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有哪些德國有哪些元帥大將能戰勝朱可夫?

藝術與生活影視


朱可夫最栽面的一次戰役,其實是1944年3月的“卡梅涅茨-波杜爾斯基”包圍戰,坐擁近200萬兵力的烏克蘭第一、第二方面軍沒能吃掉包圍圈裡的德軍第一裝甲集團軍,並且讓其幾乎全身而退,在戰術靈活性方面還是有點差距。而這一戰,正是曼施坦因元帥的二戰謝幕之戰,他的繼任者莫德爾元帥也成功穩定住了面臨崩潰的南方戰線。

(胡貝上將)

到1944年初,蘇軍已經收復基輔和烏克蘭的大部分地區,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被壓縮到北烏克蘭至喀爾巴仟山之間狹窄的地域,尤其是第1和第4裝甲集團軍形勢最為惡劣,馬上就要被擠壓喀爾巴仟山的山坡上了。曼施坦因期間多次請求撤出這些部隊,均遭小鬍子拒絕,就在兩個人扯皮的時候,朱可夫的大規模進攻行動開始了,時間是1944年3月4日。

蘇軍以兩翼鉗擊的戰法迅速包圍了胡貝上將的第1裝甲集團軍,該集團軍還保有三個軍20個師的建制約20萬兵力,但在前一階段的戰鬥中坦克損失較大。至3月22日,朱可夫方面軍的三個坦克集團軍和科涅夫的烏克蘭第一方面軍的數個坦克軍,已從兩翼完成突破和迂迴,三天後切斷了胡貝的最後一條對外通道,將第一裝甲集團軍合圍在以卡梅涅茨-波杜爾斯基市為中心的狹小地域內,這就是東線戰史上著名的“胡貝包圍圈”。

(胡貝)

蘇軍是自北向南壓過來的,因此“胡貝包圍圈”的東西兩側都是迂迴部隊,最晚被封閉可的缺口的是南方,也是朱可夫判斷胡貝必定突圍的方向,東側科涅夫的部隊遂以415輛坦克和247門自行火炮組成強大的突擊兵團,25日進抵頓涅茨河後再向西北轉向,隨時準備打擊南逃的德軍,一切情況看起來都很完美,20萬德軍將插翅難逃。

朱可夫志得意滿,給包圍圈中的胡貝送去了一份用德語寫就的勸降書,大約是蘇聯元帥的德文翻譯比較差勁,或者是朱可夫有些漫不經心,這份勸降書的用詞和語氣非常糟糕,充斥著粗暴和威脅,原文如下:

(曼施坦因)

“1,為避免進一步傷亡,我建議你們於4月2日結束前停止無謂的抵抗,並率所有輔助單位投降,你們已經四面被圍毫無希望,你們無法逃出包圍圈。

2、如果你們在4月2日結束前不投降,那麼,所有不接受這個結束無謂抵抗的提議的官兵,每三人中將被槍斃一個,這是對無謂抵抗的懲罰。你們應成群結隊地提出投降,所有自願停止抵抗的軍官,將獲准保留自己的步槍(原文如此)、勳章和交通工具!”

(朱可夫)

落款為:朱可夫,方面軍司令員,蘇聯元帥——這恐怕是朱可夫二戰期間最奇葩的一封勸降書,大約是送出後也感覺不妥,方面軍司令部後來又重新簽發了一份語氣比較平緩、行文比較正規的勸降電文。但是朱可夫的前一封仍然被流傳了下來,並且這封勸降書的效果適得其反,恐嚇的味道卻讓被圍德軍的抵抗意志莫名地增加了。

德國第一裝甲集團軍還有個敵人,名字叫希特勒,他堅決反對曼施坦因撤退的要求,並且還提供不出必需的援兵。為避免出現第二次斯大林格勒事件,曼施坦因不得不飛到“鷹巢”面見希特勒,提出了近乎最後通牒般的要求:要麼給我援軍,要麼允許我撤退,後者最終妥協了。曼施坦因更加洞悉朱可夫企圖在南線擊碎德軍的預案,3月26日的午夜電告胡貝:“向西突圍,命令隨後附上”。

(希特勒和曼施坦因)

