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戰例之三:巴爾幹上空的“捕食者”無人機

無人機戰例之三:巴爾幹上空的“捕食者”無人機

1995年7月29日,美軍首次將5架“捕食者”無人機部署在阿爾巴尼亞境內的一個美國空軍基地,1996年3月又在匈牙利作進一步的部署。在北約空軍1995年8月30日至9月15日對波黑塞族的空襲行動中,“捕食者”無人機是實施立體偵察的主要裝備,為聯合國部隊指揮部及時提供了大量情報。

“捕食者”-A無人機通過機載合成孔徑雷達、光電和紅外傳感器能透過雲霧和偽裝晝夜探測和拍攝到塞族軍隊各種目標的圖像,並引導北約飛機迅速找到目標,實施空中打擊。在波黑的行動中,“捕食者”無人機共空中值勤120天,完成任務128項,飛行時間長達850小時。

1999年科索沃戰爭爆發後,5架“捕食者”無人機投入使用,同樣扮演了偵察兵的角色。該機先進的探測設備能在3000米高空對各種地面目標實施準確、及時的定位,並能參照GPS導航系統所提供的座標將觀察到的目標自動標顯在數據地圖的網格座標上。

無人機戰例之三:巴爾幹上空的“捕食者”無人機

在執行任務時,空襲的北約戰機對“捕食者”無人機提供的目標進行轟炸後,再由後者進行目標毀傷評估。如果打擊效果不佳,則由“捕食者”無人機引導對目標再次進行打擊。在戰爭期間,“捕食者”是唯一能提供戰區範圍內實時圖像情報的無人機。

在南聯盟氣候多變的情況下,該機在戰區上空進行晝夜不停的偵察和監視,倍受北約軍方重視。但是,在波黑和科索沃的行動中一共損失了4架“捕食者”無人機。這也使得美國軍方對這種當初認為是“最理想的戰場偵察與監視裝備”是否存在不足進行反思。

通過實戰的檢驗,美軍開始總結“捕食者”無人機在實戰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由於當時軍方太心急,派往戰場上的“捕食者”無人機中,有一部分還沒來得及裝合成孔徑雷達,僅配備了光電/紅外設備和激光測距機等光學器材。當受到巴爾幹半島複雜氣象條件影響時,為了便於觀測目標而不得不把飛行高度降至雲層以下。

無人機戰例之三:巴爾幹上空的“捕食者”無人機

而該機的外形尺寸在當時是所有無人偵察機中最大的,其飛行速度也較慢,降到中低空時被敵方發現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實戰中,有兩架“捕食者”無人機甚至被塞族軍隊的高射炮所擊落,而且機上自動引爆裝置失靈,各種先進傳感器等設備也隨之全部落入塞族軍隊手中。

另外,“捕食者”無人機雖然具有很強的戰場偵察與實時監視能力,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正在發展中的“一體化網絡作戰”對戰場態勢感知能力的要求。但是,該機仍存在發現並確認目標後火力不能迅速到位的問題,很多戰機因此怡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