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醫療隊:“我們和竹溪醫護配合很默契”

剛來時,黃增超聽不懂竹溪方言,本地醫生語速一快,他就一頭霧水。竹溪醫生意識到後,便開啟了切換模式。只要黃增超在場,所有人立馬切換成普通話。

2月13日,9名廣西醫生護士抵達竹溪,他們與當地醫護人員一道,挺在了抗擊疫情最前線。支援竹溪的廣西白衣天使們都是省級醫院的業務骨幹,他們帶來治療技術,送來業務指導,為竹溪打贏疫情阻擊戰提供了有力保障。

楊益寶:

“爸爸消滅‘小怪獸’就回來”

晚上休息前,楊益寶打開微信視頻,屏幕那頭,3歲的小兒子問:“爸爸,你什麼時候回來?”聽到兒子的聲音,楊益寶立馬精神一振:“等爸爸消滅了‘小怪獸’,就可以回來啦!”

楊益寶來自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院,支援竹溪後,他需要在隔離病區為新冠肺炎患者治療。楊益寶有多年呼吸系統疾病與重症治療經驗,很快適應了這裡緊張的工作節奏。

按排班,楊益寶的值班時間是每天上午八點到十二點的4個小時。但患者病情多變,他是主治醫生,在隔離區的工作時間常常會超過4小時。

廣西醫療隊:“我們和竹溪醫護配合很默契”

△楊益寶在隔離病房查看患者

2月18日,楊益寶走出醫院時,已是下午兩點半。回到賓館後,他才意識到,肚子已經餓得咕咕叫了。但吃飯前,還需要進行繁瑣的消毒。他先把衣物消毒,然後開始洗澡,這是防護的重要部分,比平時自己在家洗澡要嚴格得多。眼睛、耳朵、鼻腔,這些平時洗澡不在意的部位,都得仔細清洗。“洗一次澡,至少半個小時,收拾乾淨了才能吃飯。”楊益寶說。

和所有參與治療的醫護人員一樣,楊益寶休息的房間劃分了嚴格的區域,進門處是汙染區,到衛生間門口是半汙染區,再裡面,才是清潔區。楊益寶每到一個區域,都需要換拖鞋,進一次房間,他需要換三雙拖鞋。所戴的口罩屬於汙染物,也必須掛在靠近門口的位置。

在高危的隔離病區,醫護人員的防護措施尤為重要。穿防護服時,大家會相互幫忙,確保每個細節防護到位。楊益寶個子大,防護服又缺乏彈性,穿上防護服,他就無法蹲下穿防護靴了,這時候,同事會蹲下,幫他穿上防護靴。

竹溪醫生和楊益寶交流時,會刻意放慢語速,細節問題還會多重複兩遍。忙碌之餘,他們還會關心“飯菜合不合胃口”“氣候是否適應”這樣的生活細節。

“被關照太多,挺不好意思的。”在楊益寶看來,竹溪本地醫護人員遠比他要辛苦。“竹溪很多醫護人員20多天都沒回家了。希望我們的到來,能為他們緩解一點壓力。”

黃增超:

“我和竹溪醫生很默契”

2月20日上午,竹溪縣人民醫院影像中心內,廣西醫生黃增超看完了一例CT影像,緊閉一下眼睛,顯得有些疲憊。

黃增超來自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是廣西對口支援十堰醫療隊竹溪分隊的成員,主要任務是協助竹溪醫生開展影像診斷工作。

“那邊疫情很嚴重,你真的要去嗎?”離開廣西前,妻子很是擔心。“只要做好防護,肯定沒事的。你放心,我每天都準時向你彙報情況。”黃增超故作輕鬆,好讓妻子寬心。

抵達竹溪後,黃增超每天上午都與竹溪醫生們一起閱片,討論每位患者的影像特徵,下午再與專家組進行會診。影像學是診斷新冠肺炎的重要手段,黃增超經驗豐富,用他的“火眼金睛”識別了許多複雜的病例。

廣西醫療隊:“我們和竹溪醫護配合很默契”

