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化離不開吃的文化,請舉例說明有哪些詞語比較形象?

九離252


不能說中國文化離不開"吃",吃談不上是文化,吃只能是一切生物的本能,若說吃喝是文化只能說是對文化的褻瀆。把"吃"作為文化來進行弘揚,只是現在一些所謂先富起來的人意淫,真正的中國人從古至今都是提倡節儉,"勤儉持家"、"勤儉建國"歷來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只是近些年才盛行鋪張浪費,還美其名曰:舌尖上的中國。上次的"非典",這次的"新冠"還不是吃出來的,能把他說是文化嗎?


武夷山牧陽子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也縱向之深,包羅萬象,其中當然也離開不開食文化,畢竟人人都長有一張口,“吃”就是生存。

要說那些詞語比較形象來形容“吃”,那非常多,比如有:垂涎三尺、饕餮大餐、大快朵頤、回味無窮、滿嘴油膩等等……但我覺得這些還不夠形象,最形象一詞——吃貨。

“吃貨”一詞,我想大家都熟悉,意思是指:喜歡吃各種美食的人,並對美食有一種獨特的嚮往、追求,有品味的美食愛好者、美食客、美食家。對食品情有獨鍾,看到美食就有很大的食慾。你是不是“吃貨”,我不知道,但我告訴你們,我是“吃貨”。“吃”即食;“貨”即“食物”,食物從何而來呢?


下面我們來聊一下中國食文化發展史。

第一,史前至殷商時代。

最原始人們不懂鑽木取火,吃的是茹毛飲血,也就是生吃,那時不屬於食文化。食文化是從石烹開始算起。

  1. 燧人氏:鑽木取火,從此懂得了吃熟食,巧妙應用泥土、石子、石片烤食物裹腹。
  2. 伏羲氏:結網罟以教佃漁,以水烹為主進入了新石器時代。
  3. 神農氏:“耕而陶”,是中國農業的開創者,嘗百草,開創古醫藥學,發明耒耜,教民稼穡,陶具也第一次有了炊具和容器。
  4. 黃帝:黃帝作灶,始為灶神,進入銅器時代,集中火力節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蒸谷為粥。利用動物油脂,懂得了油烹。



第二,商紂至秦朝。

  1. 商紂時期:發明了釀造醬油、酒、醋,多種調味料。
  2. 春秋戰國時期:進入鐵器時代,穀物菜蔬基本都有了。

第三,秦以後。

  1. 漢代:中國飲食文化的豐富時期,引進了好多瓜果蔬,烹飪技藝大交流,植物油被利用,研發了豆製品。
  2. 唐宋:飲食文化的高峰,非常講究。“素蒸聲音部,罔川圖小樣”,最具有代表性的“燒尾宴”。
  3. 明清:飲食文化再上一高峰,滿漢全席代表了清代飲食文化最高水平。

綜合上述中國食文化發展史,我們的現在餐桌上的食物確實來之不易。雖然“吃”是人的本能與天性,但做為當今“吃貨”的我,感到無比的自豪。

因我還有個名字叫做“光盤族”。


詩驀詩書畫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國文化包羅萬象。自古以來,“吃”文化就是眾多文化中十分重要的文化之一。

民以食為天,一日三餐離不開吃飯。我國幅員遼闊,地域不同,所產食物不同,吃的東西也就不同,南方吃大米,北方吃饅頭,東海邊吃魚蝦,西部高原吃牛羊肉……

國民對“吃”很講究,別說王侯將相,就是黎民百姓,平時也愛琢磨怎麼做美味可口的食物。因此,漸漸的形成各地獨有的吃文化。

說起“吃”文化,不僅有專門的食譜,有關於吃文化的故事,有許多會做美食的大廚,還有許多愛品食物的美食家,更有許許多多描述“吃文化”的詞語,繪聲繪色,形象逼真。

看到“美味佳餚”、“饕餮盛宴”,人們“垂涎三尺”。於是,“大快朵頤”,吃得“滿口生津”、“唇齒留香”。

廚師做的肘子“入口即溶”、“肥而不膩”、“口感飽滿”,讓人“大飽口福”。

幹了一晌農活,放下鋤頭的人們,肚子餓得“咕嚕咕嚕”響,即便是“粗茶淡飯”,端起碗來那也是“飢不擇食”。

有人勤奮工作,“能“吃苦耐勞”,有的人則“好吃懶做”。

有人愛吃熟食,有人喜歡“生吞活剝”。

有人不拘小節,吃飯時“狼吞虎嚥”、不一會兒“風捲殘雲”,把東西吃光了;有人講究風雅,吃飯時“細嚼慢嚥”,而且“食不言寢不語”。

心裡有事的人“食不甘味”,“寢食難安”……。

除了四字成語外,還有許多俗語、歇後語與吃有關。比如:

1.吃醋了兜著走

2.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3.癩蛤蟆想吃天鵝肉

4.不吃羊肉惹一身騷

5.吃著碗裡看著鍋裡的

6.偷吃不成蝕把米

7.生米煮成熟飯

……

中國人吃飯講究色香味俱全,營養搭配均衡。這裡只列舉少許四字成語和俗語,關於“吃文化”的詞語還有很多很多。這些詞語有豐富的內涵和故事。這些詞語豐富、形象,看著詞語讓人浮想聯翩,彷彿許多美食就在眼前,就在唇齒之間。








