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道德經》?

泰和道安


《道德經》是老子在西出陽關時留在人間的最後的一本著作。老子是修行者,而且巳經修煉到了聖境之後。他之所以留下《道德經》,是因為當時的守衛向他請求給後人留下點什麼。老子想了想,就留下了道德五千言,也就是現在的《道德經》。他是要留給後人一些他自己所修煉的感悟,《道德經》是一部真正的修行基礎功法。沒有靈性的人也只能夠看到一些哲學和社會科學的知識。有靈根的人就看得出來是一部修行基礎書籍。











水幕華


老子《道德經》中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具有一定的意義,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這是毋庸置疑的。老子從樸素的辯證法出發,把萬事萬物歸結為都是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運動,如禍與福、生與死、進與退、榮與辱、智與愚、難與易、柔與剛、長與短、上與下等等。應當說,這些辯證法思想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之一。

但是,必須看到,老子的總體思想是極為消極的。老子特別強調“清靜無為”。他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他讓人們少私寡慾、甘於卑下,與世無爭,不要文化,不要法律,……。甚至讓人們退回到嬰兒的純真狀態。政治上老子主張“小國寡民”,要求人們“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認為這樣就可以消彌紛爭,建立起人們和諧相處的理想社會。他甚至主張退回到原始社會狀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等等。老子的這些消極思想是不可取的。

有人認為老子的《道德經》無所不能,全面揭示了宇宙、人生的奧秘。其實這是誇大其詞的過度解讀。現代科學對宇宙、人生的認識不知要高出老子多少倍。

當然,這並不否定《道德經》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思維深刻的影響。


布衣閒人10


要看《道德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先看自己是什麼人!

對90%的人來說,它是一本“三字”經,只知其名,不識其貌。

對9.99%的人來說,它是一本5000餘字的名著,字字珠璣,句句經典。

對0.01%的人來說,它是一盞“指路明燈”,揭開紛紛擾擾的表象,抓住問題的本質,一切困難迎刃而解!

我們的世界很簡單,複雜的是人!但從宏觀看,不管人多麼複雜,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讓人順其自然,乃是大道!這就是《道德經》想要告訴我們的至理!



思思思行行


老子的《道德經》,含有人生宇宙萬物變化的陰陽對稱守恆守中的規則,是道與宇宙萬物統一運行的總法則,即辯證與統一,對立與矛盾,若讀者不去深悟道而解讀道德經,是很容易斷章取義。

因為修行的大道重在一個人的對知識與道理的覺悟性上,知識為覺性參考預見,而講道你必須有深厚的學習道德經的功夫與自己修行悟道的功夫相結合才行,才能道可道,名可名,但世事無對錯: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老子的《道德經》,最高點,是講什麼是道?什麼是德?只有道和德都達到了悟道的那個高點,道自己也就悟出來了,無為而清靜自然,與世無爭,進退自如,修身養命,固元守本,恆道守中,而抱元才能守一,穀神不死,方為清淨正覺正念,生於無形,養育萬物,運行日月,清濁動靜皆自然,降其欲,守其心,遣其欲,神自清,心自靜,無為無不為。

老子的《道德經》是修行人修道悟道的最高知識創作,只有內行的人才能看出道德經的真正魅力與偉大創作之處,天地人與宇宙萬物不離一個《玄》字與《道》字和《德》之與《悟》字和《靜》字,所以才能抱元子,質樸子,守一之,恆中字。











知足常樂桃花飛雨


「道德妙要」《道德經》——自然之道,王者之道,合一之道


《道德經》又稱《老子》,包括《道經》和《德經》,是自然概論和王道概論。其中,《道經》講自然概論,或稱天道;《德經》講王者之道,人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原本就是自然中的一種生靈,自然要“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從而回歸自然,終至於“天人合一”。

感恩聖師 授我道德 絕學無尤 知人妙樂

客觀實存之外“物”,經由人類感知系統而入心成“相”,進而人類創造了交流心相之工具——人“文”,這便是本人提出的“物—相—文”三元體系。因此,人文不過是人類進行心相交流、進而昇華對自然界客觀實存之外物的認識的一種工具而已。正所謂“文以載道”,文字是工具,不過是“筏喻”,根本的背後,是自然之道,以及自然之道在社會中的延伸—王者之道。

