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張飛多次違抗軍令,諸葛亮都不責罰,為何馬謖犯一次就斬首?

馮開朗


答:提問這個問題的人肯定是隻看過演義小說而不看過正史;或者說,連演義小說都沒看過,只是看過《三國演義》的電視劇;甚至,情況可能更糟,小說和電視都沒聽過,只是道聽途說,聽人家談論三國故事,零零碎碎知一點半點這方面的東西。

我簡單說一下吧。

第一, 諸葛亮並沒斬馬謖。

“揮淚斬馬謖”,是《三國演義》精心捏造的悲情大戲,意在襯托諸葛亮軍紀嚴明,不徇私情,勇於自責,執法如山。

而對馬謖的刻畫也很出彩,其在作戰時剛愎自用、專橫獨斷,很有大將風度。慘敗而回後,即自縛跪於帳前,聽候發落,不失一人做事一人當的大丈夫氣概。

但是,據《三國志》卷41《向朗傳》的記載,馬謖其實是個膽小如鼠、毫無擔當的小人,他在街亭之戰後,畏罪潛逃,連累了朋友向朗——致使向朗被免去官職。

馬謖一意潛逃,卻未能躲得開恢恢天網,《三國志》卷39《馬謖傳》記,馬謖後來被緝拿歸案,“下獄物故”,馬謖病死於獄中。

《馬謖傳》在寫馬謖“下獄物故”時,下面還緊連著一句:“亮為之流涕。”

即因為馬謖的病死,諸葛亮流下了眼淚。

這說明,諸葛亮是不捨得馬謖死的。

《馬謖傳》中的裴松之注還提及到,馬謖臨死前曾寫信給諸葛亮,說自己和諸葛亮情同父子,懇求諸葛亮在自己死後善待自己的兒子。諸葛亮後來親自料理馬謖後事,“待其孤若平生”,視馬謖的兒子如同親生。

第二,關羽、張飛沒有“多次違抗軍令”,所謂“關羽、張飛多次違抗軍令”,全是《三國演義》瞎編的。比如,很多人喜歡提到的“關公華容道私放曹阿瞞”情節,並不是歷史事實。查《三國志》可知,曹操敗走華容道,劉備後知後覺,帶兵趕去,還放火阻攔,但沒起到作用,曹軍揚長而去。

實際上,繼續查正史,根本就不存“關羽、張飛多次違抗軍令”的事,那又何來責罰之說?

第三,在演義小說裡,給人的感覺,在劉備集團裡面,劉備是老大,諸葛亮是老二,諸葛亮的權力很大,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想罰誰就罰誰,想殺誰就殺誰。

但這不是事實。

諸葛亮當老二的時代是劉禪時代,在劉備時代,他還沒有生殺予奪的話語權。

最後想說的是,即使是在演義史裡,就算是諸葛亮掌握生殺大權,就算是關羽、張飛多次違抗了軍令,諸葛亮都不可能處以他們斬首之刑的,因為,他們根本就是蜀漢集團的柱石,他們和劉備桃園結義,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三人一體,休慼與共,生死相隨,殺他們,就相當於殺劉備;而殺劉備——還談什麼擁劉反曹?還說什麼興復漢室?諸葛亮腦殘了不是?


覃仕勇說史


題主這問題問的,正史裡關羽、張飛什麼時候違抗軍令了,而且關羽和張飛活著的時候地位都不再諸葛亮之下,能處理他們的只有劉備。而馬謖被斬首一是因為他丟失了街亭,二是他兵敗以後還畏罪潛逃,所以諸葛亮要嚴懲他。

在正史裡,諸葛亮剛被劉備招攬時只是協助參謀軍政事務,劉備奪取荊州以後,諸葛亮負責管理零陵、桂陽、長沙三郡的地方政務。劉備奪取益州以後,諸葛亮以軍師將軍身份署理政務,劉備率軍出征時,諸葛亮留守成都,負責後勤調度。