△黃增超在閱片

最近,竹溪縣人民醫院放射科面臨的難題,是一名67歲的患者。肺部CT顯示,患者極有可能是新冠肺炎患者,但核酸檢測結果又顯示假陰性。診斷結果關乎放在哪裡治療,如果不慎,就可能造成交叉感染。

黃增超接手後,一方面對患者基礎疾病進行研究,一方面仔細比對幾次CT影像,他判斷患者所表現出來的症狀,其實是基礎疾病引起的併發症。連續兩次核酸檢測呈陰性,也支持了黃增超的判斷,最終患者疑似被排除。

在竹溪工作,黃增超時常感到備受照顧。剛來時,黃增超聽不懂竹溪方言。本地醫生語速一快,他就一頭霧水。竹溪醫生意識到後,便開啟了切換模式。只要黃增超在場,所有人立馬切換成普通話。“在工作中,我和竹溪醫生越來越默契。”他說。

每天回到賓館休息,黃增超第一件事就是向妻子“彙報”情況。這幾天,妻子總會問:“什麼時候可以回來?”

“服從安排。”黃增超不能給出明確的答案,但他在閱片時發現,竹溪疫情正在逐漸好轉,他相信,回家的日子不會太遠。

鄭春秋:

“說實話,有點想家”

2月19日晚上七點,鄭春秋快步走出賓館,趕去竹溪縣婦幼保健院新院區隔離病區。一位新冠肺炎患者病情忽然加重,她得立馬趕赴“戰場”。

鄭春秋是廣西對口支援十堰醫療隊竹溪分隊的護士,來自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從2月13日至今,她與廣西醫療隊同事們一直戰鬥在竹溪縣抗擊新冠肺炎的最前沿。

鄭春秋護理的病人中,3號床患者最複雜,他不僅患有新冠肺炎,還有嚴重的基礎肺病。19日早上,一直沉睡的患者突然呼吸困難,鄭春秋仔細檢查後發現患者呼吸方法不對,導致缺氧。為他安上呼吸機後,患者呼吸逐漸順暢。那段時間,鄭春秋沒敢離開,她靜靜守在床邊,看著患者呼吸,“就算他睡著了,也得小心盯著,得確保他呼吸順暢。”

半小時後,3號床患者狀態稍好,用微弱聲音告訴鄭春秋,他有點餓。鄭春秋輕輕取下呼吸機,給患者剝了一個雞蛋,又看著患者喝了一碗粥,吃了一個包子。“慢點吃,別嗆著了。”她輕聲叮囑。

廣西醫療隊:“我們和竹溪醫護配合很默契”

△鄭春秋與戰友討論患者病情

“廣西醫療隊帶來的不只是技術和人力支援,還有滿滿的正能量。”竹溪縣人民醫院醫生肖祖國說,許多一線醫護人員吃、住、工作都在醫院,鄭春秋總是一有空就搶著幫大家倒垃圾,洗衣服。

不在醫院忙的時候,廣西醫療隊的醫生護士們會安靜地待在賓館房間裡。鄭春秋把休息時間安排得很充實,看看書,寫寫日記,再跟家裡人通個視頻。“我在這裡一切都好。”每次和家人通話,她總會首先這麼說,免得讓家人操心。

“說實話,有點想家,有點擔心支援武漢的同事,還很牽掛家鄉醫院的病人。”鄭春秋說。最讓她想念的,是一雙兒女,“老大7歲,老二才3歲,兩個小傢伙也不知道想我了沒。”

疫情發生之初,鄭春秋就做好了準備,老公是警察,她是護士,都需要在崗位上與疫情戰鬥,為此,她提前把兩個孩子送到了外婆家。

這是鄭春秋第一次來湖北,在此之前,她甚至沒聽說過十堰。來之前,她特意查閱了資料,瞭解十堰的文化底蘊,知道了東風車來自十堰,武當山地處十堰。“資料裡的十堰和現實的不一樣,因為現實的十堰我已經不再陌生了。”她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