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是園丁,園丁一定更喜歡朝他微笑的花朵

下午,媽媽突然收到了一張老師發來的照片,拍的是課桌的一個局部,上面似乎有些槓槓。但只有這張照片,一句話也沒有。

媽媽看了看,以為還有下文,就把手機放一邊繼續照看二寶了。

上二年級的兒子回來了,主動跟媽媽爆料說:今天老師趁我在講臺上偷拍我課桌了,還非說那兩條槓子是我畫的,還要讓我賠課桌,那明明是我同位畫的,可老師就是不信,真是氣死我了。

等倆孩子都睡了,媽媽重新拿起手機,這才又想起照片的事,可也犯難了,這麼晚了還給老師回信息嗎?這麼長時間沒回信息老師不會生氣吧?

老師是園丁,園丁一定更喜歡朝他微笑的花朵

對老師的態度,可以做兩種截然相反的推測,一種是見慣不怪了,一種是挺生氣的。

微信這種溝通工具本質上就是“延時”的,使用這個工具的人應該早有認識和心理準備——不指望對方能及時的回覆信息。就是電話,還有人打靜音呢,還有可能開會、坐飛機調到“飛行模式”呢。

再加上學生家長的多樣性,必然有一部分家長對老師所發的信息不敏感、不重視,所以如果我是(已經從教多年的)老師,可能早就習慣這種家長的溝通方式了。

那為什麼還可能生氣呢?因為人際交往畢竟還存在一個禮貌問題。我問你:吃了嗎?你按禮貌應該笑臉兒看著我回:吃的炸醬麵,你吃了嗎?如果你仰起頭看天,理都不理我,大步流星的離我而去,那我還真是有可能生氣呢。

再說了,作為你孩子的老師,跟你反應點情況那自然是為了你的孩子好(至少老師是這麼認為的),你可好,還不理我,還讓我熱臉貼了個冷屁股,我怎麼可能願意呢?讓你你樂意嗎?說,你樂意嗎?

從根本上說,老師、父母、孩子三人是合作關係,共同的目標是讓孩子學習好,是提升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在這個關係裡,老師和父母的合作應該是更緊密的。而要達到緊密的合作,就必須有良好的溝通。

那老師和父母誰應該更為孩子的學習著急上火呢?自然是父母。既然是這樣,那父母就要向老師表明自己的態度——孩子是我們的,我們很重視孩子的學習,以爭取老師的積極配合——希望老師能多多指教。

好了,老師發來圖片了,如果你認可上面的分析,你怎麼做才能讓自己的態度顯露無疑呢?對,及時回應。或者,不回應。就是說,如果我是老師,我會清楚的體驗到這個媽媽的態度,對孩子的事不上心,對我這個老師也缺乏基本的禮貌。

你可能覺得我有點小題大做,有點矯情,那我們反過來想吧,如果你是老師,如果你給孩子家長髮了張照片,如果等半天都不見回,你作何感想呢?這種事如果反覆發生上個兩三次,你對這個家長的印象會不會變得深刻呢?

我建議這個媽媽在第二天(太晚了打攪別人同樣不禮貌),最好是早晨(說明自己一直想著這個事呢),給老師回信,大體意思如下:抱歉老師,今天才給您回信。照片看到了,孩子也說了具體情況,我已經批評他了,如果需要賠償,我們一定按照學校的規則來,請老師放心。

亡羊補牢,未為晚矣。但記住,別提自己看二寶的事,別說自己一忙就給忘了,對於“明眼人”,這些理由根本靠不住。

老師是園丁,園丁一定更喜歡朝他微笑的、通情理的花朵。


有什麼疑惑儘管問

我們是陪伴孩子成長的同路人

關注同名(蓬勃育兒社)微信公眾號,諮詢本期課程詳細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