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聽到張飛都督有表上奏,在沒有看的情況下,為何斷定張飛已死?

祥子談歷史


關於這個問題,這裡我來淺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很多人對劉備的印象並不好,覺得他很虛偽,那麼劉備究竟是不是偽君子,我無法定論,但劉備的政治謀略一定是出色的,否則他不會從一個販履織蓆之徒成長為開國之君,與曹操,孫權等當世英雄爭天下。

那麼,爭霸天下需要什麼?除了謀略,智慧,武功這些自身所必須具備的才能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人,劉備家世背景遠比不上其他諸侯,他只能自己圖謀發展,而他發展自己實力靠的是什麼呢?就是“仁義”,他很清楚自己只有高舉“仁義”大旗才能令更多的人不嫌棄自己的出身而甘願前來投靠。關羽,張飛就是有感於劉備的仁義而對他死心塌地,後來關羽,張飛的勇猛在幾場大戰後為世人所知,那麼伴隨著的就是世人對劉關張兄弟情義的感佩了,與此同時,劉備的“仁義”也漸漸感動了更多的人,劉備常說他以“仁義”立本,一點也不差,不管是不是真的“仁義”,他畢竟一直堅持著,而且不能丟。

所以,當關羽大意失荊州兵敗身死後,劉備痛哭流涕的同時也立即以報仇為名發兵攻打東吳,劉備需要這個藉口發動戰爭,雖然他的最終目的或者說根本目的就是收回荊州南郡、零陵、武陵三郡之地,但他必須表現出異常的悲痛且要讓所有人知道,他是為兄弟報仇而不是奪荊州,仁義的大旗不能倒。



夷陵是荊州通往西川的交通要道,劉備取西川后若想圖謀天下最佳選擇就是從荊州出發而後進取中原,所以劉備即便拿不下南郡、零陵、武陵三郡也必須把夷陵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扼住西川與荊州的咽喉,日後可再做打算。

徵吳之戰爆發後,劉備從成都出發,命張飛從閬中出發,兩人計劃於江州會和,但是不幸的是,發兵之前,張飛被部下張達,範強所殺,兩人割去張飛首級投靠了孫權。

《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記載:“臨發,其帳下將張達、範強殺飛,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飛營都督表報先主,先主聞飛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飛死矣。”

根據記載我們不難看出,張飛死後,張飛帳下都督上奏劉備,劉備一聽到張飛營中都督有表上奏後還沒看就說:“唉,張飛死了”。

那麼劉備在沒有看到奏表內容後為何如此肯定的說張飛死了呢?其實這裡面是有兩個原因的。

第一個原因就是,劉備很早之前就認為張飛對待下屬過於殘暴,遲早會出事。

根據《三國志》裡的記載:

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

劉備曾經勸過他,他對待士兵百姓太殘忍了,既鞭打他們還把他們安排在身邊做事,早晚會出事的,劉備苦口婆心的勸他,但是張飛呢?

飛猶不悛

就是不聽勸,老話說得好“聽人勸吃飽飯”,況且還是一國之君在勸你,多少給點面子好嗎?既然不聽勸,那麼劉備也只能時刻做好最壞的打算了。


第二個原因,那就是很多人都忽視的一個原因。

劉備令張飛同時出兵,張飛是這支部隊的統帥,如果部隊有任何情況都應該是以張飛的名義上奏劉備,而不會是張飛的部下,張飛的部下越過張飛給劉備上表,這就是越級,如果在通訊不發達的古代,在劉備心中出現這種情況只能是兩個原因,一是張飛要造反,他的屬下堅決不從而向劉備告密,二是張飛出事了,屬下暫代他的職權並及時向他奏報,第一個原因劉備肯定立即排除了,誰都有可能造反唯獨張飛不會,那麼排除這一點之後,就只能是另一個原因,那就是張飛出事了,再聯想到他平日時常打罵士兵,所以劉備聽聞張飛部下來報時就基本確定了張飛會遭一劫難。

雖然劉備對張飛之死的悲痛並沒有表現的特別激烈,但其實張飛的死與關羽的死一樣給劉備帶來了很大的悲痛,否則他不會上表沒看就大呼“張飛死了”,他這麼反常的表現不也恰恰說明了他很在意張飛嗎?


