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血戰鋼鋸嶺》中日軍為何不割斷懸崖上的攀爬網?

千戶大人3


不隔斷繩子,美國人才能上來呀!

美國人不上來,日本人又怎麼和美國人打呢?

關於《血戰鋼鋸嶺》中這個情節,很多朋友都表示很奇怪——美軍從網梯爬上山崖,爬上去以後才開始進攻日軍。如果日本人把這個網割斷了,美國人不就上不去了?


實際上,這是因為對沖繩戰役的背景不瞭解造成的誤解。

在太平洋戰爭進行到中後段的時候,日本人已經清楚的意識到,自己不可能戰勝美國人了。沖繩島上的日軍和硫磺島上的日軍一樣,唯一的目的就是多殺一個美國人,多拉一個墊背的。

日本人知道這是一場自殺式戰役,他們想做的,無非就是最大力度上的殺傷美軍而已。

而鋼鋸嶺的地形,為日軍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發揮空間。

二戰美軍的實力雖然強大,但戰術並不複雜,一句話就能概括:大炮轟,飛機轟,飛機轟完坦克衝,坦克衝,步兵攻,步兵攻上就成功。

總之,就是重火力覆蓋,裝甲部隊打頭,步兵只是最後收尾的部分。

而鋼鋸嶺陡峭的地形,讓美軍不得不迴歸到步兵作戰上來。



鋼鋸嶺的山崖讓美軍無法使用任何重型武器,坦克裝甲車都上不去,只能用步兵和日軍貼身肉搏。

在步兵進攻之前,美軍軍艦和飛機也對鋼鋸嶺上進行了長久的火力覆蓋,但日軍躲在地道里,損失不大。

當美軍步兵衝上去以後,日軍紛紛從地道中出來殺傷美軍,所以美軍幾次進攻都被日軍的殘酷火力給打下去了。

日軍希望的,並不是美軍放棄進攻,而是美軍被耗幹最後一滴血。

如果日軍把那個梯子掀翻,美軍爬不上來的話,那戰場又變成之前的狀態——美國人用艦炮和飛機輪番轟炸,日本人連一個美國兵的面都見不著,在地道里被震的媽都不認識。

所以,為了發揮自己的輕武器優勢,把自己和美軍拉到同一水平線上,日軍沒有割斷網梯,而是允許美軍源源不斷的向自己進攻。電影中這個細節看起來不合理,但其實是很符合日本人當時的瘋狗心態的!


小約翰


最簡單的答案——因為電影之外,真實的戰爭中日軍確實沒有把懸崖上的攀爬繩割斷。

這不是藝術想象,不是“神劇情”,是事實還原。

日軍為啥不割斷攀爬繩呢?

因為日軍並沒有害怕戰鬥。

我們首先要承認,日軍確實很頑強,無論戰況多麼對日軍不利,日軍“從未怯戰!”

戰鬥打成《血戰鋼鋸嶺》描述的那種慘烈,都要從日軍“從未怯戰”開始。

說真的,如果是英軍和意大利軍站在日軍的戰場上,英軍和意大利軍早就安之若素的投降去喝咖啡了。

儘管美軍佔據了武器優勢,控制了制空權,日軍還是要戰至一兵一卒,打個死幹亡淨,日軍就是這麼狠!

但是,人狠武器不行沒有用呀,只能躲在山洞中,守株待兔,以逸待勞!

問題是,美軍為什麼願意做兔子去撞木樁呢?

如上圖箭頭所示,沒辦法,美軍必須要拿下鋼鋸嶺這個樹樁子,因為這是美軍艦隊的必經之路,繞不開,躲不過。

我們不要認為海洋那麼大,船可以隨便開,不是的,有航線的。

其時,日軍和整個世界的戰鬥已經打成了消耗戰,而日本人擅長這個,上上下下也很喜歡打這種消耗戰。

因為對日本這個“類邪教國家”來說,打一場具有“神聖性”的必死之戰,是具有偉大意義的為天皇獻身。

為天皇獻身嘛,如果是被航空炮彈炸死,被地面炮火轟死,未免不美,總感覺差點意思呀!

哪有近身肉搏來的壯烈呢?

好,那就守在美國鬼子的“必攻之陣地”上,等著與美國鬼子近身戰鬥吧!

