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為了獨立和南聯盟打了一架,如今在斯拉夫國家裡經濟一枝獨秀

斯洛文尼亞國土面積為20,273平方公里,全國人口約205萬。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斯洛文尼亞成為南斯拉夫的一個加盟共和國。在東歐劇變過程中,為了獨立而在1991年和南聯盟打了一架。現在斯洛文尼亞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斯拉夫國家裡經濟一枝獨秀。

1945年,鐵托領導人民軍解放了國家,隨後組建起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簡稱南聯邦),並依據民族自治原則,將聯邦劃分為6個加盟共和國,斯洛文尼亞是其中一個加盟國。鐵托出身克羅地亞族,當政期間對主體民族-塞爾維亞族採取打壓政策,強行抑制後者對其他民族權益的侵奪。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斯洛文尼亞等民族願意接受聯邦政府的領導,並沒有表現出強烈的分離主義傾向。

在鐵托去世後,先前被強行壓制的大塞爾維亞民族主義重新抬頭,由此造成它與其他民族之間的矛盾日漸加深、衝突不斷加劇,嚴重影響到聯邦內部穩定。與此同時,南斯拉夫各地區間貧富分化問題一直非常嚴重,斯洛文尼亞作為最發達的地區,對於自己要無償“供血”給馬其頓、科索沃等貧困地區逐漸不滿,而這也為它最終脫離南斯拉夫埋下伏筆。

受1988年“楊沙事件”和1989年底開始的“東歐劇變”影響,斯洛文尼亞族反對塞爾維亞的立場更為堅定,要求獨立的呼聲日漸高漲。在這種情況下,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在1990年10月共同發表新的聯邦提案-“國家聯合模型”,明確要求廢除聯邦制,賦予各加盟共和國獨立的主權,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起邦聯制國家聯合體,但遭到塞族領導人米洛舍維奇的拒絕。

米洛舍維奇的態度激怒了斯洛文尼亞人,1991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亞議會宣佈國家獨立,由此成為第一個脫離南斯拉夫而獨立的國家。米洛舍維奇對斯洛文尼亞單方面獨立的舉動很憤怒,隨即派出兩千多名士兵前往鎮壓,但由於遭到當地軍民的強烈抵抗,再加上此時塞族主力部隊已前往克羅地亞境內“平叛”,無力進行兵員補充,因此10天后便被趕走,斯洛文尼亞成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斯洛文尼亞獨立以後經濟所以在斯拉夫國家一枝獨秀,可以概括為天幫忙人努力:

斯洛文尼亞西北為意大利,東南是克羅地亞,夾在兩個國家之間的斯洛文尼亞僥倖擁有一個不大的科佩爾港。科佩爾的存在不僅讓斯洛文尼亞有機會通向海洋,也給了這個小國絕處逢生的機會。

從斯洛文尼亞往北的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都是內陸國家。它們的進出口貨物只能選擇距離最近的科佩爾港。

同時斯洛文尼亞位於南歐的黃金地帶,很多重要的水系和山脈都在這裡交匯,很多中歐國家都樂意同斯洛文尼亞進行合作。

斯洛文尼亞距離俄羅斯比較遠,雖位於有著“歐洲火藥桶”之稱的巴爾幹半島上,但畢竟不屬於衝突核心區,所以沒有成為俄羅斯與西方博弈的焦點,很難受到來自強國壓力的斯洛文尼亞在國家發展上就顯得遊刃有餘。所以斯洛文尼亞獨立後,馬上毫不顧忌地擁抱西方陣營,並不遺餘力地尋求加入歐盟、北約。經過13年的不懈努力,斯洛文尼亞終於在2004年3月12日加入北約,同年5月1日又加入歐盟,由此跟美、英、德、法等西方大國建立起緊密的聯繫。

斯洛文尼亞在獨立之前,便是南斯拉夫最發達的地區,擁有良好的工業和科技基礎,在汽車製造、機械設備和家用電器製造、電氣機械和儀表製造、化工、電力能源等領域佔有優勢。而在獨立後,斯洛文尼亞更是通過加快推進私有化進程,促進國家轉型,優化經濟環境,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吸引外資,使得經濟獲得長足發展。如今,斯洛文尼亞已躋身發達國家行列,人均收入高達26234美元。

經濟的高度發達,為斯洛文尼亞發展社會福利,提供了足夠的資本。斯洛文尼亞實行12年義務教育制度,並且本國和來自歐盟其他國家的學生可免費就讀大學,而2016年教育支出更是高達19.38億歐元,在前南斯拉夫地區位居榜首。在醫療衛生方面,斯洛文尼亞人均壽命高達80歲,每萬人擁有28.9名醫生、26.5名護士、6.9名牙醫和6.8名藥劑師,同樣遠高於其他前南斯拉夫國家。

它為了獨立和南聯盟打了一架,如今在斯拉夫國家裡經濟一枝獨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