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愁前路無知己”這句詩為什麼成為了名句?

騎蝸牛走高速


“莫愁前路無知己”出自盛唐高適的《別董大》一詩,共二首。其一詩云:“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後兩句的意思是,不要擔心前方的路上沒有知己,普天之下還有誰不知道您呢?這是對朋友的勸慰,豪爽質樸、響亮有力的話語,給人慰藉和希望,給人信心和力量,激勵友人振作精神,去奮鬥、去拼搏。

這是一首送別詩,送別的是著名琴師董庭蘭。音樂家身懷絕技,卻無人賞識。詩人也不得志,而且生活窮困,四處流浪。但詩人以開闊的胸懷,豪邁的情懷把臨別的贈言說得慷慨激昂,鼓舞人心,實屬難得。

從內容看,兩人久別重逢,短暫相會,又要各奔他方。兩人又都身處困境,貧賤之交自然感觸很深。詩人寫離別,一掃纏綿憂怨的老調,雄壯豪邁,堪與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情境相媲美。

在唐人贈別詩中,不乏悽清纏綿、低徊留戀的感人之作,也有慷慨悲歌、發自肺腑、友誼真誠、信念堅定的佳作。《別董大》便是後一種。詩人在即將分手之際,全然不寫離愁別緒,而是激情滿懷地鼓勵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來。

詩之所以卓絕,是因高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以氣質自高”,故能為志士增色,為遊子拭淚。

作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精神。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兩句詩,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具有積極意義。


高大的廣玉蘭


這句詩因何成為名句?這是後話。整首詩名《別董大》,出自“唐朝詩人,高適”之手。

千里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注;“董大”,兄弟排行老大。

當時著名琴師董庭蘭,落魄後與高適相遇。正是北國黃沙遮日,天昏瀰漫。寒冷的北風,吹著南歸飛雁,漫天大雪紛紛飄落。高適勸慰董大,你不要擔心,你去的地方沒有朋友,這天下有誰不認識,你這技藝超群的人呢?

人;在落魄,窮困撩倒時,總希望有人同情,安慰鼓勵,有人伸出援手。一般人可視而不見,視力眼人或許還嘲諷你兩句,小人或許還踹你兩腳。那麼“高適”恰是盡人意,得人心,勸慰和鼓勵朋友。


du184567027


莫愁前路無知己這句詩為什麼成為名句呢,首先我來介紹這首詩,出於高適《別董大》

千里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前兩句“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用白描手法寫眼前之景:

北風呼嘯,黃雲千里,遮天蔽日,到處都是灰濛濛的一片。

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落,群雁排著整齊的隊形向南飛去。

詩人在這荒寒壯闊的環境中,送別這位身懷絕技卻又無人賞識的音樂家。

後兩句“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是對朋友的勸慰:此去你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你董庭蘭啊!

話說得多麼響亮,多麼有力!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鬥、去拼搏。體現了作者對朋友的真誠關愛。

“莫愁前路無知己”這兩句,既表達了彼此間深厚情誼,也是高適對友人的品格和才能的高度讚美,是對友人的未來前程的衷心祝願。

這首詩言辭雖婉轉,但勉友無須懼怕之用心良苦,發自內心的真誠祝福,在在顯露出另一種別離情致。

作者:高適,唐代詩人。字達夫,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

性格落拓,不拘小節。他半生漂泊,熟悉邊疆生活,邊塞詩寫得慷慨蒼涼,真實而有氣魄。

高適出生窮困,甚至曾經以乞討為生。天寶八年,得到封丘縣尉的官職。後來到西塞。高適一直到五十歲時才開始他的文學創作,他的作品描寫了西塞的生活:戰場上的景象、士兵的生活和當地百姓少婦的情懷。《燕歌行》是高適的著名詩作。

董大是唐玄宗時代著名的琴客,是一位「高才脫略名與利」的音樂高手,他才華洋溢但是卻覺得無人賞識,高適滿懷激情地鼓勵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來,勸董大不必擔心今後再遇不到知己,天下之人誰會示賞識像你這樣優秀的人物呢?

