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王朝毀掉一座都城?為何唐朝之後長安徹底淪為“廢都”?

靜夜史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歷史


長安城見證了秦始皇的一統天下,見證了漢武大帝的雄才大略,也見證了開元盛世的萬國來朝,可是唐朝之後,沒有一個政權哪怕割據政權建都長安,為什麼一夜之間長安成了棄子?

長安為什麼會作為都城

秦朝的咸陽、西漢的長安、隋唐的長安,雖然地址不相吻合,但是大體是在關中平原一帶。

關中,東側是潼關(即函谷關),西側是大散關(鐵馬秋風大散關),南側是武官,北側是蕭關,四周是秦嶺以及黃土高原,整個關中地區是四塞之地,與外界的通道都有雄關鎮守,所以易守難攻。想當初東方六國多次進攻秦國,都被擋在函谷關下。

出色的地理條件,讓關中成為定都首選,也才有了漢唐長安的風采。

唐朝之後,長安的地理環境並沒有改變,那麼為什麼沒人定都長安了?因為:

長安被毀了

唐朝歷史上,長安多次被叛軍攻佔,安史之亂、涇原兵變、黃巢起義軍等等,但是破壞最大的一次是公元904年,宣武軍節度使朱溫進京,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臨走的時候朱溫沒有放過長安,他讓長安居民按照要求一併遷到洛陽,同時

毀長安宮室、百司、民間廬舍,取其材,浮渭沿河而下。

把長安拆得乾乾淨淨,拆下來的材料運到洛陽,拆不掉的就毀掉,自此盛極一時的長安城被徹底毀掉,成為一片廢墟。

被毀了為什麼不重建?

這個問題我們分朝代來看。

唐朝之後是五代十國,北方不到60年的時間裡,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政權輪番登臺,大家都在想著如何消滅別人以及不被別人消滅,哪有時間、精力、金錢去重建長安城?另外這些政權的創立者都是節度使,都有自己耕耘較長時間的根據地,他們怎麼可能離開根據地到一片廢墟的長安城重頭再來呢?

到了宋朝,趙匡胤、趙光義實現了中原王朝的統一,但是宋朝面臨契丹壓力,同樣沒有財力、精力重建長安。另外從地圖上來看,就算新建長安城,宋朝也不敢遷都關中,因為此時燕雲十六州還在契丹手中,關中地區又面臨西夏的威脅,一旦契丹或者後來的金人攻佔了河南之地,那麼關中就和中原、江淮以及南方地區失去聯繫,到時候宋朝也將不復存在。

南宋不用多說,北方都沒了,還談什麼建都長安。

蒙古人建立元朝,他們是從北方草原來的,他們對草原邊上的大都情有獨鍾,另外他們崇尚的是武力,是進攻,關中的防守優勢不在他們的考慮範疇,所以蒙古人也不會去重建長安。

到了明朝,朱元璋統一全國,他重建了長安城,改名西安,還派太子朱標前往西安考察,評估遷都事宜。可惜朱標從西安回去之後就染病去世,遷都的事情就暫時被擱置。

明朝重建的西安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西安古城牆,不過相較於唐朝長安城來說,明朝的西安只是唐朝長安的皇城,面積不足1/10。

朱棣篡位之後,遷都到了他的大本營北京,西安從此被遺忘。

清朝入關時,北京已經發展了300年,宏偉的紫禁城讓女真人挪不動腳,而且北京離根據地關東近,於是建都北京。

所以因為以上種種原因,自唐朝之後長安再也沒能作為都城。


榮耀歷史


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早在唐朝時期,長安就已經有成為廢都的趨勢了。


長安城的困境:氣候轉寒、水土流失

長安城面臨的最大危機是氣候和環境。

事實上,自公元8世紀中期開始,長安城所處的關中平原,整體氣候開始轉寒,不再是溫潤的自然環境。

在這種背景下,關中以寒冬為主,降水量開始明顯減少,整個生態環境越來越乾旱。

與此同時,由於長安城的糧食補給是要依靠東南的漕運,而降水量的減少使得漕運的河道水量下降,甚至出現泥沙淤塞的現象,最終導致漕運能力的下降,這就給城市的糧食供應造成壓力。

