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民族?

啊豬啊豬呀


講壯語支語言的僮(壯)、主要居住在廣西和滇東南的僮族,在清代,漢稱普遍使用“僮人”的稱呼,此外還有俍(狼)人、土人、依人等不同名稱。

◆1949年12月11日,廣西全境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設廣西省,省會設在南寧。

◆1952年12月,在邕寧、宜山、百色3個專區成立桂西僮(壯)族自治區;1956年3月改為桂西僮(壯)族自治州。

◆1956年10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建立廣西僮(壯)族自治區的倡議,1957年6月,國務院作出關於建立廣西僮(壯)族自治區的決定,並在同年7月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通過相應的決議。

◆1957年9月,廣西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決議,通過了建立廣西僮(壯)族自治區的議案,併成立了廣西僮(壯)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

◆1958年3月5日,廣西僮(壯)族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南寧隆重召開,宣告廣西僮(壯)族自治區成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賀龍代表中共中央、國務院到會祝賀。

◆1965年10月12日,經國務院批准,廣西僮族自治區更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


居住在黔南、黔西南一帶的仲家,又有夷家、夷族、水戶等不同漢稱呼。他們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麥類,紅薯等。清初廣西壯族地區約有大小土府、州、縣128 個,土官、土司是當地的封建領主,統治下的僮族等各民族人民是依附於土官的農奴。勢力強大的泗城軍民府岑氏土官,不僅統治著紅水河南岸包括廣西凌雲、樂業、百樂、西林、田林、鳳山、隆林等僮人地區,甚至也統治著紅水河北岸今貴州省興義的一部分及安龍、貞豐、冊享、望謨、羅甸等縣的仲家人地區。在岑氏土司宗族及黃、王等姓土目、甲目、亭目、土舍等土官統治下,泗城土官的世襲領地一部分成為印田、蔭免田、把事田、勞役田、祭祀田等,作為各級土官直接經營的私田,由附近各村農奴無償耕作,大、小土官們坐享其成;另一部分作為公田,以份地形式分給農奴耕種,不能典賣,農奴以服各種各樣的勞役、兵役或繳納租賦作為耕作份地的負擔。土官的劃地為牢的封閉統治和剝削,不利於民族地區的發展。

從1727 年(雍正五年)開始的大規模改土歸流以後,廣西絕大部分土官被革除,由清朝委派流官直接統治,只剩下43 個弱小土官,直到1929 年(民國十八年)才先後陸續改流完畢。但流官統治並未能改變僮、仲家人民的命運,他們作為依靠幫工,租佃為活的自由農民,遭受著沉重的地租、畜租、勞役、賦稅與高利貸的多種剝削,直到新中國的成立才得以改變。


家庭理財顧問


壯族是一個人口組成極其多元化的民族。

壯族的文化特質較為模糊,這是特殊的歷史和政治原因造成的。

或許一些人知道,壯族名稱的產生時間是1965年。

在此以前,壯族都被稱作僮人。原來,民國時期流行的“五族共和”觀念,意味著社會只承認滿、漢、蒙、回、藏五個民族,其餘少數民族均不被承認。因此,廣西的桂系軍閥政權一直都稱當地的土人為僮人、苗人或瑤人。

僮人在古代文獻中,也可以寫作獞、 撞人、僮、仲等,這些都是一類人。

僮人是分散於廣西各地的。根據《明史》對廣西土司分佈的記載:

廣西僮居多,盤萬嶺之中,當三江之險,六十三山倚以巢穴, 三十六源踞其腹心,其散佈於桂林、柳州、慶遠、平樂諸郡縣者,所在蔓衍……種類滋繁,莫可枚舉。

因此,雖然都被官方稱作僮人,但是不同地區的人群有各自的文化特性,這是由於不同的地理分佈和生活經歷所致。

1952年,費孝通先生在廣西進行民族調查時,發現僮人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民族認同,很多都是各個支系的認同:

