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起“安全網”嚴防院內交叉感染

強化門診和急診三級預檢分診

三級醫院已100%實現“三通道”診療流程再造,93.1%的二級醫院完成“雙通道”診療流程改造

住院病房嚴格探視限制及監測檢查制度

“取藥流程和之前完全不一樣,不走回頭路。”2月23日11時,成都市民江女士拿完藥走出省人民醫院大門後說,“雖然比以前要多花些時間,但心裡踏實。”

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院內交叉感染防控不容有失。為讓群眾安心就醫,實現一線醫務人員“零感染”目標,我省各地醫療機構積極行動,織起“防疫安全網”。

築牢防線 門急診多道關口篩查風險

2月21日一早,成都市民王先生走進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就診。與以往不同,見到坐診醫生前,王先生需經兩次嚴格的體溫檢測和詢問篩查。而在診斷開始前,門診醫生還要詳細詢問王先生有無新冠肺炎等的相關流行病學史。

門診和急診,是患者進入醫院的主要入口,也是阻斷院內交叉感染的第一道防線。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省強化門診和急診三級預檢分診。在門診急診入口(1級)、就診區(2級)和診室內(3級)分別安排專人對每位就診人員測量體溫,並詢問流行病學史。層層篩查後,發熱和有相應病史的人員被及時分診到發熱門診。

省人民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王莉介紹,在門診和急診通道的所有關卡,工作人員都進行了必要的防護。發熱病人或相關病史的病人將由專門的工作人員按照單獨的隔離線路,把病人帶到發熱門診就診,堵住風險源。

“門診崗位的每一名醫務工作者,都是抵擋病毒傳播的守門人。”省衛健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對全省各地的每一名個體醫生、村醫、校醫、廠醫也都壓實篩查把關的責任。按照首診責任制原則,對診斷中接觸到的可疑病例,首診醫生必須及時給予必要診斷,並協助完成安全轉運收治。

在綿竹市第二人民醫院,綿竹全市範圍新冠肺炎密切接觸者名單被導入門診醫師診療系統中,並保持同步動態更新。該院院長趙志宏介紹,診療系統收到門診病人信息後自動進行名單匹配,“如果發現系統預警提示,首診責任醫生可按操作流程及時處置。”

再造流程 設置單流向且相互隔離的三條入院通道

醫院壩子裡的9頂帳篷,是射洪市人民醫院的新裝備。它們搭建起患者就診的3條新通道。

為避免醫院內人員交叉感染,我省制定嚴格的醫院“三通道”管理防控措施,明確三級醫院要設置單流向且相互隔離的醫務人員、普通病人、發熱疑似病人3條入院通道,且各通道入口均有明確標識,並設立體溫監測點。

目前,我省三級醫院已100%實現“三通道”診療流程再造,93.1%的二級醫院完成普通病人與發熱疑似病人相互隔離的“雙通道”診療流程改造。

射洪市人民醫院是一家三級乙等綜合醫院。為有效規避交叉感染的發生,人員通道隔離成為醫院的首選項。“要實現單進單出的單向循環實在不易。”射洪市人民醫院副院長謝莉介紹,醫院場地有限,老舊的辦公樓也存在缺陷,醫院只好協調來多頂帳篷,搭起相互隔離的“三通道”。其中,為疑似新冠肺炎患者設置了從預檢分診、等候留觀、CT檢查、專家會診,再到轉運收治的全流程封閉運行通道。通過“三通道”管控流程,射洪市首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在該院被發現,並實現向定點收治醫院的安全轉移。

四川援助湖北醫療隊對此有著更為深刻的感受。

“暫停門診3天!”1月26日,四川第一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入駐對口支援的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瞭解了院內感染防控形勢現狀後,他們給出暫停門診的建議。

在四川醫療隊的統籌下,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隔離出了互不交叉的醫務人員通道和患者通道,並劃定出清潔區和汙染區的清晰界線。

嚴格制度 特需陪伴家屬每天至少三次監測體溫

“做夢都在想院感,這是工作20多年來壓力最大的一次。”一個月的連軸轉,讓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主任金宗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住院部,保持有800餘人的住院量。金宗英團隊留心著每位住院病人的動向,並以病區為獨立單元,實行嚴格管理,“把院內的每位病人都視為潛在感染者管理。”

省衛健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全省各醫院住院病房已全面推行兩項嚴格的管理制度:一是住院主管醫師防控新冠肺炎責任制,如發現所管病人有疑似症狀出現,要第一時間診斷並隔離;二是嚴格探視限制及監測檢查制度,“號召大家減少對住院慢性病人的探視,探視也要限定在最短時間內,且必須進行嚴格檢測,防止病房內交叉感染。”

在廣元市中心醫院,特需陪伴的患者家屬進入病房,不僅需要陪伴證,還要在醫院大門口預檢分診,在住院部入口、病房入口監測體溫。該院感染管理科科長餘桂英介紹,疫情期間,儘量為住院病人安置單間病房,對進出住院部的各類人員都進行了分類管理。

嚴禁串門,盡全力保證每名隊員的休息場所處於相對隔離狀態;任意兩人會面,嚴禁摘取口罩……在我省第四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國家(四川)緊急醫學救援隊入駐的漢陽方艙醫院,駐地紀律和防護制度要求得也十分嚴格。

目前,全省各級醫療單位和援助湖北醫療隊未發生任何因防護不當而導致感染的事件。(記者 袁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