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怎麼養殖好?

用戶1260026873766


蘑菇的季節性生產日程 我國農戶栽培蘑菇大都在自然條件下進行,受自然氣候的影響較大,因而需要根據蘑菇的溫度特性確定適宜的栽培季節。蘑菇栽培程序各地基本相似,但因氣候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栽培生產的時間安排各地並不一樣,大致如下:

南方地區:產菇期是連續的,採收期一般從11月中下旬到翌年4月中旬,採收期大約140天左右,可採6潮菇。通常以春節為界,節前為前期菇,節後為後期菇。

長江流域:產菇期受季節性氣候的影響,在冬季低溫階段停止出菇,產菇期分為秋菇期和春菇期二個階段。秋菇期一般從10月上中旬開始,至12月中旬前後結束,採收期60天左右,可採菇4-5潮;春菇期從翌年3月中旬開始,至5月結束,採收期60天左右,可採菇2-3潮。

北方產區:華北產區如山東、河南、河北等省,蘑菇堆肥的堆制發酵一般在8月中下旬進行;播種時間多安排在9月上旬,此期棚內溫度易控制在25-20℃,適合蘑菇菌絲生長;發菌及覆土一個月後,氣溫下降到20℃以下,利於子實體形成。因而華北的蘑菇出菇期適宜安排在秋天(10-11月)與春天(4-5月),冬天氣溫在5℃以下為休眠期。一般9月初播種,秋菇高峰在11月,佔總產量的70%;12月至翌年3月因低溫而不出菇;春菇高峰在4月,到5月中下旬出菇結束。

以華北地區雙孢菇生產日程為參考:

日期 程序

7月底前 備料建棚

8月5日 秸稈預溼

8月8日 堆肥

8月14日 一翻

8月20日 二翻

8月25日 三翻

8月29日-9月5日 後發酵

9月6日 播種

9月7-27日 發菌

9月28-30日 覆土

10月1-20日 出菇前管理

10月下旬-12月 秋菇期管理

1月-3月 度冬管理

3月下旬-5月底 春菇期管理

一:如何種植蘑菇

現在由於食用菌種植的經濟效益較好,從事生產的農戶越來越多。究竟怎樣才能種植好食用菌,記者採訪了有關農業專家。

食用菌是知識密集和勞動密集相結合的產業,是三分栽培七分管理,要用科學的態度來指導發展食用菌,沒有成熟、過硬的技術,想達到理想的經濟效益肯定不行。那麼,怎樣才能提高食用菌的經濟效益,降低市場風險。

一是選擇營養價值高、無黴爛的原料作為栽培食用菌的營養料。

二是適時栽培。如果夏季栽培秋冬季品種肯定不行,冬季栽培夏季品種同樣不行,遲栽也不行。

三是選擇優質、高產的菌種。俗話說“好種出好苗”,沒有好的菌種就達不到好的產量。

四是提高產品質量。做到適時採摘。食用菌生長分為前期、中期、後期三個時期,後期大量的孢子已經分生、老化,重量和品質都會下降。據瞭解,市場上最常見的平菇,大部分採收都在後期,同時有些從事食用菌銷售的商販還加些水,但消費者對此不清楚,買回去後烹飪,出現大量的水,一點鮮味也沒有,逐漸地消費者對這種產品就不再購買。還要注意增加室內通風和溼度,創造適合食用菌生長的環境。

發展一個產品要了解和掌握其市場信息,不能憑空想象。要了解市場上哪一種品種今年會走俏,哪一種品種適合在當地銷售,投入有多大、產生的效益如何、技術能不能接受等。靠“自產自銷”的思路來發展食用菌是不行的,可以考慮找一家有實力、技術過硬、信譽度好、可靠的單位與其聯手或簽約合同,生產出來的產品由單位來銷售。必須採取公司加基地帶農戶的發展方式來發展食用菌,由公司提供技術、新品種和市場,通過基地來生產,跟銷售方簽訂合同,帶動農民一家一戶生產,才能把食用菌生產風險降到最低

如何用牛糞種植蘑菇,及如何發酵,及如何選種子?

答:雙孢蘑菇牛糞、鋸末堆料發酵制種

傳統的雙孢菇制種技術成本高,成功率偏低,菌絲不易長到瓶底,水分不易控制,菌種易老化2000年夏季,我們採用了牛糞、鋸末堆料發酵技術進行雙孢菇制種,制母種的成功率達99.9%,制原種的成功率達98.1%.制栽培種的成功率93.2%。

制種方法如下: 牛糞、鋸末的發酵 選未變質的鋸末,過篩後在陽光下暴曬2~3天。曬時要攤勻、曬透。然後貯存備用。將牛糞曬乾、打碎後備用。另外,備足碳酸氫銨、磷酸二氫鉀、生石灰、輕質碳酸鈣等輔料。將牛糞、鋸末,按體積比1:1的比例混合。同時,加入牛糞和鋸末總重量0.3%的碳酸氫銨、2%的磷酸二氫鉀、約2%的生石灰(生石灰的加入量,根據其質量而定,要求混合均勻後,pH值為7.5~8)、2%的輕質碳酸鈣。混合均勻後加水,使水分含量達68%~70%。然後建高1米、寬1.2米,長度不限的料堆。建好堆後插入溫度計。當溫度上升到75℃左右時進行第一次翻堆(時間約為10 天)。每次翻堆前,給料堆表面噴少量的石灰水,在發酵過程中,若發現料堆的中下部有變黑的趨勢,可用木棍適當打孔通氣。一般翻堆4~5次,時間間隔為10、9、8、7天。若時間來不及,可翻堆3次。發酵完後曬乾備用,發酵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與處理辦法:

(1)料堆不升溫或升溫緩慢。鋸末發酵不如秸稈升溫快,若發現升溫較慢,可適當加入碳酸氫銨,調節碳氮比,促其升溫。若溫度能升到60℃以上,則不必調節。

(2)料堆中下部變成黑褐色,有異味。這種現象是由缺氧引起的,原因是料堆堆得過大或過實,應抓緊翻堆,翻堆後打孔通氣。配製培養基 將麥粒煮透後,加入麥粒體積1/4左右的鋸末發酵料,然後加人生石灰,將pH值調至7.5~8。按幹麥粒的重量,加人1%~2%的輕質碳酸鈣,拌勻後裝瓶。鋸末料必須細碎,不能有大塊,防止因塊內幹心而導致滅菌不徹底裝瓶時要將料充分混合。裝瓶時瓶子要放正,不能過度傾斜。否則,裝瓶後麥粒偏向一側,鋸末偏向一側,裝料後接入菌種。

雞腿菇菌種的製作方法

栽培用袋以寬25-30釐米,長45釐米為好。裝袋接種操作與平菇菌袋的製作方法相同,採取三層料接四層菌種,接種量為10-15%。接種完畢後,在袋兩端及菌種周圍用針扎孔進行微孔發菌。

待料袋發滿菌後,再維護約7天令其進行生理轉化,便可進行栽培。操作方法:在棚內挖南北向畦式溝,同畦式直播栽培方式;將菌袋脫去塑料膜,或直立或橫臥放於畦內,間隔5釐米,將處理後的土填埋其上,厚約3-5釐米,清水噴至覆土最大持水量,即飽和狀態但無積水。蓋塑膜靜置,如條件合適,約7天既可見覆土上長出雞腿菇菌絲。

菌種的製作方法

菌種是生產的根本,制種是食用菌生產中的基本環節。食用菌栽培,其成敗與否以及產量高低,質量好壞,都與菌種質量優劣有關。優質高產的菌種,不但生長迅速,而且抗雜菌性強,生產週期短,產量高。現將自己制種方法介紹如下:

1、母種的製作

生產上用的母種,不管是從外地引進的,還是自己分離的菌種,對母種的轉接一般應控制在三代以內,且菌齡要適宜。優質母種的特徵:菌絲潔白、濃密、粗壯、生長整齊,不產生色素,氣生菌絲少,有菇香味。

1.1 母種培養基配方 馬鈴薯200克,葡萄糖20克,瓊脂ZO克,磷酸二氫鉀1克,硫酸鎂0.50克,水1000毫升 PH值 5.50~6.50。

1.2 培養基的製備

選擇未發芽、無病害、不發青的新鮮馬鈴薯洗淨去皮,稱取200克,切成小塊,裝入燒杯(量杯)中,o入清水1000毫升,加熱煮沸維持20~30分鐘,至馬鈴薯酥而不爛為度,加熱過程中稍加攪拌,然後用3層紗布過濾,取其濾液,補水至1000毫升,在馬鈴薯汁液中加入瓊脂,繼續加熱攪拌至瓊脂完全溶化,最後加入葡萄糖、磷酸二氫鉀、硫酸鎂,加水補至10 0 0毫升,用PH試紙測定並調節PH值。在正常操作的情況下PH值常在要求範圍內,常可忽略測定。分裝在試管中,高度為試管高度的1/8~1/5,加棉塞,包紮,放在高壓鍋內滅菌,指針指到 0.0 4 M PA時排放冷空氣,再升壓到0.105MpA維持30分鐘,自然降溫到60℃左右出鍋,擺成斜面。

1.3 接種培養

按常規法接種後將母种放入培養室內,溫度23~25℃,空氣相對溼度 65%左右培養7~10天,菌絲長滿培養基斜面,即可用來接原種。

2、原種的製作

制種原料的選擇和配製對菌種生產的質量和使用效果有著直接的關係,常用的原料有小麥(玉米X棉籽殼等。

2.1 原種配方

2.1.1:小麥(玉米):95%;石膏粉:2O% 過磷酸鈣:2O%;尿素:0.50%;白糖:0.50%;pH值:5.50~6.50。

2.1.2 籽殼:87%;麩皮:10%;蔗糖白糖:0.50%;石膏粉:1%;過磷酸鈣:1%;尿素:0.50%;加水120%~130%。

2.2 培養基的製備

2.2.1 將JJ、麥(玉米)篩檢乾淨,稱量,置清水中浸泡2小時,再放入開水中邊煮邊攪動,隨時檢查煮的程度,特別是煮到15分鐘後更要勤檢查,待麥粒(玉米)無白心,熟而不爛(不能開花)時立即撈出,放在尼龍布或乾淨的水泥地上晾曬。見麥粒(玉米)表面沒有多餘的水分時,加入石膏粉、過磷酸鈣等,攪拌均勻,裝瓶(用500克的罐頭瓶或酒瓶X瓶加兩層報紙,上覆1張耐高溫的塑料,用橡皮圈(自行車廢內胎剪成,每條約可剪 400個)滅菌時要求壓力在 0.105MpA,維持2~3時,滅菌時應注意排冷空氣的時間,注意不要超壓,滅菌時間一定要精確。

2.2.2 先稱取原料,將白糖、石膏粉、尿素、過磷酸鈣等先溶化,製成母液,按大約所需水稀釋c然後將棉籽殼拌溼,堆放2~3小時,攪拌加麩皮,拌勻,用手緊捏培養料,以指縫中有水外滲而不往下滴為適宜。裝瓶時稍壓實,加塞及高壓的方法同上。

2.2.3 接種培養:A菌的培養基出鍋冷卻至室溫時進行接種,每隻試管可接5~6瓶原種。培養條件同母種,一般經20~25天即可長滿瓶子。注意:酒瓶培養到10~12天需搖瓶,然後再培養。優質原種的特徵是菌絲潔白、整齊,瓶壁及表面佈滿菌絲,有菇香味。

3、栽培種的製作

3.1 培養基製備及配方 同制原種。

3.2 接種培養 首先用75%酒精或3%來蘇兒擦手及原種瓶外消毒,然後用消毒的接種鏟(鋤*翻鬆原種,在接種箱內(超淨工作臺上)的酒精燈火焰上方倒少許原種於滅菌的瓶料中,每瓶原種接20~25瓶,培養條件同原種。一般20~25天即可長滿,長滿後應立即播種。若暫時不用,可在10~14攝氏度下乾燥保存,時間不超過10天;2~4 攝氏度時保存不超過20天。經低溫保存的栽培種,在使用前將菌種放在常溫下恢復1~2天。