第二天夜裡胡貝以兩個精銳裝甲師開路,不顧一切向西突圍,這一行動完全出乎朱可夫的預料,西側蘇軍猝不及防,連續被德軍突破,20萬德軍紀律嚴整幾乎無人開小差,頂著風雪推進了250公里,終於在4月5日與前來接應的黨衛第2裝甲軍會師,朱可夫的圍殲計劃徹底落空。第一裝甲集團軍就此突圍成功,並且一路擊毀蘇軍坦克357輛、突擊炮42輛及各類火炮280門,而自身傷亡輕微。

“卡梅涅茨-波杜爾斯基口袋戰役”是二戰結束前,東線德軍最後一次成功的突圍戰役,勝利在望的朱可夫不僅沒能打垮南方集團軍群,蘇軍自身還損失頗大。然而德軍也連續失去了兩個重要人物,突圍尚未結束的3月30日,惱羞成怒的希特勒便解除了曼施坦因的職務,而以莫德爾接手部隊。

(希特勒和莫德爾)

突圍成功後胡貝被晉升為一級上將,結果剛剛獲授騎士鐵十字勳章雙劍飾的第二天,就因為飛機失事送了命,否則他將成為一名擊敗朱可夫的德軍大將。此戰過後,德軍南方集團軍群更名為“北烏克蘭集團軍群”。

新任總司令莫德爾不僅成功解救出了第一裝甲集團軍,還在稍後的戰鬥中通過兩個裝甲軍的反擊,成功地將蘇軍五個坦克軍和若干步兵師逐過頓涅茨河,使德軍的戰線再次穩定下來,兵力兵器佔優的朱可夫再次嚐到了失利的苦果。也足以發現,類似於曼施坦因、莫德爾、胡貝這些德軍高級將領的軍事素養仍然是優秀的,如果實力相當,他們都有擊敗朱可夫的可能。

(莫德爾)


度度狼gg


如果不考慮蘇德兩國的實力差距,很多德國名將都能夠戰勝朱可夫。朱可夫能夠成為二戰名將,一方面是因為他確實有真才實學,另一方面是因為蘇聯的宣傳需要。在朱可夫成為蘇軍主力戰將之前,蘇軍中的大部分名將都死於蘇聯的內部運動,斯大林急需要一個將領來抵禦德國的入侵,因此才會把朱可夫提拔起來。雖然朱可夫在二戰時期號稱“常勝將軍”,不過縱觀朱可夫指揮過的戰役,大部分都是慘勝,一些蘇聯明明具備碾軋優勢的戰役,最後的結果確實蘇聯軍隊死傷更為慘重。

朱可夫的成名之戰是諾門罕戰役,按照蘇聯時期的宣傳說法,朱可夫在諾門罕戰役消滅了十多萬日本軍隊,讓日本軍隊從此不敢再打蘇聯的主意。實際上日本放棄北上蘇聯的計劃,主要是因為蘇聯的西伯利亞沒有日本想要的戰略資源,諾門罕戰役的失利只是次要原因。而且在蘇聯解體之後,一些歷史學家解密了諾門罕戰役的真實數據,發現蘇聯參戰人數多達十萬人,被包圍的日軍只有2萬多人,而且蘇軍還裝備飛機和坦克,最後的結果竟然是蘇軍傷亡2萬多人,日軍傷亡1萬多人。

在蘇德戰爭時期,朱可夫指揮的大部分戰役都是以多勝少,不管是斯大林格勒戰役,還是庫爾斯克戰役,蘇聯軍隊的損失人數都高於德軍。即使是到了最後的柏林戰役,蘇聯軍隊面對著德國殘兵敗將,仍然付出了極大地代價。當然與同時期的其他蘇聯將領相比,朱可夫的確非常的優秀,不過與同時期的德國將領相比,朱可夫在能力上並沒有任何優勢。

隆美爾、曼施坦因都是具備以少勝多能力的指揮天才,他們的打法靈活多變,擅長在逆境中取勝。假如讓朱可夫和曼施坦因互換位置,讓曼施坦因指揮數百萬蘇聯軍隊,朱可夫指揮不到一百萬德國殘兵,恐怕朱可夫會敗得非常快。畢竟曼施坦因在兵力不到蘇軍一半的情況下,還取得過幾次重要的勝利,為德國贏得了數月的戰爭主動權。而朱可夫在兵力優勢的情況下,付出的代價仍然非常大,如果蘇聯軍隊沒有兵力優勢,那麼戰爭的結果很難能夠預料。