諸葛亮總攬軍政大權,是在劉備去世以後,而關羽和張飛還死在劉備之前,諸葛亮從未管理過他們。更何況歷史上並沒有關張二人違抗軍令的記載,諸葛亮是既沒沒權,也沒必要去處理他們兩人。

而馬謖被斬首的原因有兩個:

一、馬謖所犯的錯誤非常嚴重,必須嚴懲。

在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命趙雲和鄧芝率兵出斜谷吸引魏軍主力,自己則乘虛攻打隴右,隴右三郡響應。諸葛亮命馬謖去守街亭擋住魏軍增援部隊,是希望為蜀軍主力爭取時間,以消滅隴右的魏軍殘餘。繼而依託隴右和魏軍增援部隊決戰。即使魏軍大至蜀軍不敵,那麼也可以把隴右的居民儘可能的遷到蜀漢,以增強自身的國力。

然而馬謖違背諸葛亮的部署,失了街亭,導致魏軍援兵輕鬆進入隴右,蜀軍只能倉促撤退,最後只撤走了西縣的千餘戶居民,損失大而獲得小,這都是馬謖造成的,必然要加以嚴懲。

二、馬謖違背命令以後畏罪潛逃,是被抓回來的,這也加重了對他的處罰。

在《三國演義》裡,馬謖戰敗以後自己回營請罪。但是根據《三國志·向朗傳》所述,馬謖兵敗以後畏罪潛逃,向朗“知情不舉”,被諸葛亮撤職。

馬謖違反軍令導致大敗以後還畏罪潛逃,這種情況下諸葛亮不可能再寬恕他。實際上當時馬謖手下的張休、李盛、黃襲、王平等將諸葛亮也是區別對待的,張休、李盛被處斬,黃襲等人被免職,而在馬謖大敗時“鳴鼓自持”,虛張聲勢,以疑兵之計將張郃嚇退的王平,反而得到了諸葛亮的獎勵。

所以諸葛亮在處理馬謖等人時,並非簡單的一刀切,而是根據每個人在此戰中的表現和罪責輕重區別對待,處理的非常公平,這也是他處理事情一貫的風格。也正是因為賞罰分明,做事公平,所以被他處罰的人也是心服口服。


不沉的經遠


我覺得這個問題要多角度去分析:

首先,從能力這個維度來看,關羽、張飛位列蜀國五虎上將之列,二人都有萬人敵的稱號。關羽、張飛在之前雖有違抗軍令的行為,但建立的功勳非常之大,有功勞的底子,諸葛亮不可能因小失大。馬謖則不然,能力上較關張遜色不少,馬謖這樣的人才於蜀漢還比較豐盈,故而斬之以立其威。

其次,從關係這個維度來看,關張二人與主公劉備桃園結義,是最早的創業創始團隊。關羽為了尋找失散的劉備,放棄曹操的高官厚祿,千里走單騎,只為尋找哥哥,這情義是何等的義薄雲天。而張飛對劉備也是忠心耿耿,為了劉備鞭打高郵,喝斷當陽橋而退曹兵,可以說沒有關張,就沒有劉備。這等關係,諸葛亮如何因為一點小事而斬之,這樣對於自己的主公是大大的不給面子。馬謖進入團隊時間較晚,是從荊州時入的夥,在整個團隊中缺少大靠山,如此這般只能區別對等了。

再次,從面子角度來看,馬謖其人可以說是有才氣的,他經常和諸葛亮探討軍事,因此深得諸葛亮的賞識。但劉備在臨終時曾說過,馬謖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不可委任大事。在諸葛亮親率大軍出征之時,軍中有魏延、吳壹等人可為前鋒,但諸葛亮卻偏偏力排重議而起用了馬謖,結果馬謖失街亭,讓諸葛亮對他的信任變成了一個莫大的諷刺,此時如果不斬馬謖必被它人彈劾為群黨衣帶關係,為不落口實,必須斬之,也算失卒保車之舉。

綜合來看,諸葛亮想給馬謖一次建功立業的機會,也算是對自己人的一種拉攏和培養,但馬謖卻因為能力不足足而讓諸葛亮失了顏面,導致出征的失敗,面對敗局,馬謖被斬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華豎


歡迎走進文史工作坊!