總結一下這個過程——

氣候轉寒→降水減少→環境乾旱→河道淤塞→漕運癱瘓→長安城的危機。

長安城面臨遊牧民族的侵略。

安全問題是長安城的又一困境。

氣候變冷的結果之一,就是遊牧民族必須要大舉南下,以掠奪過冬的資源。

果不其然,唐後期的北方多次遭到回鶻、吐蕃等部族的侵略。地處北方的長安城,自然是首當其衝。

因此,長安城面臨的防衛壓力,就比唐朝初期要嚴峻的多。

在這種情況下,天時地利的缺陷,都使得長安城不再適宜作為國家都城了。

在唐朝滅亡前,長安就成為了廢都。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唐朝的都城遷到了洛陽。


HuiNanHistory


唐朝後期開始長安歷經百年戰亂,以後各朝代經濟中心南移和統治重心逐漸南移,長安失去了再次復興的機會。

長安就是現在的西安,被譽為十三朝古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國四大古都之首。史載長安最繁華時有人口185萬,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超級都市。

唐朝以後長安成為廢都,表面上的原因是唐朝後期開始,中國歷史進入一段大分裂時期,長安處於戰亂中心近百年,遭到破壞多餘建設,城防破敗,幾近廢墟。個人認為,還有三個深層次原因:


01 絲綢之路沒落,加之經濟中心南移,長安逐漸失去傳統經濟中心地位


長安是絲綢之路的起點,長安的繁榮與絲綢之路分不開,古絲綢之路因戰亂和氣候影響逐漸沒落,海上絲綢之路興起,長安失去原有的地位。唐朝"安史之亂"前,我國的經濟重心還在華北平原,北方經濟在整體上優於南方。安史之亂後,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從五代起,南方經濟才開始逐漸超過北方。這主要是由於北方戰亂不斷,導致大量人口南遷;而相反南方局勢相對安穩,充足的勞動力加之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使得南方農業和工商業得到快速發展,長安所在區域逐漸失去經濟中心地位。

02 長安地處關中,缺乏水運條件,唐後朝代均未在長安建都,長安自此失去傳統政治中心地位


在經濟中心南移的背景下,長安沒有水路與南方溝通,很難獲得糧食等大宗物資,加之氣候、水源等因素很難再成為超級大都市。加之長安被破壞後,重建難度很大,因而自唐朝以後,中國曆經五代十國、宋元明清,近1000年時間沒有一個朝代再此建都,直到明朝才在原址進行了修復,設置了西安府,長安失去傳統政治中心地位。

03 世家沒落,士子南遷,長安逐漸失去傳統文化中心地位。

長安能夠處於政治文化中心地位,是因為隋唐等基本都是關隴貴族為主的朝代,唐末動亂使關隴貴族受到毀滅性打擊,導致世家沒落。隋唐科舉制度施行近300年,成為了我國最主要的取士手段,逐漸深入到底層,世家大族重要性下降。另一方面,百年動亂導致大量士子南遷,宋朝開始科舉取士南方士子佔到絕對優勢,南方逐漸成為文化中心,長安失去了傳統文化中心地位。


總結:

政治、經濟、文化三方面都不再屬於長安,其破財可想而知,稱為廢都也不為過。

古長安的沒落固然令人惋惜,但其輝煌的歷史並沒有被抹去,她仍是我們的瑰寶。


文史探客


這個問題讓長安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是啊,好好的一個都城,怎麼說廢就廢呢?好歹也是個國際化大都市,怎麼說沒就沒呢?