4、小結:採用上述制種方法有如下優點

4.1使用麥粒(玉米)菌種:製作方法簡便、省工、菌種質量好,培養時搖瓶1~2次,菌絲與麥粒混合均勻,上下菌絲生長一致。

4.2 用棉籽殼作原料成本低:每500克棉籽殼約可裝5瓶,生長快,菌種質量好。與麥粒相比,操作略麻煩,在原種擴栽培種時,須藉助接種鏟(鋤)才能完成。

4.3 菌種生產週期短:一般從分離母種到栽培種製成只需50~55天。

4.4 菌用種量省:一般1瓶栽培種可接種23~50釐米規格的5~6袋。

4.5 發菌快:在栽培種袋中一般經過35~50天即可長滿全線。

食用菌蘑菇種植技術. 室內栽培蘑菇,要求一定的設施,如房屋、床架等。在種植過程中,培養料和土粒的搬運又大大增加了菇農的種植成本和大量人工,並且菇房由於年年種菇,房間內雜菌、害蟲的密度增大,消毒滅蟲工作稍有疏忽,會造成蘑菇減產,質量降低。近年來,國家加強了對土地的管理,要大規模發展食用菌,建設標準化的蘑菇房將會遇到較大困難。因此,將蘑菇種植由室內向室外發展成了今後大規模種植蘑菇的方向。重慶沙坪壩區蘑菇生產基地的菇農,在專家的技術指導下,成功地在閒置的冬季稻田種植,其產量達到每平方米7~9千克,而且設施簡單,成本低,病蟲害少,降低了勞動強度和用工量。種植蘑菇後的菌渣,就地處理,又成為稻田的有機農家肥,創造了良好生態農業模式,取得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

其栽培措施是:

1.選地搭棚 稻田種菇是利用水稻收穫後閒置的冬水田來種植蘑菇。當水稻在散籽後,排幹稻田水,開始整地作廂有:2溝3廂式,中廂1.5米,邊廂1米,廂溝寬0.3米,深0.3米,長度10~15米;3溝兩廂式,廂寬1.5米,溝寬0.3米。作廂時,將溝中的田地挖出,壘在廂邊上,形成土埂,用以擋住培養料。廂溝又作操作人員的走道和排水之用。在廂面上搭建人字棚,人字棚中部用竹或木棒支撐成棚的中部立柱,高2.4米。立柱之間用大竹竿連接成頂梁。用地膜覆蓋頂梁,拉直兩邊成自然的三角形。再用稀薄的稻麥草用重型夾成大毛扇靠放在頂樑上,起到遮光的效果。也可用黑色的塑料膜,經過頂梁後,兩邊拉伸形成人字三角棚,而不使用毛扇遮光。人字棚的兩頭,用草簾遮光。棚外應做好四周的排水溝。

2.培養料的發酵 培養料的配方與室內種菇相同。可採用一次發酵法和二次發酵法。室外二次發酵法不用燃料加溫,而是利用初秋的自然高溫來達到二次發酵的效果,降低了生產成本。方法是用磚、石做墊墩,高約20釐米。在熱墩上放置木棒,木棒上放置竹片,尤如一個床架,做成寬1.5米,長不定的基座。把經過前發酵的料堆,調水至用手捏料有5~6滴水,再用石灰粉調pH值到7.8~8。然後將培養堆在基座上,預置木棒或竹成通氣孔。料堆成高0.8~1米,通氣孔作成丁字形,當料堆好後,抽出木棒或竹子,就自然成空洞,作料內空氣交換之通道。用0.5%敵敵畏或三氯殺蟎醇噴霧料堆表面殺蟲。再在料堆四周用竹搭成一個簡易的框架,離料堆20釐米左右,防止塑料薄膜直貼到培養料上影響發酵。最後罩上薄膜。料堆在薄膜嚴密封閉中,充分利用白天的陽光增溫,加上料堆中積累的發酵熱,使料堆溫度迅速上升到62℃以上。當高溫結束後,每天降溫1~2℃,通風3~4次,每次30分鐘。控溫在50℃左右,6~7天發酵結束,最後將溫度降到45℃以下時,就可把料搬進人字棚。

3.鋪料與播種 在料進棚前兩天,用0.5%的敵敵畏對栽培床進行全部噴霧殺蟲,作好培養料進棚的準備。 培養料進棚鋪在床面時,料含水量掌握在63%~65%,用手捏有1滴水為宜,料pH值7~7.5,無氨味。鋪料厚度在13~17釐米,邊鋪邊拌,力度均勻。料鋪好後,應用溫度計測定料溫,若料溫在28℃以下是老謀深算可以播種。播種多使用班次粒種,每瓶種可播0.7~0.8平方米。播前操作人員將手、工具和菌種瓶用0.1%的高錳酸鉀消毒。播種時,用菌種的2/3撒於培養料的表面,然後用手翻拌到料的踣,再將餘下1/3的種撒於料面,並用乾淨木板輕輕壓實。

4.發菌及出菇管理 播種後的3天內,緊閉人字棚,棚兩頭用草簾遮嚴,保溫保溼,以促使菌種萌發和吃料。3天后,晚上可以適當掀開棚兩頭,通風換氣。15天后,料內菌絲基本長滿,就可以覆土了。覆土採用溼土拌礱糠。分次將粗土、細土均勻覆蓋在料面上。當菌絲長上土縫時,開始噴一次重水,促使蘑菇迅速長大,在整個了菇期間,對水分管理,採用輕噴勤噴,保持覆土溼度即可。開春後,氣溫上升,注意增加噴水量,力爭多出春菇,4月份整個稻田種菇結束,就可以拆去人字棚,菌渣撒入稻田,667平方米地的菌渣可撒2700~3300平方米地。菌渣是很好的有機肥料,可增加稻穀產量,減少了化肥的施用量。稻田種菇,是一項開發稻田資源,引導農民致富的好途徑。

