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考之中,迸發“廣州力量”

二月二,龍抬頭。

早上8時許,久違的車流駛進廣州街頭,“蟄伏”的白領陸續趕到珠江新城。人們會心一笑:那個熟悉的廣州又慢慢回來了。

來之不易的一幕幕城市場景甦醒背後,是一座超大城市艱鉅的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雙線作戰,凝聚著千萬廣州人的千鈞之力。

30多天前,新冠肺炎疫情突襲大江南北。疫情之下的廣州,春運踩下“急剎車”,城市按下“暫停鍵”。年味十足的百年花市叫停,熙攘往來的鬧春盛況不再,萬家燈火的團聚腳步滯緩。

“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全面動員、全面部署、全面加強疫情防控”,“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面對危機、面對大考,這座經歷過“非典”嚴峻考驗的英雄城市,激活每一個抗“疫”細胞,迅速凝聚起眾志成城、守護家園的全民力量。廣州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全面打響。

廣州之戰:全城抗病魔

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新冠肺炎疫情,創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三個最”。

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綜合交通樞紐和人口流動大城,廣州戰疫面臨的挑戰巨大。

新冠肺炎來勢洶洶,廣州全城同舟共濟。

廣州,以最快的速度、最有力有效的措施,用最科學嚴謹的工作,迅速啟動一系列疫情防控硬措施,在快速攻防中奪取了戰“疫”先機。

1月18日,作為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逆流而上,從廣州趕往武漢。時隔兩日,他便發出“病毒人傳人”的警示。

廣州市委市政府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響應機制,在機場、火車站等重點場所全面啟動體溫監測,落實各項源頭防控措施。

1月21日,廣州首次出現確診病例,市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迅速成立。當天,廣州市委常委會召開會議強調,要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

“把疫情防控工作作為當前最重要、最緊迫的政治任務來抓,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22日,市防控工作領導小組便召開第一次全體(擴大)會議。

行動快速響應。市內,全城醫護人員義無反顧、日夜奮戰。市外,多批支援力量辭別家人,馳援湖北。

前線出擊迎敵,後方排兵佈陣。廣州在最短時間出臺阻擊疫情決策,跨行業多部門攥緊“拳頭”。地鐵、公交、機場、車站、碼頭,重點場所體溫檢測全覆蓋;博物館、圖書館、影劇院,人員密集公共服務場所全部暫停對外開放;花市、超市、商場,全市商貿業及口岸人員上崗必須佩戴口罩……

全市上下眾志成城,科學防控緊張有序。“集中病例、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措施,組建最強防治專業隊伍和力量;指定“兩類四線”共13家醫院超過7400張床位;規範會診、建立“三線”值班制度,確保“召即來,來能戰,戰必勝”。在“封城”傳言四起時,廣州明確表態:不存在“封城”一說。

全市一盤棋、全民一條心。戰疫攻守之間,彰顯出廣州戰疫的擔當和精神,映照出廣州治理的效率與底氣。

廣州之治:全民總動員

社區是疫情聯防聯控的第一線,也是外防輸入、內防擴散最有效的防線。

地處“兩個前沿”,擔當“兩個窗口”,廣州是人口淨流入重鎮。如何加強聯防聯控、群防群治,在全市11個區、170個街鎮、2740個社區打響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考驗的是廣州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面對日益嚴峻的疫情風險,一個由社區衛生服務人員、社工、社區民警組成的“三人組”迅速成行。

打通最後一公里,廣州舉全市之力築牢疫情聯防聯控堅固防線,入網入格入家庭,開展“地毯式”“洗樓式”“圍院式”摸排,以最嚴措施、最大力度聯防聯控、群防群治工作落實到位,自上而下、城鄉遍地全覆蓋築起疫情防控牆。

向下一層、走深一步。“穗康”小程序應時而生,成為全國首個上線口罩預約系統的一線城市。從1月31日起,越來越多廣州市民每晚打開微信,在“穗康”微信小程序上預約口罩購買,主動申報14天內離、返穗情況及健康狀況。

從線上到線下,防疫不留死角,不留盲區。織密“三張網絡”,健全“三個小組”,建好“三本臺賬”,對重點人員採取居家隔離、集中隔離、集中醫學觀察“三種方式”處置,廣州在戰疫中切實提高疫情防控和治理現代化水平。

黨群合成一股繩,擰緊防控“安全閥”。26萬在職黨員迅速下沉一線,協助、指導、幫助社區開展疫情防控工作。黨旗在基層防控一線高高飄揚。

病毒隔離,但不隔離愛。疫情突如其來,流落在外的湖北人、武漢人遭遇了歸鄉難、安置難。開放包容的廣州人自發用最大的善意對待湖北人。這就是溫暖的廣州底氣。

廣州之春:全力保“兩全”

2019年,廣州經濟增速為6.8%,名列四大一線城市第一。

在挑戰巨大的鼠年,廣州成功“戰疫”並實現經濟平穩發展和結構調整責任重大。

“疫”考之下,綜合交通樞紐等優勢轉變成了廣州防疫首當其衝的挑戰。大量人口淨流入,疫情輸入性風險依然很大。防疫不到位,就沒有復產的安全環境;沒有有序的復工,戰“疫”也會受影響。

疫情防控進入最吃勁的關鍵階段,廣州對“雙線作戰”提出了更嚴要求:兩手抓、兩不誤,既要防止疫情反彈,又要推動復工復產,切實做到兩個擔子一起挑、兩個責任一起扛、兩場戰鬥一起贏。

廣州市、區聯動迅速出臺“暖企15條”及系列政策;進一步在醫療、復工復產、企業扶持等方面加大資金統籌力度,安排和撥付疫情防控經費。

打響殲滅戰,“廣式”科技是所向披靡的利刃:普理司AI操控的口罩機日產超15萬片;極飛科技“空陸”無人駕駛裝置協同消毒……從荊楚大地到如畫江南,從祁連山腳到雲貴高原,均有來自廣州的“硬核”抗疫產品。

國家新進批准的兩個抗體試劑盒,其中之一就是廣州企業萬孚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抗體檢測試劑盒。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面對大考,擁有強大產業鏈根基,廣州才能祭出“快準狠”的硬招、實招,才能呈現危情之下的從容。

現在,工廠機器轟鳴如春雷響動,廣廈萬間也不再“鴉雀無聲”。十餘天內,從世界500強的工廠到億元樓宇,廣州掀起一陣復工潮,21家市屬國企復產率超90%。

“力爭把耽誤的時間補回來,把落下的產值追回來,確保實現全年目標任務”,是這個春天迸發出的廣州強音。

2月24日,又是一個豔陽天。一級響應整整一個月後,廣東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應急響應級別由省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調整為二級響應。

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的態勢正在拓展,但戰疫尚未全勝。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從“兩難”到“兩全”,大考仍在繼續。

窗外的廣州,已是春暖花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