歷史學界對諸葛亮為何執意處死馬謖的問題是存在爭議的。

整飭軍紀

諸葛亮斬馬謖,主要是諸葛亮為了殺雞儆猴,整頓軍紀。馬謖街亭大敗,主要就是因為指揮官馬謖在戰爭的關鍵時刻違抗諸葛亮的正確命令,諸葛亮是為了嚴明軍紀,明法正信。

犧牲逃罪

此時劉備已經去世,掌管蜀國的是後主劉禪。諸葛亮與馬謖的交情是不錯的,按道理馬謖未曾立過大功,不該掌此位置。但既違背眾意而破格提拔了他,打了敗仗,無法向後主交代。於是,為了敷衍上層,安撫眾心,所以只好拿馬謖的人頭做交待了。關羽張飛可不是諸葛亮提拔的。馬謖犯錯誤的源頭出自諸葛亮的用人失誤。

派系鬥爭

還有一個比較新的最近的學界觀點:

劉備去世後,蜀漢內部各派系間的鬥爭更趨激烈,以諸葛亮為首的“荊襄派”逐漸佔據上風,把持了朝中政權,但以李嚴為代表的“東州派”、以魏延為代表的“部曲派”等仍在軍隊中佔據著重要的位置。鑑於“荊襄派”在蜀漢軍中的力量尚顯不足,自己力薦的先鋒馬謖又大敗於敵軍,故而諸葛亮不得不在馬謖戰敗後對其施以極刑,同時自身也上疏謝罪,貶三等,以確保“荊襄派”於蜀漢政權中的優勢地位不失。


文史工作坊


題主的問題是在談《三國演義》而不是《三國志》。因為在《三國志》裡面,沒有“關羽、張飛多次違抗軍令”及斬馬謖一說。小編這裡也就《三國演義》進行回答。

關張二弟多次違抗軍令,諸葛亮都不責罰,馬謖犯一次錯誤就斬首,因為什麼?

因為處罰的對象不同、事件的性質不同、自己的身份不同。

1、關張二位是老大劉備同生共死的拜把子兄弟,號稱左膀右臂。這關係鐵的一塌糊塗的。

馬謖只是一個參謀,而且還是諸葛亮的徒弟,與關張二位相比,簡直不能同日而語。

2、關張二位最初不服氣諸葛亮,使點小性子也是有的,也不至於影響攻防大局。這二位也不至於傻到壞了大哥的漢室大業。

“華容道私放曹阿瞞”事件,義憤填膺的諸葛亮要殺關羽,也只是做做樣子而已。作為大哥的劉皇叔一求情,他便就驢下坡免了關羽的死罪。既維護了自己執法的嚴明,又給足了老闆的面子,還讓關羽欠了他好大一個人情。

說到底,此時真要是殺了曹操,必然引來曹魏舉傾國之力的全面清剿,而對於初創時期的劉備小團隊實力來說,那將是滅頂之災。

(湖北省荊州市華容縣華容道遺蹟)

“馬謖失街亭”事件,發生在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之中。街亭之戰是此次北伐的決定性之戰。街亭的失守直接導致北伐失敗,可謂損失重大。

(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隴城鎮的街亭遺蹟)

3、初出茅廬之時,諸葛亮只是一個說的聽起來是不錯但到底做起來管不管用還不知道的年輕人。而且軍師一職也不一定就能管束到關張二人,畢竟還是要看老大的顏色啊。

北伐之時的諸葛亮乃當之無愧的老大,劉禪擁有的只是一個名號。諸葛亮當然可以不用顧忌其它因素。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其實,在《三國志》中並沒有“華容道私放曹阿瞞”以及“揮淚斬馬謖”一事。