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

這首詩我們也可以對著有才華卻找不到伯樂的朋友說,其實你不要擔心,堅持你的路,你的才華終究會有伯樂欣賞你,不要因為一時失落而放棄你的才華,給自己朋友信心。

只要你給自己信心,只要你有才華,就不怕沒有朋友、伯樂欣賞。

我來舉一個例子,就是周杰倫,周杰倫從小對音樂的興趣,加上他母親發現他有音樂天賦,並嚴格的要求他一定要練好鋼琴。

後來他為了減輕媽媽的負擔,表示自己未出道時在吳宗憲餐廳打工彈鋼琴,後來周杰倫首次亮相幕前,是在1997年8月,當時是因為高中同學參加TVBS-G的選秀節目《超級新人王》而為朋友擔任鋼琴伴奏。

雖然他同學歌唱未獲獎,但主持人吳宗憲卻對周杰倫的樂譜作曲工整印象深刻,認為周杰倫有音樂潛力肯定他的才華,先讓他專注作曲的歷練後再出唱片。

可是吳宗憲頭疼的是周杰倫寫了許多首歌曲,但是有不少曲目未被採用而退稿,最後2000年周杰倫創作了50首歌曲後,由吳宗憲挑10首開始準備製作周杰倫的第1張專輯,並於2000年11月發行周杰倫首張個人專輯《Jay》,並帶著周杰倫在自己的節目上大力推銷。這時候的周杰倫的音樂才華被大家所看到。

之後周杰倫在金曲獎頒獎典禮上稱:「沒有吳宗憲就沒有周杰倫」。

成就周杰倫的除了他的才華之外,還有他在自己理想得不到施展卻不放棄的信念。

不要因為暫時得不到賞識而放棄自己的目標,或否定自己的才華,要相信自己,不斷的充實自己,你的努力你的才華總有一天會遇到一個懂得欣賞你的伯樂。


言葉語


人生難得知己,知己貴在相知,在古代社會通訊不便,但只要心繫彼此,即使遠隔千里,也能夠相伴相依。正所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信任,讓友誼溫厚而充滿力量。

“莫愁前路無知己”一句出自高適的《別董大》一詩,這首詩是詩人寫給當時的音樂師叫董大的,這顯然是安慰的詩歌,大家不要覺得高適是在自己志得意滿的時候說的這個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其實呢,高適當時的狀況很不好,除了生活艱難,在當時,他也看不到多少仕途出路,以至於見到董大以後,他很高興啊,想請董大喝一杯酒,但一摸口袋,沒錢了,所以這是一個不得意的人對另外一個不得意的人說的安慰之語,它可貴就可貴在這個地方。高適為什麼就那麼自信呢?尤其是還不怎麼得志的時候,依然這麼自信呢?原因很簡單,因為他生活在開元盛世,在盛唐光輝的照耀下,個人的得意與失意又算得了什麼呢?凌雲壯志激昂慷慨,自始至終都是高適詩中的主旋律。

我們把這一句與王維的“西出陽關無故人”一比較,就見情懷差別,一則是悽別,一則是壯別。或許正因為是知音,詩人說話才這樣的樸質而豪爽;或許也正因為是知音,才用這樣的話來安慰遠去的友人,雖然別意悽悽,但用心良苦,非情感深摯不能如此。這兩句是這首詩的詩核,也正因為這兩句,這首詩才被稱為史上最經典的離別詩,深情無比,傳唱千年!





劉香芝




劉金瑞15


答:因為這句詩能夠引起很多人的共鳴;“莫愁前路無知己”詩意:不要擔心前方的路上沒有知己,整句詩句是: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出處:唐代高適的《別董大二首》。

原文: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丈夫貧踐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譯文:黃昏的落日使千里浮雲變得暗黃;北風勁吹,大雪紛紛,雁兒南飛。不要擔心前方的路上沒有知己,普天之下還有誰不知道您呢?就像鳥兒六翮飄搖自傷自憐,離開京洛已經十多年。大丈夫貧賤誰又心甘情願,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錢。


從另外一層角度理解的話,人生的路很漫長,不要因為眼前不順心和困難而放棄,堅信前路會一片光明。會有屬於自己的發展舞臺,也會有人賞識自己的才華,定會有一番作為。

作者和好友經過短暫的聚會以後,又各奔他方的贈別之作。而且當時兩個人都處在困頓不達的境遇之中,貧賤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


可見原意識簡述的離別,當然現在也會有很多離別的時候會用到這首詩。離別時的祝福,祝福好友前路廣闊。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兩句是對朋友的勸慰:此去你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會知道你啊!話說得多麼響亮,多麼有力,於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鬥、去拼搏。因為是知音,說話才樸質而豪爽。又因其淪落,才以希望為慰藉。


國學趣舍


我認為這句詩能夠膾炙人口,流傳至今,關鍵是“知己”兩字用的妙,古往今來,悠悠華夏,高山流水,知音難覓。因為知己,不是杯觥交錯的酒肉朋友,不是呼天喚地的稱兄道弟,而是心與心的碰撞,靈魂的交織。隨著時代的不斷髮展,鋼筋混凝土越來越高大,拜金功利慾望越來越膨脹,但人們是孤獨的,越來越渴望擁有心靈交流的知音,渴望觸及心底的哪絲溫柔,這是心的呼喚,這是歲月流淌的期盼!