軍武小咖


這種誰能打勝誰的問題是沒有確定的答案的,德國的這些將帥和蘇聯的這些將帥相互交手,都是互有勝負,沒有說誰就能一定能打敗誰,戰場上的勝負是有很多的影響因素,經常發生這種情況,雙方的將帥之間的交手就是互有勝負,沒有說誰能一定能打敗誰的。
朱可夫元帥不是常勝將軍,但是也不是靠宣傳機構的吹噓吹出來的,宣傳機構能夠吹噓的前提是你有實實在在的戰功,而朱可夫的戰功是實實在在的,特別是斯大林對他的評價,在衛國戰爭的所有勝利中,莫斯科戰場具有特殊意義,而朱可夫的名字是作為勝利的象徵和這個戰場關聯在一起的。


在網上總是說莫德爾在勒熱夫頑強的防守打得朱可夫大敗,但是最終莫德爾是放棄了勒熱夫突出部。而回過手來,莫德爾在進攻庫爾斯克沒有得手,緊接著就被趕出了奧廖爾突出部,這一切都是在朱可夫的組織協調下取得的,當時朱可夫負責協調庫爾斯克北部的幾個方面軍對付莫德爾。
莫德爾在庫爾斯克直接面對的就是羅科索夫斯基,而朱可夫協調圍攻奧廖爾的還有西方面軍,莫德爾再一次放棄了這個突出部,蘇軍傷亡還是高於德軍,德軍又是戰術上的勝利,但是又是放棄了佔領的地盤。

朱可夫和德國的將帥交手就是這樣的結果,互有勝負,最明顯的就是莫德爾,莫德爾在勒熱夫的確是使朱可夫用巨大的代價才削平這個突出部,可以說是取得了巨大的戰術勝利,但是轉過手,莫德爾在庫爾斯克突出部的攻勢就被朱可夫阻止,在隨後的蘇軍反攻中,莫德爾又丟失了奧廖爾突出部,德國人又是可以說自己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但是戰術上的勝利是改變不了一個事實,就是德國人又丟掉了一塊地方,儘管德國人還是可以組織成功的撤退,但是戰爭的勝利從來就不是靠撤退取得的。撤退的再出色,最後的結果是一路後撤到了自己的老窩去,你還能撤到哪去?
朱可夫在戰爭剛爆發的時候,在西南方向組織的反突擊被德軍輕鬆化解,指揮西南方向對付蘇軍的就是龍德施泰特元帥,但是龍德施泰特到了冬天被鐵木辛格元帥打敗,丟失了羅斯托夫。戰場上沒有常勝將軍,而龍德施泰特正是在之前的交戰中擊敗了鐵木辛格而兵臨羅斯托夫城下的。


古德里安和朱可夫之間的交手是在莫斯科城下,還有就是後來在柏林城下,古德里安是想利用朱可夫側翼暴露的機會,但是朱可夫沒有給古德里安這個機會。
曼施坦因元帥和朱可夫之間也是互有勝負,朱可夫在切克瑟爾戰役中雖然是殲滅了大量的德軍,但是合圍德軍並沒有成功,相當多的德軍突圍而出,而在包圍圈外接應的就是曼施坦因。

德國陸軍的將帥都是有很高的軍事造詣,相對來說,蘇軍的將領在戰爭開始的時候,相對來說都顯得比較慌亂,不知所措,朱可夫也不例外,在戰爭爆發之時,朱可夫作為總參謀長,在他的組織下,蘇軍對於入侵的德軍發動了以機械化軍為主力的反攻,這些缺乏組織協調、後勤保障的反擊很快就被德軍打得落花流水,當時朱可夫就在西南方面軍,他組織的反突擊被龍德施泰特輕鬆化解。

不過經過戰爭的洗禮,包括朱可夫在內的蘇軍將領很快成熟起來,逐步彌補了自身與德軍將領之間的差距,並且最終利用自身在大縱深戰役理論上的優勢戰勝了德軍。德軍將領套用中國的話就是能打順風仗,但是不會打逆風仗,一旦戰局不利,就是一個路數,撤,撤的越遠越好,但是就像前邊說的撤到什麼地方是個頭?


