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會35歲以上找不到工作的人都幹嘛去了?

用戶5547789917


你好,我是金碗哥我來回答。西方社會35歲沒有工作或找不到工作。應該學習努力拼搏,準備下場的招聘。這是我的回答,謝謝。


金碗哥


美國不瞭解,說一下歐洲這邊的情況吧。

研究生畢業後開始工作,方向供應鏈管理,今年28歲。無特殊技能,只有考出來CPIM的certificate,可惜的是在歐洲,只有美國公司看重這個證書,所有並沒有什麼鳥用。

好了,開始說說我在這裡看到的情況吧。

現在所在的公司是美國一家服裝公司,我在公司的歐洲總部。整個office一共有176人,其中超過35歲的佔55%左右,可以說是公司的真中流砥柱。30歲以下的manager幾乎沒有,最年輕的manager今年31歲,去年升的職。公司的senior manager全部在35歲以上。director的全部超過40歲了,沒有例外。可見在歐洲,即使是美國公司,也是看資歷升值的。

這種情況下,我們公司的平均年紀也不到30歲。首先剛剛大學畢業的大學生就有一堆,還有一堆剛20歲的實習生來拉低平均年齡。

在高科技互聯網公司,程序員佔比多的公司裡面,平均年齡低是很正常的事情,畢竟這是非常消耗腦力的體力勞動啊。而在傳統行業,比如電子,醫療這些需要沉澱和經驗的行業裡面,普遍年齡都在35歲往上。

隨著員工的年齡增長,公司需要付出的運營成本也會相對提高。很多非重要業務,公司就會選擇乾脆外包出去來減少成本。像我們公司,今年就把全球的客服部門(亞洲的除外)外包到了保加利亞。所以前兩個月,剛剛裁減了53個客戶部的員工,只有2個成功轉崗到別的部門。

總的來說,年齡越大,轉換跑道越困難,找工作越不易。但是如果你不停的提高自己,累積經驗,讓自己變得難以取代,年齡就不會是你的短板!

共勉!




一朵小呆呆


美國不瞭解,說一下歐洲這邊的情況吧。

研究生畢業後開始工作,方向供應鏈管理,今年28歲。無特殊技能,只有考出來CPIM的certificate,可惜的是在歐洲,只有美國公司看重這個證書,所有並沒有什麼鳥用。

好了,開始說說我在這裡看到的情況吧。

現在所在的公司是美國一家服裝公司,我在公司的歐洲總部。整個office一共有176人,其中超過35歲的佔55%左右,可以說是公司的真中流砥柱。30歲以下的manager幾乎沒有,最年輕的manager今年31歲,去年升的職。公司的senior manager全部在35歲以上。director的全部超過40歲了,沒有例外。可見在歐洲,即使是美國公司,也是看資歷升值的。

這種情況下,我們公司的平均年紀也不到30歲。首先剛剛大學畢業的大學生就有一堆,還有一堆剛20歲的實習生來拉低平均年齡。

在高科技互聯網公司,程序員佔比多的公司裡面,平均年齡低是很正常的事情,畢竟這是非常消耗腦力的體力勞動啊。而在傳統行業,比如電子,醫療這些需要沉澱和經驗的行業裡面,普遍年齡都在35歲往上。

隨著員工的年齡增長,公司需要付出的運營成本也會相對提高。很多非重要業務,公司就會選擇乾脆外包出去來減少成本。像我們公司,今年就把全球的客服部門(亞洲的除外)外包到了保加利亞。所以前兩個月,剛剛裁減了53個客戶部的員工,只有2個成功轉崗到別的部門。

總的來說,年齡越大,轉換跑道越困難,找工作越不易。但是如果你不停的提高自己,累積經驗,讓自己變得難以取代,年齡就不會是你的短板!

共勉!


殷昊Tiger


西方社會“歧視”是紅線,不能碰。面試中你不能問對方年齡,籍貫甚至性別,否則你問完再把人拒了,人家會告你歧視。所以除非你長的特別老,用人單位很難判斷你的實際年齡是不是大於三十五。但我不是說沒有年齡歧視,各種歧視是無處不在的,但用人單位不能做的那麼明顯,用人單位還要儘量招各種性別種族年齡的人來讓自己的公司顯得“多樣”。

另一個原因是西方社會純拼體力的工作已經不多了。像美國這樣的國家制造業已經萎縮了(我可沒說製造業歸到零,我只是說萎縮,低利潤的被擠出),沒啥產業工人,沒有那麼多工作讓你去輪大錘,主要的就業機會都在服務業,在超市收銀啥的,多大歲數都差不多,老的都快站不住的收銀員我都見過。我認識五六十歲的卡車司機,由於這邊不會超時超載,他們日子還挺滋潤的,不算很辛苦的職業。程序員等這類技術性工作由於強度遠遠小於國內,年紀大點的程序員依仗經驗反而有優勢。

