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響下,零售行業應該怎麼辦?

疫情影響下,零售行業應該怎麼辦?


今天繼續分享”疫情下怎麼辦“系列文章,今天關注的行業是零售業,即一些標準化產品的售賣行業(包括了線上、線下),甚至也包含了零售業的上游包括供應鏈工廠、批發、原材料等等。


整體而言,我認為零售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銷量波動太大很容易有大量庫存,疫情期間尤甚,出路是做極致大單品,會員制銷售。


結合我的建議,今天我順便會分享一個本來不想公佈,但籌備了一年多,計劃2020偷偷摸摸大幹一場的項目,我個人預計可以獲取1000萬以上的會員,產生10億以上的銷售額


疫情影響下,零售行業應該怎麼辦?


不管是新零售、舊零售,線上還是線下的零售,可以說都受到了疫情的影響,當然,線下尤甚,可線上零售雖然有一些口罩、消毒液、蔬菜生鮮等賣得不錯,但其他比如服裝、護膚品、家居店等很多行業下滑比較嚴重。


我和很多做零售的朋友聊天,他們的”業績“看起來都很好,一年幾個億十幾個億的比比皆是,但一問賺錢沒,大多搖頭,說一年下來賺了一堆庫存,賣鞋子的賺了一堆鞋子,賣手機的最後盤點,利潤都在倉庫裡,所有很多做零售的朋友都戲稱自己是”搬運工“,貨物的搬運工,把商業做成了公益,不賺錢。


曾經的零售界神話日本的7-11總部都裁員上千人關店上千家了,中國2019年一年基本沒開什麼新店,而是到處關店,更甭說已經被收購和沒落的沃爾瑪、家樂福等傳統超市了。


疫情影響下,零售行業應該怎麼辦?


2019年傳統品牌或傳統零售現在日子都不好過,誰曾想2020年還沒開始,就又遭遇了悶頭一棒,很多人微信問我怎麼辦,大家不知道到底是該堅持還是放棄。


其實這個問題還真的取決於自己的實際情況,疫情對於零售業而言,並非是影響生死的要素,只會讓好的的更好,糟的更糟而已。


最近,我問了幾個知名零售品牌的老闆近況如何,無一例外都說雖然受了影響但採取了很多措施後業績不降反升,包括做民宿的金.杜。


一篇刷屏的文章說第一個歸零的行業就是民宿業,但我剛問金杜,人家說自己的線上業務爆發了,這個月線上衝刺100萬。


疫情影響下,零售行業應該怎麼辦?


孫來春的林清軒有157家門店,疫情來了後生意寡淡,每天100多萬成本,一個月就是3000萬,無奈之下,1月31日晚上,孫來春寫了一封信《至暗時刻的一封信》給所有員工,號召所有員工利用一切的方式自救。


從2月1日開始,林清軒全國各地的導購都進入了正常的工作模式,給顧客發護膚知識、新年問候,與客戶交流解答問題,尋找顧客的護膚需求與銷售機會。


第二天奇蹟就發生了,短短几天時間,林清軒的銷售業績已經回到了平常狀態,部分地區的業績反而更高了,達到平時業績的200%。


“難以置信”,孫來春說。


疫情影響下,零售行業應該怎麼辦?

疫情影響下,零售行業應該怎麼辦?


我10日遠程錄製《財經郎眼》疫情節目的時候提到,雖然因為疫情,大街上沒有人,各門店門可羅雀,但並不代表需求沒有了。


天天宅在家吃家常飯,其實更讓人想吃火鍋、小龍蝦等有味蕾記憶的東西,只是現在不能去店裡吃而已,但你完全可以做更適合在家裡吃的火鍋、小龍蝦外賣啊。


全家人火鍋套餐,單人火鍋套餐等等(春節前年會,我們就已經確定把5家油膩大叔小龍蝦店2020年的重點就是外賣,這次疫情更堅定了這個想法,晚幾天我會公佈我們油膩大叔的”自救“方案,供大家參考)。


據說大龍燚的火鍋套餐外賣,每天1000多單,客單價都是大幾百,且供不應求。


你以為現在疫情就讓很多年輕人不想喝酒或唱歌蹦迪了嗎?鄭凱投資的上海TAXX夜店線上玩直播,搞了個“雲蹦迪”,2個小時就被打賞了700多萬,所以說,不是大家不想蹦迪了,只是換了一個形式而已。


疫情影響下,零售行業應該怎麼辦?


