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中唯一的國產戰艦,這就是福州船政局生產的“平遠”號

在晚清的洋務新政中,江南製造局與福州船政局是最早的兩家企業,但在造船方面,福州船政局的表現相對要好得多。

1868年1月,在法人日意格的監督下,福州船政局開工建造第一艘輪船,即次年6月下水的“萬年清”號。

之後,“湄雲”、“福星”、“伏波”三船陸續下水(以上四船輪機均購自外洋)。從第五艘船“安瀾”開始,輪機由船廠自己製造。

但總的說來,1874年前所造的15艘船大多馬力小、載重量少、船速慢、炮位不多且不大,而且全為木質船。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船屬成熟但已過時的外國舊型式,在當時只能算是軍事運輸艦而很難用於海上作戰,只與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法艦隊的艦隻水平相當(換言之,落後二十年)。


甲午海戰中唯一的國產戰艦,這就是福州船政局生產的“平遠”號


1874年後,日意格等人合同期滿,福州船政局開始自行設計,艦船也由木殼變為鋼鐵殼為主。

從1875年下水的“藝新”號開始,福州船政局在之後的二十年中共造成船隻19艘,其中有鐵脅兵船和鐵脅巡海快船(即巡洋艦),並自造複式輪機,技術水平日見提高。

其中,1877年造成的“威遠”號及同時期的 “超武”號均為鐵脅兵艦,“脅骨輪機及船上所需各件,均系華工仿照外洋新式放手自造,與購自外洋者一轍。”

1883年,由船政學堂畢業生自行製造“開濟”號下水,這是一艘2400匹馬力的鐵脅快船,載重量2200噸,時速15海里。

對此,督辦船政黎兆棠曾欣喜地說,該船“機件之繁重,馬力之猛烈,皆閩廠創設以來目所未睹”;其“製件之精良,算配之合法”,悉皆製造學生參照“外洋最新、最上、最便捷之法而損益之,尤為各船所不可及。”

之後,船政局又造成2400馬力的“寰泰”、“鏡清”兩快船,“其製法之精密,船機之穩快,又遠過於‘開濟’。”


甲午海戰中唯一的國產戰艦,這就是福州船政局生產的“平遠”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887年下水的“平遠”號,這是福州船政局獨立建造的第一艘大型鋼甲艦。

平遠”號排水量2150噸,儘管在馬力、速度、機件等方面未達到預期的先進水平,但有了這一成功經驗,福州船政局相繼建造鋼甲船多艘,技術不斷進步。

之後,“平遠”號被編入北洋水師,並在甲午海戰中表現頗為出色。

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發展過程,工業進步也是如此。儘管與歐美同時期的造船水平仍落後很多,但江南製造總局與福州船政局的進步和意義不應輕易否定。

只是,由於鋼鐵工業的嚴重滯後,輪船的樣式性能、功用成本等諸多方面都存在弊端,兩局的造船業務受到了嚴重的限制。

如李鴻章指出的,江南製造總局造的兵艦樣子看上去像模像樣,但船非鐵甲,能安放的艦炮也有限,遠談不上船堅炮利;

以船速論,一些兵艦還趕不上商船,平日巡防尚可,一旦遇上戰事,也只能運運糧草兵員,真刀真槍的海上交戰是完全不能指望的。


甲午海戰中唯一的國產戰艦,這就是福州船政局生產的“平遠”號


類似的觀點在朝中與各省大員中頗為盛行,最終促使清廷在鐵甲艦問題上傾向於“買”而不是“造”,這無疑嚴重打擊了剛剛起步的中國軍工造船業。

造船業務上存在的問題同樣在槍炮生產中存在,如江南製造局以英國步槍、馬槍為仿製對象,但所仿之槍系舊式單響前膛槍,技術很快落後,產量也很有限。

從1867年到1873年,江南製造總局共造槍6477枝,只佔同時期購入槍支的二十分之一。1870年普法戰爭後,歐美各國大多以後裝線膛槍取代了前裝線膛槍。

由此,製造局於1871年後開始試造美國林明敦槍(後膛槍),局裡還特意從美國購買了相關機器並僱傭洋匠4人。

經反覆試驗後,製造局所仿製的槍支終於能夠批量生產,其產品不但在外形上和林明敦槍完全一樣,性能上也相差無幾。

然而,仿製雖然還算成功,但畢竟不是大國實業開創之路,這也是近代工業過程中的經驗教訓了。

參考資料:樊百川:《清季的洋務新政》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