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非”三英再“戰疫”

<table> “抗非”三英再“戰疫”

/<table><table> “抗非”三英再“戰疫”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副主任護師李利。

/<table><table> “抗非”三英再“戰疫”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主管護師史麗莎。

(本欄圖片均為南方日報特派記者卞德龍、徐昊攝)

/<table>

●南方日報特派記者 吳帆 卞德龍

風雪嚴寒已過,初春的陽光灑滿江城武漢。2月24日,第一批廣東省援助湖北武漢新冠肺炎防治工作醫療隊(以下簡稱“廣東醫療隊”)抵達武漢整整一個月了。

第一批廣東醫療隊隊長、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以下簡稱“南方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郭亞兵和該院副主任護師李利、主管護師史麗莎,17年前曾在北京小湯山醫院參加抗擊“非典”,奮戰了一個半月;如今,三位“抗非”英雄再度請戰,赴武漢阻擊新冠肺炎疫情。

截至目前,馳援湖北的廣東醫護人員中有140人是曾經的“抗非老將”。時隔十多年英雄又上戰場,“召必回,戰必勝”的決心,科學救治、專業防護的細心,抗擊疫情、直至勝利的信心一直未變。

出征▶▷

請戰書按滿手印 除夕夜奔赴武漢

春節臨近,正是千家萬戶闔家團圓的時候,郭亞兵、李利、史麗莎和許許多多的廣東醫護人員,惦記的卻是千里之外的武漢。

“疫情發展怎麼樣?是否缺乏醫護人員?需不需要增援?”1月23日當天,曾參加原第一軍醫大學(現南方醫科大學)赴小湯山醫院醫療隊的南方醫院24名醫護人員寫下請戰書,主動要求上一線。

郭亞兵是原第一軍醫大學南方醫院赴小湯山醫院醫療隊隊長。憶起當年,他說,那批隊員成了“生死之交”。李利和史麗莎也說,在小湯山收穫的“戰友情”,也在無形中促使她們再次主動請纓。

“我們的經驗肯定能派上用場。”在小湯山醫院戰友微信群裡,當年的護士長王曉豔的話得到熱烈響應。

“我們是2003年奉命赴小湯山醫院抗擊‘非典’的南方醫院醫療隊隊員,當年為全國抗擊‘非典’作出了應有貢獻,同時做到了醫務人員‘零感染’。17年後的今天,當全國人民正面對新型冠狀病毒的肆虐,作為一支有豐富經驗、戰勝過‘非典’的英雄集體,特此向院黨委請戰,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

1月24日20時,除夕夜。南方醫院大門前,該院首批赴武漢醫療隊正式集結,郭亞兵、史麗莎、李利在列。

57歲的郭亞兵經驗豐富,他被任命為第一批廣東醫療隊隊長。

44歲的李利,在小湯山醫院的戰場上成為共產黨員,她再一次義無反顧。

37歲的史麗莎,如今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受到徵召後,她撥通父母、丈夫的電話,簡短交流後便著手準備。

更多的廣東醫護人員都和他們一樣,堅定地走向抗擊疫情的一線。最終,來自廣州9家三甲醫院的128名醫護人員共同組成第一批廣東醫療隊。

抵達▶▷

病區情況不容樂觀

清理打掃恢復秩序

1月25日凌晨1時許,載有第一批廣東醫療隊的CZ5241包機降落在武漢天河機場。郭亞兵、史麗莎、李利與百餘名隊友進入新的戰場。

凌晨4時到達駐地安頓後,休息不足4小時,1月25日一早,郭亞兵和當時醫療隊領隊易學鋒以及各醫院隊長前往對口支援的武漢市漢口醫院對接工作。

第一次進入病區,即使是經歷過“抗非”戰役,郭亞兵等人仍然吃了一驚:

由於患者眾多、醫護人員有限,漢口醫院勉力支撐,一些使用過的藥瓶來不及處理;本院醫生護士在持續近1個月的高強度工作後,已極度疲憊,還有人不幸感染,病倒在一線。這些都讓廣東醫療隊倍感壓力。

郭亞兵站了出來。在全體大會上,他勉勵大家直面困難。“特殊的戰場,醫院感染防控一定要做好。”他清楚,不少隊員是第一次參加傳染病疫情阻擊戰,心中難免沒底。個人防護有哪些流程?防護服怎麼穿脫?醫療隊組織專業培訓,確保人人過關,讓隊員更安心投入戰鬥。