有些人認同自己是僮人;有些人雖然認為自己跟苗人、瑤人不同,但並不認為自己是僮人;還有些人認為自己就是漢人,只不過不說漢語。

於是,這些人口被統一識別為僮族和壯族。在壯族內部,就這樣呈現出了多元的文化構成。


HuiNanHistory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一起來讀壯族那些事兒。(約400字,閱讀需2分)


壯族是我國人口數量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擁有近兩千萬的人口,是我國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我國的雲貴及周邊地區,生活著一群有著自己特殊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的族群,舊稱僮(zhuàng)族。壯族這個名字,是根據原來的讀音,在建國後統一命名的。

廣西是壯族自治區,但是並不限於此地,周邊其他省份都有分佈。

我們知道,壯族的內部,分為無數的小的分支,這就是古代所稱的“百越”。

至今在壯族,除了“布壯”之外,還有“布傣”、“布儂”、“布饒”、“布土”、“布曼”、“布央”、“布雅伊”、“布越”、“布沙”等等稱號。這裡的“布”,在壯語中就是人的意思。這些名字,其實就是各個群類的人。

即便是在交通條件改善很多的現在,壯族裡面不同的“布族”還是一塊一塊的分佈著。由此而知,在我國漫長的古代,這裡就是一塊一塊的民族分散而獨立的居住著。

壯族自治區少數民族語言分佈圖

廣西這樣的密集塊狀民族聚居區,和其地理環境息息相關。

廣西位於雲貴高原的東南邊緣,山地、丘陵佔廣西面積的近一半,當地人稱:地無三尺平。山脈交錯,給人們的交流造成阻礙,人們就生活在山間的小平地,河流沿岸地帶,當地人稱壩子的小塊地上。

不僅交通不便,外出不易,古代的漢人也很難進入這裡,從春秋時期,人們就知道這裡生活著百越,然而直到清代改土歸流,才正式將這裡納入中央王權的管轄範圍。其實在歷史上的絕大部分時間,這裡實際上就是一種自治狀態,一個部落有一個部落的首領,一個區域有一個區域的土官。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人情,廣西獨特的地理環境,才有了壯族這個擁有豐富地方文化的獨特民族。


兩分鐘走近歷史現場,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右上角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本人就是純正的壯族子弟,會說地道的壯語。那麼壯族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民族呢?

壯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其先民屬於古代百越族群,壯族的稱呼因地而異,有布爽、布壯、布儂、布曼等20餘種,我所在的地區屬於壯族裡面的儂族支系,說實話要怎麼區分誰是哪個支系的,我自己也搞不清楚,主要的區分方式應該是根據地域的劃分和說話的語言來區別吧,不同地方的壯語在語調上會有很大的區別。

地區分佈:壯族主要聚居在廣西和雲南省文山州境內,少部分分佈廣東、貴州、湖南四川等省份。也存在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2000年以前交通和經濟還不發達,一般來說,壯族會一整個村寨的聚居,村子裡面清一色的壯族,沒有其他的民族,現在的話也沒有其他的民族遷進去,但是村裡面的小夥子們現在娶了一些其他民族的媳婦進來。壯族村子會比較團結,哪家有事大家都會自動去幫忙,我小的時候村子裡有個老人喝酒落水死了,找不到屍體,附近三四個村子的男女老少手拉著手從河流上游到下游地毯式的搜索,最終第三天在河流的下游找到了老人屍體。

還有壯族人一般來說會找有河、湖的地方聚居,我們這有句諺語叫:漢族佔街頭,壯族佔水頭、瑤族佔山腰、苗族佔山頭的說法,這跟早期的部族爭鬥有一定的歷史關係。

壯族普遍淳樸而熱情好客,有客人來必然好酒好菜招待,而且壯族的酒量都比較不錯,早些年勸酒很厲害,現在國家出臺政策也就好了很多。



民風、民俗方面,壯族應該是被漢化的比較嚴重的民族之一了,現在很多壯族的孩子已經完全不會說壯語,也聽不懂壯語了(特別是城鎮裡面的孩子),但是還是保留了一些自己的節日,比如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趕花街節就是壯族比較盛大的傳統節日。原本三月三是壯族青年男女對山歌的日子,他們用歌聲向情郎或阿妹表達自己的愛意,傾述自己的鐘情,對歌結束,阿妹會送給相中的情郎自己做的花鞋墊之類的定情信物。現在的三月三由旅遊協會來主持,人們會穿上壯族的服裝,表演對山歌和其他節目,也是很熱鬧的,而且還有很多壯家的特色美食,比如花糯米等。