香菇種植技術 一、概述

香菇是我國特產之一, 多年一直出口,我國香菇產量1999年已達100多萬噸,居世

界第一。香菇也是世界性消費的菇類。我國香菇多以幹品銷售,近年也有一定鮮品出口。

二、栽培方式、工藝和品種類型

1.栽培方式和工藝

香菇有段木栽培、人造菇木栽培和地栽三大基本方式,隨著代料栽培技術的不斷完

善和人們保護森林意識的增強,近幾年段木栽培已經很少,我國香菇主要來自代料栽培,

其基本工藝為配料一分袋一滅菌一接種一發菌一出菇。

2.栽培委節

主要有春栽和秋栽兩大季節,有早春播種春末夏出,春播夏出,春播秋冬出,秋播

冬春出這樣幾大生產運作方式。

3.品種類型

香菇品種繁多,可按需要劃分品種類型,可按栽培基質劃分、按出菇早晚劃分、按

銷售型式劃分、按大小劃分、按出菇溫度劃分等。

①按栽培法劃分。香菇可段木栽培,可代料栽培,代料又分為若干類型,為木屑、

蔗渣、玉米芯、稻草等。因此,可劃分為段木種、木屑種(代料種)草料種、菌草種、段

木代料兩用種等五大類型。

②按出菇早晚劃分。按此劃分可分為早生種(接種後70(D80天出菇) 、遲生種(接種

後120天以上出菇)。 ③按適宜的產品型式。這主要分為幹銷種和鮮銷種,幹銷種相對

菇質緊密,含水量低,出幹率高,適於乾製;鮮銷種則菇質較疏鬆,含水量較高。

④按大小劃分。可分為大葉種、中大葉種、小葉種三大類。前者菌蓋多在5-15釐米,

後者4-6釐米,居二者大小之中的為中大葉種。

⑤按出菇溫度劃分。可分為低溫種、中溫種、高溫種、廣溫種4類。

低溫種:出菇的中心溫度大致為5-15℃。

中溫種:出菇的中心溫度大致為10-20℃

高溫種:出菇的中心溫度大致為15-25℃。

廣溫種: 出菇溫度範圍較廣,在5-28℃,但以10-20℃出菇最高,品質最好。栽培

者要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選擇適當品種。

三、代料栽培的主要品種

近年我國代料栽培香菇已佔

總產量的90%以上,段木栽培已是一種限制生產的栽培

方式,因此,本文不再對段木種和栽培技術進行介紹,而只介紹代料栽培的品種。為了

便於栽培者瞭解品種及其合理使用,本文以栽培季節介紹品種。

1.春栽遲生品種

目前,代料香菇應用的主要有241(D4、慶元9015(花菇939)、花菇135三個菌株。

(1)名稱、來源和基本性狀

①241(D4241(D4香菇菌株是我國第一個大量應用於代料栽培香菇的春栽遲生型品種,

從1988年始至今累計應用量約25億袋以上。該品種由浙江省慶元縣食用菌研究所吳克甸

主持選育成功。是浙江省法定推廣品種。241(D4菌株系從段直木 241菌株的子實體分離

獲得的自然變異新菌株。其子實體大葉型,朵型園整,肉厚,菌蓋真徑6 (D10釐米,肉

厚1.8(D2.2釐米,柄短而細,品質優,國外稱為“仿生菇”,屬中溫偏低型,出菇溫

度範圍6-20℃,以12(D16℃為最適,接種到出菇(菌齡)180天,適宜的接種期為2(D5月,

出菇期10-翌年4月。該菌株抗逆性強,適應性廣,在全國香菇產地均有應用。出菇期以

低棚保溼、脫袋出菇的方式為主,在一定的溫差範圍內利用乾溼刺激催蕾效果最佳。是

代料香菇感觀和品質最優的品種,也是香菇出口量最大的品種。

(2)慶元9015(花菇939)該品種由浙江省慶元縣食用菌研究所吳慶甸主持選育成功,

並通過認定。是浙江省法定推廣的三個香菇品種之一,屬自然變異新菌株,是目前栽培

花菇的當家品種。全國應用9015(花菇939)量佔代料花菇總面積75%左右,其朵形圓整,

蓋大肉厚,產量高,菌蓋直徑4 (D14釐米,柄長3.5(D5.5釐米,不易開膜,易形成花

菇:屬中溫型,出菇溫度為8- 22℃,以14 (D18℃最適,菌齡90天左右。該菌株最大優

點是接種期間可在3(D8月之間接種。不同接種期菇木的香菇產量一致,但5(D7月接種的

菇木香菇的朵形最均勻。該菌株抗逆性強,是所有代料香菇的菌株中耐高溫能力最優的

品種,出菇期9月(D翌年5月。該菌株是花菇栽培的優良品種,也是採用低棚保溼、脫袋

出菇方式的高產優質品種。

③135該品種系段木栽培香菇的品種,經代料栽培馴化成為栽培花菇的品種之一。

其菌蓋大,肉厚,菇柄短,菇質優,菌蓋直徑5 (D13釐米,柄長3(D4釐米,易形成

花菇;屬中低溫型,出菇溫度範圍6(D18、,以9-13℃為最適;菌齡200天以上,接種期

2(D4月,出菇期為10-翌年3月。該品種抗逆性較差,在菌絲生長髮育階段遇夏季高溫會

影響菇木質量,輕則局部黴爛,重則病蟲滋生。接種的菇木培養環境光線要弱,以免菌

膜色太深,菌膜太厚不易出菇。


鄉村古月


 種植蘑菇最重要的是挑選好時間,在春季的3月種植最佳,然後挑選好自己需要的種群,種群的不同長出來的蘑菇也會不一樣,再挑選一些疏鬆、排水透氣良好且較肥沃的土壤進行種植,種植完成後澆澆水,放置在25℃的溫度下生長即可。