1月27日,郭亞兵與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感控專家劉大鉞等一同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在病區打掃了一天衛生;經過病房現場考察調研,專家組對病區進行改造,合理劃分汙染區、緩衝區、清潔區。

有了“抗非”經歷,他們更顯從容。李利、史麗莎等沒有猶豫,做好防護後也進入病區,從收運垃圾、洗消護目鏡等工作做起。

“病區環境改善後,醫患的心情都變好了。很多患者覺得廣東醫療隊來了以後改變很大,一兩天就大不一樣。”李利說。

迎戰▶▷

主動申請上首班

“抗非”經歷成底氣

正式接管病區後,各項工作仍千頭萬緒。

憶起當時的情況,漢口醫院副院長王瓊婭坦言:“廣東醫療隊接管的呼吸六區,重症病人多,病區診療條件也有限。”

郭亞兵帶領專家組,立即根據現狀合理規劃,連夜制定醫生值班安排;隨後又與李利一道,兩天召集各團隊護理負責人召開6次會議,妥當安排好82名護士的輪班。

“第一個班是最重要的,因為最可能出現防護疏漏、發生職業暴露。”正是因為清楚這一點,有著“抗非”經驗的郭亞兵作出決定:首班他來上。

患者多、病情危重,病區的工作比想象中繁重和瑣碎。輸液、配藥、導尿、下胃管、氧療、上監護、觀察病情,隊員們還要騰出功夫做保潔、為患者送餐、處理醫療垃圾,任務應接不暇,對醫護人員是極大考驗。

“許多護士在家都是父母的寶貝,在這裡都變成了‘女漢子’。忙完4個小時,許多人滿身是汗、疲憊不堪。”李利說。

極個別年輕隊員因為工作強度大、身心疲憊,情緒上有些波動。敏銳觀察到他們的心理變化,李利常主動關懷隊友。

“我在生活和工作中努力幫助他們,就像當年小湯山醫院的戰友們幫助我一樣。”李利說,她一有機會就和隊員談心,給他們講小湯山的故事,告訴大家要堅信一定會取得最終勝利。

而在史麗莎看來,“抗非”經歷給她的最大收穫,是“心裡不怕,有底氣。”她說,剛到漢口醫院時,環境情況、院感防控等方面都與當年小湯山醫院差距很大。雖然有很多困難,但是回想起“抗非”經歷,她很快便進入“戰鬥狀態”。

“當看到病人對我們豎起稱讚的大拇指,我感到這一切都是值得的。”李利說。

展望▶▷

戰鬥滿月信心更足

堅信圓滿完成任務

一個月轉瞬即逝,診療工作早已步入正軌,總結戰鬥經驗,3人感觸頗多。

在郭亞兵看來,恐懼來自未知,信心來自專業。17年前,在小湯山醫院,作為主要專家之一,他提出倡導規範化應用激素治療、倡導病區及醫務人員駐地開窗通風等措施,並在全院實施,為有效治療病人、保障醫務人員安全作出貢獻。

“在小湯山醫院我們能夠實現零感染,相信在這裡我們也能做到。”郭亞兵常這樣給隊員加油鼓勁。

2003年奔赴小湯山醫院時,史麗莎年僅20歲,如今,她已成為經驗豐富的醫療戰場“老兵”。史麗莎說,在醫療隊中,還有不少是在廣東參加過抗擊“非典”的醫護人員,由於有了這些寶貴經驗,整支隊伍心理上更加穩定。

“面對傳染病疫情,做好防護是保護自身和完成任務的關鍵。我是大姐姐,我要看好他們。”戰“疫”滿月,李利清楚,面對未知的敵人,最初心存恐懼是正常反應。作為“過來人”,她跟護士們一起進入病區,一起護理患者,一起面對危險。

同樣來自南方醫院的第一批廣東醫療隊隊員鄒豔平說,隊伍中有曾是小湯山醫院的“抗非”英雄,讓許多年輕隊員有了“定心丸”。“作為醫護人員,最大的成就感源自患者好轉、康復。戰鬥滿月,我們信心更足!”鄒豔平說。

“過去,我是一名小湯山醫院的戰士;在家裡,我是媽媽、是妻子、是女兒;但此時,我是一名17年黨齡的共產黨員,是廣東醫療隊的一名隊員。我堅信我們會圓滿完成這次任務。”李利的話,道出“抗非”三英的心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