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下葬後,封閉地宮的最後一位工匠怎麼出來?

每天拍攝生活趣事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在封建時代,皇帝非常重視陵墓的修建,一般在新皇帝登基的那一天就開始計劃建造帝陵。我們看盜墓的小說或電影,那些古代的墓不但很難進去,而且還設置了重重機關。

如此嚴密的陵墓,當初封閉地宮的時候,最後一位工匠是怎麼出來的?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難,答案就是:最後一位工匠是走出來的!

有些人會想,《史記》上不是記載秦二世為了不洩露秦始皇墓裡的機關,把工匠都封閉在裡面陪葬了嗎?《資治通鑑》裡不是記載,在修建齊獻武王墓的時候,不也是把工匠都殺了,防止機關洩露嗎?

這些史料記載都只是記載,目前還沒有考古證實!如今考古發掘過的古代陵墓,並沒有發現為了封閉墓門而將工匠囚禁陪葬的現象。

古代的陵墓為了防盜,確實下了不少工夫。比較早的有周朝時期的墓,他們為了防盜,將棺槨做成石頭的,這是比較低級的一種防盜方式;到了春秋時期,墓主們開始在墓室周圍放置大石塊,為了增加整個墓的堅固程度,也有利於防盜。

西漢時期的時候,漢文帝“以北山石為槨”的思路影響了後來的君王,也在歷史上掀起了一股“鑿山為墓”的浪潮。這樣墓是堅固了,但墓道和墓門依然是一個隱患,於是工匠們就開始在墓道上填塞巨石。西漢魯恭王的墓裡就發現了19塊巨大的石頭用來填塞墓道,這重重巨石在古代用手工鑿開那可是一項大工程!

用大石堵墓道雖然堅固,但也費時費力,後來古代的工匠們就發明了“頂門器”。這是一種機關,當關閉墓門的時候,頂門器就會倒下把門頂住,門就推不開了。中山靖王劉勝的墓就是這樣的,他使用的頂門器是銅做的,而且在關閉墓門後,墓門與牆之間還用鐵水封死,這樣盜墓賊基本上就無從下手了。

結束語

古代修建帝王的陵墓都是一項非常大的工程,最快也要幾年,最長的有幾十年,在這期間不可能只用一批工匠。如果皇帝要殺工匠,那該殺哪一批呢?如果殺最後一批,工程永遠也完成不了啊,誰不怕死呢?

其實皇帝陵墓裡的機關並不多,而且帝陵都還有地面建築,大家一看就知道是皇帝的墓,根本不可能隱瞞。工匠們完成了地下工程以後,還有大量的地面工程等著他們來做,基本上建造陵墓的都是徵來的勞役,或者犯人,還有就是俘虜。如果要殺害工匠,那勞動力會越來越少,工程也很難完成了,這並不是皇帝想要的結果。

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水煮汗青


皇帝下葬後,封閉地宮的最後一位工匠怎麼出來?我來說說我知道的吧!

工匠的智慧!

在很早以前,皇帝下葬之後都是要留下一名工匠在陵墓裡,用作從墓室裡面栓鎖住墓室大門,以防止盜墓賊輕易的進入,而這名留下來的工匠最後會因為墓室裡缺氧而死。當然也有聰明的工匠會秘密地在墓室裡留下個出口,最後從這個出口秘密的溜出去!



後來,為了避免這種殘忍的事情再次發生,聰明的工匠們發明了一種叫“拐釘鑰匙”的工具,這種“拐釘鑰匙”能從墓室外面把墓室裡面的栓鎖落下,從裡面將墓室封閉,這樣一來既避免了工匠們的死亡,又防止了盜墓賊盜墓!

而“自來石”的發明更是展現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智慧!當皇帝下葬之後,從外面關閉墓室大門,墓室裡面的“自來石”會從墓室裡面自動將墓門鎖死,這也避免了工匠們的死亡!


當然,這些工匠都算運氣好的,如果碰到要求殉葬的皇帝,這些工匠的命運就悲慘了,例如:統一六國的秦始皇,他的陵墓修建動用70萬勞工,當陵墓建造完畢之後,為了保住陵墓裡的秘密,參與建造的工匠都被活埋進了陵墓中為秦始皇殉葬!