907年,唐哀宗李柷“禪位”給權臣朱溫,隨後被朱溫鴆殺,大唐帝國宣告落幕。

而唐帝國的完結也宣告了一個城市的徹底沒落,那就是長安。曾幾何時,這個人口達百萬的國際化大都市,見證了令世人神往的大唐氣象,成為大唐盛世的最重要標誌。而隨著大唐的隕落,長安也逐漸被世人遺忘,再也無緣帝國都城。

後來的長安雖曾有“西京”之名,但長安無論如何也無法重現帝國都城的恢弘氣象了,曾經的京城如今泯然眾人,淪為“廢都”,著實令人唏噓。

那麼,為何唐朝之後,長安會徹底沉淪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環境惡化是萬惡之源

環境的逐漸惡化,是長安最終被廢棄的最根本原因。

自戰國時期秦國定都咸陽開始,關中地區的開發也就隨之展開。秦朝建立後,咸陽繼續作為帝國都城,供養著大量的人口,秦始皇為修建陵墓以及行宮,大量砍伐南部秦嶺以及北部黃土高原的植被,使得關中平原周邊植被覆蓋率不斷下降。

漢朝建立後,漢高帝劉邦曾有意定都洛陽,畢竟洛陽位置很好,周邊有九關拱衛,安全係數很高。但洛陽盆地面積較小,不足以供養大量人口,且洛陽靠近山東地區,易受戰亂波及。因此劉邦謀士婁敬極力勸說劉邦遷都長安,此建議得到“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的支持,於是漢朝最終定都長安。

相比於洛陽,長安遠離山東,函谷關能有效阻擋來自山東地區的猛烈進攻。且長安周邊也有四關護衛,比洛陽不遑多讓。更重要的是,關中地區沃野千里,足以供養長安這一大城市的消耗,自給程度很高。

但漢朝之後,王朝更替相當頻繁,且但凡王朝興亡,作為都城的長安總是首當其衝,受到的破壞尤其嚴重。而長安城的多次毀滅與重建,意味著需要大量的資源消耗。在以土木結構為主的古代,這就意味著需要砍伐大量的木材,這使得長安周邊尤其是黃土高原水土流失越來越嚴重。

隋朝建立後,在漢長安城的東南修建了大興城,唐朝基本沿襲。雖然隋唐的長安城比漢長安城更加恢弘壯麗,但此時的長安周邊環境卻更為惡劣。

由於水土流失嚴重,加上戰火的不斷屠戮,關中地區早已無法保證糧食自給。不得不倚靠山東以及江南地區的糧食供應,鑑於此隋煬帝修建了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大運河的修築使洛陽成為運河中轉站,雖然從大運河向西有黃河和廣通渠的水路可抵長安,但此時的黃河因為水土流失不斷淤塞,關中地區的涇水渭水因植被覆蓋率驟減導致水量小到無法通航,糧食從山東地區運到長安耗時費力,成本高昂。

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隋唐盛世,長安也常年受到糧食饑荒的困擾,從隋文帝開始,隋唐的皇帝就養成了有災年就跑到洛陽蹭吃蹭喝的習慣,隋煬帝更是將事實上的都城擺到洛陽,唐德宗差點因長安斷糧死在兵變中。

所以在“民以食為天”的古代,在糧食問題上越來越力不從心甚至完全無能為力的長安,被拋棄似乎也是理所當然。雖然長安有強烈的“王氣”,但不想斷氣的皇帝們最終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晚唐朱溫篡政後,為鞏固權威,朱溫殺掉了唐昭宗身邊的宦官和文武大臣,將唐昭宗劫持到自己的地盤河南,定都洛陽。為斷了回遷長安的念想,朱溫將宮殿木材拆下順流漂到洛陽,將剩下的長安城付之一炬。這下長安城別說“王氣”,連人氣都沒有了。

由於朱溫的破壞空前嚴重,長安城再也無法恢復元氣,只能被後世的統治者放棄。

2、重心東移是大勢所趨

帝國重心的東移,是長安被徹底遺忘的重要原因。

眾所周知,洛陽的位置才是天下之中,長安的位置明顯偏西了。但從秦朝到唐朝,歷朝統治者多將都城定在長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這裡一方面距山東比較遠,另一方面離西域比較近。