我們可以想象,美軍一開始架設攀爬網的時候,日軍是靜靜看著美軍架設的,心說:“來吧,美國佬,讓我們一起戰鬥至死吧!”

到這裡,反而要反問一句:日軍為什麼要割斷攀爬網呢?

又其實呢,題主此問也確實該問,凡是正常人都應該有這種疑問,日軍為什麼不割斷攀爬網呢,讓美軍一次一次地架設攀爬網也是消耗美軍戰力呀!

但是,日軍已經不是正常人類了,1941年12月珍珠港之後,日軍已瘋,二戰後期,日本全國上下已經瘋了,他們所有的戰鬥開始只追求戰鬥本身了,而不再去考慮戰爭勝利與否以及戰爭的意義了。

鋼鋸嶺上的日軍已經成了戰爭殭屍,為了戰鬥而戰鬥,為了追求近身肉搏而放棄了割斷攀爬網。

他們忘記了戰爭,他們只記住了戰鬥!

偷襲珍珠港是瘋子,神風飛行員是瘋子,挑戰斯大林是瘋子,鋼鋸嶺不割斷攀爬網是瘋子。

其實,從日軍開始進攻中國的時刻日本就已經瘋了。


葭明通半瓶歷史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在軍校時曾討論過抗美援朝中的上甘嶺戰役,有人就問過類似的問題,志願軍進坑道里了,美國兵為什麼不去把洞口炸塌,把志願軍悶死在洞裡呢?其實,美國兵怎麼會不想?那是從開始到最後一直在想啊,不但在想也是一直在行動啊,像用炸藥包炸,往洞裡扔毒氣彈,不是都聽說過嗎?為什麼都沒成功呢?關鍵一點,是我軍一直在洞口做防禦戰鬥,不會讓美國兵輕易就接近洞口的!這裡的問題和那個一樣,日軍不是不想破壞,是你破壞不了,你接近不了,美軍一直在用專門的火力保護著那張攀網,記得一本寫太平洋戰爭的書裡提到過夜間值班機槍換崗的事,一到夜間崖下用探照燈把懸崖照的如同白晝,數挺勃朗寧機槍對著崖上,只要日本人一探頭 幾挺機槍一齊開火,因為日軍夜間的騷擾,美軍也無法休息,後來美軍乾脆也改了打法,進攻也改在了夜間。


荒郊野渡


鋼鋸嶺之上,是日軍最理想的屠殺場!就如同《我的團長我的團》中的南天門!日軍已經瘋了,就想著死前多拉幾個人墊背。

在日軍偷襲珍珠港之前,日本人就明白不可能戰勝美國。他們的戰略是給美軍制造巨大傷亡,逼美國走到談判桌上和日本談判。

珍珠港事件的策劃人是山本五十六,他曾在1919年到美國哈佛求學。後來,有出任駐美武官。美國有多麼強大,他是很清楚的。而且,讓人吃驚的是,山本第一次發現美國國力遠超日本,是通過買“砂糖”的事。剛到美國時,山本發現美國人吃砂糖竟然不需要“配給”,有錢就能買。這讓山本這位從小生活在物資匱乏的環境下的日本人,很吃驚。他沒想到美國國力竟然這麼強。

山本策劃偷襲珍珠港,最期待的結果是:重創太平洋美軍,展示日本海軍實力,讓美國草草和日本人談判。這樣,日本就能和美國瓜分太平洋。可惜,美國人憤怒了,羅斯福總統大聲疾呼:“必須記住這個奇恥大辱的日子!”美國開動全國工業,準備把日本打回孃胎裡去。此時,就連汪精衛等漢奸,都明白日本人要完蛋了。

六個月後,日軍的好日子過去,經過6個月的儲備,美軍開始發力。日本海軍接連被揍,大本營也知道不可能再戰勝美國。那怎麼辦?不計後果的給予美軍傷亡,讓美國人和自己談判!

鋼鋸嶺之上,是日軍最理想的屠殺場!