1、時間

種植蘑菇我們首先需要選好種植的時間,一般在春季的3月份種植最好,春季多雨,空氣中的水分也比較多,植物的成活率最高。

2、菌種

  蘑菇的生長都是需要菌種的,沒有菌種就沒法生長,所以我們需要挑選合適的菌種,使用一些有機物進行發酵就可以產生菌種。

3、土壤

 土壤一定需要挑選好,蘑菇比較喜歡疏鬆、排水透氣良好且較肥沃的土壤,我們可以使用腐殖土加上一些底肥來進行培養。

4、養護

 接下來需要將菌種種植在土壤上面,保持著土壤的溼潤鋪上保鮮膜,放置在25℃的環境下進行生長,等待一週後小蘑菇就差不多會長出來。


秋天的落雨


現在由於食用菌種植的經濟效益較好,從事生產的農戶越來越多。究竟怎樣才能種植好食用菌,記者採訪了有關農業專家。

食用菌是知識密集和勞動密集相結合的產業,是三分栽培七分管理,要用科學的態度來指導發展食用菌,沒有成熟、過硬的技術,想達到理想的經濟效益肯定不行。那麼,怎樣才能提高食用菌的經濟效益,降低市場風險,一是選擇營養價值高、無黴爛的原料作為栽培食用菌的營養料。二是適時栽培。如果夏季栽培秋冬季品種肯定不行,冬季栽培夏季品種同樣不行,遲栽也不行。三是選擇優質、高產的菌種。俗話說“好種出好苗”,沒有好的菌種就達不到好的產量。四是提高產品質量。做到適時採摘。食用菌生長分為前期、中期、後期三個時期,後期大量的孢子已經分生、老化,重量和品質都會下降。據瞭解,市場上最常見的平菇,大部分採收都在後期,同時有些從事食用菌銷售的商販還加些水,但消費者對此不清楚,買回去後烹飪,出現大量的水,一點鮮味也沒有,逐漸地消費者對這種產品就不再購買。還要注意增加室內通風和溼度,創造適合食用菌生長的環境。

發展一個產品要了解和掌握其市場信息,不能憑空想象。要了解市場上哪一種品種今年會走俏,哪一種品種適合在當地銷售,投入有多大、產生的效益如何、技術能不能接受等。靠“自產自銷”的思路來發展食用菌是不行的,可以考慮找一家有實力、技術過硬、信譽度好、可靠的單位與其聯手或簽約合同,生產出來的產品由單位來銷售。必須採取公司加基地帶農戶的發展方式來發展食用菌,由公司提供技術、新品種和市場,通過基地來生產,跟銷售方簽訂合同,帶動農民一家一戶生產,才能把食用菌生產風險降到最低

如何用牛糞種植蘑菇,及如何發酵,及如何選種子?

答:雙孢蘑菇牛糞、鋸末堆料發酵制種

傳統的雙孢菇制種技術成本高,成功率偏低,菌絲不易長到瓶底,水分不易控制,菌種易老化2000年夏季,我們採用了牛糞、鋸末堆料發酵技術進行雙孢菇制種,制母種的成功率達99.9%,制原種的成功率達98.1%.制栽培種的成功率93.2%。

制種方法如下: 牛糞、鋸末的發酵 選未變質的鋸末,過篩後在陽光下暴曬2~3天。曬時要攤勻、曬透。然後貯存備用。將牛糞曬乾、打碎後備用。另外,備足碳酸氫銨、磷酸二氫鉀、生石灰、輕質碳酸鈣等輔料。將牛糞、鋸末,按體積比1:1的比例混合。同時,加入牛糞和鋸末總重量0.3%的碳酸氫銨、2%的磷酸二氫鉀、約2%的生石灰(生石灰的加入量,根據其質量而定,要求混合均勻後,pH值為7.5~8)、2%的輕質碳酸鈣。混合均勻後加水,使水分含量達68%~70%。然後建高1米、寬1.2米,長度不限的料堆。建好堆後插入溫度計。當溫度上升到75℃左右時進行第一次翻堆(時間約為10 天)。每次翻堆前,給料堆表面噴少量的石灰水,在發酵過程中,若發現料堆的中下部有變黑的趨勢,可用木棍適當打孔通氣。一般翻堆4~5次,時間間隔為10、9、8、7天。若時間來不及,可翻堆3次。發酵完後曬乾備用, 發酵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與處理辦法:

(1)料堆不升溫或升溫緩慢。鋸末發酵不如秸稈升溫快,若發現升溫較慢,可適當加入碳酸氫銨,調節碳氮比,促其升溫。若溫度能升到60℃以上,則不必調節。

(2)料堆中下部變成黑褐色,有異味。這種現象是由缺氧引起的,原因是料堆堆得過大或過實,應抓緊翻堆,翻堆後打孔通氣。 配製培養基 將麥粒煮透後,加入麥粒體積1/4左右的鋸末發酵料,然後加人生石灰,將pH值調至7.5~8。按幹麥粒的重量,加人1%~2%的輕質碳酸鈣,拌勻後裝瓶。鋸末料必須細碎,不能有大塊,防止因塊內幹心而導致滅菌不徹底裝瓶時要將料充分混合。裝瓶時瓶子要放正,不能過度傾斜。否則,裝瓶後麥粒偏向一側,鋸末偏向一側,裝料後接入菌種


百花開時


您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現在實現人工種植栽培的食用菌種類很多,比如常見的平菇、香菇、雞腿菇、雙孢菇、大球蓋菇等,工廠化的杏鮑菇、金針菇、海鮮菇等。首先要確定種植的種類,品種不一樣,蘑菇種植過程中的營養需求、生長條件、管理方式等有所不同。我一般種植平菇、雞腿菇、還有草菇。所以今天我們聊一聊平菇種植技術,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1,平菇的營養需求:其實食用菌的生長和我們