宗教信仰方面,壯族主要信的是道教,我小的時候大人會告訴我們大年初一不能去串親戚,不能大別人(會送力氣給別人),不能用嘴吧吹東西等等各種,現在已經沒有太多了忌諱了,和壯族人打交道只要大家相互尊重,有基本的禮節那就很好相處。

希望全國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吧,想了解更多壯族的知識和民風民俗,歡迎來我們雲南文山壯鄉做客😄😄


怪誕先生生


壯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之一,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壯族總人口約1700萬人,大多在祖國南方的桂、滇、黔等幾個省份,據說壯族人非常團結,一家有難,附近的鄰居大多會不計酬勞的主動幫忙。

舉個例子,廣西有個小縣城,名叫“上林”縣,縣裡很多人都跑到了非洲一個叫加納的地方打工,1個帶10個,這些年陸續發展到了有幾萬來自中國廣西的上林縣人在非洲加納打工,因為上林人以前懂得淘金裡很重要的“洗黃金”技術,所有這些來自上林的老鄉們有很多也發了家,發了家必然遭到當地老黑的眼紅,整天賺這麼多錢,人家不嫉妒你才怪,面對威脅,當地的廣西上林老鄉,自發的組織在一起,讓老黑沒有機會下手,慢慢的因為團結,夠唬人,現在加納當地人也不敢輕易招惹廣西老鄉了,所以說,人多力量大,飄在異國他鄉,團結不光是相互幫助這麼簡單,很多時候也能救命。

還有,現在中國援非的基礎設施項目很多,廣西的壯族同胞就有很多在埃塞俄比亞和其它非洲內陸國,做電廠建設和水廠施工的,也是當地一個人帶一個人,只要出去一個就會帶動附近的其它村民一起前往,這景象像極了早年福清人闖蕩海外的經歷。敢闖敢拼還重視團結,值得推崇。


米缸摟著麥芽糖


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族,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民族?剛要睡覺時但是面對這個問題我欣喜若狂,因為我有個又臭又長的想法,無恥想要給大家普及一下!我們今天就用倒敘的方式回看壯族的人文歷史,追溯壯族人在嶺南大地上創造過的事蹟,走過的傳奇。本回答深度解析,請做好長時、舒適的閱讀準備。



靈動優揚深耕南方人文歷史經濟發展——值得讓你馬上甩手一個關注哦!↘點擊關注獲取更多深度乾貨!

瞭解壯族就要了解廣西壯族自治區,自治區怎麼來的?剛解放前廣西還沒有壯族自治區的稱號,當時新中國民族委員會研究調查廣西民族結構時,發現廣西民族人口構成當中,普遍存在形容當地人的詞彙“峒氓(柳宗元含恨被貶柳州時給當地人起的)”、“獞(tong)人”、“狼人”等詞彙,而這些字眼都帶貶義,而用壯音來讀“獞”字卻念“chong”,民族委員會的人不會壯語啊,壯語也不能用漢字書寫,腫麼辦?想來想去,便給壯族人聯想了一個最好聽的“壯”字作為民族名稱。


壯舉!壯哉!壯闊!被封建文人含恨貶稱上千年的壯族人終於等到了正名日。民族大團結就此拉開序幕,不對啊,好像廣西還有很多侗族、瑤族、傣族、水族、布依族、仫佬族等少數民族啊,為什麼壯族就這麼壯大,有兩千多萬人?