《血戰鋼鋸嶺》的主角原型是戴斯蒙德·道斯,他曾在1945年參加沖繩島戰役。當時,戴斯蒙德·道斯是第77步兵師第307步兵團醫療分隊的醫務兵,在沖繩島戰役中,道斯在5沒有使用任何武器的情況下,救了75名美軍傷病。也是因此,雖然他沒有殺死一名敵人,他仍然獲得了美軍最高榮譽的象徵——榮譽勳章。

美軍血戰鋼鋸嶺的時候,日本正在瘋狂的搞“自殺式攻擊”。而鋼鋸嶺地形非常適合阻擊美軍步兵。美國的坦克戰車是上不了鋼鋸嶺,只能讓步兵拿著輕武器硬啃。此時,日軍和美軍的武器差距最小,對日軍最有利。

而此時,大本營給鋼鋸嶺上日軍的指示,也是最大限度的消耗美軍!就如同,《我的團長我的團》要進攻的南天門,那就是日軍的屠宰場。日軍沒想贏,他們只想多拉幾個墊背的。日軍甚至想出只把美軍打傷,等著美軍來救戰友時,再多殺傷美軍。

(我的團長我的團,炮灰團血戰南天門)

所以,日軍在鋼鋸嶺上會故意放著很多美軍傷兵不殺,就等著美軍再上來。這些美軍傷兵就是日軍的誘餌。而此時,因為上面有美軍傷兵,美軍也是不敢炮擊鋼鋸嶺的。也是因此,戴斯蒙德·道斯才有機會救下來這麼多傷兵。

如果割掉美軍的攀爬網,日軍還要在上面等更多時間。而日軍的彈藥和食物補給都是有限的,拖不起,等不起。所以,不如多放美軍上來,這樣,日軍趁著體力和精神充沛,能殺傷更多的美軍。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題主問日軍為什麼不割斷攀爬網,其實這也是無奈之舉。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大侃先大概講一下《血戰鋼鋸嶺》的歷史背景,1945年,日本在太平洋上的戰爭在美軍的打擊下節節敗退,大部分的飛機、航母已經消耗殆盡,美軍為了打開開闢日本本土戰場,決定攻佔沖繩島,作為空軍中轉基地,而日軍也清楚沖繩島的重要性,一旦丟失,日本本土就完全暴露在美軍的飛機轟炸下。

於是雙方圍繞沖繩島島嶼開始了長達三個月的殊死爭奪,而鋼鋸嶺就是沖繩島南部的一個懸崖,此處的戰鬥也是最為慘烈。



整個沖繩島戰役,日軍投入了十萬守軍,而美軍投入了四十萬海陸大軍,面對美軍絕對優勢的海空兵力和地面部隊,在近乎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日軍堅持戰鬥三月有餘,除了日軍抗登陸能力之高,戰鬥意志之頑強,還要得益於日軍所採取的戰術,也為劣勢軍隊組織有效的抗登陸戰,提供了有益的經驗,日軍主要憑藉坑道、天然巖洞和山地反斜面陣地,儘量削弱美軍的火力優勢,並積極開展近戰、夜戰,組織小部隊頻繁實施猛烈反擊,消耗美軍的有生力量。

那麼日軍為什麼不割斷攀爬網,其實是有原因的。

  1. 日本大本營一是捉襟見肘,沖繩島上的日軍已是孤立無援,困獸猶鬥。

沖繩戰爭開始前,日軍陸軍中將牛島滿就意識到這場戰爭將是一場殘酷無比,毫無勝算的肉搏戰,因此他果斷放棄了在海灘狙擊美軍的戰術,而把日軍主力全部集中在島內,依靠修建的層層工事,逐步狙擊美軍,為日本本土防禦作戰爭取更多的時間。

而日軍下到每個士兵都嚴格遵守著統帥的命令,每一個工事、坑道都要來回爭奪多次,迫使美軍必須指揮飛機、大炮轟炸一遍,在以火焰坦克開道,而日軍由於喪失制空權,往往在轟炸的時候就躲入工事,等到美軍近了才出了還擊。



每一名日軍都秉著殺一個夠本,殺兩個賺一個的態度,在沖繩島上死死拖住美軍。

2.日軍裝備落後,沒辦法只能把美軍放近點再打。

鋼鋸嶺是一處懸崖峭壁,攀爬網肯定是美軍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才裝好的,既然美軍被擊退退回到懸崖下,日軍怎麼沒有趁機把攀爬網割斷呢,其實一是己方傷亡大, 二是攀爬網存在,日軍可以更好的有效殺傷美軍。