鹹魚閒聊


公元221年6月,劉備為關羽報仇,出兵伐吳,讓張飛從閬中出兵江州。

張飛還沒有出兵,劉備聽到張飛軍營都督有表上奏,劉備只是聽到這一消息,還沒有看見奏表的內容,便感嘆一聲:“噫!飛死矣。”

等到看見上表,果然被劉備言中了:張飛死了。真是神奇啊!劉備憑什麼斷定張飛已死?

星宿顯靈,多少有點迷信氣息

《三國演義》第八十一回寫道:出兵之前的一個深夜,劉備心驚肉顫、寢臥不安,總覺得有什麼大事即將發生。

劉備便走出營帳,抬頭看看天空,只見西北方的天空中,一顆星星大如米鬥,忽然之間,劃過天空墜落地上。

劉備驚訝疑惑,連夜派人去問諸葛亮。

諸葛亮回奏劉備:天象推測將要損失一員大將。在3天之內,必定有令人吃驚的上報。

聽見這樣的推測,劉備有些恐懼,便按兵不動。

果然不錯,第二天,劉備侍臣突然奏報:“閬中張車騎(張飛是車騎將軍)部將吳班(都督),差人齎表至。”

劉備聯想到巨星隕落、聯想到諸葛亮的推測,頭腦中第一反應就是:張飛死了。

張飛是不是天上的星宿?不能妄加評斷。

有一點真的很奇怪:代表張飛的那顆巨星從天空墜落,偏偏就讓睡不著覺的劉備看見了。

心靈感應,滿滿的都是手足之情

《三國演義》中,桃園結義時,劉關張三人歃血盟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關於兄弟之情,劉備有一句流傳很廣的名言:“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

正是由於關羽死亡,劉備、張飛才約定出兵攻吳,為關羽報仇雪恨。

關羽死亡後,劉備、張飛不約而同想到三人在桃園的誓言:同年同月同日死。

張飛急於為二哥報仇,沒想那麼多;

但劉備心細、冷靜,他就預感張飛要死了,自己也活不長久了。

所以,聽到張飛部下都督有表上奏,還沒看內容,劉備就有心靈感應,最壞的消息瞬間跳上心頭:張飛已死。

這就充分說明,劉備時時刻刻把桃園結義的誓言牢記心中、劉備時時刻刻把兄弟手足之情放在首位。

按理推測,張飛之死確實劉備早有預料

因為張飛敬愛君子、但從不體恤士卒,甚至殘酷虐待下級將士,所以,劉備很擔心張飛會丟掉性命,便常常告誡張飛:

“你經常鞭打健兒,但之後還讓他們在你左右侍奉,這是取禍之道,非常危險的。”

劉備的話語講的很清楚了,不是不讓張飛鞭打士兵,而是擔心張飛把被打過的士兵放在自己身邊、對張飛生命構成威脅、會招來殺身之禍。

可是,張飛不聽從大哥的忠告,依然我行我素。

劉備聽說張飛手下的都督派人送來奏章時,預感大事不好,很可能是兄弟被殺了。

常規判斷,張飛一定發生意外或叛或死

劉備命令張飛帶兵,張飛就是部隊的統帥。

如果部隊有新的要求、新的變化等,一定是張飛派人上奏劉備,而不會是張飛的部下都督上表劉備,因為那樣做是越級了,越級反映問題在那個時代是不允許的。

當劉備聽到張飛都督有表上奏,不要看奏表,劉備就有兩個反應:

一是張飛不想出兵了,都督特來向劉備告密,希望劉備採取措施;

二是張飛死了,都督暫時行使權力、快速向劉備奏報,讓劉備下達新的命令。

憑劉備對張飛的瞭解,張飛絕對不會反叛,因為張飛報仇心情十分迫切。

只有第二種情形:張飛死了,因為他平時對待下級太過野蠻。

所以,劉備不要看奏表,就說:張飛死了。

事實證明,劉備的預感是完全正確的:張飛真的死了,就是被部下殺死的。

因為二哥被殺,張飛心情極度糟糕,喝酒之後,看部下不順眼,動輒就是拳打腳踢。

張飛醉酒睡下之後,麾下將領張達﹑範強合夥砍下張飛頭顱。

張達、範強提上張飛的首級,帶領憎恨張飛的一群士兵,快速奔去投奔孫權。

人死前後,有沒有感應,真的不好說,現在有的科學家正在研究人的靈魂。

不管怎麼說,劉備判斷這麼準確,肯定是有原因的,而且還不止一種原因,甚至幾種原因綜合作用,才在劉備頭腦中產生了這樣的靈感。


數學張教員


劉備聽到張飛都督有表上奏,在沒有看的情況下,為何斷定張飛已死?