這要從剛才說過的“狼人”勾起回憶,這又是一起封建文人的翻車事故:廣西狼兵打仗勇猛人盡皆知,狼兵是什麼兵呢?狼窩裡出來的?不,是從“俍”寨子裡出來的兵。

幹欄式房屋是壯族人的原始住宅,二層住人,一層養牲畜。南方潮溼,一層不宜居住,所以西南少數民族房屋樣式多為幹欄式,大都源於壯族。壯族主食米飯,復旦大學教授最新研究稻米發源於廣西。在青銅器時代,壯人祖先就用蔬果、稻米、象牙、桂花與漢人交換青銅用品。

“俍”是壯族寨子裡大眾對頭領土司的稱呼,封建官員接觸壯族土司就直接稱呼土司為“俍頭”,寨民就直接稱他們為“俍民或俍人”,而寨子裡面的衛兵——“俍兵或狼兵”。壯族大寨有很明確的社會分階模式,一般德高望重的長者擔任族長,負責評斷寨子裡的糾紛事物。族長也會組織村裡的年輕力壯者,學習基本的武術招式、訓練武器熟練度,用來打獵、驅匪、防禦外敵,這就是狼兵的來源。

在漢人與壯人接觸深入後,漢人對壯族人的評價多為淳樸、老實,而封建王朝在廣西的政權體現,就必須是以當地壯人土司首領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土司衙門。


而土司衙門裡的俍兵,經常以特種兵的身份為漢人掃清西南匪患,因為廣西山高水險,漢人平原走慣了,鑽山裡不迷路就算好的了,何況還要統治廣西全境。
梧州府志記載大藤峽猺患土匪,經常拉起樹藤橫於江面,攔住過往船隻攔路搶劫



,漢官府運兵船一到,土匪們立馬上岸隱匿於兩岸崇山峻嶺之上,漢兵無奈卻又抓不到人,而不得不請俍兵出動。俍兵一來,直接從兩旁山頂由上而下夾擊土匪,匪患即除!

廣西花山岩畫不僅體現了壯人高超的攀爬技巧,更體現了壯人活動的盛大規模及慶賀勝利或豐收時的由衷喜悅。

而俍兵的名聲大噪,始於明朝的瓦氏夫人抗倭,東南沿海倭寇盛行,明朝軍隊疲於休整,經常大敗於倭刀之下,又不得不請出俍兵土司夫人——瓦氏。瓦氏其子年幼而丈夫剛亡,從小習得一身武藝的瓦氏,也一直幫丈夫井井有條的打理著土司大寨,而為了此次出廣西,瓦氏夫人做足了一番準備。


俍兵要面對的是你打他就散,你一散他就攻的狡猾倭寇,瓦氏夫人不再使用山地圍攻游擊戰術,而採取了多兵種小隊配合,而且在武器選擇搭配上也非常講究,更厲害的是每一個俍兵都擅長近身作戰(與泰拳同宗),由此倭寇大敗。以至於明朝大將戚繼光從瓦氏這裡繼承戰術衣缽,同樣大敗倭寇。

俍兵真有那麼厲害?秦始皇大將屠睢應該最有發言權!秦始皇統一七國以後,自信心膨脹要把百越之地(福建、廣東、廣西等地)也收入秦帝國的版圖之中。

屠睢號稱派遣了五十萬大軍攻佔百越,說來也容易,福建、廣東等地面對秦朝大軍無人能敵,迅速對始皇帝束手稱臣。百越之地的幾大小方國一路倒戈,最後一茬好割的麥子在今梧州止步,從梧州、永州進入桂林後三年,屠睢是真的再也沒有後悔藥吃了。




為什麼,因為大將軍總算進入了壯人的領地。壯人大部落—西甌,壯人在桂林一帶緊緊咬住了秦軍,使其“三年不解甲馳弩”(與西毆君主譯籲宋打了三年仗,每日都不敢卸下盔甲,不敢鬆開弩弦,就怕壯人突然襲擊。),陷於“曠日持久,糧食絕乏”和“宿兵無用之地,進而不得退”的地步,雖然譯籲宋戰死,但是新推舉的首領終於在一日戰鬥當中以毒箭射死了大將屠睢,“秦乃使尉佗將卒以戍越”。秦始皇不得不讓人開鑿了靈渠,聯通了湘江和珠江水系補給軍需,並命趙佗再率領五十萬囚徒與流民,再次開赴廣西!壯人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役之中敗下陣來,最終臣服於大秦帝國。



靈動優揚深耕南方人文歷史經濟發展——值得讓你馬上甩手一個關注哦!↘點擊關注獲取更多深度乾貨!