自華夏文明誕生開始,地處中原地區的東夷文明就相當先進,商朝作為東夷文明的典型代表,產生了相當高級的文明形態。

春秋戰國時期,山東地區的齊國、魏國等也非常發達,戰鬥力相當強悍,相當長的時間裡,秦國只能據函谷關而守。

而在漢朝統一天下後,經濟發達的山東地區雖然是中原王朝的賦稅重地,但也是中原王朝最不放心的地區。漢景帝時期爆發的“七國之亂”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這個問題。所以安全起見,定都長安是必然選擇。

而為了更好地控制山東以及江南地區,隋煬帝自605年開挖了縱貫南北的大運河,將關中和山東、江南牢牢綁在一起。

從漢朝開始,我國正式開闢絲綢之路,將商周時期就已經存在的東西溝通之路加以強化。而漢朝除了和西域各國互通有無,最重要的目的是將西域納入版圖,達到斷匈奴右臂的戰略目的。

為了達到這一目標,相對靠西的長安就能夠較好地承擔起後勤基地的使命,漢朝也得以不斷向西開拓,最終徹底拿下西域地區。

唐朝時期,絲綢之路重新繁榮,長安的起點加樞紐地位再度凸顯。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唐朝前期和吐蕃在河西地區激烈爭奪吐谷渾地區,靠近河西的長安為帝國提供了強大的支持。不過隨著唐朝國力由盛轉衰,長安多次被吐蕃攻陷,加上安史之亂的破壞,長安和關中地區的環境更加惡劣。

而除了漢唐帝國的“東成西就”,唐朝之後帝國經營方向的轉移也導致了長安的最終廢棄。

唐朝自玄宗時期設置黑水都督府開始,東北作為帝國的重要板塊開始納入版圖。隨後這裡的漢化迅速推進,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相繼完成漢化,並陸續在北方建立起了異常強大的專制王朝。

與此同時,鴨綠江對岸的朝鮮也開始蠢蠢欲動,隨著王氏高麗的建立,朝鮮對東北地區的覬覦和侵襲也在不斷加劇。為了充足的糧食,更為了有效控制東北地區,帝國的都城不斷東移。

而同樣因為盆地狹小,最重要的是沒有了長安的呼應,洛陽也徹底泯然眾人,汴梁由此異軍突起。

而隨著元朝大一統的到來,為更好地兼顧中原、東北和蒙古高原的統治和管理,處於三個板塊交界的北京最終成為帝國的都城一直延續到今天。

所以,唐朝的由盛轉衰,由“興”到“廢”,既是自然淘汰的結果,也是後繼帝國需求變化的必然選擇。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長安是漢唐兩代的都城,但在唐朝之後,再也沒有朝代把都城定在長安了。雖然趙匡胤和朱元璋都曾說過要遷都長安,朱元璋甚至還派他的兒子朱標親自去長安考察過,但最後的幾輪還是長安已經不適合建都了,放棄了這個想法。北宋就更加不用說了,連遷都洛陽都做不到,更不用說遷都去長安了。

定都長安除了人口和經濟以及物資供應的問題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於,如果要定都關中,那麼就要有效控制河套地區和河西走廊這兩個戰略關鍵點,才能保證關中地區處於比較安全的地位,軍事上不容易受到威脅。比如唐朝初期,雖然河套地區不能有效控制,突厥從河套地區直奔長安,到達長安的外圍,李世民不得不親自出馬,和頡利可汗訂了便橋之盟,但當時河西走廊已經沒有比較嚴重的威脅了,所以關中仍然大體上是安全的。

但是這個情況在安史之亂之後發生了變化。安史之亂髮生後,唐朝朝廷抽調北庭和隴右的軍隊回援關中,抵抗安祿山的叛軍,導致吐蕃勢力迅速向北擴張,雖然在回鶻勢力的介入之下,吐蕃未能完全控制北疆地區,但卻很快就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地區,並且將其勢力推進到今天的平涼一帶。安史之亂之後,唐朝雖然苦心經營,但始終未能完全解除吐蕃對關中地區的威脅,吐蕃也曾兩次攻入關中,並一度佔領過長安。