1、事實上,在決戰赤壁之前,諸葛亮並沒有事先料到曹操必然敗走華容道而派關羽在此設伏。曹操是令將士割草鋪在泥濘的路面上,順利通過了華容道,揚長而去。


《三國志》記載:華容道上一片泥濘,無法通行,加之大風驟起,行走十分艱難。曹操命人割草鋪路,殘兵敗將倉皇奔逃,人馬相互踐踏、死傷無數,才得以通過。此時的曹操感慨萬千,不由得哈哈大笑。他嘲笑劉備的計謀總是要晚一步。他要是事先在此設伏放火的話,那我就要全軍覆沒了。

2、馬謖丟失街亭後,自知責任重大而畏罪潛逃。後被緝拿歸案並下獄,最後病死在獄中。

《三國志》記載“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向朗因知情不報而被免職。“謖下獄物故”,即病死獄中。


聽海夜讀


在蜀國,違軍令並不算一件稀奇的事情,最起碼在馬謖之前,張飛與關羽就屢次違反軍令。關羽那就不容說了,在華容道上,遇見了慌忙逃命的曹操。但素來講義氣的關羽沒能對曹操下手,反而放他離開。諸葛亮自然要按照軍規斬關羽,沒想到劉備抹著眼淚站出來,說這個人是我的兄弟,大家說好同生共死的,無論如何也不能斬了他。

劉備是諸葛亮的頂頭上司,這點面子自然是要給的,諸葛亮有奈無奈,放過了關羽。事實上,在諸葛亮剛出山不就,關羽和張飛都不是很服氣這個突然冒出來的年輕人,自然不會事事依照他說的去做。大方向或許沒犯什麼錯,但在一些小事上,兩個人沒少給諸葛亮為難。對於這兩個人,諸葛亮肯定不能強來,畢竟人家倆喊劉備都是哥哥,而諸葛亮喊劉備卻是主公。誰親疏,其實一目瞭然。只要諸葛亮對這兩個人不客氣,劉備嘴上不說,心裡也會對諸葛亮的印象大打折扣。

所以諸葛亮不驕不躁,用自己的才學實力,以及為劉備要的寶劍、印信搞定了這兩個人。但馬謖就不一樣了,此時諸葛亮已經掌了大權。此時劉備已死,劉禪不過頂著一個名號。諸葛亮的權力越大,盯著他看的人也就越多。

馬謖這件事上,所有人都在等他的決定。尤其是那些早有小心思的臣子,但凡諸葛亮徇私了,他們就知道諸葛亮不過是一個嘴上厲害的人,這些人此後必定會有些小動作。諸葛亮自然年也明白這一點,所以就算在不捨,也要拿馬謖開到。畢竟此時他身上的責任太大,一點點失誤都可能會為蜀國的安穩帶來動亂。

這也是為何關羽、張飛能逃得過去,但馬謖卻逃不過追究的根本原因。





簡史秘聞


我是抽菸侃歷史,我來回答一個。

演義也是要遵循歷史的,而且羅貫中把三國真的搞明白了,在《三國演義》原著中也透露著真實的歷史。

諸葛亮從出山直到劉備白帝城病逝,一直都是以治國興邦、安定民心為主。在劉備心中,一直當諸葛亮是蕭何,無論劉備去哪裡打仗,諸葛亮都是留守成都,為前線提供各種保障,輸送兵員、糧草。直到白帝城託孤,劉禪即位,諸葛亮才真正掌握兵權,開始徵南、平西、伐北。