靜聽花解語


太太多了!比如;

1.混的好,人緣好叫吃的開![思考]

2.採購拿好處叫吃回扣![黑線]

3.承受不住叫吃不消[可憐]

4.丟工作叫丟飯碗![奸笑]

5.被開除,或者被解僱稱為炒魷魚![吐血]

6.打你一咣叫吃毛栗子[what]

7.貪心叫獅子大開口[震驚]

8.被人佔便宜叫吃虧[霧霾][霧霾]

9.受教訓交學費叫吃一塹長一智[憨笑]

10.工作好有保障叫鐵飯碗!

11.力不從心叫吃力!

12.意想不到叫吃驚

13.語言障礙,說話不流利叫口吃!

14.嫉妒情敵叫吃醋

15.受罪,受苦,受累叫吃苦

16.囊中羞澀,經濟緊張叫吃緊!

17.受重力叫吃重!

18.被人拒絕叫吃癟

19.瞭解明白叫吃透!

20.受歡迎叫吃香

21.得罪人叫吃罪!

22.獲得利益叫吃利!

23.貪心,或者是接納度廣泛叫通吃!

24.識時務者著叫好漢不吃眼前虧!

25.表示很氣憤要讓對方好看叫吃不了兜著走!

26.牆頭草惹人討厭的叫吃裡爬外!

27.因地制宜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28.妄想不可能得到的叫癩蛤蟆想吃天鵝肉!

29.有苦不能說叫啞巴吃黃連!

30.不努力裡工作,光花老本叫坐吃山空![快哭了][快哭了][快哭了][快哭了][快哭了][快哭了]

跟吃有關的太多了!











未央末裔


一句“吃過了嗎?”雖在日常生活中逐漸減少,但無吃不中國的民風,仍佔據著文化之塔的大底座。其基底厚實,且盤大,故說中國文化不談及一個“吃”字,唯恐無人做得到。

千百年來,人們以吃文化融通,以吃文化拓路,以吃文化營生,產生了無數典故。同時也創造出很多形象的詞語來。

我們先拿三個與吃有關的成語為例,它們就十分形象,只要你一看到這個詞,就幾乎可以想象得出描述的情景:

【囫圇吞棗】來不及咀嚼,一口一個甚至幾個吞嚥下去,那副吃相,生動躍入腦海。

【狼吞虎嚥】狼與虎,那可是厲害的肉食動物,雖有的人一輩子沒見過它們吃食,但自古虎狼吃人的概念,已深深印刻心間,自然會認為吃起來很猛很快。

【垂涎三尺】口水都掛下來三尺長了。誇張、簡單,這副饞相,眼一閉就可想象,因為一般人大多有被饞流口水的體會。

這些是古人語言智慧的結晶,是吃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文化的一些符號、元素。

在今天,吃文化在現實中可能節奏變化更快,更直接,更時髦。如喝酒中說的“令狐沖”與“狐狸精”,一個指拎起壺來敬,一個是把壺裡倒盡,用的是書中人名或熟悉詞彙,但大家聽了多會會心一笑,有助酒桌氣氛的歡快熱烈。這些經過聯想的詞放到吃的場合,一下就變得十分形象了。

有的地方,吃魚轉盤,魚頭對誰有一說,魚尾指誰又該怎麼喝?聚會時是無酒不歡,無論內涵深淺高低,也都可生動形象描述。

於是赴宴喝酒,在家小酌,乃至吃個刀削麵都弄出個兩面三刀。這文化,也真叫豐富多彩。





天高雲淡17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其中包含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滲透於整個文化體系中,對我們的傳統文化起到重要影響作用。

自古,民以食為天。衣食住行,是生活基本要素。

我們寫一篇好的文章,可以形容為;膾炙人口。

形容一個人美麗,我們可以說:秀色可餐,香嬌玉嫩。有詩讚曰:二八佳人體如酥。

我們平日的言談裡,以吃來表述的詞語也很多,比如:大小通吃,吃的開,吃了閉門羹,吃不了兜著走……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節日一般都有經典的食物,比如端午節的粽子,中秋節的月餅,元宵節的湯圓,大年夜的餃子……

另外,食物還有著很多象徵意義,比如我們傳統小吃年糕,象徵年年高;我們年夜飯要做條魚,象徵年年有餘……

關於飲食的民間故事和民間傳說就更多了,比如傳統食物餃子和粽子的傳說和來歷。還有各種地方小吃,名菜也都有著美麗的傳說和故事,比如東坡肉,宋嫂魚羹,宮保雞丁......

傳統相聲裡,專門有個經典曲目叫:報菜名,聽聽這些五花八門的名字,是不是覺得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總之,吃的文化已經滲透到各個層面。

中國有著濃厚的傳統文化,我們徜徉於文化的長河,自幼受著傳統文化的薰陶,是多麼的幸福!