到唐朝滅亡的時候,吐蕃帝國雖然已經崩潰,但是包括天水、甘南和今天的武威一帶,都已經有了吐蕃部落殘餘,而當地的漢人在經歷了吐蕃一百多年的統治之後,在文化和生活習俗上和吐蕃逐漸融合。所以,整個河湟地區和河西走廊已經完全失去控制了,今天的陝北和寧夏一帶又被李氏党項部落控制,中原地區也處於分裂狀態。北宋立國之後,按照先南後北的順序,先後統一了中原絕大多數地區,但對河西走廊和銀夏一帶始終無法完全控制,最後反而導致了西夏獨立建國。

漢朝在長安建都也帶有一定的偶然性,因為當時的漢朝並不是真正的大一統,關東地區存在大量的封建諸侯,而且都是朝廷難以進行有效控制的,財政、軍事和人事基本上都獨立自主。所以,劉邦一開始考慮要定都在周公為周朝選定的都城洛陽,但最終還是選擇了長安,最重要的理由就是,萬一漢朝像秦朝一樣,出現關東地區打亂的局面,漢朝只要控制關中,封鎖潼關,就還有機會扳回局面。

唐朝定都長安時的情況與此大體相似。長安作為都城,隋朝繼承自北周,而在隋朝末年出現天下大亂的局面,各地紛紛出現割據一方的勢力,所以李淵在太原起兵以後,首先選擇了佔領長安,然後以長安為根據地,逐步向東擴張,平定關東各地的反王,最後建立了唐朝。也就是說,唐朝定都長安,同樣是出於一開始天下大亂狀態下關中地區在地理上比較安全,相對關東地區來說,易守難攻。

而元朝之所以選擇定都大都,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則是因為北京剛好處在傳統的農耕地區和草原遊牧地區的交接線上,定都在北京,既可以佔據河北,以居高臨下的態勢控制中原地區,又可以有效控制草原地區,尤其是漠南地區的蒙古各部。而且,在元朝長期持續的皇室內部的權力鬥爭引發的戰爭中,佔據北京的優勢在於,北京可以利用運河,大量囤積物資,以此來支持在草原上與西部其它蒙古王公進行戰爭。

總體來說,如果定都關中,就必須優先控制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區,經營中亞,而定都北京則必須隨時準備與北方遊牧民族進行戰爭,這也就是所謂的明朝天子守邊疆的原因。此外,定都關中的政權基本上是大陸國家,而定都北京,則必須具備一定程度的海洋意識,而到宋朝之後,海洋貿易的發展比較快,東南地區的瓷器與茶葉在經濟上實際上與東南亞地區之間的關係也比較密切。也就是說,漢唐時期重點經營的是穿過中亞的絲綢之路,而從宋朝開始,則是不斷探索和發展海上絲綢之路。


蕭武


從強盛的唐朝之後,千年古都長安城就再也沒有當過任何一個正統甚至割據政權的首都。曾經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所以成為廢都,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常年的戰亂對長安城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唐朝固然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之一,卻依然經歷了“天子九逃,國都六失”的遭遇,長安城的六次失陷幾乎每次都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比如天寶十五年(公元750年)的安史叛軍;廣德元年(公元763年)的吐蕃、党項等聯軍;廣明元年(公元881年)黃巢起義軍等均都對長安城進行洗劫。唐朝末年的公元904年,朱溫脅迫唐昭宗遷都洛陽,臨行將長安城幾乎徹底摧毀。唐朝之後又經歷了戰亂頻繁的五代十國時期,數十年間長安城根本就沒有恢復的可能。而後來的宋朝建都在汴梁,雖然宋太祖趙匡胤有遷都長安的長遠考慮,但是鑑於當時的政治和經濟形勢,最終也沒有下令重建長安城。

第二、長安城市環境惡化

隋文帝建國之後就聽從了大臣們的建議,沒有直接定都長安,而是在長安附近新建了大興城,他之所以做出這種選擇,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長安城經過千年的開發(尤其是漢朝之後),其承載力早已透支了。曾經的“天府之國”現在已經是土地費力急劇下降、鹽鹼化與水土流失嚴重、周邊森林覆蓋率巨幅下滑等等。這都說明,這座千年古城需要休息了。