唐古看今


但凡是工匠,就有一門吃飯的玩意,反正是餓不死。

但,作為封閉地宮的工匠,工作總是戰戰巍巍,小心翼翼,因為一個搞不好,就給帝王殉葬了。在歷史上,就有記載,給秦始皇建地宮的工匠,最後就被殉葬了,原因是知道太多了,怕引來盜墓者。

後來,帝王們是不讓工匠殉葬了,但工匠得將墓門設置巧妙,要保證最後一位出來後,墓門上鎖後,很難打開。這如何做到?

三個字:頂門石。

說起頂門石,不得不說老祖宗們還是很有智慧的,在墓門後面設置一道獨特的裝置,在最後一位工匠出來,墓門緩緩關閉,再也不能從外面打開,除非炮轟。

這個獨特的裝置,就叫“頂門石”,也叫“自來石”。將這塊石頭立到墓門靠墓裡那一側,離門大概有1--2米的地方,讓頂門石底部在一個凹槽裡面,隨著墓門關閉後,有工匠通過裝置慢慢把頂門石拉近,最後頂住墓門。

此後,無論如何也打不開墓門了。這是工匠們偉大智慧的體現,更是為了自我保護設計出的絕招。

自從有了頂門石之後,工匠們再也沒有被殉葬在墓裡了。中山靖王劉勝的墓,被挖掘之後,就看到了頂門石。

總之,後來頂門石就成為了王侯將相墓室的標配了。當然,主要就是為了防範盜墓者。

另外,為了防止盜墓,在墓門口設計通道,放置很多的大石頭,讓盜墓者無法穿越重重石頭,打開墓門。

當然,到了近代之後,盜墓變得容易了,因為炸藥出現了。無論多麼牛逼的墓,只要官方想挖開,就沒有做不到的。而私人盜墓炸墓,那是違法的。

只是,那種缺德事,現在政府不組織去挖掘罷了。對於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墓地損害,國家允許進行搶救性挖掘。僅此而已。

(地宮工匠)

還是現在好,身有一藝,不怕吃不上飯,也不怕受到生命危險。這才是工匠們應該有的待遇。


藍風破曉


自古以來,幾乎每位皇帝從登基開始就在建造自己的陵墓,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秦始皇陵,關於秦始皇陵我們至今都沒能看清它的真面目。皇帝下葬自然會有無數陪葬品,這些陪葬品放在如今都價值百萬,為了避免有小偷去偷陪葬品,皇帝往往會命令工匠在設計時增加無數機關。而且為了保證這些機關不外洩,皇帝下葬時這些工匠們也會成為陪葬品,永遠留在地下,這樣就沒人知道陵墓內的構造了。所以古代的工匠大部分都是陪葬的,幾乎沒有能夠出來的。


不過也存在一種說法,工匠是可以從墓穴中出來的。在20世紀60年代發現的明定陵中存在一種特殊結構,這種特殊結構保證了最後一個工匠能夠從墓穴中出來。之所以會讓工匠從墓穴中出去,首先是因為明朝有個固定,皇后和皇帝一定要葬在一個墓穴中,因為不知道皇后和皇帝誰先去世,不論誰去世了,都需要將這個們關上再打開,就需要一個瞭解門開關的人。再者是因為工匠的手藝需要流傳下去,如果工匠們都殉葬了,那麼江山社稷所需的工匠人才也會大大減少。


所以為了保證工匠們能夠出去,在明定陵中發現了一種“自動門”的裝置,這個自動門的原理非常簡單。在石門上和地上都有兩條縫隙,在地面的縫隙上有一塊石頭,如果石門完全關閉的,這塊石頭恰好能夠抵在這兩個縫隙上,從外完全打不開石門。那麼工匠是怎麼從這樣的裝置中走出去的呢?