靈動優揚


作為一個壯族人,如果大家都不能很好地回答這個問題,那麼壯族的前途是渺茫的。

首先,壯族是一個經過多次民族融合之後形成的民族(漢族也是如此)。曾經,在中國南方,有西甌、駱越為代表的百越,既然說“百越”,那一定是很多的“越”,不是一個純血統民族,其實就是各個非常分散的部落,有的用龍圖騰,有的用蛇圖騰,有的用牛圖騰,有的用蛙圖騰,等等。

後來,各民族之間交流多,人口遷移,壯族學漢族,漢族逃難融入到壯族地區,其他少數民族也互相學習,經過多次民族融合,大家形成了類似的風俗習慣、思想觀念等,形成了一個命運共同體。國家在識別時,根據風俗習慣、思想觀念、家庭意願等多種因素統一劃分分為壯族。

注意,是“類似”,而不是一樣,因為廣西山多,老虎出沒,各村寨分散,很長時間才串一次門,所以風俗習慣不可能一樣。

第二,壯族是一個以文化結合的民族,不是以血緣(漢族也是如此)。我國在劃分為民族時,各項指標都是文化性質的,不是看血緣,所以在中國沒有血緣形成的民族,不像猶太人那樣。比如,壯族人去北京定居,風俗習慣都改了,基本會被劃分為漢族;北京人到壯族地區定居,風俗習慣和周圍人一樣,基本會被劃分為壯族。

第三,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壯族的文化主要是稻作文化。壯族在中國最早馴化了野生稻,以生產水稻為主,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稻作文化。現在的壯族的文化特色是農民在稻作生產時形成的。

比如,和農業生產有關的動物成了遠古部落的圖騰,青蛙,牛,蛇;為了稻穀豐收而產生了各種祭祀禮儀、節日習慣、歌舞;為了保存稻穀而做的糯米飯、米粉、餈粑,還有釀酒;為了祭祀,把糯米飯做成五色,把粽子做成超大個;繡球裡面是放稻穀的;壯錦是為了重大節日做成衣服穿的,或者做成被套;生產生活中產生了很多壯族民間故事;農業勞動時形成了很多山歌,劉三姐的山歌幾乎句句講農,什麼開花節節高?什麼結籽半中腰?

第四,壯族是一個熱情好客的民族,同時又是家國意識很強、能征善戰的民族。壯族人再窮,他家的土雞、糯米一般不賣,就為了有東西招待客人。壯族人關心國家大事,也參與國家大事,抗擊法軍、太平天國、國民革命、百色起義、援助越南、自衛反擊等等,在歷史上發揮重大作用。

第五,壯族是一個有特色的民族。什麼是民族特色?民族特色就是大部分民族沒有的東西。我國發展幾千年,民族融合了幾千年,漢族、壯族、瑤族等的民族特色不再單純是一個民族最原始的樣子,都互相借鑑、互相影響。

中國的特色,大家耳熟能詳,如京劇、太極、功夫等;壯族的民族特色,大家同樣耳熟能詳,如山歌、繡球、壯錦、五色糯米飯、大粽子、各種節日等,但是為什麼有人認為那不是民族特色?為什麼有人認為壯族完全漢化了呢?是因為傳統的東西離大家遠去,