這個問題我就以《三國演義》為中心,發表一下我的觀點,個人淺見,認同的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留言評論。

演義中張飛之死埋下多處伏筆

01.首先在出兵之前,劉備就對張飛多有囑咐

飛臨行前,先主囑曰:“朕素知卿酒後暴怒,鞭撻健兒,而復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今後務宜寬容,不可如前。”

由此可見,幾十年的兄弟,劉備對張飛的脾氣可以說是一清二楚,知道張飛聞聽二哥噩耗,必定怒火攻心,借酒澆愁之下,會比以前更加變本加厲的懲罰手下,所以有此囑咐。

02.其次張飛自己也有些許預感

卻說張飛在帳中,神思昏亂,動止恍惚,乃問部將曰:“吾今心驚肉顛,坐臥不安,此何意也?”部將答曰:“此是君侯思念關公,以致如此。”

張飛心慌之下,更是想要飲酒,不知不覺間喝的酩酊大醉,之後被範、張二賊趁機刺殺身亡。

03.張飛遇刺身亡當晚,劉備也有感應

卻說先主是夜心驚肉顫,寢臥不安。出帳仰觀天文,見西北一星,其大如鬥,忽然墜地。

看到有星星落地之後,劉備詢問孔明,孔明的回答是‘損一上將’,蜀漢上將就那麼幾位,這時候的劉備依然感覺到張飛已經身亡。

經過三次鋪墊之後,才有了張飛的部將吳班派人送來表奏的時候,劉備沒有看錶就脫口出“噫!三弟休矣!”

參考正史《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 》

裡面也記載過劉備勸誡張飛的話語

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飛猶不悛。

張飛對有才能的士大夫階級,敬重有加,對軍中健兒卻不體恤,這和關羽恰恰相反;劉備也經常勸誡他的這種做法是取禍之道,張飛卻不悔改。

以劉備對張飛的瞭解,很早之前就斷定了張飛會有這麼一天,所以才會在張飛營中都督表報的時候,沒有看錶奏就說:“噫!飛死矣。



三點文墨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張飛和關羽曾經桃園三結義,三兄弟之間的感情十分濃厚,現代人依然喜歡這段故事,畢竟這種濃厚的兄弟情在現代社會中已經不多見了。但是書中有一段描述讓人們感到有些意外,那就是關於劉備在得知張飛去世後的反應,當時劉備先是聽到張飛的手下都督來上報,劉備在沒有看奏表的情況下就已經確定了張飛已經死了,而且這段描寫中劉備的表現似乎有些過於冷淡,所以給讀者留下了很多疑問。


當然按照小說的描寫可以大致推測出劉備和張飛之間的感情比較深厚的,所以張飛的死應該和劉備沒有任何關係,但是在得到這樣的初步結論後其實又感覺有些不妥,那麼劉備和這件事究竟有哪些瓜葛呢?在小說中張飛的死是因為遭到了範江和張達的謀害,範江和張達曾經因為被張飛鞭打過,所以對張飛懷恨在心,張飛喜歡喝酒,兩人就在張飛喝醉酒後將他殺死,後來還拿著張飛的首級奔孫權而去。這段小說中的描述其實在正史中並未體現,但是通過兩人在殺害張飛之後的行動可以看出,張飛的死應該和孫權是有直接關係的,而範江和張達二人雖然和張飛之間有仇,但是可以讓他們豁出膽子去謀害張飛的背後推手應該就是孫權,他們二人還提著張飛的首級去投靠了孫權,理由就更加充分了。