首先,日軍的防禦工事就在懸崖上邊,美軍坦克上不去,但是美軍的大炮、坦克支援就在懸崖下邊,如果日軍此刻去割斷繩索,必定遭到美軍的炮擊,估計跑去割繩索的人都得死。



其次,美軍大型裝備上不來,只能依靠單兵強攻,只要美軍爬上攀爬索,就是日軍的活靶子,剛好符合牛滿島下達的指令,可以最大限度殺傷美軍。

3.美國海軍損失慘重,迫使陸軍一次又一次的強攻。

整個沖繩島戰役是美國陸、海、空的配合作戰,陸軍遲遲不能佔領整個島嶼,導致負責提供炮火支援的海軍艦隊也遭到日軍自殺式魚雷艇的攻擊,傷亡慘重。沒辦法,陸軍指揮官不得不繼續下命令,用人海戰術奪取鋼鋸嶺這一類的險要工事,日軍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不割斷攀爬索,以逸待勞等美軍爬上來後再狠狠痛擊。

鋼鋸嶺一戰完全成了絞肉機,上去多少士兵,就躺下多少士兵,美軍一次次的轟炸陣地,但美軍一進攻,日軍就又從工事裡冒出來開槍還擊,為了佔領鋼鋸嶺,美日兩軍先後來來回回爭搶了七八次。

日軍佔據有利地形,給美軍的進攻造成了非常大的傷亡,整個沖繩島戰役持續了將近三個月的時間,美軍付出了三萬餘人,才取得最終的勝利。

正是憑藉日軍不惜以命換命,故意讓美軍靠近再開槍還擊的打法,給美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而美軍經過沖繩島一戰,也意識到進攻日本本土的難度,最後給日本投了兩顆原子彈,最終迫使日本投降,可謂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綜上三點原因,日軍不會割斷美軍安置的攀爬網。


大侃聊歷史


事實上,看完《血戰鋼鋸嶺》,許多人都有這個疑惑,費那麼大勁來回拼殺,日軍既然一開始佔據主動,割斷美軍攀登繩豈不乾脆?要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因為,日軍也是有苦說不出,不得已而為之!

其實,電影“血戰鋼鋸嶺”實際上是以沖繩戰役為背景拍攝的。

熟知軍史的人們清楚,沖繩戰役歷時3個多月,美軍傷亡7.5萬人,損失飛機763架,艦艇404艘,坦克372輛;日軍傷亡11萬人,被俘9000人,損失飛機7830架,艦艇20艘。此外,島上平民死亡超過10萬人。

為什麼必須拿下衝繩?這緣於其地緣的極端重要性。沖繩群島上,日軍建有那霸、嘉手納、讀谷和與那原四個機場,是日本在本土西南方向的重要海空基地。沖繩島因其在日本本土防禦中的重要的戰略位置,為譽為日本的“國門”,因此沖繩島登陸戰就被稱作“破門之戰”。

軍官很稱職日軍有很多機會將繩梯弄斷,延緩美軍攻勢,為何沒那麼做呢?難道是守嶺日軍將領也如同《亮劍》中的山崎,另有考慮嗎?對李雲龍指揮的李家坡戰鬥,書中這樣描述,“畢業於帝國陸軍大學的山崎是個出色的戰術家,他指揮構築的野戰工事很是別出心裁。李家坡高地頂端是平面圓臺,按常規,守備一方的工事位置應構築在山坡平臺的稜線部,這樣可以對進攻一方的動態一覽無餘,也便於居高臨下發揚火力。可山崎偏偏把環形工事構築在高地的平面圓臺中心位置,攻擊部隊在坡下看不見守軍,直射火力便失去作用,而迫擊炮之類的曲射火力又極少。攻擊部隊剛剛衝上陡坡,只要一露頭,馬上就被日軍的狙擊手打倒。戰鬥打了整整一天,山坡下躺滿了八路軍士兵的屍體,最先參加攻擊的幾個主力團都傷亡過半失去攻擊能力。”

炮火硝煙,其實,換個思路,燒了繩梯,無關大局。假如燒掉繩梯,龜縮回坑道,以美軍的保障能力,很快就可以再造一個。而留著繩梯,要美軍上來,短兵相接,反倒避免了日軍長時期暴露在美軍炮火下。