工匠在出去前不會完全關閉石門,將石門半開著,然後把巨石壓在石門上,等到工匠出去後,巨石會隨著石門的關閉,滿滿地往下滑,直至上下兩端都恰好卡在縫隙中。


還有另一種說法是,工匠們因為知道自己要殉葬,所以在建造陵墓的時候,還打造了一個秘密通道,確保他們自己能夠逃出去。關於這一種說法,在清朝慈禧太后陵墓建成之後,有一位叫做姜石匠的人從陵墓中逃出來了,併成為幫助孫殿英進入慈禧太后陵墓的引路人。


以史正衣冠


皇帝下葬後,修建陵墓的工匠往往有兩種下場。一種是修建陵墓的人包括工匠會被殺死,成為皇帝的陪葬;另一種則是皇帝仁慈工匠們能夠活下來。

歷史上,秦二世胡亥、成吉思汗、慈禧都殺害了修建陵墓的工匠。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贏政在出巡途中於沙丘駕崩,兩個月後秦始皇棺木運回咸陽,在臨潼下葬。然而根據制度,秦二世胡亥下令,秦始皇的所有後宮女人全部殉葬,而胡亥也沒有放過當過給秦始皇修陵墓的工匠,凡是參與修建陵墓內部的工匠也都全部殉葬,古代殉葬制度真是一點人性都沒有!

而那些仁慈的帝王,而那些封閉地宮的最後一位工匠,自有過人的辦法出來,他是從外面封閉地宮,這就是墓門防盜機關設計—自來石。

古人在長期的觀察與實踐當中,發明了一種可以從裡面自動鎖住墓門的機關。當皇帝下葬後,所有人撤出墓地,只留下最後的工匠來關閉幕門。

當工匠從外面把墓門緩緩關閉的時候,門後的自來石由於自身的重量而落下,由於設計這時候會剛好卡在門後的卡槽裡面,把木門死死地頂住,這樣就可以從墓門外面封閉陵墓大門,工匠也活了下來!

這種自來石是天然的石頭,呈長條狀,一般是兩邊寬中間窄,高度約1.6米,重量大約在幾百斤左右,因此用他來鎖住的墓門很難打開。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考古學家挖掘明定陵時,有兩扇1.8米寬,3.3米高的石門,大門關著,從門外面並沒有任何鎖子或者門栓住東西,但是石門推不開,之後,專家用手電筒從門縫裡看到石門是被一塊石條給頂住了。

知道了原因,經過專家幾次實驗,專家用鐵絲繩套加木板才打開石門,石門打開後,專家一研究才明白,古代工匠先把石門的門軸上下端做成了球狀,然後在石門中間門縫位置鑿了一個凸起的槽,最後在門內地面上距離石門不遠處再鑿一個洞,最後一名工匠出來前,會把自來石放到門內地面的槽洞上,然後讓它慢慢地傾斜,當關上石門後自來石就會順著球狀軸移動到石門的石槽內,從而工匠就從外面徹底的關上墓門。

如此巧妙設計的自來石,保住了工匠的命,也讓睡在帝陵裡面的皇帝能夠安心的享受地下的榮華富貴,畢竟帝王的陵墓都是有很多金銀財寶的陪葬品,而這些陪葬品歷來都是盜墓者對帝王陵墓不斷盜掘的原因。

清末民初時孫殿英盜慈禧太后的陵墓,最初挖掘四處亂挖,找不到墓門,之後,找來了當時修建的工人,對他嚴刑拷打加上威逼利誘,搞清楚了墓道門的位置,但是他沒能手工打開墓門,最後只能一包炸藥炸開了墓門!

古代工匠用他們智慧發明了很多墓門機關,自來石只是其中之一,他們用這種巧妙的設計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也為盜墓者製造了不小的麻煩,在這裡我們不得不向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點贊致敬!


南山居史


在中國歷史上,有三百多位皇帝,歷朝歷代的皇帝下葬於陵墓後,陵墓內除了隨葬物品,還有古代木匠的智慧,像大型的墓葬內都暗含機關,還有防止盜竊的設計,比如暗弩、流沙、毒氣、陷阱等等。



皇帝貴為九五之尊,他的陵墓象徵了身前的身份和地位,因此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打造地宮,墓室由能工巧匠設計。秦始皇陵是規模最大的一座,《史記· 秦始皇本紀》中記載:丞相李斯徵召80萬人修陵,耗時39年,規模宏偉,地宮豪華。39年時間,木匠從年輕到年老,一生都在修陵。