也有不少人會選擇打打零工,幫人家花園澆個水除個草遛狗看孩子啥的。他們很多隻要現金,不交稅不說,由於極低收入還能吃點救濟。算下來不比正經工作差。


小峰的生活會好的


35歲以後如果要重新投入找工作,要麼你所尋找的是企業高管的崗位,這類型的會比較多,如果說重新開始投入一個新的陌生行業,那麼你能夠通過面試的機會比較少。相對於企業而言,更希望用應屆生或者年輕的應聘者。

如果你是後者的話,建議還是不要輕易的去挑戰新的行業,因為企業一般是不會收這個年齡段的新人,你的契機可能是自主創業,或者說開個小店維持基本生活保障。畢竟到了這個年齡段,如果你不是跳企業高層崗位,最好是不輕易的改變



雄霸55888


最近到處都在說失業,主流聲音就是現在的大學生其實找到好工作太難、80後都已經過去,90後都已經謝幕,大咖們都說學不好這樣會失業,沒有那樣也會失業,總之一句話,好像未來很難、不可預見。好迷茫好絕望。

是的,跟不上時代很難,思維轉型不了很難,最難的是35歲年紀輕輕,正是做事業的時候,卻不知道做什麼了?

真正的問題是:當你不再年輕了,你還能做什麼?

今年傳聞華為裁掉了一大批34以上的老員工,引起職場族尤其是一線城市的白領們大恐慌。

在華為那種狼窩裡能熬到34歲的人尚且如此,我們這些還沒修煉成狼就已人到中年的人該怎麼辦?

不管是公務員事業單位招考還是私企招聘,多數都會註明‌‌“35歲以下‌‌”,一些中小企業甚至要求30歲以下。

那麼35歲以上的體制外人都去哪了?

我幾年前開始就經常思考這個問題,當然也沒想出個結果。

或許會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說:如果你工作了十幾年還沒有掌握一些讓自己不可替代的能力,被淘汰就是活該。這話聽起來正確得像真理一樣,我只希望說這話的人自己到了35歲的時候真的能夠成為無法被年輕人代替的人。

這世界上哪有那麼多的不可代替?

有肯定是有的,但絕大多數人所從事的工作真不需要十年的經驗積累。如果你做的事情年輕人能做到80%甚至只是60%,而他要的薪水只有你的一半不到,你覺得老闆會怎麼選擇?

人到中年,身體機能開始退化了,你怎麼跟那些二十來歲的毛頭小夥子拼加班拼熬夜?就算你身體是鐵打的,你要不要照顧家庭?要不要陪伴孩子?大家同在一個公司,人家加班你不加班,老闆看了會怎麼想?換了你是老闆你會怎麼想?你會僅僅因為同情或舊情而允許一個工作量比別人少拿錢還比別人多的人存在嗎?

其實代入NBA的情況就明白了,奧尼爾、鄧肯、加內特、司機、科比等超巨能打到40歲左右自己不想打了才退休,而絕大多數普通球員不到35歲就打不上球了。

三十二三歲以後即使還能拿到合同的一般都是低薪老將合同,像科比司機那樣職業末年還能拿高薪的,那是人家之前為球隊貢獻了太多,這樣的人在整個聯盟能有幾個?

那總說:男人得自己創業,才算是有自己的事業。

當時我們都不理解這話,後來人過三十以後,慢慢地發現,自己所在的公司裡真的沒有‌‌“老‌‌”員工了,自己的同學朋友也一個個不再打工了。

太多太多這樣的例子,總結起來,在我的小學中學大學同學中,如今還在私企打工的,已經是少數派。當年我們大學畢業時,想的都是找個好工作,覺得上班掙錢做白領是理所當然的事。

如今只過去十年,已經沒幾個所謂的白領了。他們都去哪了?

現在所倡導的‌‌“大眾創業‌‌”一向是即被褒揚也被批判被嘲笑的,但事實上在中國,一直都是大眾創業,不管你是開個小點還是擺個小攤,不需要誰來提倡,到35歲或者更早一些時候,你就會發現,真的沒法再打工了,就算自己還想打工也沒人要了。

自古寫字樓如青樓,不許樓裡見白頭。

而那些年輕時打了雞血以熬夜通宵為榮的白領們,恐怕到不了應當白頭的年齡,就已經白髮蒼蒼了吧?