而且張飛的死是對於孫權來說是十分有利的,張飛死後孫權是直接受益人,因為張飛本來和劉備已經謀劃好要讓孫權腹背受敵,但是張飛一死劉備的計劃就泡湯了,這樣孫權就解除了一個對手,因此張飛的死和孫權是脫離不開干係的。而面對張飛的死,劉備的冷漠態度其實讓人們感到頗為疑惑,張飛作為一個為蜀漢拼死作戰的人,為什麼他離世後換來的卻是劉備如此冷漠的對應呢。在小說中其實劉備曾經警告過張飛,大意是將範江等人留在身邊是很危險的,因為張飛曾經得罪過他們,在警告後果然應驗,所以劉備可能早就知道張飛會死於他們二人之手,所以沒有太驚訝。


其實從當時蜀漢的一些現狀來看也不難找到原因,雖然當時劉備的麾下看似有很多能人,可是後來孟達和傅士仁等都接二連三的叛變,這一點就足以說明問題,表明劉備當時已經盡失人心,所以這些人才會背棄了劉備而投靠了他人。這背後也許還隱藏著一個不能明說的真相,也許當年桃園三結義的兄弟三人感情早已不如從前,所以在張飛離世後劉備才會如此冷漠。


尚武菌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尚武菌,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尚武菌


張飛之死,原本讓人感覺太過突兀,疑點重重,而劉備在沒有觀看張飛部下都督送來的奏表,就先來了一句“噫!飛死矣。”竟然一語說中,這難道是巧合嗎?關鍵是,劉備的這種語氣給人冷漠無情的感覺。

當時,劉備為何就能斷定張飛已死?難道,張飛之死和劉備有關?

以當時的事件來看,劉備絕對不會做出對張飛不利的事情來,但是這結局又不得不令人深思。

《三國志·張飛傳》記載: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張達、範強殺之,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飛營都督表報先主,先主聞飛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飛死矣。”追諡飛曰桓侯。

關羽死後,劉備打算攻打東吳,以報關羽之仇。因此,劉備令鎮守閬中的張飛,整備1萬軍隊,前來江州與自己會合。其目的是想讓張飛率領水軍,從長江上游直接威脅東吳新取的荊州,以牽制東吳部分軍力,自己則從陸路出兵猇亭,經夷陵道攻打東吳。

以此來看,兩路出兵的戰略佈局還是比較理想的。但是,就在這個關鍵時候,張飛被手下刺殺身亡。然而,令人感到太過巧合的是,劉備告誡張飛:“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沒過幾天,張飛就被刺殺身亡。

令人不解的是,範江(疆、強)、張達刺殺張飛,割下首級,身上難道沒有血跡嗎?手提血淋淋的張飛首級,又是如何從閬中逃到1575.8公里(今高速里程)外的建業(今南京)的,難道沒有關卡盤查,沒有人追殺嗎?

劉備沒看錶奏猜到張飛已死,告誡後張飛接著被殺,兇手殺死張飛這樣的重臣安全逃離,這三者也太巧合了吧。

如果按照現代案情推理邏輯,超過二次巧合,就是預謀。雖然“桃園結義”只是虛構情結,但是以劉、關、張三人的感情,又以當時的出兵環境,劉備根本沒有害張飛的理由。可遺憾的是,張飛確實就這樣窩窩囊囊被殺了。

還有一點也令人費解,難道兇手範江、張達沒有親人嗎?為何劉備沒有派人去殺其族人為張飛報仇,或許二人的族人本就皆在東吳。

如此以來,範江、張達倆人難道是孫權暗中派遣的臥底間諜。因為,張飛的死,受益最大的應該是孫權,一舉消除了被劉備水陸兩面夾擊的危險。

據《三國演義》記載,範江、張達負責督辦“白旗白甲”一事,因無法按期完成,被張飛令人縛於樹上,各打了50鞭子。因此,二人懷恨在心,趁張飛醉酒之機,騙過守衛,將其刺死後,割下首級,順水投奔了孫權。但是,正史並無張飛醉酒一說。至於諸葛亮看到將星墜落,預知“定損一員大將”的說法,自然也是藝術加工。

以此來看,範江、張達之所以敢在防守嚴密的大軍之中刺殺“萬人敵”張飛這樣的蜀國重臣,且不擔心性命之憂,也就說得通了。如果真是如此,孫權又豈會不派人接應;如果範江、張達二人只是想逃跑,也沒有必要殺張飛而增加逃跑風險呀;如果二人想要建功,在兩軍對陣之時突然反叛,豈不功勞更大。