等到皇帝下葬,封閉地宮的最後一位木匠,要麼是封死在地宮,要麼是巧借智慧活下來。

封死地宮的匠人,有的是因為殉葬制度,有的是擔心參與設計建設的匠人守不住陵墓的秘密,貪婪隨葬的珠寶而盜墓,所以工匠只能被封死在地宮。歷史上大規模的殺害修陵匠人的只有三個,秦二世胡亥、元朝成吉思汗、清朝慈禧,而大多數帝王都選擇摒棄陪葬的做法,允許工匠出去。




巧借智慧走出來的匠人。古代的木匠有多聰明,看看木匠的鼻祖魯班就知道有多高,傳承手藝,發揚智慧,古人還是不馬虎的。因此在修陵的防盜上,發明出“自來石”,它的設計可以說既保命,又保險。著名的南越王墓、明神宗朱翊鈞的定陵,都是用到了自來石封堵墓門。自來石作為封門反盜的設計,是如何運作的?自來石相當於一根頂門棍,棍的底部有一個凹槽,門外的人無法推開石門。當最後一位木匠將石頭抵到石門上,修陵的最後工序也就完成了。



狂熱歷史


很高興回答您的提問,我國古代皇帝下葬,除了秦朝時期的工匠們會被迫殉葬以外,之後的一些帝王下葬都不需要工匠殉葬了,而且他們封鎖墓門的方式也很特別。

皇帝下葬當天,除了扛夫,還有高舉旗傘的引幡人,拿著燒紙和旗幟等的儀仗隊,負責唸誦經文的和尚道士和奏哀樂的樂器隊,最後跟著的是皇室宗親和所有官員,聲勢極為浩大,這些人要走到陵墓的臺階才停下,最後由扛夫和封鎖墓門的工匠們進入陵墓裡,給皇帝下葬。

那麼下葬以後,最後一個工匠又是怎麼出來的?

第一種是利用自來石

工匠事先在陵墓門內放入一塊巨大的石頭,當皇帝的棺木被抬入陵墓,要封閉墓門時,工匠就將門外和巨石等重的物體撤掉,這時運用槓桿原理,門內的大石頭就會滾下來,剛好封住了墓門,利用槓桿原理,工匠們會在墓門上安裝機關,當他們關上門以後,門就會自動從裡面鎖死。

第二種運用封門石

工匠在墓門裡面設計一個斜坡,斜坡的凹槽處放著一個石球,當工匠關墓門的時候,凹槽處的石球一受力,就會順著斜坡滾下來,正好卡在門上,就能夠把墓門牢牢鎖死了,這個辦法在宋元時期被運用得最多。

第三種拐打鑰匙

到了明清時期,工匠們設計出了特別的鑰匙,叫“拐打鑰匙”,工匠們封鎖墓門時,先把一扇門關上,然後在外面撥弄條石,讓條石傾斜移動,最後死死卡住兩扇門,人們從外面就再也打不開墓門了。

所以,在工匠們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藝下,很多負責封鎖墓門的工匠都能夠順利出來,而不用殉葬。


舊時光老影像


想多了,不要說封閉地宮之後的最後一個工匠怎麼出來,就是最後一批工匠都出不來,他們都埋在裡面了。

一些小說當中的記載

之前的時候很好奇,也或許是年少無知吧,看過很多的小說。都是類似於墓葬當中的,甭管是皇帝的墓葬還是親王的墓葬,裡面總是危機重重。

當然那些小說可能無形當中誇大了某些情節,讓人看了之後總是覺得後背發涼。

以至於在年幼的時候看那些小說都會有陰影,關上燈之後感覺前後左右都是人,床上床下都是人。

但是那些小說當中,無一例外對於整個墓葬當中的所有工匠都有著極其嚴格的約束,那就是進去之後別想出來了。

不管他們是怎麼進去的,反正最後莫名其妙的給他們關了起來,關起來之後呢,他們這一輩子也別想出來,有可能三五天就餓死了或者渴死了。

所以一些非常有能耐的工匠,非常有智慧的工匠,他們在修建整個墓道的時候會給自己留一個後門,那個後門可能有幾里之遙,然後通過那個後門就可以悄悄的跑出去。

為什麼工匠們都不能出來?