紅色手電筒


▲橫勇無敵朱可夫

在二戰之中,英雄輩出,朱可夫堪稱是能與曼施坦因匹敵的大將,但由於希特勒剛愎自用,沒有聽從曼施坦因的建議,並因曼施坦因戰略撤退的行為感到惱火,罷免了曼施坦因,使蘇德戰場陷入了僵局。

▲左朱可夫右曼施坦因

朱可夫在戰爭中要比曼施坦因順利的多,在蘇德戰爭中,朱可夫倚仗他過人的武略頻頻取勝,在戰術是壓倒敵人,幾乎沒有敗績,這足以證明朱可夫是二戰中超一流的大將。雖然相比之下隆美爾都有不及,但莫德爾卻能讓他嚐到失敗的滋味。勒熱夫戰役是朱可夫一生唯一的敗績,就是在這裡,他遭遇了德國的防禦之王莫德爾。


▲防禦之王莫德爾



莫德爾先發制人,擊敗了勒熱夫南部的蘇軍接應部隊39集團軍,全力以赴面對蘇軍朱可夫元帥的猛攻,蘇軍的第20集團軍,第31集團軍,第22集團軍從四面八方進攻德軍,莫德爾發動內部動員等待後援,等到後援來到之時,莫德爾帶領第9裝甲師進行反擊,橫斷了蘇軍的進攻途徑,粉碎了蘇軍大量士兵,始朱可夫一方傷亡慘重狼狽而逃。


▲勒熱夫戰役

這次戰役蘇軍總共損失62萬餘人,德軍共損失33萬餘人,不僅嚴重損害了朱可夫的火星計劃,而且向大家證明了莫德爾是繼曼施坦因之後,第二個有能力擊敗朱可夫的德國大將。


南政昔風


我的觀點是:德國的布勞希奇,古德里安,曼施坦因,賴歇瑙等將領自然是戰略戰術大師,在戰爭之初幾個漂亮的圍殲戰消滅了400萬蘇聯紅軍,足以證明他們組織和策劃戰役的能力是一流的;但蘇聯的朱可夫也不是等閒之輩,他被譽為斯大林的救火員,多次奉命於危難之間,拯救瀕臨崩潰的前線,列寧格勒保衛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莫斯科保衛戰,庫爾斯克會戰都有他的身影,朱可夫成功的挫敗了德軍將局勢逆轉。其實二戰中頂級將領的能力相差很小,基本拉不開差距,真正能決定蘇德戰爭走向的其他是一些條件因素,以下是我總結的幾點。

1.上級的影響。

德國:以庫爾斯克會戰為例,希特勒要求在庫爾斯克突出部的兩翼發動進攻,這是德軍的慣用手段,但是德國將領們幾乎都極力反對,因為空中偵察已經標明蘇軍已經在此佈置了3層牢固防線,並且修建了大量反坦克環形工事,一旦發起進攻必然重重受阻陷入曠日持久的消耗戰,這對缺少物資的德國極為不利,結果在希特勒的堅持下還是發起進攻了,還派了一個善於防守的莫德爾負責進攻.........,這本來就是必輸的局。

蘇聯:在斯大林親自幹預了的幾次戰鬥都慘敗以後,慈父同志終於清醒過來,只做名義上的最高指揮,實際上只和幾個高級參謀負責審核戰役可行方案,點頭簽字就行了,意思就是放手讓下屬幹。

2.指揮的軍隊。

德國:在戰爭的中前期,德國的軍隊素質和技戰術水平一直佔優勢,這也是為什麼德軍在前期能迅速圍殲在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蘇聯紅軍主力部隊的重要因素,例如骷髏師維京師大德意志帝國裝甲師都打過不少漂亮仗,其中骷髏師在莫斯科戰役的蘇軍反攻階段在面對蘇軍70多萬部隊的攻擊下竟然給蘇軍造成了40多萬人的傷亡後自己還能撤走,後來隨著優秀的士兵和基層指揮官的消耗,到戰爭後期已經沒有了質量上的優勢,而數量上的不足更是德軍致命的弱點,使得前線出現很多防禦空白地帶,這後期是迅速潰敗的一個較大原因。