勇氣何其難得,事實上,當時日軍的反撲是瘋狂的。日本海軍開始“菊水”行動,“神風特工隊”自殺飛機及其自殺魚雷艇給外圍的美國海軍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和巨大心理震撼。海軍面臨嚴重的消耗,但為了支持地面部隊進攻和給養,還不能撤退。當時登島的陸軍第10集團軍司令巴克納中將,就是在最後已經幾乎攻破最南端,在觀察戰鬥時,一顆日軍炮彈擊中他身邊的岩石,尖利的岩石碎片扎入他的胸膛,幾分鐘後他停止了呼吸。這也是美軍在二戰犧牲的最高將領。

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以殺傷美軍的有生力量才是最主要的,以美軍的軍事力量,在岸邊防守美軍是不可能的了,美軍有軍艦在提供炮火,想在岸邊阻美軍登陸這是不可能的了,所以日軍主動放棄岸邊讓美軍登陸。如果島上有山的就在山上挖通山體建隧道或在叢林裡建機槍堡壘、戰壕等層層阻擋殺傷美軍並禁止日軍經常發動萬歲衝鋒這樣自殺式行為,看到有十字標記人員的醫療兵是優先並重點殺傷的對像。殺死醫院兵還有獎勵。這也就是為什麼電影中主人翁會被倖存的醫療兵叫脫下那十字的肩章和不要帶那有十字的頭盔。日軍的之所以要殺醫療兵就是讓美軍受傷的士兵不能及時的救治從而減員。後來美軍發現了這問題就不讓醫療兵戴有名顯的標誌,後來日軍就更噁心,不直接殺死美軍而是打傷他們等傷兵叫喚別人來救,然後就殺掉來救的人。等到島上日本守軍彈盡糧絕時高級點的軍官會命令士兵和逼迫島上的居民自殺,殺害自己的傷兵或者發動萬歲衝鋒去儘可能和美軍同歸於盡。

所以說日軍不會割掉那爬繩網,這血戰鋼鋸嶺是從美軍的角度去寫美日的戰爭,你也可以看這電影的姐妹編(硫磺島的家書)這從日本的角度來看這戰爭的。你就知道當時日本是怎麼看代這戰爭和當時守島日軍的絕望。





新視野之影視


日軍首先是沒有能力去割斷那張網,其次他們也不希望割斷那張網,反而希望美軍能夠通過攀爬網爬上去和他們作戰!


為什麼這麼說呢,等我給大家分析一下,您就明白了。

《血戰鋼鋸嶺》的故事背景是1945年4月1日—6月21日進行的沖繩島戰役。因為沖繩島是日本本土的最後屏障了,因此日本人在這裡進行了最頑強的抵抗。打肯定是打不過的,他們的目的就是儘可能的消耗美軍,以備日本最後的本土決戰!

與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海軍不可一世的情況不同,在經歷了中途島海戰和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之後,美軍已經完全扭轉了戰爭初期的被動局面。

1944年6月爆發的馬里亞納海戰中日本海軍再一次慘敗,日本海軍的核心力量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在此戰中,日本喪失了戰區制海權和制空權。


(強大的美國海軍艦隊)

1944年的萊特灣海戰中日本海軍是傾其所有,最終仍是慘敗。經此海戰後,日本海軍幾乎喪失了遠洋作戰能力,也就失去了戰場制海權。

因此等到沖繩島戰役的時候,日軍幾乎是沒有海空軍支援的,他們只能依靠陸軍在島上死撐。

因為沒有制海權和制空權,美軍可以肆無忌憚的對島上日軍陣地就行轟炸。比如說1945年4月19日美軍在登陸作戰前,美國海軍的6艘戰列艦、6艘巡洋艦和8艘驅逐艦先對日軍陣地進行猛烈的炮擊,隨後陸軍27個炮兵營又對日軍陣地進行了40分鐘的炮擊,總共發射了1.9萬發炮彈。在這樣的猛烈炮火下,日軍只能利用坑道和工事進行躲避。
(口徑巨大的艦炮)

可以這樣說,如果美軍不主動發動登陸進攻,日本人根本連美軍的一根毛都傷不了。日軍只可能在近距離交戰或者肉搏戰的時候才可能對美軍進行殺傷,一旦和美軍拉開,勢必又是一輪猛烈的炮火轟炸,這些口徑巨大的艦炮威力無比,日軍是根本吃不消的!