下面上幾張圖,是我自己做的,廚藝正在學,很多都是第一次做,不要見笑哦[呲牙]






維摩居主人


吃是在中華飲食文化的歷史進程中孕育出了許許多多絢爛的詞語、成語,這些詞藻依附於人民文化生活、物質生活的方方面面,經久而不衰。有褒有貶、有瘋有痴,精彩而紛呈:

對醜惡現象的形容:吃裡扒外,坐吃山空,寅吃卯糧,吃穿用度,食不知味,會不果腹,狼吞虎嚥,飽食終日,一日三餐,肉山酒海,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美味佳餚,豐衣足食,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對歷史人物的形容:趙匡贏杯酒食兵權,武松醉打蔣門神,孫悟空吃仙丹,豬八戒生吞人生果,宋江醉後題反詩,魯達智深醉鬧五臺山,楊志吃酒丟了生辰納,楊七郎酒後被箭射,李自成大吃過年丟江山等等。

對美食的形容:滿漢全席,好吃懶做,胡吃海喝,色味供佳,垂涎欲滴,香脆可口,油而不膩,芳香四溢,五味俱全,酸甜可口,八珍玉食,津津有味。

還有飲食情緒的情緒的形容:吃著不盡;饕口饞舌;饕餮之徒;美食甘寢;美衣玉食; 食不充腸; 食不充飢; 食不充口; 食不重味; 不重肉; 食不二味; 食不甘味; 食不果腹; 食不餬口; 食不遑味; 食不兼味; 食不累味; 食不念飽; 食不求飽; 食不求甘; 食不下咽;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食不知味; 食不暇飽; 食不終味; 食前方丈; 食日萬錢; 食肉寢皮; 食味方丈; 食無求飽; 食玉飲桂; 食之無味; 食指大動; 飽食終日;飽食暖衣;狼吞虎嚥。等等。

這些,都充分的證明:我們因人間煙火而活著,因人間煙火而讓自己的人生充滿了精彩!


知行劍者


狼吞虎嚥 【解釋】:形容吃東西又猛又急的樣子。【出自】:清·陳忱《水滸後傳》第五回:走了這半日,肚中飢餓,狼吞虎嚥吃了一回。


嘉餚美饌【解釋】餚:做熟的魚肉等;饌:飲食。美味的飯菜美食。【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回:“允預備嘉餚美饌,候呂布至,允出門迎迓,接入後堂,延之上座。

鳳髓龍肝【解釋】:比喻珍奇美味。【出自】:明·孫仁孺《東郭記·吾將瞷良人之所也》:“他故人情藹,消受他鳳髓龍肝;我寸舌應嚼壞,愧沒歸遺兩女子。

回味無窮【解釋】:回味:指吃過東西以後的餘味。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覺得有意思。【出自】:宋·王禹偁《橄欖》詩:“良久有回味,始覺甘如飴。”


一憶一


中國的文化離不開吃的文化,請舉例說明有哪些詞語比較形象?


在我們中國,有一句老話叫“民以食為天”,意思就是老百姓把吃飯當成了天大的事情。也確實如此,如果一天不吃飯就會感覺渾身疲憊,難以支撐,吃飯當然是天大的事情。


那麼對於吃比較形象的詞語,小編腦海中瞬間就想到兩個詞,“細嚼慢嚥”、“狼吞虎嚥”,這兩個關於吃的文化的詞,生動又形象。


舉例說明吧,比較形象一些。


細嚼慢嚥



一個淑女在飯桌上,輕輕的拿起筷子,慢慢的端起飯碗,夾了一口菜,放入嘴中咀嚼了幾十下才慢慢的咽入腹中,這就是細嚼慢嚥,形容一個人有素質,文質彬彬的,當然也是屬於健康的一種吃法。


狼吞虎嚥:



一個彪形大漢,拿起了筷子,斷氣了飯碗,夾了一大口菜,放嘴裡,又快速的吃了幾口米飯,沒等著嚼嘴裡的菜,就像虎狼咽入肚中,也反映了一個人餓急了,也是一種不太健康的吃法。


這兩個詞是在吃文化中屬於相對的,小編看來也是比較形象的兩個詞。


還有一個詞“吃貨”,是近些年來比較流行的一個詞,也是關於吃,比較生動形象的一個詞。


吃貨



吃貨這個詞表示一個人特別能吃,但是對於現在社會來說的話,“吃貨”這個詞漸漸的有了一種微乎其微的變化,有時候是指一個人好看又能吃,才叫吃貨,不好看還能吃的人,叫飯桶。


總結: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吃的文化也是源遠流長,中國的美食數不勝數,這三個詞“細嚼慢嚥”、“狼吞虎嚥”、“吃貨”,都是關於吃比較形象的詞。


侵刪


三月竹韻


中國的文化離不開吃的文化,有許多的詞語可以形容。如:“民以食為天”,“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為八政之首”“夫禮之初,始諸飲食“,“人生萬事,吃飯第一”,“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中國道家始祖老子云“治身養性者,節寢處,適飲食。”古人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還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並以一句“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證實了自己的追求。而那句名揚千古的“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則是有節氣人的代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