蘇軍:蘇軍的總體素質水平在在戰爭的中前期很有問題,不止是士兵,各級指揮官也大多沒水平,真正懂如何作戰的人很少,各個兵種配合也一塌糊塗,這也是為什麼蘇軍在41-43年間無論是勝利還是失敗損失都很慘重的重要原因。比如,陸軍方面蘇聯的t34和kv1坦克,明顯優於德國的3號和早期4號坦克,可是由於技術錯誤蘇聯坦克兵根本不瞭解自己的坦克更不懂維修,使得許多坦克即使只是輕微損壞就被隨意丟棄送給了德國人,步兵也沒有即使跟進進行步坦配合,坦克在進攻和防守中也不能排成適當的陣型,作戰前不重視進行偵察,使得裝甲部隊損失慘重:空軍方面飛行員的陪訓是硬傷,基本只涉及起飛和降落兩個板塊,沒有飛行特技教學,這就意味著飛行員的戰鬥技能只能在戰場上自行摸索,現在想想這不就是白送嗎。不過43年以後蘇軍通過了對德軍的學習,指揮水平已經大有長進,軍隊訓練也得到一定改進,在加上德軍水平的下降,後期的戰損比基本1比1。

3.後勤保障能力和預備部隊(這是重點)。

德國:這是德國的致命短板,戰爭中由於沒有油料供給本就不多的坦克汽車和飛機只有一部分能戰鬥火炮也不能全力配合,比如在莫斯科戰役中大部分部隊都沒有配發冬裝造成大量非戰鬥減員,在巴格拉季昂行動後期中央集團軍司令屈希勒爾調出後備軍中僅有的裝甲部隊一個重型坦克營進行裝甲反擊希望能阻止蘇軍,改營共有80多輛虎式和虎王坦克,可蘇軍派出了500輛坦克迎擊,當時蘇軍已經有了足夠的3485和is2,su100足以應對自如,結果重型坦克營全軍覆沒。

蘇軍:在這方面蘇軍幾乎佔絕對優勢,例如在庫爾斯克會戰中當莫德爾的裝甲部隊穿過重重障礙終於打到第三層防線時,朱可夫出動了最高統帥部的戰略預備隊大約有400輛坦克和30萬人,他們成功的阻止了德軍,與此同時德軍已經認識到自己已在戰役中失利,因為已經沒有任何後備軍可以使用了,許多戰役中都是這樣蘇軍依靠充裕的補給和預備兵力最終戰勝德軍。

列位,德國的將領是人,不是神仙,在這種情況下很難戰勝朱可夫。


抽菸喝酒和燙頭


其實衡量一個將軍能否打勝仗的因素很多,作為獨當一面的統帥,對自身的戰術素養要求非常高,指揮官需要有統領全局的能力,根據戰場瞬息萬變的態勢,再做出正確的有針對性的部署。這些取決於自己要有紮實的理論知識,靈活的頭腦,豐富的閱歷,靈活多變的指揮藝術,對領袖的絕對忠誠,既然領袖將作戰任務交給了下屬,下屬肯定會竭盡全力去完成,最高領袖不要越級瞎指揮了。

以上這些只是衡量一個合格指揮員的基本條件,更主要的是取決於交戰國的綜合實力,雙方軍隊整體實力,軍事情報,物資補給,兵員素質,軍事裝備等等,即便是在優秀的指揮官給他一群老弱病殘她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

二戰中德國和蘇聯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指揮官,這些指揮官都是在戰爭中累積了經驗,通過一些經典戰例打出了威名,他們所取得成績出了本身的能力之外,更主要的各國軍事實力的體現。

戰爭初期德國閃電戰突襲蘇聯,蘇軍防不勝防導致一瀉千里。蘇聯之前的大清洗對部隊的影響顯而易見,而德國又是精心策劃,所以這個階段的戰績沒有多大可比性,只有在戰略相持階段指揮員如果能取得重大勝利才值得誇耀。