中華文化大系,正如一棵大樹,根為道,幹為德,道家、佛家、儒家為三主幹,百家諸子為眾多小枝,枝上有條,條上有葉,葉上有脈,脈上有細胞,如此細分,以至於無窮。例如,《孫子兵法》,是兵家這個紙條之上的一片碧綠的葉子,包括十三條葉脈,第十三條寫的是“用間”。在這裡,“家”是指哲學流派,“教”是指宗教,而所謂宗教,則包括通常不容易被世人理解的神秘化事物。需要指出的是,不被理解,並不一定是錯誤的,除非被嚴密的邏輯所證偽,否則只不過是反映了人類感知系統的硬件配置和軟件算法並不是足夠強大。在這個意義上,絕對不可以把玄學等同於迷信,後者是因為心有所迷而生盲信盲從,而玄學只不過是人類還沒有認識到某些幽微難測的東西而已。

自然太過龐大,因而大象無形,故而世人看自然,都如同盲人摸象,但自然原本是同一個。因此,三教本一,百家同源,都是自然。就道家來說,《道經》是自然概論,說的是天道;《德經》是王道概論,是人道;《易經》就是物變之道,暫態平衡。就佛家來說,《心經》就是洗心之道,看破紅塵;《金剛經》是自強之道,破除煩惱;《般若經》就是智慧之道,開啟心智;《波羅蜜經》,就是度化之道,到達彼岸。就儒家來說,《周禮》就是秩序之道,禮安社會;《論語》就是雜論百事,破解塵惑;《中庸》就是執守中道,不失法度;《孟子》就是孟子之論,頗談心性。所有的三教,所有的百家,都是在談論自然之道,及其延伸之社會之道。

宇宙本來就是一個滾動的橢球,內外分層,一重又一重,而用自然,來指代這個萬物演變之過程。宇宙,或者自然,本是圓融。人類為了研究自然,因而予以割裂,以便更好地研究局部,局部研究明白了,才能合起來,更好地研究自然這個整體。比如,自然原本唯一,佛家稱為“一合相”,都是道體這個本原,但是道家為了研究方便,便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為了更好地認識自然界中的每一個個體,因此在語言中,“名以命物”,才可以更好地研究和區分萬事萬物,但是,它們都從屬於同一個自然。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如是反覆,無休無止,這便是中華民族之圓融文化,向來講求和合而生,都是自然的內部矛盾而已。這便是圓融的東方文化,有別於追求片追求面個體自由的歐美文化,因為西方人除了上帝這個專制的造物主之外,是誰都不會相信的,因此上帝不管時,他們全部要自由。

在本書中,本人依據現存已知湖北荊門郭店楚簡本、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本為原本,適當參照傅奕本、王弼通行本,把春秋末期之後打亂的,或人為篡改的,或儒家歪曲的,努力恢復了一些。按照自己的理解,整理了原文,並譯成現代白話文和英語,供大家參考,歡迎批評指正。

日出東方,其道大光,中華文化註定要大興東方,風行世界,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重要支柱和軟實力所在。發掘、傳承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匹夫有責。本人知行合一,躬自踐行,也歡迎藉助大家的批評和建議,儘快完善並彙集成書,造福世人。以下,將按照本人整理的篇章順序,從《道經》講自然之道(天道)開始,逐步展開,然後是《德經》講王者之道(人道),最後是“天人合一”之道,包括道教經典之中的修煉之道。

然而,歡迎轉發分享,但是本人保留著作權所有:本號所有詩文,版權屬於北京泰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Beijing Tyho Culture Communcation Co.,Ltd)。感謝大家的支持和信任!


【詩文均為原創,圖片源自網絡;自度度人隨喜,轉發分享多謝。版權所屬:北京泰和(Beijing Tyho)】


泰和道安


一,古典哲學巔峰。

《道德經》《易經》《莊子》,合稱玄學,也是道家三大經典教材,永不過時,是中華文化的源頭與根基。

二,天人合一法門。

它的思想包羅萬象,無有無不有,深入淺出,可以讓人構建最合理最自然最自由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三,不長不短易記。

八十一章,五千文言,兩個月即可爛熟於心,第一遍一天背三章,第二遍一天背五章,第三遍一天背十章,第四遍一天背二十章,第五遍一天背四十章,第六遍一天背八十一章。從此道德一生跟你走,一生強大如神明。



龍脈樹


《道德經》又名《老子》、《五千言》,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又名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為《道經》和《德經》上下兩篇,共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歷史偉人對《道德經》評價極其高。尼采說,老子的思想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魯迅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胡適說,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真正哲學家。

學習《道德經》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它是在實踐總結的基礎上,吸取當時最高科學成就,把它昇華成一種嶄新而完善的“道學”,大道科學。