因此,當時日軍只有固守工事的能力,一旦出來就必然遭到猛烈炮火的轟擊,他們根本沒法靠近那張攀爬網。其次為了達到日軍的目的,他們也是斷然不會想去剪斷那張攀爬網的!


小祁說歷史


記得第一次看《血戰鋼鋸嶺》的時候,美軍通過攀爬網爬上高地與日軍鏖戰的場面確實很燃很慘烈,當時也想過這個問題——小鬼子為啥不把美軍的攀爬網割斷,這樣美軍不就爬不上來了?



但如果仔細查閱太平洋戰爭沖繩戰役的資料,就會明白,不割斷攀爬網讓美軍源源不斷爬上來,恰恰是日軍的“戰法”之一。沖繩戰役日軍以少打多,為此無所不用其極地修了很多地堡和暗堡,要的就是與美軍近戰,揚長避短,讓美軍發揮不出重火力優勢。



簡言之,因為人少,日軍就要打出有優勢的戰損比,所以,美軍唯一的進攻通道——攀爬網——日軍是絕對不會割斷的。



而佔盡優勢的美軍呢,必須剿滅沖繩島上的所有負隅頑抗的日軍,才能達到進攻日本本土的戰役目的。從這個角度看,《血戰鋼鋸嶺》對那場戰役局部的呈現,非常真實。美軍一個團一個團地投放到鋼鋸嶺,日軍的暗堡以交叉火力和反衝鋒打得美軍根本無法前進,只能一批批倒下。





最可惡的是,當日軍打退美軍的進攻後,美軍呼叫來轟炸機和軍艦重火力轟擊鋼鋸嶺,日軍又狡猾地藏進了暗堡和地堡,幾乎毫髮無損。如此循環下去,美軍只能用人,堆出了沖繩戰役的勝利。


南瓜報告


我是秋草獨尋,有幸回答此問。

《血戰鋼鋸嶺》這部電影中,日軍為何不割斷懸崖上的攀爬網,就是日軍需要有效殺傷敵人。

如果不真正瞭解當時的戰場殘酷情況,是很難理解這個問題的。


《血戰鋼鋸嶺》就是反映在沖繩島戰役期間的一個局部,比這個殘酷的戰鬥還有。

回到正題上來,第一個這個電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同時連地形基本都是按原戰役的地點設置的。這是美國導演的特點,只是那個嶺沒有電影中的那麼高,要低十多米。

鋼鋸嶺的歷史照片與影片照

一、日軍採取的地道戰術有關,改變了前期衝鋒的作戰方式,變得極為隱蔽。

1、前期日軍在瓜島等一系列戰役中由於採用在中國戰場的萬歲衝鋒,導致大量傷亡。在瓜島戰役中近2萬多日軍精銳戰死,發動盧溝橋事變元兇的一木支隊全軍覆沒,一木本人刨腹自殺!

在硫磺島戰役中慄林忠道中將要求“一個日本士兵要殺死十個美國兵,才能切腹”,採用了挖地道,地堡等有效的戰役,所以在硫磺島戰役中取得了巨大的戰果。

日軍陣亡22305人,被俘1083人,共計23388人。美軍陣亡6821人,傷21865人,傷亡共計28686人,傷亡居然超過了日本。相對來說,美國的對於士兵這種傷亡慘重是難以承受的。

硫磺島日軍地道示意,多層次,多接點,隱蔽性強

所以日軍之後改變了戰術,就開始貓在地道里與美軍打消耗戰,日軍也沒打算活著從裡面出來。戰爭的血睲就在此體現。


二、沖繩島日軍同樣採用地道戰。

1、當時日軍守將牛島滿的戰術也是仿造硫磺島。以全體玉碎的方式與美軍拼到底。也是要求儘可能大的殺傷美軍,所以這樣的方式戰爭就很殘酷。

2、其二,日軍在沖繩戰役中佈置的地道、暗堡、鋼筋水泥的工事之複雜也是相當充分,幾乎把整個島都挖空,地道還分多層相互聯通。相當於在地下可以集中調動軍隊,又可以分散打擊美軍。美軍當時的炮火覆蓋也對其沒有太多辦法。

美軍曾經試驗過一輛坦克向洞道中打一次炮,居然有三十四處地洞冒煙,可以看出日軍的工事修得有多縝密複雜。

1945年5月美軍攻擊沖繩島地堡


三、美軍為什麼一定要攻上去鋼鋸嶺?