疫情影響下,零售行業應該怎麼辦?

疫情影響下,零售行業應該怎麼辦?


天天在家裡睡了吃,吃了睡,難道不腰痠背痛渾身難受?難道不需要按摩放鬆,肯定還有需要啊,可客人不敢去美容院怎麼辦?


那就線上教大家如何做簡易的按摩白,比如最受歡迎的肩頸放鬆,奈瑞兒可以拍一個簡單的教學視頻,方便用戶可以在家和家人相互按摩,以及預售一些按摩代金券,一樣通過線上可以有收入。


女孩們都在家裡就不需要護膚品了嗎?一樣可以買身體乳、精油、泥膜等適合宅在家裡用的護膚品啊。


”需求“一直都在,只是需要更加線上化、更加宅在家裡就可以享受的那種而已,只要需求在,我們就有應對的方案,何況零售業比服務業容易的多。


疫情影響下,零售行業應該怎麼辦?


零售業相比服務業更好一定,因為畢竟販賣的是標準化的商品,不需要到門店,通過線上就可以售賣,可以說,這次疫情讓很多零售企業不得不線上化,甚至說,把線上當做銷售點重點,未來線下門店可能真的就是一個體驗中心了。


這個趨勢越來越不可逆,越早擁抱和all in越好,名創優品的供應鏈再好,門店再多,也需要“再造”一個線上的名創優品,甚至,選品策略和銷售方式和線下截然不同。


疫情影響下,零售行業應該怎麼辦?


名創一個微信公眾號都有幾千萬粉絲了,其實基礎蠻好的,自建自己的小程序電商還有在京東開旗艦店,都屬於常規動作,會有銷量和業績,但用戶會沉澱在天貓、京東、拼多多等平臺,名創和用戶的鏈接會越來越少,所以不是最優選擇。


截止目前,沒有看到任何零售企業在天貓、京東可以做的很好的,因為線上的邏輯是爆品邏輯,大單品邏輯,你一個名創優品那麼多SKU,該把你劃入哪個品類,以及給你哪些關鍵詞和標籤?


我以為,“名創們”藉此疫情,完全可以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社交電商平臺,全國那麼多導購、店長、店員、VIP會員,名創完全可以只做平臺,制訂好線上銷售的利益分配政策,讓幾萬名代購甚至VIP顧客都可以成為“代理”,這麼多人的力量,可能比幾千家店的“自然流量”更有威力。


把代購變成代理的好處顯而易見,因為她瞭解你的產品,也有一定的熟客,也更缺錢,更有動力去做代理,做個體創業賺錢。


如果一個公司80%導購願意做代理,不拿工資,經常去線下門店服務顧客以及獲取新顧客,平時在線上給老顧客做好服務,以及線上銷售,第一業績可能會更好,第二公司人工成本會降低很多,雙贏。


疫情影響下,零售行業應該怎麼辦?


如果說,原來還擔心如果做社交電商或線上,會影響線下業績的話,那麼現在,就是擁抱線上最好的時機,線下的流量無論疫情是否過去,會越來越少,大家都越來越習慣於在“線上生活”。


金杜說的對,這是一次絕佳的轉戰線上的好機會,也是很多企業的分水嶺。你觀察下林清軒的業績,大部分業績來自於導購的推薦以及一對一的溝通,來自於朋友圈,而非傳統的貨架式電商。


停店不停業績,是社交化零售讓林清軒反敗為勝,其實你的品牌也可以,加油吧,機會難得。

疫情影響下,零售行業應該怎麼辦?