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就是這些工匠們為什麼都不讓他們出來呢?他們出來好像也沒有什麼事情發生呀。

而且古代的時候,一些皇帝他們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口碑,都希望能夠成為一個非常優秀的皇帝,所以他們很多面子工程都會做的,對於一些人該寬容的就寬容了,哪怕一些文臣站在他們面前,指著他們的鼻子罵,他們也會笑臉相對。

之所以這樣,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石匠他們掌握著一個機密,這個機密就是古代皇帝的墓葬,他們的一點一滴,他們的左邊,右邊任何一邊的機關。

大家也都知道,古代皇帝的墓倒是有很多機關的,這些機關就是為了保證讓一些盜墓人他們進入這些墓葬當中之後,能夠起到一個隔離作用,讓他們死得不明不白。

可是這些機關也好,這些陷阱也好,有一個人知道的,或者是有一批人知道了,他們就是工匠或石匠。

如果把這些人放出去的話,他們隨隨便便的畫一張圖,告訴那些有某些想法的人,這個地方不能去那個地方,不能去你這樣這樣或者那樣那樣就進來了。

那簡直是後患無窮,而帝王們也不願意自己死了之後再讓別人頻繁打擾,所以乾脆就來了個一鍋端。

只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恐怕帝王也不會想到有一些工匠在設計好整個帝陵之後,趁著別人不注意,悄悄地又挖了個小路,然後趁著小路跑了出來。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眾所周知,歷代皇帝都是非常重視陵墓的修建工作。皇帝為了死後能長眠在奢華之地,通常會動用極其龐大的人力、物力去修建陵墓。而帝陵的修建時間一般會持續十幾年甚至是幾十年,像秦始皇陵歷時37年、漢武帝茂陵歷時53年、唐高宗乾陵歷時29年,明成祖長陵歷時18年。由於陵園規模宏大、施工精細考究,所以導致很多服勞役的百姓從年輕之時就開始參與修建,直到中年甚至老年時都還在修建。

參與陵墓修建的工人,在陵墓修成之後,實際情況真的是被處死用來陪葬了嗎?

前面說了,皇帝陵墓的修建是一項浩大工程,可能需要幾萬甚至幾十萬人共同去修建。

在五胡亂華等殉葬風俗盛行的時期,雖然也有讓築墓工人陪葬的,但是那時候的人數整體而言比較少。可是,對於參與人數比較多的工人,如果要下令全部誅殺,勢必會激起民憤,其中就不乏民眾揭竿起義以及大臣趁機發動政變的風險。

然而,歷史上還真的出現過大規模處死,參與陵墓修建工作的工人。據史料記載,在秦二世胡亥和成吉思汗修建陵墓的時候,為了不希望自己的陵墓的具體位置被人洩漏出去。不僅將所有參與陵墓修建的工人全部處死,就連督辦此事的大臣也都被一併處死了。

事實上,歷史上大多數的皇帝為了鞏固生前自身的統治,還是會考慮臣民的感受的。雖然他們也擔心自己修建陵墓的位置被人洩漏,但是他們的做法並不是大規模的處死,而是在修建陵墓之前就會將保密措施安排到位。

像在遼朝,當參與陵墓修建工作的工人完工之後,朝廷會安排這些人統一遷往指定地點集中居住,並派遣有專人監督管理,一直監視到他們去世為止。而遇到戰事不斷的朝代,朝廷會將這些陵墓修建完工的工人,重新發配到遙遠邊疆鎮守開墾,又或是訓練後送上戰場。其目的是既能為國家平定反抗,又能間接處理這些修建陵墓的工人。

雖然大部分工人沒有被處死陪葬,但是從他們被拉去修建陵墓之後,這些工人的命運便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

雖然明英宗朱祁鎮就曾廢除過陪葬制度,從那之後的帝王的陪葬也就並沒有像以前那麼瘋狂。而到晚清參與封閉地宮的81位石匠,唯一倖存的石匠卻幫助孫殿英找到了慈禧的陵墓。

在晚清有位叫姜石匠的工人就很幸運,他當時是被安排去修建慈禧陵墓,最後卻意外的逃了回來。

按理說,參與封墓的工作的石匠,是清楚的知道陵墓的入口以及內部的機關的,可姜石匠為什麼能逃出來呢?