同時,劉備的兵源主要來自荊州和益州(漢中)兩地。張飛出徵益州時所率領的兵士,應該大多數來自荊州。也極有可能,在孫、劉聯盟的這個時候,劉備為了應對赤壁大戰,曾大量擴軍,或許範江、張達二人就是此時投靠到了張飛的麾下。因此,二人具有成為間諜的便利條件和時機。

此外,以劉備對張飛 “噫!飛死矣。”的冷漠態度來看,其人格魅力,似乎並非世人想象中的那麼高大。自糜芳、傅士仁的叛變,到孟達、沈耽、沈儀的叛變,再到範江、張達的反叛,僅僅不到一年的功夫,麾下叛敵的人物竟然達到了7人。無論是孫權,還是曹操,應該都沒有出現過類似的問題吧。

因此,不得不懷疑,如同親兄弟般的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在後期是否存在不為人知的內在矛盾?關羽、張飛之死,是否也與此有關呢?

或許,隨著歷史古蹟的發掘,張飛之死的謎團會有解開的一天;或許,也將一直成為永遠的歷史遺憾。但是,不管怎麼說,他們給後人帶來了精彩的追憶,也給我們帶來了無盡的遐想與思考。


祥子談歷史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八十一回,發生在張飛遇害之後,相關人物分別為張苞、吳班和劉備。原文如下:

卻說二賊當夜割了張飛首級,便引數十人連夜投東吳去了。次日,軍中聞知,起兵追之不及。時有張飛部將吳班,向自荊州來見先主,先主用為牙門將,使佐張飛守閬中。當下吳班先發表章,奏知天子;然後令長子張苞具棺槨盛貯,令弟張紹守閬中,苞自來報先主。時先主已擇期出師。大小官僚,皆隨孔明送十里方回。孔明回至成都,怏怏不樂,顧謂眾官曰:“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東行也。”

卻說先主是夜心驚肉顫,寢臥不安。出帳仰觀天文,見西北一星,其大如鬥,忽然墜地。先主大疑,連夜令人求問孔明。孔明回奏曰:“合損一上將。三日之內,必有驚報。”先主因此按兵不動。忽侍臣奏曰:“閬中張車騎部將吳班,差人齎表至。”先主頓足曰:“噫!三弟休矣!”及至覽表,果報張飛凶信。先主放聲大哭,昏絕於地。眾官救醒。次日,人報一隊軍馬驟風而至。先主出營觀之。良久,見一員小將,白袍銀鎧,滾鞍下馬,伏地而哭,乃張苞也。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劉備得知關羽被害的消息後,不顧趙雲等人的勸阻,調集大軍東征孫權。張飛奉命回到閬中,進行戰前準備。不料,部將張達和範疆將張飛暗殺並逃往東吳。不久後,劉備也得到了張飛遇害的消息,當即昏厥於地。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文中提到的“心驚肉顫”,意為十分害怕不安,形容擔心禍事臨頭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小說中描述的張飛遇害的故事,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兇手確為張飛的兩員部將。據《三國志張飛傳》載:“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張達、範強殺飛,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張飛為何被殺呢?雖然該傳中沒有明確的說法,但該傳中卻有“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飛猶不悛”的說法,據此推斷極有可能如小說所言是張飛虐待將士而招致殺身之禍。

至於談到歷史上張飛死後劉備的反應,《三國志張飛傳》記載,劉備得知當得知張飛手下的都督派人送來奏章時,僅僅說了四個字:“噫!飛死矣。”為何劉備如此肯定張飛死了呢?其實這裡有兩個原因。首先是上面提到的劉備多次提醒張飛“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這番話。從這段話也可以看出,張飛虐待手下將士的情況非常嚴重,令劉備深感不安,擔心張飛遲早會因此丟掉性命。其次,既然張飛身在閬中,有事情也應該是他本人親自上表,突然出現其手下都督上表這樣越級的事情,自然是張飛出了事。


進擊的胖子


都越級上奏了,難道還以為是手下人專門給皇叔打小報告不成?


百里胖


這應該是《三國演義》裡的情節,《桃園結義》時,三人誓言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關羽已死,劉備迷信,估計張飛快死,收到報告,作了最壞的打算。劉備急於伐吳,也擔心自己命不久矣,急於為關羽、張飛報仇,以全兄弟之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