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葚白果病到底怎麼防治?

我是喵咪醬啊


桑葚白果病,是對果桑危害較大的一種病蟲害,近年來在多個果桑種植區都有發生,嚴重的可能導致果園顆粒無收,帶來毀滅性的危害。

桑葚白果病的類型

桑葚白果病,又叫菌核病,主要分為三種類型:肥大型菌核病、縮小性菌核病,小粒型菌核病。

第一,肥大型菌核病

症狀:染病桑葚厚腫膨大,果粒呈灰白色,中心有黑色菌核,弄破後散發臭氣,整個果粒徹底失去價值。

病原菌:白杯盤菌。

第二,縮小性菌核病

症狀:染病桑葚顯著縮小,質地堅硬,果粒呈灰白色,表面有細皺,伴有暗褐色斑點。桑葚內部形成一塊黑色乾硬的菌核。

病原菌:桑葚核地杖菌

第三,小粒型菌核病<strong>

症狀:桑葚中的每一個小果粒分別受感染侵蝕,患病桑葚顯著膨大突出,病果呈爆米花狀,後期會在子房內生小型菌核。整個桑葚染病後呈灰黑色,桑葚容易脫落殘留果柄。

病原菌:肉阜狀杯盤菌


桑葚白果病的發病規律:

菌核病的發生規律是循環型的,為了更加直觀,我做了一個圖示,供大家參考:

發病規律總結:

1、不同年份不同地域發病時間不同

菌核萌發的時間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區有差異。同一年份氣溫高的地區萌發早,同一地區春季氣溫回升快,雨水多的年份菌核萌發早。

2、不同類型的菌核病發生時間不同

同一年份,同一地區,肥大型菌核病最早發生,其次是小粒型菌核病,縮小型菌核病發病最晚。

3,菌核子囊盤萌發數量也不同

由多到少依次排序如下:肥大型菌核病、小粒型菌核病,縮小型菌核病。(下圖為肥大型菌核病的菌核子囊盤)


果桑菌核病如何防治?

這應該是我們種果桑的朋友們最關心的問題了。

果桑菌核病防治總的指導思路: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

老爸的茶,總結了全國不同地區的多種防治辦法,跟大家分享如下:

1、農業防治:

⑴冬季清除雜草

北方地區每年的12月到1月,清除雜草,清理桑園內的枯枝敗葉,拉走燒燬,剷除病蟲害越冬的宿主。

⑵冬季翻耕,清潔桑園,開好排水溝。

南方地區在1月初,北方地區在2月初到3月初,需要深翻桑園土壤,深度在10-15釐米以上。

這樣做的目的是將部分菌核掩埋到一定深度,使其不能萌發和出土,降低病原基數,惡化病原生長環境。

2、物理防治

⑴摘除染病桑葚

在菌核病發病期間,定期巡視桑園,摘除並撿拾染病桑葚,集中燒燬或深埋,減少土壤中的有效菌核數量,控制傳染源。

⑵地膜覆蓋

在每年的3月初,桑芽脫苞前,對果桑園以及四周進行地膜全覆蓋,阻隔子囊孢子侵入桑花。

3、化學防治

從目前多種化學防治方法來看,最有效的辦法就是:

交替施用70%甲基硫菌靈1000倍液和50%多菌靈800倍液。

防治時間:

⑴ 初花期

每年3月上旬,當氣溫達到15度,菌核開始萌發,子囊盤伸出地面,此時應認真觀察桑樹花芽的發育特徵,保持警惕,當桑葚開花時進行首次防治,根據天氣選擇晴天噴施。

⑵ 盛花期

盛花期與初花期間隔時間為7-8天,進行第二次噴施。

⑶ 盛花末期

第三次噴施,與上次間隔期為7天。

噴施辦法:

施藥時應從正反兩面進行噴灑,對果桑全身全部噴灑到位,桑園地面也要噴灑,不可漏噴。

總結:

果桑菌核病危害大,防治比較困難,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將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進行全方位的滅菌工作,才能有效防治菌核病。

經過在四川和重慶多地的測試,按照以上方法綜合防治,成功率可達90%,再次發病率不足10%,再通過持續防治,基本可以控制菌核病的發生。而且從最後一次噴施到桑葚成熟約25天時間,桑葚中的農藥殘留基本消解,甲基硫菌靈殘留量為0.27mg/kg,符合漿果類水果的農藥殘留量限制標準,不會影響到桑葚品質和食品安全。


老爸的茶


果桑白果病,是一種由真菌引起的主要發生在果桑上的病害 。其病原菌菌核生出子囊盤,子囊盤產分生孢子,隨風傳播,感染桑果,導致桑果果肉呈現乳白色或灰白色、有臭味,失去了其生產應用價值。整個病果質地堅硬,不輕易從桑枝上掉落,但一旦掉落,就會有一部分融入泥土,一部分存在地面 ,來年隨著桑樹發芽時再次成為侵染源。