社交電商可能會是未來線上銷售的核心模式之一。


人即渠道

人即傳播

人即銷售


雖然我們對在疫情期間倒買倒賣口罩、消毒液的人不齒,也拉黑了發國難財的人,但你不得不承認,很多人的口罩是在“朋友圈”買的,而不是在“藥店”。


疫情影響下,零售行業應該怎麼辦?


你痛恨她們,但又不得不去她們那裡買口罩,哪怕貴了很多,哪怕你很討厭她們,因為“官方”渠道就是買不到啊。


尤其很多賣口罩的廠家真的沒有什麼銷售能力,只好批發給這些人,讓她們“微商化”了,可能我們這些“幹正當生意”的人看不上看不起這些投機分子。


但不妨礙這一兩個月她們賺了很多錢,包括增加了很多“粉絲”,對,你猜的沒錯,明明她們沒有貨或者貨很少,但她們依然說有貨,導致很多人加她們,於是她們就多了N多潛在客戶。


我認識的一個女的,就是用類似的手段加滿了19個微信號,她說這是最值錢的,她賣口罩不為賺錢,是為了獲取用戶。


哎,做微商的人腦洞大的很,從不按套路出牌,讓你哭笑不得。


疫情影響下,零售行業應該怎麼辦?


在所有的社交電商模式裡面,我最看好的是會員制社交電商,就是線上costco模式。


我理想中的模式是:


1、做最大眾剛需的生活用品,即名創優品的賽道,不做需要教育的品類,非剛需的品類,對物流要求很高的水果生鮮等品類,也不做很貴的品類比如手機等,只做生活用品,尤其是對品牌沒有太高要求的品類;


2、賣有知名度的品牌,但價格要做到傳統渠道的一半。


瘋蜜原來嘗試過賣一些進口、小眾的品牌,最後發現教育成本太高,雖然毛利高,但很難上規模。


有人說,知名品牌的價格能做到一半嗎?其實扣除掉各種渠道費用、推廣費用,一般產品的出貨價是35%左右,按傳統零售價的50%賣,還是有利潤空間的。


但平臺會把利潤全部讓利給“代理”或者合作伙伴,平臺不賺產品差價,保證價格做到最低。


3、對於品牌要求不高的品類,比如紙巾、襪子等等,可以自建供應鏈,做自有品牌。


在質量上做到極致的同時,會以顛覆性的定價,創造極致的用戶價值。


比如,我們花了近一年時間,做了防臭、不起球、透氣的襪子(基本款),僅定價1元,只有黑白灰三種顏色,男女款式一樣,但大小碼不一樣而已,我們也對工廠呆生產工序做了改造,減少了很多無用的工序以降低成本。


4、我們的銷售模式是會員制社交電商


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你想買到性價比極致的生活用品,需要繳納10元的會員費(未來可能會漲價)。


會員費,代理拿走50%,產品利潤全拿,平臺方會倒逼供應鏈,賺供應鏈金融的錢,整個供應鏈體系都是預訂製,即代理需要付全款預訂,用戶也是,不備貨,也就是零庫存運營模式,所以建議用戶要提前約定,代理也是。


如果此模式能跑通,且沒有庫存,那就是極佳的商業模式,當然,最終能不能跑通我們不知道,與其等疫情過去,指望線下的人流再起來,不如用線上COSTCO模式試試唄?


總結:


與服務業相比,零售業是受疫情影響不是那麼大的行業,因為電商和線上各種銷售模式早已成熟,標準化的商品都可以做線上銷售。


擁抱線上尤其是社交電商

,是零售業尤其線下零售不得不做的一件事,而且如果能把那麼多線下的導購轉為代理或合夥人,不僅可以節省大量人工成本,還能提升業績,並不比原來線下的業績低,疫情過後,更是可以業績倍增。


會員制社交電商是我看好的模式,如果能專注生活用品領域,價格做到目前零售價的1/2,相當於天天雙十一,說不定,還真能搞出一個線上costco出來。


管它能不能呢,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大膽嘗試。


Just do it!


我是張桓


疫情影響下,零售行業應該怎麼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