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養兒防老是道德綁架,那養兒女的目的是什麼?

高處不勝寒72445644


養兒防老是一種習性,哺育下一代是動物界本能。養兒就能防老嗎?很多時候是奢望。繁衍是本能和責任。


倍兒爽8


贍養老人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美德,對於那種不贍養老人的兒女應該抓起來好好教育,我前兩天看了一個視頻就是有個母親生了四個兒子,三個女兒,父親很早就去世了,母親把四個兒子和三個女兒拉扯大,也給兒女們蓋了房子,娶了媳婦,然而幾個兒子覺得母親偏心,都覺得對自己不好,對其他幾個兄弟好,到最後他們也不贍養老人,最終政府調解,四個兒子願意每人贍養老人一個月,幾個而已輪流贍養,輪值的時候在四兒子家呆了一個月,馬上應該送到大兒子家了,可是送過去以後,大兒子說要去吃酒,然後就把老人丟在了外面,後來大兒子不接收,又跑去二兒子家,二兒子要去給丈母孃慶生,也沒有空,老人就去找三兒子,那個時候天都黑了,老人就在屋外叫救命,三兒子卻說,你來我這裡幹嘛,今天不該我的輪值,一直叫到了天亮也沒有人管,老人本來就住在偏遠的山村裡面,白天溫度1.9度 深夜就更冷了,後來天亮了,老人準備去找大兒子,在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鼻孔流血了,其實一個八十幾歲的老年人扶著柺杖很容易摔倒,到了大兒子家後,大兒子要送孫子去讀書,看見老人只是把他扶在了他家門口的坐檯上,就去送小孫子讀書了,等大兒子送完孫子回來後,母親就去世了,死了以後幾個兒子也不管母親的遺體,不僅他們不管,還幾個人推脫責任,都覺得不是自己的錯,知道為什麼大兒子不接收嗎,因為上一次他輪班的時候,母親被狗給咬了,腿都腐爛了,所以在大兒子家住了二個半月,相當於多住了一個半月,大兒子說去吃酒,其實並不是,他只是覺得自己多帶了一個半月,又讓他輪值,所以他故意躲著不想接收母親,所以這才導致了母親的死亡,最終當地政府把法院開到了當地村裡,讓所有人都來看看這四個不孝的兒子,最終四個兒子都被判了刑,大兒子二年,其他的一年半,看完這個視頻當時覺得很震撼,很有感觸,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孝父母的直接判刑,父母養你們這麼大,你們的良心都被狗吃了嗎。你要問我養兒女是為了什麼,我覺得什麼都不為,就為了兒女在生下來的過程有你陪伴就夠了,不圖回報,同樣你也要反過來這樣對你的父母,愛是傳承,以後你生了兒女也是一樣的。





電影業餘說


我的第一次命運生於農村家庭,第二次命運在一線城市的一個生活條件中上家庭,個人領誤非常深刻!在農村生活的老一輩都會認為生兒育女是為了防老,在教育方面灌輸給小孩的思想也是以後的養老就要靠你們,所以你們要好好學習,勤勞工作。而在一線城市生活父母陪伴少,都是分家分吃!獨立門戶!


來自廣州的小小曾同學


有人認為養兒防老是道德

綁架,那養兒女的目的是什麼?古人云:“養兒防老,積穀防饑”,這是人類繁衍後代的最終目的,人有生老病死,一代又一代的養老送終是人類忠、孝、禮、義的其中一種道德規範準則一直延續至今,居然有人認為養兒防老是道德綁架,真令寒心窒息。當你呱呱墜地父母一把屎一把尿,供你哺乳,吃喝,冷暖呵護,培育成人,歷經二十載。到頭來養老成了道德綁架,這樣的人還有理由還有資格談道德二字嗎?“忠孝”二字理解和作為是衡量每個人的擔當責任和品行,假設社會真有這樣的人,這樣的禽獸不如的德性,只能是社會上唾沫的人渣,這樣的人還談什麼“忠、孝、禮、義”;還談什麼為國為民有擔當;有人認為孩子壓力大,難以支配養老送終的經濟負擔,這是把責任推向社會。在今天經濟發達,物質豐富人民生活普遍上升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人們應該善待父母,百善孝為先,古人孝敬父母的典故很多,象“孟冬哭筍”,“王朝雪夜臥寒冰”等孝敬父母的慈善心和作為感天動地。在養老送終這件事上,既是一個做兒女的責任,更是一個人的高尚道德的體現,人在做天在看,何況每個人都要經過這個血緣關係的歷程,善待父母也是善待自己。