人類一樣,需要各種營養物質。平菇種植過程中最主要的幾種營養物質是水、碳和氮以及少量的微量元素。所以我們通常選擇一些含碳量比較高的農產品下角料作為平菇的培養料,現在常用的有棉籽殼和玉米芯,再添加一定的量麩皮、豆餅補充氮源,使培養基營養豐富,碳氮比均衡。

2,平菇的生長環境條件:要想使平菇茁壯成長、取得高產,我們不但要給它營養豐富的“食物”,還要給它提供一些生長所必須的環境條件,那麼平菇在生產過程中需要哪些環境條件呢?讓我們慢慢道來:

A:溫度,平菇在生產過程中,無論是菌絲生長還是子實體生長,都需要為它們提供適宜的溫度。不同的季節需要不同的菌種,平菇菌種分為高溫品種、廣溫品種、和低溫品種,在顏色上又分白色品種、灰色品種、和黑色品種,近些年黑色品種由於葉片肥厚、口感細膩,受到人們的喜愛。在實際生產中我們一般春秋選擇廣溫偏高溫型菌種,比如早秋615,黑又亮600,16-3等,子實體生長溫度一般是16一32度,冬季選擇廣溫偏低溫型品種,比如德豐5號,灰平2號,奇美969等,子實體適宜生長溫度是2一30度。一般平菇發菌最適宜溫度是22一28度。

B,溼度:發菌期空間相對溼度60%一70%,子實體生長期空間相對溼度80%一95%,溼度對於子實體的生長也十分重要,溼度達不到,子實體生長緩慢,不水靈。溼度過大容易得黃枯萎病。

C,空氣:平菇在發菌或子實體生長過程中會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如果棚內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會造成蘑菇生長緩慢或畸形菇,所以我們要勤通風,保持棚內空氣新鮮。

D,光照:發菌期間不需要光照,但在子實體生長期間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刺激,有利於子實體的分化和生長。

E,酸鹼度:酸鹼度是指培養料中的pH值,這對於菌絲的生長至關重要,也是生產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酸鹼度過低或過高都不利於或抑制菌絲生長,造成生產受損或失敗,所以我們在拌料的過程中一般添加一定量的石灰來調節酸鹼度,適宜平菇菌絲生長的pH值為7一8,石灰一般用量為培養料的3%左右。

3,生產管理:在平菇生產中,有兩個重要的生產的生產環節,一個是發菌管理,一個是出菇管理。發菌管理是指培養料裝入菌袋以後,菌絲生長的過程,其要點是其勤觀察,觀察菌絲的生長情況,如發現有感染的菌袋,及時處理,以免傳染給其它菌袋。勤測袋溫,防止袋溫過高燒死菌絲,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出菇管理則是菌絲長滿菌袋,達到生理成熟以後,給予它適合出菇生長的溫度、溼度、光照、等環境條件,使菌袋現蕾、慢慢茁壯成長。

要想種好蘑菇,不但要滿足蘑菇的生長條件,還要細心的管理,才能達到豐收的目的。

先聊到這吧!我是“俺在家鄉種蘑菇”,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俺在家鄉種蘑菇


蘑菇是一種平時生活中大家都比較喜歡也比較常見的食物,蘑菇吃的方法也比較多,是大家都比較愛吃的一道方便的菜。現在的市場上面賣的蘑菇種類也很多,但是大家知道蘑 菇是怎麼種的出來的嗎?其實大多數蘑菇的養殖方法都是差不多的也不難,但是怎麼才能讓蘑菇的長更好呢,在蘑菇的成長之中需要注意些什麼呢,以下就給你們說明一下蘑菇的種的方法和需要上心的事情!

1、蘑菇房的建設,要想種植蘑菇首先要做的就是蘑菇房的建設。現在大多數的蘑菇房就是大棚,需要注意的是養殖蘑菇的大棚要選擇比較高的地方,雖然地勢要高但是不能凹凸不平,儘量要選的平坦一些,周圍的空氣流通性、通透性還要好,也就是說周圍要空曠一些。選完了地點接著就是大棚的材質了,大棚要選用散光的,地面也要用水泥來建造,因為這樣的話方便打掃,在建好的蘑菇房裡還要還要給蘑菇設計床,可以用木頭,可以用鐵質,還可以用磚來砌,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留一個窗子或者是簾子,可以增加蘑菇棚的通透性。

2、養料的準備,對於種出蘑菇來說,配置飼料是非常關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養料的主要成分也比較很多,就是一些家畜的便便,玉米稈,稻草,麥子皮之類的,一般情況下在每年的七月份左右開始製造養料。首先需要把糞便曬乾,把其他的稻草之類的弄碎,然後用水或者是尿液把材料和石膏混合在一起,把草料和糞便一層一層的堆好,讓他自然發酵,隔幾天翻一次,等十五到二十天就差不多制好了。

3、無菌處理,制好蘑菇需要的養料之後,就要對蘑菇的房間進行一次全面的打掃。蘑菇的房間的殺菌一般是風乾暴曬還有用是會和石灰水來消毒,消完毒之後再把之前制好的養料挪到殺完毒的蘑菇的房間裡,鋪在蘑菇床上,把蘑 菇房裡的溫度控制在六七十度左右,然後把門窗鎖緊,等一段時間,把溫度降低到差不多50度,再等七八天,等到養料徹底發酵好,在養料發酵的時候,也要對養料消毒殺菌,然後養料中留下來的就都是對蘑菇生長有好處的元素了。

4、土壤和接種,要想進行蘑菇接種,要等到養料的溫度降低到25度左右。首先要把飼料在菇床上鋪平整,厚度控制在15釐米左右。蘑 菇要按照間隔距離播種,間隔在十公分左右。間隔越小發菌速度就越快。播完種之後還要控制好養料中的水分,然後還要增加蘑菇房的通透性。最後還要把土均勻的在養料上面鋪好,然後就可以等著發菌了。