比如朱可夫在1939年遠東指揮的諾門坎戰役,蘇軍裝備就比日軍強,最後的結果只能用蘇軍慘勝來做解釋。而在莫斯科保衛戰蘇軍取得勝利之後,朱可夫制定了“火星行動”,想要殲滅勒熱夫突出部的德國第9集團軍。為了達到作戰目的,朱可夫前後調用了蘇聯7個集團軍,總人數超過190萬人,可謂是一場大規模的殲滅戰。不過德軍元帥莫德爾指揮得當使得朱可夫未能達成最終目的,蘇軍的損失只能用慘重來表達了,此戰可謂是朱可夫指揮生涯最大的一場敗仗。

莫德爾雖然勝了但是你也不能說就是比朱可夫要強,畢竟二戰德國輸了,成敗論英雄。所以說朱可夫只不過是蘇聯眾多指揮員的一個傑出代表,軍隊的一面旗幟,世界上沒有常勝將軍,只要能夠做好一個軍人的職責就無可厚非。


屬馬姓楊


這個問題關鍵在於雙方直接交手的記錄。

先來簡單介紹一下朱可夫二戰的經歷。大致分為兩方面,一個是他直接作為方面軍司令指揮的作戰,另一方面是他做為最高統帥部大本營代表協調指揮的作戰

朱可夫在戰爭期間擔任方面軍司令主要情況為

1941年8月任預備隊方面軍司令,指揮葉利尼亞戰役,成為蘇軍二戰中首次進攻戰役。

1941年9月10日-10月6日任列寧格勒方面軍司令,通過建立穩固的縱深梯次防禦體系以及與炮兵、航空兵和海軍組織良好的協同,粉碎了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司令馮-勒布)奪取列寧格勒的企圖

1941年10月6日-1942年8月27日任西方面軍司令,獲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對陣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司令馮-博克)

1944年3月1日-5月任烏克蘭第1方面軍司令,在普羅斯庫羅夫-切爾諾維策戰役中,重創曼施坦因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群,因此獲得第1號勝利勳章

1944年11月16日-1945年5月任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司令,先後率部取得維斯瓦河-奧得河和柏林戰役的勝利

擔任最高統帥部大本營代表1942年8月27日-1944年3月1日,1944年5月-11月。期間協調指揮斯大林格勒戰役、突破列寧格勒封鎖、庫爾斯克會戰、第聶伯河會戰、科爾松-舍甫琴科夫斯基戰役、白俄羅斯戰役等

當然,朱可夫也有失敗的戰例,比如1942年初莫斯科反攻中的勒熱夫-維亞濟馬戰役,協調指揮的勒熱夫-瑟喬夫卡戰役(即火星行動)

總體來看,朱可夫在二戰中與當時德軍主要將帥都有交手記錄,基本都獲得了勝利。他對這一系列戰役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善於找到最大限度符合具體情況的創造性決心和戰法,具有超強的組織能力,在實施所定下的決心、完成賦予的任務方面具有堅定的意志。當經過歷史的沉澱,良莠已分,這個壓力而果斷的人,這位統帥中的統帥名字將在其他將領之上熠熠生輝。


榮華之武器堂


德國不是那個個別元帥能打垮的,而是被拖垮的。從某種角度可,德國任何一個元帥級的人,心智幾乎都能打敗,其它國家的元帥,因為他們士兵素質高,不是一點點高。問題被拖到最後,要什麼什麼沒有,軍需,油料,保暖服,食品都供應不上。有點象項羽,四面楚歌。如果項羽多一口水喝,就能殺倒一片。


老錢334


統帥從來都不是決定戰爭的關鍵因素,實際上世界知名統帥的水平基本差別不大,只不過走的擅長游擊戰,有的擅長陣地戰,你把擅長游擊戰的統帥調去打陣地戰不一定能打贏。另外戰爭的勝負於國力、國內的支持、軍隊數量、軍隊士氣、裝備水平、訓練水平、擅長的領域等等都有關係。你讓朱可夫帶著一個排,我帶著一個集團軍堂堂正正的打陣地戰,他也不可能贏吧?


郭子常青


朱可夫之所以能夠取勝,不是因為德軍指揮官的無能,更不是因為朱可夫的謀略,而是因為當時的蘇聯得了天時得了地利也得了人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