1、鋼鋸嶺當時叫“前田高地”,如果拿下,可以將沖繩島的防線整體防線隔斷。

2、鋼鋸嶺在當時最高的制高點,戰役的關鍵就是佔領制高點,否則日軍的炮火一旦轟下來,對於上岸的美軍來說是致命的威脅。

四、日軍為什麼不砍斷鋼索?——鋼鋸嶺前後進行了九次爭奪。

這就是因為前面說的,需要有效殺傷美軍,你不上來怎麼打你?如果日軍下去了反而是找死。所以日軍有意不砍斷鋼索,你上來了我就好打你,最差也是和你同歸於盡,這就是武士道的日軍。

美軍佔領後,日軍又退回坑道,日軍又在坑道內集結兵力,往往夜間發動夜襲,反覆爭奪九次,這對於美軍來說最後只能用噴火槍、手雷逐個逐個的去打擊。傷亡註定慘重。

所以直到戰役後期,日軍甚至把當地老幼婦孺作擋箭牌。


那最後一問就是,那個鋼索是架設的,當然是美軍為上去而架設的,看這種網就是美軍典型攀援網。

所以,越向本土打,日軍的抵抗越殘酷得不可思議。此戰美軍的傷亡之慘重,連指揮官巴克納中將也在戰役中陣亡,是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犧牲的最高級將領。

美軍陣亡指揮官巴克納中將

日本方面共有超過10萬名士兵戰死或被俘虜,美軍遭受的人員傷亡亦超過8萬人。同時,數萬名當地平民喪生、受傷或被迫自殺

這也是為什麼美軍要放原子彈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秋草獨尋


好萊塢戰爭大片《血戰鋼鋸嶺》,是根據真實的二戰時期的沖繩島戰役改編,講述了隨隊軍醫道斯冒著生命危險從血肉紛飛的殘酷戰場,搶救搶運下75名受傷的美海軍陸戰隊官兵的感人事蹟。

影片中美軍組織進攻時,都是依靠繩索從懸崖上攀爬而上,登上山嶺與日軍展開死命搏殺,那麼日軍為何不通過割斷繩索,來阻止美軍的打擊呢?

原因是沖繩島戰役時,守島司令官牛島滿陸軍中將決定作困獸之鬥,已提前下了死命令,不準守備部隊後撤,執行玉碎戰鬥。

其實,當時的情景是,日軍也無地方可撤,就決心死戰到底,儘可能多地殺傷美軍。

日軍防禦重點在島的南部,以首裡為核心構築有牧港、首裡兩道防線,在西北端八重嶽、與座嶽地域構築有第3道防線,每道防線都依託丘陵地構成多層次的堅固防禦陣地。

駐守陣地的日軍,都是以步槍、機槍為主的輕兵器,戰車沒有,火炮都很少,只能將美軍放近來打,這樣效果才最佳。

影片中的那個陣地,因為美軍只能從懸崖上靠繩索梯攀登而上,所以投入的兵力有限,每次頂多2-3個連,所以基本上都被日軍成建制殲滅,或連隊建制基本被打殘。

將美軍放近了打,日軍憑藉明堡、暗堡等交叉火力點,相互支撐,相互掩護,在先期,基本打掉或打殘了美軍成建制從懸崖上靠繩索梯攀登而上的部隊,就沒有必要去直接割斷懸梯上的繩索了。

到了戰役後期,影片中駐守山上的日軍,就越打越少,畢竟美軍有強大的海軍艦炮重火力的掩護,山頭都被削掉了幾公尺,日軍面臨缺彈缺糧的困境,漸漸的戰鬥力削弱了,想到去割掉懸梯上的繩索,也是極不容易的。

因為此處是美軍進攻主峰陣地的唯一通道,必然重兵且重火器把守,影片中日軍曾發動夜襲,但都被美軍憑藉優勢火力,以及士兵的頑強狙擊,徹底打敗了夜襲的日軍敢死隊自殺攻擊。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