第三、經濟重心東移的大趨勢

古代中國的東方之所以發展滯後,其最重要的原因應該就是秦朝即漢朝定都在長安,因為從地域、人口等方面來說,東部都比西部存在著巨大的優勢。而東漢之後的東部地區則在經濟上開始佔據絕對的優勢了,隋煬帝為了扭轉這種對京師不利的狀況而修建了大運河,一方面保證西部的補給,另一方面也解決其不利的交通條件。但是,經濟重心東移的驅使是不可避免的。

第四、借一下明代思想家黃宗羲的觀點

黃宗羲在其《明夷待訪錄》中就表達了後世“有王者起”應該定都金陵的觀點,他先是分析了晉朝衣冠南渡以及宋室南渡之後經濟重心南移而北方則常年戰亂不斷,長安在秦漢、唐朝之所以強盛,是因為那裡是“風氣所聚”等等。而應該定都金陵的原因,黃宗羲打了一個比方:富裕的家庭肯定是自己保管金庫的鑰匙,而讓僕人看大門。不定都金陵的話,不是把國家的鑰匙交給了別人?

綜上所述,千年古都長安城在唐朝末年被幾乎完全摧毀之後確實不太適合當首都了,但大家可以暢想一下,如果趙匡胤真的遷都長安,會對宋朝帶來哪些重大的影響呢?


國史通論


長安一直以來都可用王氣來形容,恢宏浩大,氣勢磅礴。許多朝代都將它定為京都。



但在公元907年唐代滅亡以後,長安似乎就衰竭了;中間除了個迅如流星般的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外,長安(西安),從此再也無法跟王氣沾邊。 唐僖宗中和三年(881年),在多次反攻,終於攻破黃巢軍隊佔據的長安城後,來自唐帝國各路勤王的藩鎮軍隊,如猛虎餓獸般,衝入了這座千年古都。

“縱火焚剽”長安城,以致整座帝都“宮室、居市、閭里,十焚六七。”

而輝煌壯麗的大明宮,更是燒得只剩下了含元殿。



1.▲黃巢之亂,是長安城沉淪千年的開始。 長安自城劫之後一片荒涼,百姓民不聊生。自此政治動盪不聽,元氣大傷。頻繁的政治動盪與破壞,是至為關鍵的因素。

2.其次就是人口問題

據記載,隋唐時期都城人口增加,平常生活用的木材都供應緊張,糧食關中平原更是已經難以自給,隋煬帝開鑿大運河來運糧供應長安。在唐朝,都城人口與日俱增,長安城的糧食更是供應不足,黃河三峽天險阻礙了糧食運輸。遇到災害年份,皇帝多次帶著大臣去洛陽解決吃飯問題。

3.最後更致命的問題在於長安環境的破壞

八百里秦川的森林被砍伐,為長安城種下了生態惡果。關中生態環境逐漸惡化,森林覆蓋率降低,導致環境也逐漸惡化。也是長安沒落的主要原因


歷史控


唐末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入長安,離開時,放火焚燒長安城,之後,李克用與田令孜的大戰,田令孜戰敗後,下令焚燒城市,長安再遭火劫。


後來朱全忠又在長安劫掠。後果更是嚴重。長安已經成了一處廢虛。再也沒有國都的風采。最主要的是唐滅亡後,五代十國開始了。各國紛爭不斷,互想搶地盤,沒有一個穩定強大的政權能統一。長安更是無人去修繕。直到北宋建立,長安的毀壞程度已經不適合再做國都。所以北宋立都開封,但這也造成了四處受敵的情況,這就是後話了。


東方沐雨


我們都知道國都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皇帝們在選擇國都的時候,一般都是非常謹慎的,需要經過很多的考察才能決定一個地方能不能夠做國都。在我們古代的歷史上,我們中國現在有很多城市都曾經做過一個國家的國都。而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個城市非常厲害,它作為一座古城,曾經當了13朝的古都,每代皇帝都很喜歡它,他就是歷史上非常出名的長安,也就是我們今天的西安。