史玉虎1


蘑菇味道鮮美,熱量低維生素含量高,是冬季餐桌上不可缺少的菜餚,可以做湯,可以炒菜,

1、蘑菇養殖時間: 在秋收後備好主料,並安排在8月-9月這個時間內準備,蘑菇菌絲在12月-1月播種,大約3月份出蘑菇,5月份左右生長結束。

2、輔料進棚:首選需要對養殖棚提前消毒,過兩三天後進輔料,在室內鋪料厚度在13~17釐米,邊鋪邊拌,測試料的溫度,在28攝氏度以下可以進行播種菌絲。

3、播種蘑菇菌絲:播種菌絲的時候注意給工作人員和工具消毒,播種過程中可採用多次播種的辦法,每瓶種可播0.7~0.8平方米。

4、播種後3天內緊閉大棚,保溫保溼,以確保菌絲萌發和生長,3天后可以在晚上適當的通風換氣,15天左右可覆土,均勻的覆蓋在料面上,當菌絲長在土縫的時候開始澆水,促使蘑菇生長。蘑菇生長的適宜溫度是10-20度,注意保證大棚內的溫度和溼度。

5、採收蘑菇時,採大留小,旋轉摘下,注意不要傷及周圍的幼菇。 每批菇採完後,徹底清理去掉蓖床上的殘留根和死菇,修補好覆土層、填平菇腳坑。養殖前需要多準備知識及吸取別人的經驗,在養殖過程中也需要多和養殖經驗戶多交流,最好能實地來指導。





紅塵一夢or


養殖蘑菇前先準備好培養料,然後進行發酵後播種發菌。長出菌絲後合理噴水,保持土壤溼潤,促進出菇。出菇後將它放到陰涼的位置,溫度要控制在20-30℃左右。還要有足夠的水量,水量如果處於95%就會腐爛。

蘑菇對生長環境的要求

1、溫度

不同的蘑菇生長階段會需要不同的溫度,一般前期菌絲生長,需要最適宜的溫度是18到20度左右,而在後期子實體生長時就會需要調整到12到16度,一般生長菌絲喜歡溫暖環境,子實體喜歡涼爽環境。溫度太高菌絲會變老,子實體容易開傘,一般4度以下不再生長。

2、營養

蘑菇生長需要大量營養,但是真菌並不像一些植物的葉片有綠葉光合作用製造營養,所以只能依靠施肥來轉化成蘑菇的營養,一般蘑菇種植需要配置培養基料,一般由家畜糞肥和棉籽殼、鋸木屑一起組成,一般培養基料酸鹼度在6.8到7.5之間。以後也可以適量施肥,施一些腐熟有機肥。

3、水分

蘑菇生長跟外界植物一樣需要水分,而且需要大量水分,在子實體生長階段需要大量水分,因為子實體大部分都是水分組成。如果水分不足會影響子實體的生長。一般培養基料水分大概是60%左右,空氣溼度70%的樣子。環境乾燥蘑菇失水,環境溼度太大,空氣不流通。

4、光照

食用菌類都不進行光合作用,但是有的食用菌會需要接受一些光照,對生長有利,但是蘑菇不需要光照,在黑暗環境也可以生長,生長上要這遮蔽光照培養,不要被強光照射影響生長,對生長不利。

5、空氣

蘑菇生長要注意空氣,一般都在草屋內種植,也是一個封閉環境,如果不開門通風換氣,室內空氣很難流通,所以一般要定時通風換氣。它需要足夠氧氣生長,一般吸收氧氣,釋放二氧化碳,一定要定時把二氧化碳放出去,換氧氣進來。






小蔡日常


一、菌種的製作 該菌株適宜在完全培養基上生長,製作、接種、培養方法同常規。原種和生產培養基採用麥粒培養基,配方為:麥粒87%、發酵後的幹培養料10%、石灰1.5%、石膏1.5%。小麥先用石灰水浸泡2天后用水沖洗乾淨,使小麥表面ph值在7.0左右,然後拌入石膏和切成長1釐米以下的發酵後的栽培料裝瓶、滅菌。 二、栽培技術 1.栽培料配方。於麥稈(於稻草)60%、於雞糞30%、米糠7%、石膏2%、石灰粉1%左右。 2.栽培料的發酵堆制。採用兩次發酵堆製程序。第一階段(一次發酵階段)在遮雨逢下進行,發酵堆料大約經過14-16天后進入第二階段(二次發酵)的堆制。二次發酵階段一般經過幾個階段及步驟(1)經過一次發酵的堆料轉入二次發酵通道後,關閉通道口和風機讓其自然發酵升溫,約16-20小時後溫度升至50攝氏度左右。(2)適當通入熱(蒸)氣使升溫過程持續進行,達到58攝氏度後開啟調節設備,便堆料溫度控制在58攝氏度-61攝氏度,持續6-7小時,以殺死各種有害微生物和害蟲。(3)將堆料調控到47-49攝氏度持續5-7天。(4)打開風機,使堆溫下降到室溫,嗅不到氨氣味時為止。 3.播種栽培管理。可用各類空閒房、專用蘑菇房、地下隧道等場地栽培。將經過二次發酵的培養料放入菇床,然後播菌種,並使菌種和栽培料充分混合,播種量為100公斤料3瓶菌種。播種後表面覆一張乾淨的報紙,然後關閉菇房,最好將菇房溫度調節到25攝氏度左右,如果無控溫設備,也可在自然溫度下發菌,20-25天后,菌絲全部吃透培養料,此時在菌床表面(或袋、塊表面)覆土材料的含水量可控制在70%-75%。覆土後繼續在25攝氏度黑暗條件下培養1周或自然條件下培養7-14天。 4.出菇管理。該菌株從播種到出菇一般需要35-40天。覆土後當菌絲髮至表面時,開始進行出菇管理。此時菇風換氣3-5天。第一潮菇採收後要清潔表面,停止噴水4天,然後再按出菇管理為方式管理,就可以採收第二潮菇,每潮菇一般歷時3-5天。第一潮菇採收後要清潔表面,停止噴水4天,然後再按出菇管理方式管理,就可以採收第二潮菇。一般可採收四潮菇,其中第一、二潮菇佔總產量的80%左右。


