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那些安全“渡劫”的企業,都提前做了這件事

原題:華創資本熊偉銘:疫情之下,那些安全“渡劫”的企業,都提前做了這件事

疫情之下,那些安全“渡劫”的企业,都提前做了这件事

華創資本合夥人熊偉銘

春節伊始的一場疫情,使得各行業均受到較大影響,也打亂了很多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發展節奏。疫情防控之外,“中小企業如何渡過這次困難”成為全民最關心的問題。

危機總是蘊含機遇。數字化時代,從商業模式到企業管理,中小企業需要洞察到哪些趨勢,做好全方位的對應規劃,從而化危為機?

摸完底,我們挺踏實

“這次疫情中,我們投資的企業都還好。”作為一名有著豐富創投經驗的老兵,熊偉銘結合華創資本所投企業的情況帶來了一個好消息。

“華創資本的投資重點主要是三個主題,企業軟件和企業服務、前沿科技,以及產業升級和消費相關領域。我們非常關心所投資的企業,疫情發生後很快與企業對接,看在數字化等方面怎麼能對這些企業有些幫助。我們摸完底發現,由於前面兩個主題所涉及的企業大部分是2B的,這些企業在這次疫情中沒有受到太多的影響。”熊偉銘表示。

“在產業升級和消費相關領域,我們投資的企業中有極個別企業受到了一定影響,但這部分數量極少,而且我們在相關領域所投資的企業有一些已經(成長)起來了。”熊偉銘以每日優鮮、下廚房等企業為例指出,疫情發生後,這些企業在訂單數量、交易額及獲客方面反而出現逆勢增長。

熊偉銘同時表示,一些還處在高速成長期的早期公司,在現金流可能會有一些壓力,“但是現在看起來情況還好,所以我們摸完底之後其實還挺踏實的。”

安全“渡劫”的企業做對了什麼?

在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產業結構升級調整的關鍵期,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無疑給國內各行各業帶來巨大挑戰。熊偉銘根據自己的觀察指出,諸如餐飲、旅遊、交通、影視等傳統行業受到的影響較大。“傳統企業肯定受到直接波及,因為這一次影響的基本都是線下業務。”

但這次疫情也催生出一系列化“危”為“機”的實例。

以華創資本所投資的每日優鮮為例,其官方數據顯示,疫情至今,每日優鮮交易額增加300%以上,客單價已提升至120元以上。而在微信小程序上,僅除夕到初八,每日優鮮相比去年同期的訂單量增長350%,實收交易額增長465%。此外,同樣獲得華創資本投資的“下廚房”也獲得了井噴式的發展。

同樣是服務類企業,每日優鮮們能夠在疫情期間保持正常服務、供應,並實現銷量激增的核心秘訣是什麼?

熊偉銘認為,這類企業有兩個突出的特質,首先是創始人的IT出身。“IT人懂技術和算法,這類企業的技術後臺往往做得非常好,在訂單處理方面也更具優勢,很少存在遲滯,在起點上要好於傳統企業。”

其次是圍繞商業模式提前搶灘佈局。“以前大家買東西習慣‘人找貨’,去超市在一大堆貨品中找要買的,而每日優鮮從創立之日起就開創性地採用前置倉服務,也就是‘貨找人’——城市分選中心提前將生鮮商品分配到前置倉,確保消費者下單後在一小時內收貨,體驗和需求都被激發了。所以每日優鮮自成立以來的融資一直非常順利,去年年底還獲得50億元人民幣的銀行授信,這些都是基於企業的模式創新和基礎建設能力,平時你是看不出來的。”

類似的情況不只電商零售平臺,也出現在物流、倉儲,乃至協同辦公、在線教育等領域。“以往春節正是流量低潮期,但今年出現了反季節性高峰,這應該是所有企業都始料未及的。你會發現,那些具備IT能力,並迅速作出擴容反應的企業就抓住了其中的機會。像我們投資的‘石墨文檔’,作為一款協同工具,在疫情期間展現出很好的勢頭。這也帶來一個啟示,我們在基礎設施方面的一些提前佈局和投入,很可能成為我們重要的投資方向。

熊偉銘指出,這次疫情無疑也在提醒眾多企業、特別是零售企業,平時要在IT能力和管理能力方面下足功夫、做足預案,讓自身更具靈活性。“國內很多企業都遇到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企業由小做大後不太知道該怎麼管理,因為你的思路和打法不能繼續圍繞創業時候的那套了。我們可以看看沃爾瑪,它是全球最大的零售企業,但在IT能力上一直走在前面,緊跟每一輪的科技發展,所以能夠一直不掉隊。

數字化轉型須“接地氣”

事實上,無論是強大的後臺建設,設備擴容還是管理能力,背後無不體現著企業的數字化能力。對於傳統企業和中小企業而言,其在做數字化佈局或轉型時,創始人的“IT背景”是不是唯一要素?