防治措施及方法

1、品種選擇 選擇抗性強的桑樹品種以降低果桑白果病的發病率 。由於區域間各種因素引起的品種差異性較大,應優先選擇該地區抗性較好品種進行栽培。

2、病原的處理 病原菌菌核易在冬季潛伏,來年春天導致發病 。若果桑發病,應及時將發病的桑果、枯枝、落葉等物深埋,防止病原菌傳播,切斷傳染源。以此方法減少病原菌,減弱來年病害。

3、合理栽培密度 桑樹的栽植密度應控制在一定合理範圍內,這樣株與株之間的距離恰當,通風透光良好,能夠有效減少病原菌。

4、科學施肥 植株的抗病能力與土壤的肥力有密切聯繫 ,通常土壤肥力強,植株的抗病能力相對較強。為了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增施磷肥和鉀肥。

5、化學防治 果桑白果病防治常用的化學藥物為多菌靈和甲託。

6、藥物噴施 在果桑白果病的菌核子囊盤伸出土壤時第 1 次噴藥。桑樹開花率達 40%左右時進行第 2 次噴藥。分別於盛花期和盛末期進行第 3 次和第 4 次噴藥。在桑果採摘前 15 d 則應停止噴藥。


果桑白果病是一種致病力強的真菌病 ,其菌核生長繁殖能力強,短時間內能夠產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導致果桑發病。由於其菌核易生長,如果不能有效地去除病原菌 ,極易導致來年果桑白果病的大發生。果桑白果病一旦發病,很難治癒,必須採取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預防此病的發生 。防治桑果白果病主要是阻斷傳染源、消滅病原菌、保證通風透光、保證養分充足,以更好地防治果桑白果病,降低發病率,提高果桑產量,進而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


葫蘆娃看農業


桑果白果病,學名桑椹菌核病,是桑果生產中的常見病。因感病桑果病變後多呈灰白色而得名。該病發生嚴重時,嚴重影響桑果產量。

(1)症狀:

桑椹菌核病有肥大性菌核病、縮小性菌核病、小粒性菌核病三種類型。

①肥大性菌核病。病椹膨大,花被腫厚,呈乳白色或灰白色,破後散發酒精味的臭氣,在桑椹中心有一塊黑色乾硬的大菌核。

②縮小性菌核病。病椹顯著縮小,質地堅硬,灰白色,表面有細皺,分佈有暗褐色細斑點,在病椹內部有黑色堅硬的菌核。

③小粒性菌核病。桑椹的各小果分別受侵染,病小果顯著膨大突出,整個病椹帶灰黑色,容易脫落而殘留果軸,病小果的花被不很肥大,僅有子房特別膨大突出,在子房內生小型菌核。

通過對發病桑園的觀察,三種菌核病在同一地塊可同時發生,但以肥大性菌核病佔絕大多數,其次為小粒性菌核病,而縮小性菌核病僅為個別發生。

(2)發病規律:

桑椹菌核病病原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到次年春季桑樹開花時,遇適宜生長條件,土壤中的菌核萌發抽生出子囊盤,盤上子實層生出子囊和子囊孢子,子囊孢子藉助風力傳播到雌花上,引起初次侵染。病菌侵入雌花花器後,菌絲大量增殖並侵入子房內,先形成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最後由菌絲大量形成菌核,菌核隨著病椹落地,果肉腐爛而菌核殘留入土中越冬。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可引起再次侵染,但由於桑樹花期短,對同一個品種而言,再次侵染幾率很小。

(3)防治方法:

①預防桑椹菌核病發生。可在鵲口期開始至盛花期用1000倍70%的甲基託布津和600~1000倍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間隔多次交替噴施,每次間隔一週,直至花期結束。②及時處理病果。在桑果發育期間經常巡果,及時摘除樹上病變果和散落到地上的病果,遠離桑園集中焚燬或深埋。③桑椹菌核病發病嚴重的桑園,在果期結束後對桑園進行一次全面的深耕,在冬季結合施冬肥對桑園再次進行深耕,可使部分病原被深埋土中而不使其萌發侵染。並在冬季桑樹休眠期用波美石硫合劑,稀釋成50倍,用刷子塗發病桑的主、支桿,可有效控制來年桑椹菌核病的發生。

桑果白果病防治過程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①預防為主的原則。對桑椹菌核病的控制,主要靠預防。而等到病果出現,為時已晚,藥物對其無法起到治療作用。②物理和化學方法相結合。一是病發當年要及時清除病果,減少病原菌在桑園內的積累。二是來年桑樹開花期噴施農藥,二者結合可得到有效的防治。③掌握正確的用藥時間。從雌花柱頭約10%變白時起即應開始噴藥,每隔7天噴一次,直至雌花全部受粉,柱頭乾枯,花期結束為止,方可停止用藥。而在桑果發育期或在發現白果時才用藥,為時已晚,效果不佳。