不過不知道有沒有小夥伴發現,其實從唐朝之後,就再也沒有皇帝定都長安了,這背後到底是因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和大家一起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從自然環境的角度來考慮。長安在古代的時候是屬於關中平原的,可是西漢建立了之後,那裡的水土流失就經常發生。並且後來因為漢武帝老是去攻打匈奴,這中間一直在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為了支撐鬥爭來換取錢財,那個時候作為國都的長安,其實不斷的在被過度開發,導致那裡的環境變的非常的不好。等到了唐朝唐高宗的時候,其實長安的糧食已經完全不足以供養長安的百姓們了,大部分情況下都是要從南方運過來糧食的,所以在唐朝的時候,每一年皇家都得去洛陽一趟,說是巡遊,其實是因為長安的糧食實在是不夠吃,只能去那邊過渡一段時間。

第二,我們從它的軍事角度來考慮。那個時候,長安靠近西北地區,可以說是長安,他是我們中原地區的最後一道防線,所以老是有外族的一些勢力來打過來,在唐朝滅亡了之後,後梁是在開封建立的。後梁覆滅了以後,之後的晉漢周全部都定都在開封,也就是說從唐朝滅亡之後,在開封形成一個新的政治中心。後來後晉的石敬瑭為了當上皇帝,竟然把燕雲16州全部都給了契丹,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中原就幾乎已經是對別人完全敞開了。長安就變成了最後一道防線,成為了戰爭的第一線。從這個時候開始,長安就不再適合做一個國都了。

第三,我們從他的政治角度來考慮,其實在唐朝之後,很多大臣們並不願意再遷到長安了。北宋時期的趙匡胤曾經就打算遷都長安,並且已經做出了非常詳細的計劃,但是那個時候,很多北宋官員在開封已經買了家產,自己的家人財產全部都在開封,根基非常的牢固,如果說要遷都的話,那麼大臣們就一定會損失很多的金錢,所以為了自己的私人利益考慮,他們是非常反對遷都的,那作為一個皇帝,大臣們都不願意,所以趙匡胤也是沒有任何辦法的。

曾經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也非常的嚮往長安,他甚至一生都惦記著遷都長安,於是他曾經派自己的兒子朱標到長安考察,看長安適合不適合做國都,但是朱標考察了之後,覺得那裡很多的東西都已經不適合再做一個國都了,跟之前的長安已經不太一樣了,並且再加上朱標回了長安之後不久就病死了,導致朱元璋也就沒有心思再遷都長安了。

最後,我們從經濟方面來考慮,隨著朝代的發展,中原的人口開始不斷地往南方移動,人口到了南方,那麼經濟重心和生產力也就到了南方。再加上後來開通了京杭大運河,讓南北兩地的糧食可以互通了,這就使得在洛陽開封這些靠近水路的城市,就有了更加豐厚的優勢,所以說在當時,如果要是往長安運糧食的話,必須要經過洛陽,然後再經過洛陽運到長安,這樣就會增加國家的負擔,費錢費力,所以通過各方面考量下來,這之後的朝代裡,君王們都覺得長安已經不再適合做一個國都了。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長安作為一個13個朝代的國都,還是有它很高的歷史價值的,現在西安已經發展為了我們旅遊非常熱門的城市,大家也可以多去西安看一看當時的一些風土人情,感受一下當時朝代的歷史故事。





Amii說


為什麼唐朝以後長安徹底淪為廢都?

原因簡單,黃巢叛將朱溫在長安廢唐自立後梁,但在後唐李存勖攻擊下,將無戰心士氣低落,朱溫自知守不住長安,便放火將繁華的長安城燒成了一片廢墟,然後挾持長安百姓遷都落陽。

至此,中國陷入了長期的大動亂,一個個短暫的小朝庭誰也無力重建長安,只能由著他荒廢。

趙匡胤削平各地割據勢力建立大宋,但國家久經戰亂,國家初定也不可能耗費巨資重建長安,他也只能定都開封。

北宋滅亡金定都北京,此後元明清皆以北京為都,人們也就忘記了昔日的西京長安。

現在的西安,是唐以後在長安的廢墟上逐步重建起來的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