天馬行空128039981


在西方國家,因為金融行業的發達,一切產業都已經金融化了。再加上國家的各種福利保障,所以導致他們那邊老年人的養老問題,不像中國社會會凸現出這麼多與子女相關的矛盾問題。

養兒防老,實際上是我國古代社會由來已久的一種社會現象。

因為在我國古代經濟水平不發達,社會流動性不大等因素,就導致了無法發展出像西方社會那種一系列完善的保障制度。

導致的結果就是,他們的下一代(主要是兒子)就成他們繼承家產和保障父母輩養老生活的金融衍生品化(或者叫現代社會的養老保險更為貼切)。

但是畢竟人千姿百態的,不確定因素就導致了養兒防老並不是一種完美的方式。(任何關係都並不是牢靠的:靠山會倒,靠人會跑)

你也可以說是道德綁架吧,畢竟過去社會輿論對這種不遵守遊戲規則的人,是進行嚴厲唾棄的!

人類社會一路的發展,不過是在不斷的尋求安全感(畢竟這個社會的女性是如此的,所以女人的地位越來越高,資本和商家都在圍繞著女人在做營銷)。

所以,養兒女的本質是為自己提供一份穩定的養老保險。至於是否真的保險,見仁見智吧!


阿超重塑之路


不可說是道德綁架,養兒女是人的本能,又是義務,也是社會責任,更是人老了後,心理的一種精神支柱。如果不養兒女,心裡是空虛的,會產生恐懼、怨恨、自私等多種社會負能量。你盡了當父母對兒女的義務,培養了他的成長,給了他幸福,兒女自然才有條件來感恩父母的恩澤。老人養後人是不圖回報的,至於後人懂不懂得“跪乳之恩”,就看後人自己了。觀點不一定正確,希望拍磚校正!


民俗傳人


看到這個議題,首先心裡一緊。

現在社會,科技發達,發達帶來了各種知識和資訊的干擾,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思辨能力,辨別哪些言論可以真正幫上自己,那真的很難找到自己想要的出口。

我不知道問這個問題的您,是屬於兒女的層面,還是父母的層面,不同的人生階段,需要給自己一個適當的定位,。

養兒防老,是影響了我們傳統幾千年的一個問題,非幾次新文化運動就能改變的事實。

如果說,養兒是為了防老,那就失去了父母偉大的父愛母愛的的說法,那是交換。

作為父母,如果一直抱著一種這樣的觀念不放,那等於把自己人生的很多東西,加註於兒女身上,無形之中,傷了兒女,自己也很累。

我們需要客觀的明白一個事實,有這樣觀念的父母,他們沒有接觸這種辨別認知的機會,因為他們生來,就受了這種思想的影響,所以,讓我們用不屬於他們的觀念去苛求他們,那同樣也是一種摧殘。

同樣,子女後代,如果用養兒防老的觀念作為了行事準則,那很多事,就容易變成了還債,(我是說容易變成,不是一定)那親情的份量又在了哪裡?

如果我們用道德綁架來給自己的逃避責任找一個出口,那我們為子女的責任又去了哪裡?

人是自然界的生物,同樣具備了弱肉強食,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則,我們幼小時需要一個信任的人來保護我們,同樣,老了,弱了,也需要一個信任的人來保護我們,這是生存所需,是本能,所以延續了養兒防老的觀念,也就成了自然。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真正造成我們糾結的,不是觀念,而是我們的認知。

跳出一個圈來看世界,我們會更豁達,更坦然,跳出來,也就有了自己的答案。

不知道能不能幫到在看的你,希望可以帶給我們一些思考,讓我們一起努力向前,為幸福而行。


啞然教練




漁樵之人W


年輕人喜歡用的一個詞,道德綁架,這樣說,像傳統的鬼節,確實被節日綁架了去給先人上墳,假設取消鬼節會有多少人還記得祭奠先人。

還有春節等節日,國家給你放假回家看老人,這還有人不情願。所以說,針對那些不孝之人,就算是道德綁架也得綁,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個約束力更肆意妄為,


傲雪紅梅123456


父母養育子女,並且撫養成人,這是父母的義務和責任;子女贍養老人,也是子女應盡的義務和責任,這是一種傳承關係,不需要道德綁架;至於養子女的目的,從倫理上,是夫妻二人婚姻的紐帶和傳承,從主觀事實上是繁衍後代,是人類的延續,如果不生養,也不會存在人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