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使命,贏在體驗,疫情之下,這些企業何以活了下來?

“寧可少做一單生意,也不得罪一位客戶”。這是很多組織創業之初的承諾與高光。

2020年開年,瘟疫肆虐,百業煎熬。在大量企業喊苦叫難、命懸一線甚至為此不擇手段降成本的同時,我們卻也看到銀行主動為部分優秀企業如海底撈、老鄉雞放款,支持企業抗疫度關,更看到胖東來這樣的企業不懼瘟疫,反而平價為許昌市民提供日常商品。在這個平均企業壽命不足5年的時代,能夠戰勝SARS、新冠肺炎並繼續走向繁榮的中國企業值得我們自豪;但是這更值得我們自醒,這些企業何以活了下來?

牢記使命,贏在體驗,疫情之下,這些企業何以活了下來?

管理大師德魯克認為,企業是社會的器官,企業的目的是創造顧客。換言之,企業及其成員是生來為客戶(含廣義的“客戶")服務的。多年來,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從外源力到內動力,這些企業正是一直把客戶放在了心上,才有了一路走來的口碑和風景。

“感謝客戶,信賴和選擇了我們;感謝客戶,寬容我們的過失並給予我們改善的機會;感謝客戶,成就了我們不少人意想不到的幸福人生;感謝客戶,讓我們能夠長大成人並走得更遠…..”我想,這正是海底撈、老鄉雞和胖東來們大難不死,迎來雨後彩虹的內心感言。

牢記使命,贏在體驗,疫情之下,這些企業何以活了下來?

幫助客戶更成功,給客戶創造良好的體驗,這正是組織對客戶最實實在在的回報,這也是我們每個人的職業尊嚴。 做我們還沒有做到的,做我們應該做到的,我們可以做的還有很多。只要用心,處處賞心,你想要的,歲月都不會吝惜。

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商業歷史中重複。起初,客戶就是中心,客戶微笑,企業自然也微笑;然後,業務增多,管理繁雜,客戶被冷落而不再微笑,企業也隨之下跌;再後,幸運的企業能夠找回失去的客戶,將客戶重新置於中心,客戶恢復微笑,企業獲得新生。這個過程,就像是一條客戶微笑的曲線。大小企業,但凡有志,絕不擁抱這樣的曲線。

牢記使命,贏在體驗,疫情之下,這些企業何以活了下來?

不確定性將是組織未來最大的考驗。跨界打劫、創新顛覆、同業競爭、政策風雲,無論是灰犀牛、黑天鵝還是遠方的亞馬遜蝴蝶,我們很難確定真正的威脅。其實,外因從來都不是組織衰亡的根源,真正的問題一定是靈魂深處對客戶的背離。對組織而言,要對抗未來的動盪,贏得明天,除了擁抱客戶,為其創造良好的體驗,別無它途。而組織贏了,我們每個人也就贏了。

“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1669年,同仁堂創立,風雨至今。商業社會的持續成功沒有太多花裡胡哨的互聯網 “思維” 和 “原理” ,牢記 “我們是誰,我們為誰股務” ,永不滿足的用心踐行,足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