一聊相思


要了解這首詩,首先要了解創作背景。

創作背景:這首送別詩創作於唐玄宗天寶六年(747年),送別的對象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當年春天,吏部尚書房琯被貶出朝,門客董庭蘭也離開長安。當年冬天,高適與董庭蘭會於睢陽(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縣南),寫了《別董大二首》。

這首詩的原句為

“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是高適與董大久別重逢,經過短暫的聚會以後,又各奔他方的贈別之作。作品勾勒了送別時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現了作者當時處在困頓不達的境遇之中,但沒有因此沮喪、沉淪,既表露出作者對友人遠行的依依惜別之情,也展現出作者豪邁豁達的胸襟。

想想我們的一生,也總是在分別中一步步的長大,與自己一段段歲月的別離,與親人的別離,與師長的別離,與朋友的別離,與同學的別離,每一天,每天分鐘都在上演,沒有別離那來的人生。

我們在與他人的別離中,逐漸長大,慢慢成熟,漸漸老去。我們在與時空的別離中,每時每刻都在與自己別離,下一刻的你不再是原來的你。

一直在回首看以前的自己,看了那麼久,才從模糊朦朧中看到了那個孩童,那個少年,那個青年,他們都是我,又都不是我,我只不過是他們生命的延續,他們在時空中永存。

這首詩能讓人產生共鳴的地方:只要你努力上路,沿途皆是風景,感謝在人生旅途中給予我們幫助的人,也許只是一句鼓勵的話,但那是支持我們前進的動力,感恩生命中所有的遇見,我想,大家都會堅持下去的。


趙宏拓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之所以成為千古名句,是因為這句詩區別於其他送別詩。在中國古詩詞中有關離別、送別的詩句有很多,比如王維的“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白居易的“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劉長卿的“里君煙水闊,揮手淚沾巾。”、岑參的“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等等,亦不同於婉約派詞人李清照的“悲悲、慼慼、慘慘”。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高適於公元747年與好友董庭蘭久別重逢時所寫。董庭蘭是著名琴師,有人曾用“川為靜其波,鳥亦罷其鳴”來形容他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藝。當時,高適和董庭蘭都處於困頓貧賤的境況,短暫相聚之後又將各奔他鄉,詩人觸景生情,寫下了組詩《別董大》,其中一首就是:“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漫漫黃沙,遮天蔽日,綿延千里,到處都是灰濛濛的一片,就連璀璨耀眼的陽光現在也黯然失色。北風呼嘯,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落著,空中的大雁淒涼地排著隊伍向南飛去。

詩人在這土地遼闊、荒涼寒冷的環境裡送別自己的好友,離別在即,依依不捨,身懷絕藝的董庭蘭還要在這惡劣的氣候條件下奔波流浪,詩人自己也是飄泊不定,二人可以說是惺惺相惜。一般人在這種情況下除了惆悵還是惆悵,但是詩人卻筆鋒一轉,豪邁豁達地寫出了兩句慷慨激昂的壯美之音:“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不要擔心前方的路途上沒有知音、知己,像您這樣才華橫溢的人,全天下的人又有誰不知道您呢?這句話說得多麼響亮,多麼有力,在那徹骨的風雪中飄蕩出縷縷暖意,於慰藉中充滿著自信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鬥、去拼搏。這催人奮進的千古佳句,彰顯出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與豁達的心胸以及對友人的衷心祝福。

高適生活於大唐盛世,比李白小三歲。由於父親去世很早,家裡窮困潦倒,高適小小年紀就流落江湖。但是他愛交遊,有遊俠之風,並以建功立業自期。二十歲時,僅有一柄長劍、胸懷大志的高適,來到長安尋求仕途,但他一無門弟可倚,二無錢財可恃,根本無人理睬。於是高適又萌發了到邊庭立功的想法,就打點行李北上薊門,希望在軍中報效國家,可是仍然無功而返。此後數十年間,他一直過著“混跡漁樵”的遊歷生活,甚至以乞討為生。面對困境,有的人充滿憂傷,把失望和氣餒刻在臉上,有的人則接納失敗和困苦,努力去創造一種嶄新的生活,而高適就屬於後者。

與好友董庭蘭分別3年後,年近半百的高適因張九皋的推薦,考中進士,之後又受到大將軍哥舒翰的賞識,並在安史之亂中展示出非凡的能力而被皇帝重用,短短几年就先後被提升為淮南節度使、劍南西川節度使、刑部侍郎、散騎常侍等職位,成為三品以上的朝中大員,並加封渤海縣候。他雖大器晚成,卻獲得了傳統詩人夢寐以求的仕途高官,成為掌兵一方的封疆大吏,位至封侯。更重要的是,他以其裹挾風雷、氣吞萬里的磅礴氣勢,成為唐代邊塞詩派的一座高峰,遺風所及,嘯響千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