不在生活中,只在舞臺上,不在大街小巷,只在旅遊景區,不獨壯族如此,不獨漢族如此,全中國都如此。

第六,世界在變,壯族跟著變。說“漢化”“壯化”“西化”只會讓人不舒服,因為我們實際是在近代化、現代化。根源是我們的經濟基礎變了,我們主要的生產方式從稻作生產,轉變到家庭手工業,再到大工業,再到互聯網經濟、金融經濟。遠離了鄉村,漸漸少過鄉村的節日;靠近了互聯網,漸漸過網絡節日(購物節)。但是,民族文化的靈魂並沒有變。北京人到廣西生活,廣西人到北京生活,生活的形式可能一樣,但是風俗習慣、言行舉止所表達出的文化內涵一定不會一樣。

傳統文化漸行漸遠,各民族都迎來了巨大的考驗。壯族何去何從,我也不知道。


精靈小賀


壯族是個讓人敬畏的民族,他們熱情好客、能征善戰外且最喜歡唱山歌,男子嗓音渾厚嘹亮,女子歌聲空靈清脆,著名的劉三姐更是讓全國人民家喻戶曉。

壯族人民有句諺語“只要留得嘴巴在,不死還要唱山歇”,這句話就能體現出壯族人民是多麼喜歡唱山歌了。

但除了喜歡唱歌喝酒跳舞外,壯族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民族?

這裡我就來為大家詳細說道說道。

歷經多次民族融合後才形成了壯族。

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族。其先民是古代時期的百越族群,壯族的稱呼也是因為族群的遷徙而改變,除了壯族的稱呼外,還有布爽、布壯、布儂、布曼等20多種叫法。

在古代中國的南方,有西甌、駱越為代表的百越,之所以叫“百越”,就是很多“越”意思,所以這不是一個純血統的民族,而是許多分在在四周的部落。在這裡部落中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圖騰,如龍圖騰、蛇圖騰、牛圖騰等等。到後來,隨著民族的人口越來越多,部落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廣泛,而某些群體因逃避戰亂而融合在一起,經過多年的文化融合後形成了一個更大的命運體,而後就形成了一個這樣能歌善舞的民族。

壯族不以血緣來區分民族性質

(文山州境內壯族人民)

國家在劃分民族時,各項的指標都是從文化性質出發的,並不看血緣,因此中國沒有因血緣關係而形成的民族。如壯族人在廣東定居久了,風俗習慣融入到廣東地區,基本就會被劃分到漢族;而北京人如果在壯族定居,也改變了自己的風俗習慣,那麼他也會被劃分為壯族,這是在之前劃分少數民族時就已經形成了這個方案。

以稻穀作為民族主要文化

在古代別的少數民族還在打獵、捕魚時,壯族百姓就已經掌握了種植野生稻的技術,而後以生產水稻為主,形成了豐富的稻作文化。壯族的稻作文化歷史久遠,這從他們生活、祭祀、飲食方面就能看的出來,如:

(平安壯族梯田稻作文化)

  • 與農業相關的遠古圖騰,青蛙、牛、蛇;

  • 因稻穀豐收而產生的各種祭祀活動、節日習慣、歌舞活動等;

  • 豐富的稻穀文化孕育出各種飲食習慣,糯米粉、米粉、餈耙、釀酒;

壯族擁有其他民族沒有的民族特色

華夏文明發展了幾千年,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文化也融合了幾千年,從漢族、壯族再到瑤族等都營不再是單純的原始民族了,這起發展的過程中都在互相借鑑、相互影響。其民族特色也是別具一格,如山歌、繡球、壯錦、五色糯米飯、大粽子等等各種節日活動。

熱情好客、豪氣大方的壯族人民

“朋友來了有好酒,豺狼來了有獵槍”,壯族人民的性格就是這樣的直爽,他們好客大方,喜歡以酒會友,這也是因為他們的酒量都很好,而獨有的勸酒禮儀也讓遊客們個個都是面紅耳赤。

壯族人的豪爽耿直,不只是喝酒方面,他們即使再窮,但自家的土雞、糯米基本不賣,這些東西放在那裡只為了招待客人、朋友。所以你出錢,他們會生氣,但如果你是好朋友,他們不收一分錢也要強塞給你。