“全民IT時代,我們不用有太多顧慮。”對此,熊偉銘這樣表示。“我一直在琢磨直播軟件,覺得挺複雜的,但現在大家玩直播都很‘溜’,你看快手上農民兄弟就很厲害,能玩轉這個。中國的IT水平可以說是非常發達了,我覺得從這一點來講不要有為難情緒。”

古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但企業在數字化佈局或轉型時,如何避免“他山之石”出現“水土不服”,則是一個現實考量,這也是熊偉銘所擔心的。

“舉例來說,以前中國沒有適合中國企業業務流程化的軟件,所以從國外引入了很多這類軟件。需要注意的是,引入的數字化工具有著基於它本國的商業基礎,也可以叫商業文化,每個企業的商業文化不同,你在佈局數字化時,對它的優勢不能置之不理,但也不能全程照搬,否則一定會亂。”

對國內眾多即將開啟數字化轉型的企業而言,“本土元素”必不可少。比如餐飲業,華創樓下有家眉州東坡,它支持刷臉支付,因為我手裡端著盤子沒法掏手機,這個功能對我來說就很重要。所以傳統企業想要數字化轉型,一定要考慮到怎樣去貼合消費者習慣,能增加週轉率,提高客戶體驗的數字化功能都要用上。”

熊偉銘強調,要避免為了數字化而數字化。“我們看到有傳統車企轉型折騰了很多年,但沒成功,李斌創立蔚來汽車的第一天做的就是這件事,蔚來是國內第一個將互聯網造車概念落地的車企。它直產直銷,用數字化打造出自己的生態,以這種全新的方式直接進入主流汽車市場。檢驗數字化是否有效,要看它能否提升效率。”

減少疫情衝擊,企業要主動穿上“防護服”

這場疫情給中國企業帶來的考驗是全方位的,這也要求企業在基礎建設、數字化轉型和管理之外具備更多的能力護身,全面減少疫情對企業的衝擊。

“現在受衝擊最大的是部分線下大型消費場所,比如酒店,其實這個行業裡很多企業的數字化都做得非常好,有大量的線下投資沉澱和獲客能力,疫情之下,它們已經不太需要做更多數字化的工作了。但是不是可以在商業模式或者其他方面再想一想?如果你的業務只在中國,那你酒店的收入來源就受到很大沖擊,如果你不止在國內,你能在北美、歐洲也有佈局,讓收入來源國際化、分散化、你的風險控制可能就要好很多。”

收入風控的另外一個重要層面,就是謀“金”而後動。

“企業一定要看現金流行動,如果你的現金存量不到6個月,你在擴張等方面要考慮進入休眠狀態;如果你現金沒問題,那也要減少不必要的支出,比如增加獲客後沒法交付訂單就很麻煩。”

此外,以往聚焦線下獲客的企業要增強線上獲客能力,關注線上與線下收入的比例,據此靈活調整,以及2B之外拓展2C等等,也有助於企業主動增強防護能力。

原來我們只考慮做大就行,從0到1、再從1到10000就可以了,但現在你需要考慮的是從1到10000這當中,前面的‘1’背後蘊含著10000種抵禦風險的可能,你才能實現最終的‘10000’。

關於融資、雲計算、投資大勢的三個判斷

疫情的發生,會不會使2020年進入新一輪的“資本寒冬”?

“科技公司應該不難,融資還是在一個既定軌道上。”熊偉銘表示,華創資本2014年開始繞開2C的燒錢大戰,轉而投資科技企業,“當時2C需要大規模的資本,我們大部分投資都用在了四兩撥千斤的業務上,比如物聯網,現在的發展依舊很好。去年開始,大家發現2C領域的投資已到瓶頸期,直到今年更多人才開始接受現實。”

熊偉銘認為,2C的消費領域仍會有一些優秀公司脫穎而出,但隨著科技領域2B的賽道全面打開,給整個行業帶來大規模的提升機會。“對於科技企業融資來講,大家在今年不用擔心。”

他特別提醒,雲計算方面,國內已有平臺級的企業走在前面,如阿里、騰訊、華為等,但云勢能在中國還未全面引爆。

“雲計算對獲客和後續服務的幫助尤其大,超大型企業自建雲划算,對中小企業來講,購買雲服務可能是你最划算的投資,因為你的基礎設施完全不用花錢,用起來幾乎跟水電差不多。

所以雲的機會在中國還沒真正到,中國未來可能有一場雲大戰。”

如何看待未來5年內的投資機會?華創的投資邏輯一如既往,即企業軟件和企業服務、前沿科技、產業升級和消費相關領域,而這些領域也代表著未來主流的投資趨勢。

“舉例來說,中國的科技行業中,對核心科技基礎設施行業的投資在未來將是一大趨勢,包括半導體、通訊和計算,中國本土供應商還不算多,特別是5G的開始,全球供應鏈向中國集中,這方面存在非常多的上游投資機會。”

熊偉銘同時指出,隨著臨床醫療行業的發展,中國很可能出現與生命科學相關的投資市場,變成投資方面的主流行業。此外,數字化轉型也帶來了投資機會。“比如我們投資了博泰文檔,是國內全程信息化倉儲檔案管理的領跑者,這種模式出現在上世紀70年代,創造該模式的美國企業已經將規模做到百億美金級別。國內有越來越多的企業用數字化系統來完善和提升自己,這在未來二三十年裡都將是投資的大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