這是因為姜石匠當時40多歲,被抓去修慈禧陵墓的時候,不小心被石頭砸暈了,而監工以為他死了便安排人把姜石匠扔到荒坡上面,等姜石匠醒後發現自己在山坡上,才發現自己沒死,這才留住了自己的一條命。後來,也正是因為這個倖存的姜石匠,所以成為了孫殿英日後探尋慈禧陵墓的重要指引人。

孫殿英,1928年投靠國民黨,任第六軍團第十二軍軍長。他是一名官盜,與一般盜墓者的身份則不同,他是奉政府的命令行事,以研究的名義去盜墓的,這自然讓他的身份高貴。

在當時,孫殿英為了快速打開陵墓的門,下令用炸藥強行破門而入,而在門炸開之後,發現裡面還有一道門。後來經研究發現慈禧太后的墓道門並不是一扇普通的門,這種門其實暗有機關並且可以防盜,是用栓子在裡面將門閂栓住,外面的人是無法打開的。

要想從外面打開只有一種方法,那就是“拐釘鑰匙”。“拐釘鑰匙”可以將頂門石條推開,同時也能從外面慢慢的將石條放倒。

而這套“拐釘鑰匙”的設計就是為了日後陵墓完工之後,工匠能夠活著出來所設計的。在最後一刻把門封上的時候,可以先關上一扇門,自己站在門外將這條石栓跟著門一點點傾斜,最後兩扇門合攏時剛好把門鎖死。當門關上的時候正好鎖住的時候,這個時候只需要一把“拐釘鑰匙”就可以在門外鎖上門,同時也可以把門打開。

像古代封閉地宮的入口除了有“拐釘鑰匙”的設計,還有“自來石”的設計,其原理也就是運用槓桿,使得一整塊大石頭自動封閉後,在石門的另一側便會有物品自動掉下來擋住石門。

總而言之,因為歷朝歷代皇帝的陵墓涉及到很多陪葬的寶物,所以封墓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麼,我們也就能看到當時為皇帝修建陵墓的工匠就很少有活著回來的,可修建陵墓卻是不得不做的一件事。因此這些修建陵墓的工匠們,在一次又一次的教訓下,總是能設計出讓自己巧妙逃出帝王陵墓機關的辦法,不得不說古代人總是能對當時的政策,做出讓人意想不到的對策。


秋原歷史


中國歷史上一共誕生了數百名皇帝,這些帝王在生前過著奢華的生活,死後也要建造豪華的地宮,所謂“事死如事生”。為了防止自己地宮的消息被洩露,也為了自己死後的安寧,很多殘忍的統治者會將修建墓葬的工匠在地宮內殺死,或者是將地宮大門封閉,工匠在地宮裡面活活憋死。

以明朝定陵為例,定陵是萬曆朱翊鈞皇帝的陵墓,1956年在郭沫若的牽頭之下開始對定陵進行挖掘,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打開明朝皇陵。而當時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沒有找到地宮的入口,因為墓葬上還有這一層厚厚的封土,所以當時的考古隊花了一年的時間尋找地宮入口。

就在眾人準備放棄的時候,突然一塊不起眼的小石碑引起了人們注意,上面寫著“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依靠著這條消息才找到了地宮的大門。定陵地宮的大門由漢白玉雕刻而成,重達四噸並且使用了特殊的關閉方法,當年修建定陵的工匠在外面將大門合上後大門就此閉合,因為在門內還藏有玄機。

原來在大門後面還有一根自來石,就是依靠這個石頭將大門頂住,所以想要依靠蠻力打開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辦法就是使用炸藥。但是在當時的環境下不可能使用炸藥,考古人員在瞭解自來石的工作原理之後,用一根鋼筋做了一個特殊的鑰匙,而這個鑰匙就是用來打開地宮大門的。隨著機關被鑰匙破解,一陣金石之聲傳來,地宮大門就這樣緩緩打開,整個墓葬區映入了人們的眼簾,但是由於當時的技術手段還不是很成熟,很多珍貴的東西我們再也看不到了。

所以聰明的古人工匠也會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拯救自己的性命,自來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