關羽早年與張飛一起跟隨劉備顛沛流離、輾轉各地,三人雖未真實結拜過,但卻如同親兄弟。在劉備奪取荊州、佔領益州、攻佔漢中稱漢中王,定都成都之後,關羽掌控著整個荊州,擁有兵事自主權,也是此時蜀漢實際上的二把手。張飛不僅被封為西鄉侯,還是常任車騎將軍,主要負責征伐與背叛,也就是長期擁有兵權的人。本來車騎將軍要比驃騎將軍低一個級別的,但在蜀漢張飛的這個車騎將軍卻要比馬超這個驃騎將軍還有實權,張飛是內外機動型的,馬超卻是隻負責鎮守一方,馬超還有個封號就是涼州牧,這個涼州也就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讓馬謖守街亭要奪取的那個地方,最後街亭還失守了。其實涼州一直都沒歸屬過劉備。

諸葛亮與劉備拍檔期間,一直都是從事文職工作,甚少涉足軍事,他自然也對關羽、張飛沒有處罰的權限。即便是在三國演義中也有明確的暗示,馬超歸降劉備後,鎮守荊州的關羽要前去與其比武。劉備左右為難之際,諸葛亮給關羽寫了一封書信:“亮聞將軍欲與孟起分別高下。以亮度之:孟起雖雄烈過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當與翼德並驅爭先,猶未及美髯公之絕倫超群也。今公受任守荊州,不為不重;倘一入川,若荊州有失。罪莫大焉。惟冀明照。”關羽看後,捋了捋鬍鬚,高興的笑著說“孔明知我心也!”

看看著書信的內容,諸葛亮治國用法家夾雜著黃老之術,馬屁拍的也用上道家思維,不可謂不高明。但從這個屁屁拍的也可以看出,諸葛亮在地位、權威,以及在劉備心中的位置,還是比不上關羽的。

所以,並非諸葛亮不懲罰關、張,而是關、張在世時候,諸葛亮的權利真的沒那麼大。馬謖就不同了,他是荊州派系,諸葛亮又是荊州派系老大,如若是益州派系,或許諸葛亮也會考慮很多,這裡有點殺雞儆猴了。

愛抽菸、好讀史,我是抽菸侃歷史。點擊關注,與您一起分享不同視角的五千年文明史。謝謝點贊。


歷史話光年


在《三國演義》裡,為何諸葛亮對關羽、張飛多次違抗軍令都不處理,而對馬謖僅犯一次就斬首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一,關羽與劉備有特殊的關係,特殊到什麼程度呢?“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月同日死"的“兄弟"情誼,這“兄弟"情同手足,劉備曾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補,手足斷,安可續?"。二、久經考驗,自桃園結義以來,出生入死,榮辱與共,斬黃巾、戰呂布…到居新野、抗曹軍,敗當陽、奔夏口,無不如影隨形,歷盡千難萬險,矢志不渝。三、勇冠三軍,能力非凡,地位無人替代,也不可動搖。四、資歷深厚,親密無間。五、戰功卓著,無人能及。六、影響不大,損失較輕。

