母的信心和耐心對孩子尤為重要。父母通過生活的真實互動告訴孩子遇到困難如何面對和克服,以此激發他們的潛能。

用理解的眼光看待分析行為倒退的兒童

當我們發現孩子出現異常行為,首先需要尋找異常行為背後的原因而不是簡單粗暴的懲罰。孩子突然連續尿床是不是家裡增加新成員讓他感覺自己被忽略?及時給孩子關注安撫並引導孩子接納新成員,打消顧慮異常行為就會消失。

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

父母與孩子建立非暴力合作關係 :不武斷 、不批評、 不指責。

教育建立在尊重人格的前提下。

很多父母習慣靠打罵教育孩子,喜歡用尖酸刻薄的言語和表情羞辱挫傷孩子的自信心。

如果想要重塑孩子的人格,父母必須要做出改變。


《兒童教育心理學》教父母學習如何正確引導孩子


結束語

孩子是未來的希望,是國家的棟樑,孩子由我們而生但是不屬於我們。我們對孩子的愛是讓他們走向獨立。

蘇格拉底說過:人最難認識的就是自己。孩子是我們的一面鏡子,通過孩子的行為作為了解自己的途徑,和孩子一起成長。

我們要對孩子有耐心,更要對自己有耐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