耍娃阿飛


我是農醫生專家張老師,從事農技工作多年,針對您提問的“種植桑樹有白果病怎麼治?”為您解答:

桑椹白果病俗稱菌核病,是桑果主要病害。

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①、一定要保證桑樹園內溝渠暢通,以用來較少病菌的繁殖機會;②、田間的管理,桑樹園內雜草和枯枝敗葉要及時清除燒燬;③、修剪枝條,整修枯枝,使桑園透風通光。

化學防治: 在果桑開花前後和青果期,用 40%菌核淨可溼性粉劑800~1 200倍液、50%腐黴利1000-1500倍、50%異菌脲1500倍,每隔7天一次,共噴2~3次;有病時,每4天一次,直至少量桑果由青變紅時停噴。

注意:菌核淨效果較好,但使用菌核淨時注意濃度,施藥濃度不易過大,易發生藥害風險。

希望能幫到你,農醫生祝你成功。


農醫生


桑葚白果病是一種由真菌引起,發生在桑葚上的病害。其病原菌菌核生出子囊盤,子囊盤產分生孢子,隨風傳播,感染桑葚,導致桑葚果肉呈現乳白色或灰白色、有臭味,失去了其生產應用價值。病果質地堅硬,不易從桑枝上掉落,一旦掉落,就會有一部分融入泥土,一部分存在地面,來年隨著桑樹發芽時再次成為侵染源。所以在治療桑葚白果病是宜早宜快去治療,治療時一般用靚果安+大蒜油+化學藥噴霧(如菌核淨、戊唑醇),連續噴霧:今天噴一遍明天再噴一遍,連續打2遍,其中一遍配著化學藥。若高發條件持續,再打3遍。





退工還農


(1)選用抗病品種作鮮食用,可少量栽植大10品種。作加工果汁類使用,可選擇抗病性較強的46C019品種和抗性品種蘇椹72號。注意46C019品;種不能與大10品種混栽。

(2)選擇適宜地點建園建立專業加工用桑果園,要選擇排灌方便,土壤肥沃,地勢較高,易機械耕作的地塊建園,要求園地周圍方圓10公里範圍內不能栽植結桑椹的喬木桑和養蠶用桑樹。

(3)合理密植,科學施肥,大10品種畝栽300株以下為宜,養成中幹樹型:46C019品種畝栽111株,行距3米,株距2米,養成中等灌木型;蘇椹72號品種畝栽300株,行距3米,株距0.74米,養成2.5米高、多個主幹樹型,有利通風透光和機械耕作。施肥原則:採果結束後重施有機肥,以腐熟的雞糞.豆餅最優:人冬後至發芽前,以專用複合肥為主,以每株0.5千克尿素為標準,適量增加氮肥。

(4)耕作在桑果園建立早期,除油菜、豆類外,可少量間作一些低幹作物,但後期不可間作任何作物。採果結束後,結合施肥,對土壤進行機械或人工深翻,在冬季或春季施肥時再深翻一次,不留死角。早期發現白果病,採用摘除方法有--定效果。病果多時,不如採用深翻來得徹底,特別是春季深翻很重要,可破壞表層菌核子囊盤,防止孢子飛散,起到無菌防病作用。

(5)藥劑防治在果桑開花前後和青果期,用40%菌核淨可溼性粉劑800~1200倍液,或70%甲基託布津粉劑1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500倍液對果桑枝、幹葉、果和地表全面噴灑預防,每隔6天-次,共噴2~3次;有病時,每4天一次,直至少量桑果由青變紅時停噴。


酸料美食創業者


桑葚菌核病又稱白果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類桑樹病害,病菌在桑樹開花時開始侵入,病果呈灰白色,有臭味,失去商品和食用價值。發病迅速:一旦上病很快就擴展,很多人都放棄治療。


一、發生規律:

1、 侵染特徵:桑葚菌核病病原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到次年春季桑樹開花期間,若條件適宜,土壤中的菌核就會萌發而後產生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隨風傳播到雌花上,引起侵染。病原菌入侵雌花後,菌絲大量增殖並侵入子房內,最後由菌絲形成菌核,菌核隨著病果落地,進入土中越冬,第二年春季桑樹萌芽時,隨氣溫升高,再次成為侵染源。

2、 發病因素

a.氣候:在開花期間,若雨水多,土壤溼潤,氣溫高則有利於土壤中的病菌萌發,進而促使菌核病爆發。

b.施肥,偏施氮肥會導致樹體虛旺,細胞不緊密,樹體營養不足,抗病性差。同時也會造成土壤板結、酸化、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活性降低,為病原菌的繁殖提供條件。

c.組織幼嫩:果桑不僅開花期感染菌核,在整個結果期都可感染,只是以開花前後感染最多,青果期感染相對較少,成熟果桑不感染。可見幼嫩組織最易感病。


二、防治措施:

1、物理方法:

a.深耕:對發病嚴重的桑園,在果期結束後對桑園進行一次全面的深耕可使得部分病原菌被深埋土中,不利於其萌發。

b.地膜覆蓋:若遇春季雨水多,在桑樹開花前用農用薄膜覆蓋地面,可有效隔離病原分生孢子,使之無法侵染花器。

2、使用藥劑:

施肥:奧農樂(中草藥生物菌肥)+有機肥,生物菌不僅可固氮固碳為樹體提供養分,還可以調節土壤的團粒結構、鹽漬化、酸化等問題,同時還有“佔位”拮抗病原菌的作用,直接降低發病率。

預防方案:

a.桑芽萌動時:靚果安 300倍+沃豐素600倍+大蒜油1500倍噴霧

b.開花前:靚果安300倍+地力旺500倍+沃豐素600倍噴霧之後每間7天噴一次,噴3-5次,直至少量桑果轉色時停噴。(注:青果期時比較重要,此時若遇菌核病高發氣候條件,將靚果安的濃度提升至100-150倍)

注:花前和青果期噴藥時:桑枝、幹、葉、果和地表面全都要噴灑預防)

靚果安100-150倍+大蒜油1000倍+化學藥噴霧(如菌核淨、戊唑醇),連續噴霧即:今天一遍明天一遍連續打2遍,其中一遍配著化學藥。若高發條件持續在,打3遍。


農人小榮


桑葚白果病,學名桑葚菌核病,是桑果生長中的常見病。因感病桑果病變後多呈灰白色而得名。該病發生嚴重時,嚴重影響桑果產量。

(1)症狀

桑椹菌核病有肥大性菌核病、縮小性菌核病、小粒性菌核病三種類型。

①肥大性菌核病。病椹膨大,花被腫厚,呈乳白色或灰白色,破後散發酒精味的臭氣,在桑椹中心有一塊黑色乾硬的大菌核。

②縮小性菌核病。病椹顯著縮小,質地堅硬,灰白色,表面有細皺,分佈有暗褐色細斑點,在病椹內部有黑色堅硬的菌核。

③小粒性菌核病。桑椹的各小果分別受侵染,病小果顯著膨大突出,整個病椹帶灰黑色,容易脫落而殘留果軸,病小果的花被不很肥大,僅有子房特別膨大突出,在子房內生小型菌核。

通過對發病桑園的觀察,三種菌核病在同一地塊可同時發生,但以肥大性菌核病佔絕大多數,其次為小粒性菌核病,而縮小性菌核病僅為個別發生。

(2)發病規律

桑椹菌核病病原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到次年春季桑樹開花時,遇適宜生長條件,土壤中的菌核萌發抽生出子囊盤,盤上子實層生出子囊和子囊孢子,子囊孢子藉助風力傳播到雌花上,引起初次侵染。病菌侵入雌花花器後,菌絲大量增殖並侵入子房內,先形成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最後由菌絲大量形成菌核,菌核隨著病椹落地,果肉腐爛而菌核殘留入土中越冬。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可引起再次侵染,但由於桑樹花期短,對同一個品種而言,再次侵染幾率很小。

3)防治方法

①預防桑椹菌核病發生。可在鵲口期開始至盛花期用1000倍70%的甲基託布津和600~1000倍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間隔多次交替噴施,每次間隔一週,直至花期結束。

②及時處理病果。在桑果發育期間經常巡果,及時摘除樹上病變果和散落到地上的病果,遠離桑園集中焚燬或深埋。

③桑椹菌核病發病嚴重的桑園,在果期結束後對桑園進行一次全面的深耕,在冬季結合施冬肥對桑園再次進行深耕,可使部分病原被深埋土中而不使其萌發侵染。並在冬季桑樹休眠期用波美石硫合劑,稀釋成50倍,用刷子塗發病桑的主、支桿,可有效控制來年桑椹菌核病的發生。

桑果白果病防治過程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①預防為主的原則。對桑椹菌核病的控制,主要靠預防。而等到病果出現,為時已晚,藥物對其無法起到治療作用。

②物理和化學方法相結合。一是病發當年要及時清除病果,減少病原菌在桑園內的積累。二是來年桑樹開花期噴施農藥,二者結合可得到有效的防治。

③掌握正確的用藥時間。從雌花柱頭約10%變白時起即應開始噴藥,每隔7天噴一次,直至雌花全部受粉,柱頭乾枯,花期結束為止,方可停止用藥。而在桑果發育期或在發現白果時才用藥,為時已晚,效果不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