其實諸葛亮也很難做,剛出山,資歷不深,雖然被劉備視作“如魚得水"的水,但是在封建時代的劉備集團中,“論資排輩"的現象還是有的。當夏候淳率曹軍直逼新野之際,劉備要諸葛亮調撥軍馬時,恐關張二人不服,並且說:“哥哥何不使水去?"諸葛亮不得不向劉備“乞假劍印",才能勉強發出號令,卻引來關張的不滿,說:“我等皆出迎敵,未審軍師卻作何事?"諸葛亮說:“我只坐守縣城“,張飛卻大笑對諸葛亮說:“我等都去廝殺,你卻在家裡坐地,好自在,"諸葛亮不得不掣出“尚方寶劍",大聲說:“劍印在此,違令者斬!"才使張飛服從命令,帶兵出戰。而華容道關羽違命放跑曹操,事先也向劉備說留這份人情給關羽去做是“政治需要",說自己“夜觀乾象,操賊未合身亡"。立下的軍令狀只是做樣的,一張廢紙而已。試想:如果斬了關羽,後果將如何?諸葛亮是劉備請出來恢復漢室的,一個身經百戰、天下無雙的戰將被斬,對誰有利?孫權、周瑜會手舞足蹈,曹氏集團失去一個勁敵,除去了心頭大患;兵微將寡的劉氏集團還有什麼競爭力?損失是巨大的,無法彌保的。所以,關、張二人縱使違抗軍令,且有重大過失,也不能斬!不能自斷臂膀!而馬謖就不同了,違命失街亭,造成第一次北伐功虧一簣,在一片“形勢大好"的情況下,使形勢急轉直下,若處置不當不及時,很有可能全師覆沒…而蜀國內部的“本土派"則乘勢發難,不但自己的相位不保,新政權也會受嚴重威脅!。馬謖這樣的重大過失,不斬不足以震懾諸將,更重要的是:也是做給蜀國“本土派"看的。


漢強20


關羽張飛多次違抗軍令,諸葛亮都不處理,馬謖犯一次就斬首的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背景方面:關羽、張飛都是劉備的好哥們、好兄弟,不看僧面看佛面,所以不敢妄加用刑,而馬謖在蜀漢無根基;在戰略失誤方面,關羽、張飛所犯的錯誤大都是微不足道的,而馬謖痛失街亭,直接導致第一次北伐失敗;從歷史功績方面,關羽、張飛立下赫赫戰功,而馬謖指揮街亭一戰之前毫無建樹。

在社會中,每個人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有的隱忍,有的張揚,其實都是跟他們所處的環境、性格和能力息息相關的。

在三國時期的蜀漢,諸葛亮對待關羽、張飛和馬謖的態度差別很大,特別體現在違抗軍令,貽誤戰機上,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區別是因為:

背景方面

關羽、張飛兩兄弟的背景可謂無人能及,就連諸葛亮也望塵莫及,這要追溯到桃園三結義的時候,這樣的感情是血濃於水的,也是馬謖所缺失的。

戰略失誤方面

關羽、張飛儘管也有的時候違抗軍令,但是他們對於戰爭走勢、局勢變化可謂影響很小,他們懂得大的原則和禁忌;而馬謖痛失街亭直接導致辛辛苦苦準備了很長時間的北伐泡湯,此罪在諸葛亮看來無法饒恕。

歷史功績

關羽、張飛所立下的功勞,可謂戰功赫赫,可圈可點;而馬謖在之前只是以獻策的角度來進行,只是紙上談兵,在這一點上,諸葛亮也認識到此人沒有大才,不如藉此殺掉,以免再犯錯誤。


南巷清風AA


第一:身份不同,關羽、張飛都不劉備的結拜兄弟,有了這層關係,即使犯了錯誤,也是要從輕處罰的,再怎麼說也要看劉備的面子

第二:功績的不同,關羽、張飛都是戰功赫赫的將軍,對蜀的對外作戰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怎能輕易處罰呢,而馬謖並沒有立過大功

第三:形勢不同,當年關、張犯錯時,劉備還在,蜀國鬥志滿滿,處於發展期,形勢較好,只需小懲一下,然後激勵他們繼續建立功勳即可。而馬謖犯錯時候,劉備已經去世,劉禪駕馭不住群臣,蜀國內部鬥爭嚴重,外部又面臨魏國和吳國的軍事壓力,形勢極為不利,馬謖失去街亭以後,對整個軍隊士氣造成很大影響,所以一定要殺死

第四:錯誤大小不同,關羽、張飛犯得都是小錯,並沒有對整個戰局造成太大影響,而馬謖失去街亭以後,一下子使得蜀國失去了優勢地位,戰局發生逆轉,蜀國不得不退兵,因此馬謖的錯誤遠遠大於關、張

以上是我的分析,如果有自己的意見,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