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藩院尚書屬於一品高官,與六部尚書相比,到底誰的權力最大?

繁華萬里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政權乃系以滿洲貴族為主體的滿漢官僚聯合執政,其政治機構的設置基本和前朝歷代類同,在中央分為內閣、行政機構和行憲機構三類直接向皇帝負責的政治機構設置。

內閣,乃系雍正皇帝創設軍機處之前的最高行政機構,為全國樞要總彙之所。行政機構,包括六部,以及和六部並立的行政機構理藩院、宗人府、國子監、大理寺等;而行憲機構指的就是都察院。

作為和現今國務院下轄組成部門的一把手最為接近的官職——尚書,清朝設有7處,即六部尚書和理藩院尚書。根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七大尚書同屬從一品高官,基本相當於省部級正職兼領國務委員的副國級高級幹部。

那麼,同為尚書,同為從一品高官,理藩院尚書和六部尚書之間到底有何差別,他們之間的權力、地位,孰高孰低呢?

清朝未建立之前的天聰年間,皇太極就仿明朝舊例,創設六部,並以貝勒總理各部部務。順治元年,令管六部行政長官為尚書,滿漢各一,最初階段滿人尚書較之漢人尚書品秩高,直到雍正八年統一改為從一品。

清朝所設六部之吏、戶、禮、兵、刑、工部,基本能夠囊括除最高檢、最高法和國家監察委員會以外,現今國務院所有的職能部門。在清朝皇權統治的過程中,作為內閣之下的最高執行部門,六部十二位尚書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除了六部尚書,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另設有專門管理“外藩蒙古、回部及諸番部”的理藩院,並專設滿人官缺之理藩院尚書職位,基本相當於現今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注意,理藩院尚書僅有“滿人一人”,並且時有“特簡大學士為之”。同樣,這個從一品官職也基本相當於省部級正職兼領國務委員的副國級幹部。

根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

尚書掌內外藩蒙古、回部及諸番部,制爵祿,定朝會,正刑罰,控馭撫綏,以固邦翰。

清王朝之所以能夠穩固統治中原地區長達兩百多年,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對蒙古、新疆、西藏等邊疆地區的有效統治。理藩院這個在最初階段列入禮部的職能部門,在順治十八年清廷逐步成為全國性政權後,改為六部並行部門,並擁有議政權利。

作為管理少數民族地區的最高職能部門行政長官,理藩院尚書肩負著直接關係邊疆穩定乃至皇權穩固的重要職能。就全國性事務來看,理藩院尚書的職能較之六部比較單一,其職權和影響較低;但是,因為理藩院職權的特殊性和其上下一致性的滿洲官缺(即使有漢人官缺,也只能是漢軍八旗),再加上一般會有大學士兼領理藩院尚書的特殊安排,理藩院尚書於朝堂之上的地位並不比六部低。

另外,通過清代名臣佟佳·隆科多、鈕祜祿·和珅等人擔任理藩院尚書期間的職權範圍來看,這一官職一般會被皇帝特意安排秘密監視京師內的宗室王公和部院重臣動向的特殊職能。也就是說,這一官職經過康熙朝的發展,逐漸演變成皇帝委以特殊職能的近臣乃至心腹重臣。就此來看,理藩院尚書的職權範圍遠遠超出其官職本身,擁有這一官職基本代表著皇帝較高的信任和仰仗程度,逐漸成為六部尚書之上的特殊官職。

參考文獻:《清史稿·職官志》


正說清代十二朝




首先,我們看一下六部的設計。從隋唐時期開始,中原王朝已經奠定了六部分工的模式。當時,出現了三省六部制度。六部的集體分工是這樣的:吏部負責人事任命和考核,屬於六部中地位最高的一個。禮部負責禮儀、外交和教育,屬於比較清流的部門。戶部負責全國的財政和民政,屬於最富有的部門。兵部負責國防和軍隊事務,權力也非常大。刑部負責全國的治安和司法工作,地位比較低。



工部則負責全國的建築、水利等所有工程的修建工作,雖然地位低,但是油水很大。六部的模式一直沿用到了明朝,在明朝統治時期,六部尚書、通政使、都察院左都御史、大理寺卿被稱為大九卿。 六部各有分工,然後彙報給內閣負責審核。在明朝統治時期,內閣異軍突起。原本僅僅五品官的內閣大學士,逐步擁有了其他官職,開始凌駕於六部之上。隨著局勢的變化,內閣的權力越來越大,除了吏部以外,其他部門的權力都被內閣所侵蝕。在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中,反映了明朝內閣的基本情況。六部的很多工作都必須得到內閣的審批,在六部中,只有吏部的權力保留基本完好。



吏部擁有人事考核和任免的權力,依靠這一權力,吏部尚書能夠對抗內閣大學士,其他的尚書則沒有這樣的權力。這樣的情況持續到了明朝滅亡,清朝入關以後,開始改革各方面的制度。 清朝入關以後,雖然保留了內閣制度,但基本上形同虛設。清朝統治的前期,議政王制度非常出名。到了清朝統治的中後期,則是軍機處掌握實際權力。除了六部以外,清朝還有第7個尚書,那就是理藩院尚書。清朝建立以後,勢力範圍逐步擴大到了西北和西南等地,疆域面積非常遼闊。



在清朝的統治下,出現了各種少數民族。按照清朝中央的規定,禮部負責各個藩屬國的事務,例如琉球、越南等藩屬國的接待等等。理藩院則負責全國各個少數民族的管理工作,例如蒙、苗等民族。理藩院的工作比較繁雜,任務量也很大。從地位來說,理藩院也是非常重要的機構之一。 理藩院的工作量很繁雜,例如蒙古各個王公的冊封、藏傳佛教班禪的冊封等等,此外還有其他各個民族的管理。在清朝統治的中前期,清朝的外事活動不是很多,因此,清朝沒有專門的外交部門,禮部僅僅是管理各個藩屬國。




沙俄與清朝打交道比較多,當時,理藩院負責與沙俄進行接洽。由此可見,清朝面對沙俄有點手忙腳亂,把外交事務交給了負責民族管理事務的理藩院。與其他尚書相比,理藩院尚書的權力略顯不足。但由於工作的特殊性,因為大部分理藩院尚書都是滿人出身,這是理藩院的優勢。在實際權力上不如其他六部尚書,不過如果是軍機大臣兼任理藩院尚書,那情況就徹底逆轉了。 在乾隆皇帝在位的末期,英國派遣特使馬戛爾尼訪問清朝。



由於大英帝國的勢力很大,馬戛爾尼又是英國貴族,究竟是禮部還是理藩院負責接待,清朝根本說不清楚。因為,這超出了各自的工作範圍。最後,負責接待馬戛爾尼的人是乾隆皇帝的寵臣和珅,根據文獻記載,和珅會一些簡單的英語,能夠與馬戛爾尼進行交流,不過,和中堂從什麼地方學會的外語,沒有人知道。到了清朝統治的末期,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清朝被迫開放了自己的國門。清朝設立了專門的外交機構,也就是著名的總理衙門。至於理藩院則專一負責各個少數民族事務,地位和權力都開始下降。


本人不是歷史學家,不過是根據電視劇和一些清代歷史資料的情節做出猜想,故事為主,歡迎網友吐槽! 請關注頭條號:日堯居k古史!堅持原創。


日堯居


同屬一品大員很難說誰的權力大,要區分得從其它的銜去看,比如尚書掛大學士,或者是否是上書房行走,軍機處行走等等。和珅當年身兼數職時就同時有戶部尚書和理藩院尚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