別再想著失業不失業了,好好想想35歲以後你還能幹嘛,還能去哪吧。


山東阿鋒


第一,35歲在西方社會來說,是一個很年輕精力旺盛的年齡。其實對於老年人的歧視可以比較直接的說是體力和腦力跟不上職場節奏,所以不予僱傭或者辭退。但是對於中年人的歧視往往是多方面的,比如有家庭的人相對於單身來說,能夠分配給工作的時間更少;比如婚後女性要生育和帶孩子,精力和時間的平衡都非常困難;比如已經追求穩定的年齡段的人,與追求“銳意進取”的科技公司的公司文化理念都不夠相符等等。這些因素,哪怕在“政治正確”非常嚴重的北美,也是會被僱主隱性考慮的重要因素。

然而,北美相對於整個東亞地區來說,由於整個婚戀家庭時間的推遲,以及西方人對個人探索和自由的強烈追求,25-35歲是年輕和探索的狀態。所以僱主考慮到一個僱員或者潛在僱員會被家庭影響時間和精力的年齡段會相對東亞往後推移。在我的理解中,45-55歲的普通員工/中層管理,才會比較容易遇到“職場年齡歧視”。

第二,北美找工作是不需要進行“年齡披露”的。年齡屬於個人隱私,簡歷上只需要標明教育背景和工作經歷(如果不是靠人脈推薦的話)。且由於美國本身的多種族性,跨種族判斷大概年齡其實是非常困難的。所以,除非到了比較容易判斷中年+的45-55歲,僱主是無法判斷個人狀態的。

b. 政治正確的社會環境 & 法律

眾所周知,美國是個政治正確非常嚴重的國家。我的理解中,政治正確就是對所有“你是什麼樣的人你就該做什麼樣的事”(Stereotyping) 的反駁。例如:

”我是黑人不代表我就該是奴隸/罪犯/etc“

”我是亞裔不代表我就是nerd書呆子/體育差身體弱“

”我是女性不代表我就要柔弱/不夠果斷“

”我是女權不代表我就是職場女強人/不愛家庭/不能辭職回家帶孩子“

..................................... etc

在這樣的環境下,”到了什麼年齡會變成什麼樣的人以及要做什麼樣的事“這種觀點是侮辱人且剝奪個體選擇權的。個體的差別和自由度會更大以及更被認可,在輿論和法律雙重環境下。

因為沒有個體一定要做什麼的社會輿論壓力,所以更多個體會想要探索和知道自己的passion熱愛的點是什麼,這就帶來了更長的探索期和更高的換工作頻率。

1957-1964年出生的美國人,在18-50歲期間,平均每人更換了11.9份工作。

18-24歲期間,平均每人換5.5次工作

25-34歲期間,平均每人換4.5次工作

35-44歲期間,平均每人換2.9次工作

45-50歲期間,平均每人換1.7次工作

(這裡解釋一下,總和超過11.9是因為,跨年齡段的工作在每個年齡段都各被統計一次,但在18-50歲只被算一次,例如一份從42歲做到46歲的工作,會被同時算入35-44的區間以及45-50的區間。數據來源:美國2017年統計局報告 https://www.bls.gov/news.release/pdf/nlsoy.pdf)

c. 人均國家經濟資源更多可以養更多職場“吉祥物”

最後是我覺得北美相對東亞來說人均經濟資源豐富,有更多的能力來養職場閒人。所以對個體的職場貢獻度的要求沒有特別大,特別是在一些進展比較穩定緩慢,體量比較大的傳統行業。


風的使者F


西方國家,首先咱們得搞清楚他們那些國家的現狀,他們人口確實不多,城市化不高,很多大企業也在很偏遠的地方,工資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情,白領的工資比收銀員服務員之類的工資最多也就多個一倍,不像在中國,多出很多,所以很多服務類的工作家庭也是很滋潤的,有房有車很普及。

還有和中國很不一樣的事,就是歧視線,根本不能碰,在面試的時候都不能問對方年齡,是否已婚,性取向等,問完之後你要不錄取,人家就完全可以告你[捂臉]。一般的單位裡面會有很多不同類型的員工。

接下來應該知道我要說啥了吧,所有,35歲找不上工作,在西方國家很少存在的,這是人口眾多的國家一種特有的現象,沒辦法,人口基數太大了。



八毛經典影視


西方的發達國家社會福利待遇相對來說較為成熟,即使沒有工作,政府福利機構也有撫卹待遇,失業人員也能夠領取到生活資助費用。同時,沒有工作人士也有成為自由職業者的同路,就自己的技能愛好發揮。


寵物奇壇


我想知道,因為馬上就要面對這個問題,35歲之前算人生的前半場,那35歲之後的半場,該如何進行,是需要每個人去深思的,尤其對打工族來說更是需要認真對待的一個問題,就我個人而言,我選擇艱難創業,為完整的人生而戰,為自由而戰,加油,努力前行的人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