學習《道德經》,將這部智慧經典,融化到你我中間,融化到我們生活當中,用這些先進的理念指導行為,讓普通平凡的日子過得從容淡定。

以下是一些名人的評價,可以選一個來用。在寫一句最喜歡的原文。

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後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後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 ———林語堂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tuò)手可得。 ———尼采

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魯迅

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學家。 ———胡適

綜羅百代,廣博精微——紀曉嵐

當人類隔閡泯除,四海成為一家時,《道德經》將是一本家傳戶誦的書。 ———蒲克明

《老子》的意義永無窮盡,通常也是不可思議的。它是一本有價值的關於人類行為的教科書。這本書道出了一切。 ———約翰高


佳客相過詩能下酒


歸納了周之前上萬年的人類發現與智慧。是尋找前人科學認識的線索之一。

很可能在東周之後,戰爭所產生的瘟疫讓中國人染上某種疾病。無法向現代人象古人那麼思維。所以無法看懂《道德經》與《周易》。真看懂人會出現不適的反映,出現頭痛,消極,或大病一場。現代東方人與西方人相比,就象總有翻不過那個坎,這種感覺很象我們認識《道德經》與《周易》,西方人也許正在重蹈東方人覆轍。象曾經的東方人漫慢退化。這是我對《道德經》,《周易》,研究多年,設想當時的環境,人的意識得出的結論。供喜歡研究《道德經》與《周易》的人參考。純屬個人心得。

《周易》講童蒙。是最正確。但達到童蒙。人的身體也必需達到最初的那種素質。


中上行


老子的道德經是一部修煉的著作。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就是道家。道家祖述黃老。

黃帝且戰且學仙。仙者,遷也。人入山中不知所終。神仙並非迷信,也並非怪異。修仙是從凡俗之人。一步一步修成功的。道德經就是一部修煉之書,幹百年來對世界和國人的影響是非常的。外國人把它當成一部哲學的書,因為老子在道德經中講了宇宙天地萬物的起源,老子給出了宇宙天地萬物起源的正確答案。道德經中哲學思想在世界也是最先進的。老子道德經因為是治身之書,因為治身與治國同理。所以,在中國的歷史上,用老子道德經的治國理念治國時,得到了很好的效果,縱觀中國歷史,中華民族出現過漢唐盛世,這兩個王朝代丟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而在這兩大歷史階段,道家思想最為活躍,老子的無為而冶的治國理念,得到了當時統治者充分肯定和接受,道德經的研究得到了朝野上下的大力提倡和推崇。

漢朝初期,許多大臣熱心研究老子道德經思想,當權者對老子道德經無為而治的治國之策很重視,啟用道家人物,像陳平,張良,曹參都提倡老子無為而治。行黃老政治,注意民生,恢復和發展生產。遂促成文景之治。

到唐代改治,軍事,經濟實力在當時世界中堪稱一流。

唐高祖李淵追認老子為遠祖。號召朝臣百姓研習道德經,其後,李世民,自稱:朕的本系,起於柱史。起用道家人物魏徵為相。以靜養民,造成貞觀之治。

目前,道德經在世界的發行量與聖經一樣,全世界都在研究道德經。


逍遙谷逍遙




這個題目以前答過,今天再答一下。這絕不是“熱剩飯”。因為上次答的不全面,遭到大家批評,這次,又有新的理解。



老子,名老聃,春秋時偉大的哲學家。他的哲學思想主要是講人與自然的和諧,天地從無到有,所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另外,萬事萬物都是有規律可循的,所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他的核心哲學思想。



他的名著《道德經》裡頭充滿了樸素的辯證法。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萬物抱陰而附陽。”等句子比比皆是,充滿了辨證思維。這都是有積極意義的,對後世的人類認識自然,瞭解自然,都有極大的幫助。



但是,今天看來,老子和孔子宣傳的思想不一樣。孔子學說,是讓世人入世,進行一系列的社會活動,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完成自己的政治主張。



而老子是告訴世人,要“遁世”,進行所謂的修為,這種觀點我認為太消極。這種消極因素影響非常大的。比如“小國寡民,雞犬之聲想聞,老死不相往來。”“清淨無為”“我不與人爭,天下莫之能爭”這些躲避社會,遠離世俗的思想,顯然不適合當今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因為現代社會的主流價值觀講究人要入世,要積極參與社會的競爭,要勇於改造社會。



從這一點看,他的思想對中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的確有些不合時宜。所以,中學教材中,關於老子,介紹很少,只是在諸子百家中,一帶而過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