楊英日常


一、菌種的製作

該菌株適宜在完全培養基上生長,製作、接種、培養方法同常規。原種和生產培養基採用麥粒培養基,配方為:麥粒87%、發酵後的幹培養料10%、石灰1.5%、石膏1.5%。小麥先用石灰水浸泡2天后用水沖洗乾淨,使小麥表面ph值在7.0左右,然後拌入石膏和切成長1釐米以下的發酵後的栽培料裝瓶、滅菌。

二、栽培技術

1.栽培料配方。於麥稈(於稻草)60%、於雞糞30%、米糠7%、石膏2%、石灰粉1%左右。

2.栽培料的發酵堆制。採用兩次發酵堆製程序。第一階段(一次發酵階段)在遮雨逢下進行,發酵堆料大約經過14-16天后進入第二階段(二次發酵)的堆制。二次發酵階段一般經過幾個階段及步驟(1)經過一次發酵的堆料轉入二次發酵通道後,關閉通道口和風機讓其自然發酵升溫,約16-20小時後溫度升至50攝氏度左右。(2)適當通入熱(蒸)氣使升溫過程持續進行,達到58攝氏度後開啟調節設備,便堆料溫度控制在58攝氏度-61攝氏度,持續6-7小時,以殺死各種有害微生物和害蟲。(3)將堆料調控到47-49攝氏度持續5-7天。(4)打開風機,使堆溫下降到室溫,嗅不到氨氣味時為止。

3.播種栽培管理。可用各類空閒房、專用蘑菇房、地下隧道等場地栽培。將經過二次發酵的培養料放入菇床,然後播菌種,並使菌種和栽培料充分混合,播種量為100公斤料3瓶菌種。播種後表面覆一張乾淨的報紙,然後關閉菇房,最好將菇房溫度調節到25攝氏度左右,如果無控溫設備,也可在自然溫度下發菌,20-25天后,菌絲全部吃透培養料,此時在菌床表面(或袋、塊表面)覆土材料的含水量可控制在70%-75%。覆土後繼續在25攝氏度黑暗條件下培養1周或自然條件下培養7-14天。

4.出菇管理。該菌株從播種到出菇一般需要35-40天。覆土後當菌絲髮至表面時,開始進行出菇管理。此時菇風換氣3-5天。第一潮菇採收後要清潔表面,停止噴水4天,然後再按出菇管理為方式管理,就可以採收第二潮菇,每潮菇一般歷時3-5天。第一潮菇採收後要清潔表面,停止噴水4天,然後再按出菇管理方式管理,就可以採收第二潮菇。一般可採收四潮菇,其中第一、二潮菇佔總產量的80%左右。



豫皖小喜哥


養殖蘑菇受自然氣候的影響較大,需要根據蘑菇的溫度特性確定適宜的栽培季節。

 一、鋪料播種

  鋪料播種應選在晴天和陰天進行,不能在雨天播種,因料被雨水淋後,一是會增加含水量,二是易感染雜菌。晴天中午強陽光下也不宜播種,以免曬死菌種。

  ⒈鋪料 將堆制發酵好的培養料從料堆上撤出放在撒有鮮石灰的畦面上,讓其散熱冷卻到30℃以下,然後抖散並混勻培養料後鋪在成龜背型的畦床上,鋪料厚度為20釐米左右,料厚薄均勻一致。邊鋪料邊播種。

  ⒉播種 播種方式有撒播、穴播和層播。麥粒菌種應採取分層撒播,不管大棚和露地栽培均可採取撒播。

  每平方米用種1.5-2瓶,菌種要求菌絲濃白、粗壯、不吐黃水、沒有萎縮、無雜菌、無蟎蟲。先將菌種瓶在0.2%的高錳酸鉀水溶液裡洗一遍,表面消毒後再用,將菌種瓶打碎,種塊放入乾淨的盆中,用手掰碎,取三分之二的菌種,往料面上撒一遍,再用叉或手抓提培養料,讓菌塊落入料層中,整平料面,再將餘下的三分之一菌種均勻地撒在料表面,最後用木板或盆底稍壓平料面,緊跟覆蓋土壤。厚度4釐米左右,特別注意:撒種時面積不宜過大,應撒多少土蓋多少,另外大棚可採用播種7天后覆土。

  二、覆土及管理

  ⒈覆土時間 播種後應立即覆土,有利於保溫保溼發菌,還可提早出菇,一般在播種25天左右就開始出菇。若料水份偏溼,可播種7天后才開始覆土,一方面讓水分蒸發,另一方面可看到菌種塊菌絲生長情況。播種後上面可蓋薄膜或草簾。

  ⒉覆土方法 栽培雙孢菇必須覆蓋土壤,不覆地是不出菇的。大棚、露地栽培勻從走道中直接取土。先將走道出挖處打碎,上面撒上少許磷肥、爐渣、石灰粉、拌勻,最大土粒不能超過2釐米,土溼度是手捏成扁並能搓成團、而不粘手為宜。邊撒種邊蓋土,露地播種的可直接蓋上一層地膜和草簾,畦要帶龜形,料面上土四周要蓋嚴,均勻4釐米厚左右;走道順便形成了一條地溝,地溝能放水,增溼、通風、保溼。

  ⒊覆土後的管理 大棚播種,覆土後料面可以不蓋草簾,為了預防土表面水分流失快,可以蓋一層地膜,前三天不要揭膜,以後每天揭一次,每次通風30分鐘,以增加菌床內新鮮空氣。若土表面幹發白,可用噴霧器表面噴溼,若膜下菌絲已上土約15天左右,可去掉薄膜,增加溼度,讓氣生菌絲倒伏增粗,呈線狀橫向生長,使土內菌絲往土下長,往往因土層乾燥菌絲上不了土表面,可根據菌絲上土情況靈活管理,菌絲離表面土1釐米,料內全部長白,時間約20天左右;便可進入出菇期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