作為一個驍勇善戰的少數民族,在國家有難時他們從不退卻,從抗擊法軍、太平天國運動、國民革命、百色起義、援助越南、自衛反擊等等,都能見到壯族人的身影,這是一個關係國家、情繫國家的民族。

跟隨時代的腳步前進

五十六個民族的統一、中國新時代的高速發展,漢文化幾乎完全影響了壯族的民風、民俗。經濟騰飛的同時,也讓很多壯族的孩子慢慢淡忘了壯語,這也導致老中青三代出現了溝通障礙。但無論時代怎樣發展,沒有一個壯族人民為會忘記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趕花街節)這個傳統且盛大的節日。

(農曆三月三,廣西壯族文化節日)

對於壯族人民來說這一天不僅是傳統的踏青,也是祭祖、祭拜盤古和布洛陀始祖的重要節日,在傳說中,三月三是壯族始祖布洛陀的誕辰,這一天是無比的神聖和隆重的。

在這一天,人民會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參加祭祀活動,然後開始唱山歌、做遊戲,表演節目,拼酒聊天。如果有人在這天去壯族遊玩,會發現這裡的生活豐富多彩,百姓熱情好客,到處喜氣洋洋。

現如今,壯族人口主要分佈在廣西、雲南文山州境內,還有小部分在廣東、貴州、湖南、四川等省份。他們雖然分佈在中國各個地區,但保留下來的傳統卻未有太多變化,這或許是一個優秀的少數民族與生俱來的性格,一直保留著自身的文化。

壯族,一個優秀的少數民族,他們的文化、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


大國布衣


壯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這是廢話,誰都知道的常識)

壯族是壯傣語族的一個成員(這個很多人都不知道了吧?。

壯傣語族他們是古代百越的後裔。

壯傣語族是一個大家庭,包含:壯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毛南族,仡佬族,老撾人,泰國人,緬甸的Shans,印度的阿霍穆人(Ahoms)。

就國內而言,壯傣語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是壯族,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也是壯族。

壯族的分佈地方除了廣西以外,廣東雲南也有部分壯族。另外,越南北部也有壯族,但是族名不再是壯族。

壯族大部分是逐水而居,這個也是整個壯傣語族的一個特點。

古代壯族彪悍勇敢,在明朝的抗倭戰爭中是一股很重要的軍事力量。

山歌和劉三姐,省略。

這就是我對壯族的瞭解。


黔人東子


誠邀,如題。在當今中國的56個民族中,壯族是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族主要聚集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東南部,廣東、貴州和湖南與廣西交界地區。與蒙古族,藏族,回族,維吾爾族不同,壯族在歷史上彷佛沒有明確的來源,以至於部分無聊之徒戲稱“壯族是建國後硬拼湊出來的”,那麼壯族的起源究竟是哪呢?

實際上壯族在歷史上也是有明確記載的。壯族祖先在古代曾先後稱為獠蠻、俚蠻、溪峒蠻、烏滸蠻等。宋代始為“獠”、“撞”、“僮”、“仲”,明清有稱為僮人、良人、土人等。在民國時期的廣西地方誌中就有“僮族”的記載,1949年建國,為了方便記載改“獞”為“僮”,1965年又改“僮”為“壯”。這就是壯族名稱的由來。

至於再往前追溯,壯族的歷史就更久遠了。

據《禮記注》記載雲:“倉吾於周南越之地,楚吳起南並蠻越,遂有洞庭、蒼梧”。實際上這些人壯族先民之一。說白了,秦漢時期的越人就是壯族的起源,西甌、駱越這兩大部落就是壯族文明最開始的地方,但是由於古代壯族文字的不成熟,很多事情都沒有得到詳細的記載,這就是為何人們對壯族不瞭解的原因吧。值得一提的是壯族能歌善舞,熱情奔放,廣西更是風景秀麗,桂林山水甲天下,有機會的朋友不妨去廣西旅遊一番,也能更好的體會壯族文化的魅力。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